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的奴隶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卑鄙的现象,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事实的确如此。在汶川大地震救灾重建中,广大干部舍己救人、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大群众自强自立、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团结互助,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者、承载者、传承者。5.12大地震爆发之时,汶川县信访局干部任勇身在都江堰,本已安全躲过震灾,却选择“爬也要爬回汶川”,中建七局三公司映秀项目部总工程师李文兴,为了抢救板房办公室里的工程技术资料,却不幸被洪水冲走……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充分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以服务人民为荣的高尚风德。灾难往往是产生谣言的温床,但在汶川大地震救灾重建过程中,“天人感应”等荒谬邪说失去了市场,谣言止于智者,充分体现了灾区人民以崇尚科学为荣的精神追求。“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出自青川县枣树村、在灾区广为流传的标语,典型地刻画了灾区人民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的坚韧品行。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灾后重建,我国民众都自然地选择了同舟共济渡难关。受灾之初,尽管一些地区外部力量无法及时到达,但灾区仍然维持了良好秩序,互帮互助,这和美军到达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下的新奥尔良的第一任务却是“平暴”形成了鲜明反差。灾后又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等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团结互助为荣的可贵品质。同时,救灾重建中,广大干部群众亦自觉地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荣。重建合同被广泛遵守,这是灾后重建任务能够如期完成的一个重要保证。至2010年10月底,四川省各级审计机关共派出9882名审计人员,组成4452个审计组,共跟踪审计项目7269个(总投资1287亿余元),审计调查项目3421个(总投资1370亿余元),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这同样是一个惊人奇迹!
总之,汶川大地震救灾重建过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威力,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巨大精神优势。大力挖掘、继承、发扬这一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任务。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生成
川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潘尔春
[摘要]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生成,是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批判的继承,对旧哲学革命性的批判和改造,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的有机统一过程。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生成的直接的理论渊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生成奠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全面生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和谐社会思想 生成
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对人类之现成状态予以批判与否定,建构实现人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理想社会形式——共产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人类历史上先前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性超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生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生成,是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批判的继承,对旧哲学革命性的批判和改造,以及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的有机统一过程。其中,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观,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生成的直接的理论渊源;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的革命性批判和改造,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生成奠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价值性、科学性和历史性批判,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全面生成。
一、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直接的理论渊源
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和谐”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观念。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思想发展史上丰富的“和谐”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材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尤其是作为欧洲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顶峰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和谐社会观,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积极思想材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最直接理论渊源。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不仅把和谐社会作为他们的共同价值追求,而且多方面论证了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描述了一个和谐完美、自由民主、平等富足、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图景。
圣西门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基础上,勾勒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的理想社会——“实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人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没有失业,实行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原则。实业制度的领导者由选举产生,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造福。
傅利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地狱”和“贫困的温床”,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和谐制度”。人人可按兴趣爱好从事工作,可以随时变换工作,旧式分工不复存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妇女将获得完全解放,城乡差别和对立也将消失。
欧文不仅设计了一个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未来理想社会的新方案——理性社会制度即“新和谐公社”,而且还积极将它付诸实践,终身不悔。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没有阶级差别的理性社会,公社是由“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人人有知识、有工作,团结友爱,自由平等地幸福生活。欧文主张公社应该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时,公社没有独立工业城市与独立的农村之别,是城乡和谐的完美整体。
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观,就其有益的和积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追求和谐为价值目标。和谐社会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价值追求。他们不仅描述了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和谐社会理想图景,而且还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想范式。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利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第二,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万恶的根源,是产生资本主义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对私有制的批判和改造,代之以公有制,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第三,追求社会公平、平等和社会正义。社会公平、平等和社会正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的重要内容。废除私有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平等和社会正义。
第四,社会按计划协作生产。空想社会主义者初步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弊端及其危害,因而他们主张生产要有计划地进行,强调社会组织之间应该协作生产,使社会生产有组织、有序地进行。
第五,尊重劳动和知识,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劳动是人的天然权利,劳动和知识创造财富。不仅人人平等劳动,而且要把教育与劳动结合。在分配上主张按劳分配,又考虑人的基本需要。只要人们参加必要的和有益的劳动,社会就提供其生活的必需品。
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给于了积极肯定,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抨击了“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例如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 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有益的和积极的思想,被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类自我解放的需要加以发展和创新。
二、奠立“和谐社会”思想坚实的哲学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以“和谐社会”为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理想诉求。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是基于抽象思辨的“人类理性”和“永恒正义”的价值批判,它脱离社会现实,看不到生产力现实状况以及生产力变革的要求。因此,它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却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失败,既有客观社会条件的原因,更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因。一方面,“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 另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深受它那个时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影响。法国唯物主义“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 圣西门、傅利叶、欧文“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出发”,“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但是近代哲学“却日益陷入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十八世纪的法国人也几乎全都为这种思维方式所支配。” 同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黑格尔虽然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了,可是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 因而,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唯心史观,成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空想社会主义缺乏坚实的科学形态的哲学基础,不是科学形态理论,无法也不可能变为现实。所以,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成为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拯救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合理思想,就必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创立科学形态的哲学,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撑。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形成了科学形态的和谐社会思想,实现了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的历史性超越。显然,这个历史性超越,是以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革命性的批判和改造,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为前提和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哲学对于人和人类解放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是人、人类“解放的头脑”和“精神武器”。 以往的哲学家几乎都宣称自己的哲学是解放人的哲学,但它们都不能成为真实理解现实和为人类解放所需的真实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认为,其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它们都不理解或看不到“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因此,人类解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批判,创立为人类解放服务的唯物主义新哲学。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就是他的《现象学》。在该书中,黑格尔对人的历史活动过程的辩证法作了抽象思辨的和逻辑的表达。“《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虽然在《现象学》中人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那么,在它里面就潜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 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深刻理解现实的人和历史的。但是,为什么包含着“一切批判的要素”的如此深刻的黑格尔哲学却不能成为真正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呢?马克思认为,必须对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地改造。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否定自然界的真实性,否定真实的人的存在,否定真实的人类劳动,这就使得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被其唯心主义所闷死,它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自由解放的哲学。因此,马克思把自然界和以自然作为生活和活动基础的人,视为其对象化学说——实践学说的基本前提,提出人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对于客观实在的自然界进行的一种客观的、能动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的观点。从而把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置于了科学的实践基础上,辩证法取得了它的新的表现形式——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法成为了为人类解放服务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