登陆注册
9651900000046

第46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传者与受众(5)

(二)重伦理观念

中国是“家文化”传统浓厚的国度,重亲情、重伦理、重血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伦理秩序和伦理秩序中的个人及其职责,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观众“格式塔”的重要元素。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早已遗传、渗透、铭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之中,或者内化为人们的自我和自觉,或者让其感到无法摆脱,制约深固。正因为伦理限制与人们息息相关,所以,伦理成为观众感知、判断、评价广播电视节目和影视故事主人公的重要参照系,成为他们关注故事、投入故事、品味故事的重要依据。从广播电视作品的叙事语法来看,任何故事的叙事主体都有赖于受众的认同,而促使我国受众潜意识认同主体、亲近主体、关心主体命运的前提是:主体(正面主人公)的言行是否基本吻合或者在主要方面吻合中国的传统道德。儿女孝顺,父母慈爱,清官爱民……如最受观众喜爱的女性形象,一般在外貌和言行上都符合中国伦理观念对女性的要求,具有东方女性特有的道德美感。

(三)团圆之趣

随着历史的发展,要求戏曲以大团圆结尾的观戏心理又延续到观影心理之中,也影响了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和收听心理。受众总是不自觉地期待着影视节目结尾出现“有情人终成眷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整体的和谐,讲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唱妇随、兄弟和睦的融洽氛围。这种和谐氛围、心理状态的取得,仰赖于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又建立在安贫乐道、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中。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还仰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只有对其他人宽以相待,与其他人和睦相处,与整体融洽顺随,才会觉得心安气顺。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从理论上解释平和的心境与人际氛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是个“心理场”,而“场”被爱因斯坦看成互相依存的现存事实的整体,个体的心理经验是由个体与周围人际环境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因而,“场”论认为,心理状态既非单独由个人主观造成,也不单纯由外界造成,而是主客观双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一个人与群体、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他内心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国,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天人不和,即有天灾;人际不和,便有人祸;身体内阴阳之气不和,必生病成疾。讲究中庸之道,崇尚天人合一。

对大团圆结局的心理需求,除了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还有佛家、道家的思想。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说、“三世轮回”说,这是一种循环人生观。这种学说以“业”代表思想行为,认为今生“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今生行善积德,来生必有善报;今生行凶作恶,来世做牛做马。这些观念沉积于中国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他们向叙事作品要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惩恶扬善、圆满结局的心理基础之一。

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观众对广播电视作品大团圆结局的要求还由于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愿望得不到满足。在现实生活中,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不一定得到惩罚。所以,这种在现实中得不到肯定的道德行为和伦理价值需要叙事作品给予肯定,现实解决不了的文化矛盾需要在广播电视作品中得到替代性满足。受众宁愿相信艺术作品中构造的生活,宁愿相信叙述体编织的历史,宁愿接受被传统精神、传统思想观念教化的历史。

(四)山水画的视觉方式

中国观众的视觉方式有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之分。现代方式不仅是源于创新,也是由于受到世界现代绘画观念的影响。中国受众在视觉方式上习惯于传统的空间观念、哲理观念,中国古代人物画、风景画的特殊视点,源自中国人观赏戏曲的特殊视点。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大家庭的团圆生活状态决定了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于农舍内桌凳炕席,出于农舍外广阔天地。这两个空间构成了农民们的生存空间。农民们的视线运动也因此与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相呼应:由近及远(由农舍内望至农舍外),由远及近(由农舍外望至农舍内)。因此,中国人自古就有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中国古代文人也承袭了这种空间意识,他们多从近处的窗、台、楼、榭向远眺望,目光达到高远无际的地平线,感慨大地万物、宇宙自然,感叹之后再将目光由遥远的天际拉回到社会人生的近景中来。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这种视线的循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三句是由近及远的写照,后一句是由远及近的描写。

此外还有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先登上亭子“遥岑远目”,后“近看吴钩,拍遍栏杆”,等等。这一空间观念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实践理性不无关系。由于现世伦理的制约,中国画的视线不必像西方画那样追求固定视角的空间透视,把视线伸向遥远地平线的无极无穷。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概念表现出这样的倾向:中国传统的审美视点绝不推向透视的极远和无限。中国画不追求对大自然无穷空间的无尽探索,而是将远眺的视线回落到现实近景上来,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这种视觉习惯遗传积淀到影视观众的视觉经验结构中后,便使他们习惯于中国的影视作品在抒情时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运镜方式和组接方式。如早期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和素芬相爱的片段,影片先给出两人相近相依往天际眺望的近景,随后切入月亮的远景,再切入两人倾吐绵绵情话的近景……

这几乎成为中国影视剧抒情的经典方式。

中国人物画的视觉表现方式同样影响到后来影视作品的空间表现方式和受众的收视习惯。这种视觉方式不断沉淀和重复,逐渐定形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视觉习惯,成为观众视觉心理经验中的“格式塔”。表现在电影观众那里是爱看中景、全景镜头,爱看中景、全景镜头中人物的全身性活动,对画面内叙事内容的关注超过了对画面色彩、光影、构图等空间信息的体验和感受;喜欢在稍高一点机位上的俯拍视点看大场面,喜欢看画面由近及远的镜头纵深运动,也喜欢看摄影机由远及近的拉缩运动。这种偏好也影响了受众对后来出现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视觉表现形式的收视习惯和审美心理。电视是家庭媒体,更讲究还原生活真实,更有亲和力。电视作品中的镜头多符合观众日常的观看习惯,多用中近景,较少远景和全景的大场面展现,符合电视艺术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的收视心理。

三、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特征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在媒介与受众之间存在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广播电视媒介也是如此。那么,与时代观念联系紧密的广播电视艺术作品,当然更需要了解观众的审美需求、审美心理的变化,这既是吸引受众、提高收视(听)率的需要,也是广播电视艺术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更多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审美习惯、美学观念。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库,给我国人民以丰富的精神滋养,形成了他们电视审美心理上特定的“物理境”、“心理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中“入世”、“中庸”、“和谐”的哲学理念和浓厚的“内省”的审美意识,对我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影响深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趋同性、内省性和参与性等审美心理特征。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审美的趋同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影响深远,提出“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论;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社会的一个角色;个体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整体是最高的存在。个人的存在只有被整体所包摄、消融时才有价值。这种观念也体现在当代广播电视受众对广播电视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心理中。中国受众非常注重自己的观念与社会观念的一致性,容易受周围人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审美的趋同性。

这种趋同性表现在对广播电视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上是受众容易对大家谈论较多的节目更感兴趣,更乐于参与和评论。如对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的关注,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中对国家、集体、社会利益高于一切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个栏目的热播,对于大家都关注、议论的节目,如果自己没看过就觉得似乎脱离了集体,产生一种危机感。再如《快乐大本营》,出现了万民争看的局面。当然这里主要原因是节目的大胆创新给人以新奇感,另一个原因则是观众的审美趋同心理使然。正如一个铜板有正反两面一样,这种审美趋同性对观众的影响也是优劣互现的。一方面,对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一致性,容易使人产生集体主义感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另一方面,这种审美趋同性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对他人审美趋向的盲目跟从会使人们失去自己的审美评判标准,丧失审美的独立性。

(二)审美的内省性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提出“吾日三省乎吾身”的主张,并建构了一套带有十分明显的内倾性的文化观念体系。中国传统美学将理性的“内省”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内容,洋溢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和”精神,即在审美意识建构中,要求通过内心的体验、反省、领悟等过程,把一切内外在的矛盾因素,全都消解在对人生的充分肯定中,以获得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及达致和谐的满足感。反映在艺术表现和接受上,这种审美意识强调情与理、景与情、物与我之间的和谐统一,要求主体保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态度,追求主体实践与客观规律、理想与现实、内容与形式、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这种追求也表现在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欣赏中,在谈话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中尤为明显。如《实话实说》、《真情》等节目的受欢迎首先在于观众比较欣赏节目话题选取的理性、伦理意味,这契合了他们的审美心理。如“谁来保护消费者”、“父母眼中的孝子”、“又到中秋”等。其次,节目氛围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嘉宾、观众的表现都礼貌得体,很有分寸。即使在观点冲突激烈时也恪守“有理不在声高”的讨论原则,有对立而没有对抗,追求一种理性控制矛盾的内在和谐风格。在益智类节目中,以《开心辞典》为例,其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节目中表现的对财富追求的理性疏导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它将从外国引进的节目予以本土化,提出了“一人努力,全家开心”的口号,通过电视媒介沟通亲情、联系友情,把智慧、亲情与家庭梦想结合起来,加强了节目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这种自省的、理性的审美心态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对理性的过分重视会使电视节目充满说教色彩,有政治理论灌输之嫌;另一方面,对伦理性与和谐之美的强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即让受众缺乏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而进行自我拯救、自我超越的勇气。

(三)审美的参与性

中国传统的“入世”精神也影响了我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需要,融入生活、学习、工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然而,传统的观念禁锢得太久,个体几乎没有表达自己观点和需要的权利,而一味地听命于皇权、父权、夫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对共性的张扬中压抑了个性;再者,中国传统观念中重含蓄、和谐,不喜张扬的心态也不利于观众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中国老百姓虽有参与的愿望,却被禁锢得太久。

改革开放以来,对个性发展的鼓励使这种参与的热情得以释放。广播电视节目也有意识地增加受众的参与机会,形成受众与节目的良性互动。广播电视为受众创造一种交流的氛围,一种直接的语言交流环境,实现其与受众的精神互动。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力求形成主持人与嘉宾和受众间的精神互动,让一种精神的力量流动在媒体与受众之间。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审美意识构成了我国当代广播电视受众审美的心理背景,形成了他们审美的趋同性、内省性和参与性等基本特征。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只有深入地了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特征,才能不断创新,在节目与观众间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创作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技术精良的精品节目,完成节目质量与品格的提升。

同类推荐
  • 驱邪扶正

    驱邪扶正

    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成为贵州民间信仰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主旋律和贵州本土文化的显著特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但它们构成贵州本土文化……
  •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幸福与优秀兼得,品位与财富共存,这样的梦想在怎样的城市可以实现?能否以版权为枢纽,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动“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铸就宜居宜业之城,让人们文化地诗意地栖居?敢为天下先,成都人,在探索!《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首次将版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来加以研究,是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与版权理论的双重创新。(版权兴市),站在时代前沿的城市领导人不能不读,奋斗在版权工作一线的实践者不能不读,追求理想生活的现代人不能不读!
  •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本书从两方面来介绍成就好班级的秘诀,这两方面分别为在校学生的管理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涉及对生命伦理学原理、基本理念及重要范畴的理论思考,其他章节则分别从临床治疗、人体研究、疾病与健康、生育控制与生殖技术、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研究、临终与死亡等方面介绍或探讨相关的伦理原则、规范及问题,最后一章粗略地阐述了卫生政策制订中的伦理影响与选择。作者通过对最新的生命伦理学理论的阐述,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试图找到能适合于中国国情、哲理的道路。
  •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哈佛和耶鲁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热门推荐
  • 帝国集团系列之夜恋倾城

    帝国集团系列之夜恋倾城

    一个是玩世不恭的豪门千金,看似玩不经心实则步步为营。一个是温润如玉的豪门太子,外表风流倜傥内心非她不可。“我要这天下”“等着,我给你打下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知竹马是否骑马来,又是否绕床弄青梅。『不太想写简介,将就看吧』本文纯属虚构,切勿当真
  • 驸马求放过

    驸马求放过

    阿栗觉得纵观一生做得最错的事就是一时鬼迷心窍救了那落水的小子。当时只道救人心切他竟想以身相许,三天两头翻墙来到她的闺房。尽管认为他厌烦至极人面兽心衣冠禽兽混成了泥,但还是抵挡不住心中的喜欢。
  • 爱与恨

    爱与恨

    (兄妹恋)她的母妃因为做错了事情,被皇上打入了冷宫。而她,也渐渐不得宠了。别的公主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一次偶然的机会,皇上从新注意到了她。宠她、爱她,就连犯下了天大的错,她也一样包庇她。而她,也不是原来的她。她已经不在了,而在现代的她穿越到了她。从此,她的人生将辉煌起来。她却意外的收获了婚姻,她该怎么办?
  • Till He Come

    Till He Com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落花生情

    落花生情

    白翎因一场车祸穿越到了本因坠河而死的苏国苏尤珞长公主的身体中,三年间她爱上了一个肯为她复出一切的人,在她不开心时那人会哄她开心.可是好景并不长,有一个道士告诉她,他有办法让她回去她以前的生活,她会如何选择?是选择留下还是.......不辞而别.......
  • 世界政治史速读

    世界政治史速读

    本书分别从世界古代政治史、世界近代政治史、世界现代政治史来介绍世界历史的。
  • 斗塔盛世

    斗塔盛世

    2005年,一位dota选手声称自己获得了一种能改变dota英雄技能效果的能力,其他人称这种能力为“imba能力”,称这位发现imba能力的选手为“始祖”。随后,始祖的弟弟声称,他找到了能让所有人都拥有imba能力的方法,人们称他为“亚祖”。当时最著名的一场比赛是在北城的一座高塔上。那次比赛后,那座高塔便被世人称为“斗塔”,而那个时代,就被人们称为“斗塔盛世”。而这盛世却因为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戛然而止,而imba能力的比赛也隐入地下。2012年,几个年轻的身影出现在北城的街道,他们有的背负着过去,有的憧憬着未来,他们是否能挣脱自己的宿命?他们是否能成为强者站在斗塔之上俯视众生?他们是否能重启那尘封已久的斗塔盛世?尽在本书《斗塔盛世》!
  • 来自未来的英雄

    来自未来的英雄

    这篇小说讲述现代一位特种兵在一次意外穿越到抗战年间,进行抗日的内容
  • 小姐倾城

    小姐倾城

    她是二十一世纪天才的催眠师,却是严重的‘掉钱眼’综合征患者,他是一国太子,却是严重的‘女装癖’患者,一个蠢萌傻,一个装病娇,两人在一起发病频率高到爆表!一朝穿越,她遇上了貌若仙人的他,她很喜欢他,因为他有钱。他喜欢她,因为她蠢,一给钱就能学狗叫。【某月某天某时,某女装癖患者对着对面的女人勾勾手指邪笑道“叶果,过来,学狗叫给我听。”某女纹丝未动,仰躺在地板上挺尸。某女装癖患者阴险一笑:“叫一声一百两。”某女瞬间:“汪汪汪……嗷嗷嗷~”而后,男子笑的愈发阴险,修长的手指懒洋洋的指了指自己的床榻道“上去躺着,一千两。”某女乖乖爬上。窗口偷窥的人群见状,嘴角一抽,不约而同道“禽、兽!”蠢笨傻VS女装癖,且看谁胜谁负!
  • 真武异界游

    真武异界游

    一所混沌校园,任何世界的修炼方式皆可传授,斗气,魔法,魂力,超能力,数不胜数,当然,老师们也来自各方世界……“修炼的根本就是:够大够挺够硬!”——王舞(从前有座灵剑山)“装逼也是一种知识,扯淡也是一种学问”——夜铭,校长(真武异界游)“学校已经开课,男同学要向院长学习,女同学要向王舞老师学习!”——孟超然(傲世九重天)欲知装逼三重境,且看真武异界游!!!(本书略显坑爹,节约吐沫,人人有责)新书作者正在筹备,请吃瓜书友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