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查德·凯夫斯. 创意产业经济学[M],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约翰·霍金斯. 创意经济[M],洪庆福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 刘为民.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4] 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 吴必虎. 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6] 杨力民. 创意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7] 于刃刚,李玉红. 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 论产业链整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 张玉蓉,漆明亮,樊信友. 旅游经济学[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10]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1] 刘敦荣. 旅游文化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12] 刘为民.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13] 张河清. 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4] 王景慧. 阮仪三,王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5] 李美云. 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6] 重庆市统计局. 重庆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09.
[17] 林庭芳. 重庆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18] 白远,池娟著.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19] 吴存东,吴琼著.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0] 乐正主编. 深圳与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1] 邹统钎. 创意旅游经典案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2] 中国影视游编委会. 中国影视游[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3] 李蕾蕾.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24] 杨正泰,张帆. 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5] 俞晟. 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6] 张辉. 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7] 赵玉宗, 潘永涛, 范英杰等. 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 [J] . 旅游学刊, 2010, 25(3): 69 - 76.
[28] 厉无畏,王慧敏. 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2.
[29]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等.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9) :49-53.
[30] 冯学刚,于秋阳. 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13 – 16.
[31] 李燕琴,吴必虎. 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与创意模式初探[J]. 旅游学刊,2004(1):82 – 86.
[32]王铁,张宪玉. 基于概率模型的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决策路径研究[J], 旅游学刊, 2009(11):30-35.
[33] 唐健雄. 乡村旅游的民生效应探讨[J], 旅游学刊, 2010(9): 6-7.
[34] 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 旅游学刊,2011,26(6):29-35.
[35] 张玉蓉,郑涛. 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J] .农业经济, 2011 (4):33 – 35.
[36] 张玉蓉,郑涛. 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J] .江苏商论, 2011 (1):147 – 149.
[37] 张歆梅. 城市主题街区概念及构成要素[J]. 城市问题, 2007, 146(3):16 – 19.
[38] 郭小妮 . 解析城市综合体——以“新加坡海滨商业旅游综合体港湾区”为例[J] . 福建建筑, 2011(11):4 - 8.
[39] 陈雯婷, 金权杰, 程澄等 . 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 . 现代城市, 2011, 6(2):27 - 28.
[40] 赵冬菊,张庆刚 . 重庆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3(3):113 - 116.
[41] 钟德友 . 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探讨[J] . 探索,2010(2)110 - 113.
[42] 张玉蓉.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 .江苏商论, 2010(8):125 – 127.
[43] 张玉蓉. 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基于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视角[J] .农业经济, 2010 (10):14 – 16.
[44] 郑涛,张玉蓉. 重庆民族地区旅游交通建设研究 [J] .中国商贸, 2011 (3):207 – 208.
[45] 邓达. 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与知识产权[J]. 管理世界,2006(8):146 – 147.
[46] 王骞, 彭劲松. 创意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经验和重庆的应对方略[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0) :38 – 40.
[47] 杨玉民.文化创意旅游开拓汕头旅游新空间[J].科技和产业,2011,12(6):37-40.
[48] 李殿伟, 王宏达. 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在机理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 38 – 40.
[49] 蔡荣生, 王勇. 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9(8)77 – 84.
[50] 李林蔓. 重庆旅游产业新增长点打造:基于乡村旅游的分析[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3):82-84.
[51] 姜辽,赵瑞,张述林. 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4):107-112.
[52] 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125-128.
[53] 王乃举,黄翔. 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与旅游发展研究[J], 旅游研究, 2010(2):56-60.
[54] 姚娟,陈飙,田世政. 少数民族地区游客乡村旅游质量感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11):75-81.
[55] 陈兴贵. 重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定位与发展取向[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3):58-61.
[56] 赵瑞,姜辽,罗仕伟. 渝东南少数民族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机制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126-128.
[57] 简王华,叶枝,张金霞,余述琼. 跨区域旅游协作因素分析及其机制探讨[J], 旅游学刊,2006(8):50-54.
[58] 陈旖,邓玲.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联动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4):184-187.
[59] 张英. 武陵山区域旅游开发合作的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10(4):65-67.
[60] 何景明. 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J], 旅游学刊,2010(2):59-65.
[61] 黄文.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创意形象与产业集群探析[J], 软科学,2009(12):91-95.
[62] 张海涛,苏同华,钱春海. 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分析及其启示[J]. 中国软科学, 2006(12).
[63] 吴绍阶. 从韩国经验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 探索, 2008(2) :100-102.
[64] 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 旅游学刊,2008,23(1):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