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200000037

第37章 目标与对策(3)

与其他媒体相比,报纸有利于读者的反复阅读和进一步思考,适合做深度报道,而且携带方便,适合人们在非办公环境使用。同时由于截稿和印发限制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在信息及时性要求上有些力不从心。《华尔街日报》通过报网一体解决了这个问题。报纸通过深度报道等体裁主要解决“某些新闻或带来什么”的观点问题,网络则通过其每天24小时不间隔传播的时效优势及时解决“最近发生了什么”的事实问题。这样,对读者来说,只要成为《华尔街日报》的报网用户,就获得了全天24小时的“报加网”全程信息服务。

《华尔街日报》报与网的内容关联性不仅体现在双方内容上的提示和补充,更有通过关键连接点的互动。“华尔街日报在线”的版面设置、新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与《华尔街日报》的相似性,如结构上垂直为主、水平为辅的综合版式、色彩上简约的深蓝色基调、网络上频道与报纸上各叠的对应等。另外,通过同一栏目的双方设置,加强二者的互动,如“what’s News”专栏“What"s News”专栏是《华尔街日报》标志性栏目,它位于头版,集纳了当日最重要新闻的摘要,是读者注意力的第一个驻留点。“华尔街日报在线”也在主页的相应位置开设了一个同名栏目,作为网站标志,用户打开网站第一眼就能看到。两者兼设,外形相似、功能相同,读者很容易把二者连为一体。还有“今日问题”专栏,通过在网络上做调查,在报纸上设专栏公布调查结果,这样就把读者先吸引到网站上去给有关调查投票,促进了报网一体。

四、人才资源的储备问题

《环球时报》的人才资源与发展要求相比,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驻外记者不能“随叫随到”

《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虽然遍布全球,但多数属兼职,比较松散。总部编辑联系驻外记者写稿,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随叫随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题落实。由于短时期内难以加派驻外记者,也许可以尝试在当地加大招募人才的力度。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说:“凤凰卫视在台湾的几十名记者都是当地的,没有从总部派人过去。海外用的华人,大多是当地华人,往往会从留学生中招募。”凤凰卫视在海外的影响力比较大,其本土化人才战略,值得《环球时报》研究。

(二)缺乏英语以外其他语种的人才

《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以后,中国的声音在英语世界得到进一步传播。但英语世界不等于整个世界。用多语种全方位开展对外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题中之意。《环球时报》似应加强多语种人才储备,利用国家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等政策,吸引更多出国人员、国外对华友好人士加入。

(三)缺乏既懂外宣又懂网络的人才

《环球时报》之于国外读者,目前影响力主要通过环球网这个平台来展示。需要适应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增进实时互动。这些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大量既懂外宣又懂网络的专业人才。解决好这个问题,与增强国际传播力,息息相关。

(四)缺乏对外传播领域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从中文版拓展到英文版再拓展到多语种版,从平面媒体转向“报网融合”,从“内宣”为主转为“内外宣”并重,追求国际影响力,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短板”问题愈发显得突出,亟待大力培养引进。

第三节对策建议

环球时报突破上述瓶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迈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不揣冒昧,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必须更新观念

实现新的目标,需要优化技术平台,重构编采流程,提升队伍素质。同时,应当更加强调观念更新,进而焕发新闻传播力。

(一)直面外宣工作现实

要清醒认识到,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外宣工作突出和平发展主题,正面、理性、持久、温和地向世界正确说明中国,向中国正确说明世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时;又要看到对外宣传报道在不同时段、不同程度上多概念堆砌,少事实支撑;多最后结论,少过程展示;多严肃庄重,少生动活泼;有报道意识,缺整体策划;有正面典型,缺社会感动;有热点引导,缺及时主动。

直面外宣工作现实,应是环球时报人观念更新的逻辑起点。往下得到的效果将是:继续凭借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实际效果。

(二)适应西方受众重逻辑论证、崇尚求异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发展历史看,全球五大文明系统,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没被打断过。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其长处。但是,它多直观而缺乏逻辑论证,崇尚求同。而鄙夷求异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中国受众的接受习惯是:希望媒体能给一个有一定结论性的报道,讲清楚一件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包括给予评论。

西方受众的思维方式明显打有重逻辑论证、崇尚求异的烙印。多数西方受众的接受习惯是:你只要把事实告诉我就行,至于结论怎么下,由我自己决定。

过去,我们的外宣工作为什么常常事倍功半?原因之一是:按照中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向西方受众做宣传。所以,要走出误区,积极、主动顺应西方受众的思维方式。换言之,环球时报人应琢磨如何在生活化的叙事中渗透中国立场、中国观点?这样琢磨的结果将是:继续凭借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实际效果。

(三)确立对外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观念

人们观察思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传播,会发现其成功点之一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这也构成了当今信息舆论战的特点之一。换言之,环球时报人应确立的传播观念之一是:开发多种传播渠道,诉求多个表现角度,这比所有信息从同一通道传出更为可信,更易被西方受众接受。可以预期的结果将是:继续凭借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收到更大更好的外宣实际效果。

二、扣住关键环节

如前所述,如何既全方位传播国际新闻,又减少对外电的依赖?如何既强化本报立场、观点,又淡化宣传色彩?——均系《环球时报》突破瓶颈,向国际一流大报迈进之所需。在近期难以扩充专职驻外记者队伍,又要保持现有版面规模的情况下,增强报道原创性和提高传播公信力,似应扣住以下环节:

(一)抢占制高点,筹建自己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在国际传播领域,《环球时报》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背景,又以反映中国民意民声为己任,显然需要长期跟踪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国际重大问题。建议依靠资深记者、编辑和国内外有关专家等资源,筹建环球时报国际问题研究所,系统观察思考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大问题、重大动向,以增加新闻宣传的预见性、权威性。可以考虑借鉴达沃斯论坛的模式,设立“环球时报论坛”,定期约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就国际热点问题交流看法,以增加相关报道的原创性、唯一性。

(二)加强议题设置,在国际舆论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西方传播学界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新闻媒体在告诉读者怎样想这一点上大都不怎么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上却异常有效。通过连续不断的报道,现代传媒能迅速地告知公众应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外交方面的议题,由于公众对重大的国际事件或政治冲突缺乏直接的经验,他们被迫依赖新闻媒介,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传媒对这种非强制性的议题就具有更大的设置和说服力量。

《环球时报》在议题设置上不乏成功经验。以有关美韩黄海军演的报道为例:2010年6月8日头版刊登《美航母欲进黄海军演》,黄海军演的话题被提了出来。接下来,美韩军演的文章在头版达到13篇,末版3篇,2版和3版加起来近20篇,深度报道版也有独家策划的《在横须贺追踪美航母》。《环球时报》通过驻外记者对美韩国防部、外交部的追问和寻找不同报道视角,美韩军演话题得到持续升温。中国外交部、军方屡次公开反对美韩军演、韩美官方的谨慎态度以及军演计划的一再调整、推迟,与中国社会舆论的反弹显然有一定联系。正如有关学者所言:“《环球时报》能够把媒体议程、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十分难得。”

总体来说,《环球时报》在议题设置上还应该做得更好。要在涉华问题的国际舆论交锋中,多多抢得先机,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服务。深入报道并点评世界新闻,才能切实提高国际话语权。这也是报纸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三)一个宗旨,多种声音

适应当今世界信息舆论战的特点,《环球时报》要紧扣加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这一宗旨,发出多种声音。因此,《环球时报》传递世界评点中国的声音,也要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其“国际论坛”版现已成为发表不同声音的平台。但是现有版面无论从数量、稿源,还是内容方面看,还不足以承载民间舆论的多种意见。可以适当扩充版面或开设新栏目。比如,开辟类似“中国老百姓看中国外交”的版面或栏目,让关心国家大事的普通中国人发表一家之言;再如,设置“我在中国”之类的版面或栏目,让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谈对中国的看法、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等。

《环球时报》的成功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而这张报纸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令人充满期待。明确战略目标,发挥既有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增强特色、扩大影响,《环球时报》终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

同类推荐
  •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现代化、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加快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市场失灵、社会道德缺失等则令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都市所遭遇的治理危机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构建高效型城市和维护城市生态文明必须强化卫生风险的监测预警,推进卫生危机的事中处置和善后修复,需要各级政府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共同重视卫生风险的防范和危机的治理,强化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本书由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组织编写,作为重庆市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围绕我国及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学位管理、研究生思政建设及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探讨。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热门推荐
  • 子宫里的羔羊

    子宫里的羔羊

    那年家里的人和事,大政策下的言与行……十七岁的影绰点滴。
  • 黑道三公主的复仇

    黑道三公主的复仇

    她,冷酷无情,她,火爆可爱,她,甜美腹黑,她们因为复仇而聚在一起,十年后的她们遇见了他们,究竟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也许时光荏苒你我初心不变

    也许时光荏苒你我初心不变

    他呆萌聪颖内向却可以为了她变得活泼温暖她冷酷讲究霸道却可以为了他变得温柔将就在看似美好的却不被人祝福的爱情下他们能否坚持到底呢?面对那么多人的否定下能否凭着一己之力得到祝福呢?曾经的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是否化作乌有呢?
  • 武动荒宇

    武动荒宇

    荒宇大陆以武为尊,世家,宗门,王朝,帝国垄断着整个世界的资源!石俊,觉醒鲲鹏武魂,从此逆势而起,战宗门天骄,斗世家道子,踩王朝皇子,斩帝国妖孽。立于巅峰回首叹道“当吾会当凌绝顶,你是否依然在吾身旁?”
  • 英雄联盟之华班为尊

    英雄联盟之华班为尊

    本书希望能超越谁与争锋,即使很渺茫。或许也是为了证明全华班的可能性。不多说,这是一本看了可以上分的LOL竞技小说,不信你打我。
  • 向日葵的约定

    向日葵的约定

    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可是我觉得如果是双方相爱就不应该沉默,勇敢地告诉对方自己心里的感受,在向日葵的花海中,两个人手牵手,让我们一齐来祝福晴晴和峰这一对幸福的恋人.只要两个人相爱,无论之间有什么阻碍,又或者曾经发生过什么不能挽回的事情,都会变得不重要,因为两个人在一齐最重要的是包容和体谅,希望大家和我一齐来看看晴晴和峰是怎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属于彼此的那份唯一吧~!
  • 她与EXO的邂逅

    她与EXO的邂逅

    在现实生活中,EXO可能不是一个整体,但在我的小说里,他们呈现出的是一个永不分离的整体。正文介绍:她,在生活中与EXO相遇,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
  • 废柴逆袭:嫡女归来

    废柴逆袭:嫡女归来

    前世,她是相府嫡女,却被庶母陷害,沦为痴傻。即便如此,父亲还不忘废物利用,将她嫁给身份尴尬的前朝太子!却不料那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前太子,竟是她痴傻十年唯一怜她护她之人。为了护他,她被庶姐毁容剪舌惨死。再次睁眸她重回八岁,而她究竟还能否与他再续前缘?他,倾世风华,前世今生,判若两人,却始终逃不过一个情字。他,傲世无双,一袭布衣难掩至尊气魄,唯独对她百依百顺。他,天下第一琴师,蝴蝶面具遮就倾城之貌,事事以她为先。他,品行高洁,却甘愿陪她在黑暗的政治漩涡中泥足深陷。生于乱世,权谋天下,谁是真正能够护她一世周全之人?
  • EXO之闪耀EXO吴亦凡

    EXO之闪耀EXO吴亦凡

    大家好,我第一次写作品,所以不好的话敬请原谅,我才12岁,所以文笔不是很好喽!请大家不喜勿喷。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拉入现实,谢谢~~~
  • 妃常霸道:嗜血修罗无情妃

    妃常霸道:嗜血修罗无情妃

    不要问看我残忍入木三分不要说看我微笑颠倒众生不要怕看我血杀一路纵横不要停洗尽沧桑鬼挡杀鬼神挡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