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做各种各样的决策。关于应将“决策”视为一种职能抑或是贯穿全部职能的一种通用工具,管理学界至今仍无定论,但本文将采用后一种说法。决策就是选择,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和判断过程。不管是组织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决策无处不在,有些选择很容易,凭着人生经验就能简单应对,比如说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之类的;有些选择很难,比如说干什么工作、该不该跳槽等等,你会觉得很痛苦。我们每个人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构成你人生拐点的就是那几个决策点。在决策当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To be or not to be?”,一语道出人类最难逾越的决策困境。
关于决策的原理、流程及工具等,很多管理学教材均有介绍,读者请自行查阅,这里不再复述。下面我梳理一下对决策的一些理解,以飨读者,总结了七点,分述如下:
一、决策需要信息
决策需要信息,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信息越多的话,越可能正确决策。但是越重大的决策,你会发现可供你决策的信息相对越少。所谓的“重大”决策,不仅体现为经济指标比如金额有多大,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可供参考的信息相对少,而信息少则风险就大,就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失败概率。因此,从事“重大”决策的管理者,就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从这个视角而言,冒险是企业家本职工作的重要构成。
决策需要信息,还有一层面意思,就是作为管理者,要学会科学地搜集准确的信息。一般而言,搜集信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工作,但要科学及准确,可能就不容易了。“科学”就意味着信息来源要科学,搜集的方法要科学;“准确”意味着信息本身是正确的,而且足以支撑决策所需。
二、决策者对决策的影响
任何信息变成决策信息,中间都有个过滤——决策者,即只有决策者本人过滤(消化)以后的信息才能变成决策所用信息。
因此,决策者本人在决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客观存在的信息,由于决策者的性格、拥有的知识经验、身边的团队,甚至所处的环境等等不一样,可能会对同样的信息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市场营销领域有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同样的信息面前,不同的人判断是不一样的:有两个鞋类推销员到一个岛上去做市场调研,那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这两个人回来后,写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一个人说这里几乎没有机会,因为人们都不穿鞋;另外一个人恰恰认为假如有办法让他们穿上鞋的话,简直是商机无限的蓝海。
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公司通常要把重大的决策交给高层来做?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但是还是要回答一下。两点原因,一是高层在整合资源这一块能力更强;二是一般认为高层是层层PK上来的,意味着他拥有符合重大决策所需的诸多条件。但第二点是否成立,还要取决于,一组织选人所用的标准与未来高层岗位所需要求是否相吻合,事实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Rowe及Boulgarides(1992)用两个维度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将决策者分为四类。
但要注意,这种分类不是说哪一种决策者是最好或最差,而是说,在某种维度组合下,某一类型的决策者可能最优,比如当环境很复杂,但允许决策者进行理性思考,在这种条件下分析型的决策者最能与之匹配。但未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管理者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但可供你决策的时间很短,需要你当机立断,即要依赖于直觉时,概念型决策者可能最为匹配。
说到概念型决策者,就涉及另一个与决策有关的重要概念——直觉。应该说,直觉是与理性和逻辑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对事物的一种内在的信念,不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是基于经验或感觉或情感基础上的一种判断,但这种判断并不能简单归为武断,相反,它是基于多年来在类似情况下做出决策的经验。这种内在的感觉可以帮助管理者无需经过一个理性的决策程序(或许是冗长的步骤)就可以作出迅速的决策,为竞争赢得最宝贵的时间。凭直觉作出决策而在市场中赢得先机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不能因此而贬低理性和逻辑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经验稍有欠缺的管理者,要尤为谨慎对待直觉。总之,任何决策,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定要让理性来主导,直觉只是时间压力下一种应景之策。
三、做任何决策必须要建立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什么?要使该决策如期实现,必须要具备的那些条件,换言之,就是选择某一方案的依据。建立前提条件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给自己提供理性思考的可能,亦即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理由。人不可能都做对决策,但决策错误时,你应该告诉自己,当时之所以选择该方案是如此考虑的(即前提条件),当时应是理性的,为的是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后悔泥沼中不能自拔,尽快恢复信心,而非推卸责任。二是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它可以由此构建某种预警机制。就是执行方案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前提条件来预判该方案能否如期实现,如果条件改变,意味着方案也可能要跟着做一些调整,否则就不能实现,以便将损失降至最低。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理由,这是很重要的。人生有一个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不可逆9。如果人生可逆的话,每个人的人生肯定会更好。每次我站在学校的北门,看到对面的房子,那感觉是相当不好受,当时那些房子才1200元一平方米,房子推销员让我买时,被我断然拒绝。但我要知道它几年内能涨到现在这么高,还要等你说。这事不能后悔,我当时没下手的原因即前提条件很简单:我担心跌下来,或者涨得太慢。如果时间可逆的话,人生就很丰富了。无论什么时候下手购房,人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彼时的价格对你彼时的心理冲击和此时的价格对你此时心理冲击应是差不多的。
股票更是如此。几年前有个从事证券分析工作的朋友,给我打了个神秘的电话。因为他老是神秘,所以我都习惯了。他说:“赶快购入某某股票!”我问为什么。他说不要问。不要问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是秘密;二是他也不知道。但他那时说话的语气让我震惊,我下决心信他一次。从八元多买进一些,不出几天果然涨到十二元多。对我这种在股市上挫折颇多的散户而言,我觉得够了,所以我告诉他我想卖了,他说:“最好不要!”,我问为什么。他又说不要问。我不能再相信他了,咬咬牙就买了。过几天,这只股票就涨到18元多了。 我自言自语道:“该不该买呢?算了吧,18元够高了”。我不买的原因(前提条件)是:保守的性格,担心股价下跌;资金有限(部分还是向家人借的);这个上市公司的市值再怎么也不会这么高啊。后来又涨到24元多的时候,“该不该买呢?算了,太高了。”同样的前提条件。说实在的,该股票每涨一点,对我而言,都是很大的精神折磨,我当时多么希望它能会跌一点,告诉我自己我曾经正确过。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最后这只股票涨到一百多。每到一个点的时候我都觉得高了,后来涨到100多元。我要知道它能涨到100多的话,各位你想想我会干什么?马克思关于资本疯狂性描述已经告诉你了。但我并没有后悔,因为我设立了前提条件。读者可能会对我保守的性格感到惋惜,但要知道,性格不管是保守还是激进冒险,都有两面性,保守的人发不了财,但也亏不到那里去,这没什么对错之分,这就是理性。
四、相似方案之间如何抉择?
如果A方案赚100万,B方案亏50万,选哪个方案?这种决策非常简单。真正难的决策是什么?比如,A方案效益好,赚100万,效益不好,亏10万;B方案效益好,赚110万,效益不好,亏20-30万,选哪个方案?即几个方案很相似,各有优劣,这种选择是最难的,是对管理者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