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76000000003

第3章 中国戏曲vs.话剧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d Modern Drama文赵征很多人问,戏剧是唱戏吗?京剧,越剧,地方戏曲,是否属于戏剧的范畴?戏曲与戏剧的关系和区别在哪里?本文或许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

话剧进入中国

上世纪初,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演剧样式被引入国内,这种只说不唱的演出开始被叫做新剧,文明戏……直到1928年,留美归来的洪深命名这种样式为“话剧”,从此开启了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一边鼓吹宣传这种新的艺术样式,一边将戏曲作为旧观念、旧思维的产物进行打击和批判。有意思的是,类属戏曲的京剧却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间进入了又一个鼎盛时期,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唱红了京津沪的各个码头和戏园子。甚至当年《新青年》上那些鼓吹西方思想、西方戏剧的斗士们,也一面摆出不容辩驳的坚定立场,一面进戏园子看戏,与名角结交。

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话剧也不断在中国生根并发展壮大:从最初没有完整剧本,仅凭提纲即兴演出、旨在发表演讲的“文明戏”,搭配逐渐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演出,而在20年代中期也出现了艺术上较为成熟的剧本(《雷雨》)。

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出于抗战宣传的需要,话剧转向更具群众基础的和更灵活的形式:秧歌剧和活报剧。这些剧目有的直接在广场上演出,看过的观众不可计数。从建国后到文革开始之前的十七年间,话剧作品大量涌现,但是精品不多,大多是政治宣传的急就章,题材和内容也以反应“三种人”(工农兵)为主,相对单一。到了文革十年,话剧几乎是空白的,反而是“革命样板戏”成为了独特的文艺现象,至今仍作为争议的对象,被反复重提。

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是戏剧空前繁荣的时期,从前的经典剧目拿出来重排,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当今剧场实践的重要的一支:先锋话剧。到了二十一世纪,传统话剧、先锋话剧和商业话剧都有了一定的规模,一部分年轻观众也被重新拉回剧场。与话剧相比,戏曲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传统”、“老派”的代名,但是它从未真正从现代的舞台上消失,始终顽强地存活着。

现在谈戏曲和话剧的区别,再如前几十年那样说“戏曲是表现,话剧是再现”显然是不合适的,而造成这种不合适的原因,正是话剧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实验和变化过程话剧如今也已不再是以对话为主、再现生活的艺术样式了。由此反观戏曲,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中国戏曲自北宋成熟以来到接下来的1300余年间,从未发生过质变。谈戏曲与话剧的区别,也要从戏曲自身的艺术特征谈起。

什么是戏曲?

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是“以歌舞演故事”,这是很准确的。跟西方戏剧分为歌剧、舞剧、音乐剧不同,歌、舞和剧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是未曾分离过的,由此,“综合性”成了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在戏曲中,有“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程式,舞台表现形式极为丰富。有的戏以“唱”为主,唱讲究字正腔圆,顿挫有致。人们在各个剧种中所熟悉的流派,很多就是根据唱腔特点来划分的,比如京剧旦角的梅尚程荀四派。“念”分为“韵白”和“口白”,前者是剧中的书生小姐、老爷太太等有身份的人说,而后者则是丫鬟小厮,衙役店家等出身低微的人来说。“做”指的是表演,包括手、眼、身、法、步,这种表演是高度程式化的,也要求演员有深厚的训练功底,极强的肢体控制能力。“打”戏则热闹好看,讲究连接的连贯,一个套路下来动作不能断,器械不能掉,对演员的个人功夫和相互配合要求很高。

“程式性”,是戏曲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戏曲的程式包括对于角色行当的划分:所有角色都可以被列入“生、旦、净、丑”四种行当中,每种行当下还有进一步的分类。脸谱,也是程式性的典型体现,很多角色都被一张画固定了下来,这幅画呈现的是这个人的性格、命运和面部特征。戏曲表演也是基于程式之上的,许多动作:捋髯、拈须、甩发、水袖,都对应着相应的情绪或情感,生活中的许多动作也被赋予了对应的表现方法。此外,程式性也体现在剧本格式、唱腔和服装等各个方面。戏曲的“程式性”是极富魅力也极其值得研究的,这种表现手段使得戏曲远离了生活原型,既不“真实”,也不“自然”,演员在表演时状态丝毫不能松弛,在整场表演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些很大程度上与话剧的要求是相悖的演出与生活泾渭分明,舞台真实从未追随过生活真实的脚步。

因此,我们就能得出戏曲的下一个特征了“虚拟性”。这与其说是一种手法,不如说是一种审美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这点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当中也有所体现。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布景是极其简单的,一桌二椅,门帘台帐,但是代表的却可以是广阔和变动的空间,演员跑了一个圆场,就代表已经走过了十万八千里。而开门、关门、上马、下楼、乘船等动作都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像来完成。这种虚拟性和对于舞台假定性的极致运用,也曾经启发过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

戏曲与话剧的本质区别

除了以上所列的戏曲艺术独有的几个特征,戏曲与话剧最本质的区别其实在于观演关系(即观众与演出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中国戏曲发源于民间,由民间歌舞和杂耍演变而来,从诞生伊始就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和平民色彩,也因此在中国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演戏的场合总是在生活场景之中,勾栏瓦舍、市集、园林、茶楼和戏园子,人们一边进行着生活化的活动,一边看着不远处舞台上程式化的演出,不入戏,也不出戏,带有一种窥探和赏玩的意味。当舞台上节奏感极强的演出或者某个程式动作准确地勾起某种情感的时候,观众和演员的心理节奏就统一了。而西方戏剧起源于仪式,观众和舞台的界限泾渭分明。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舞台真实一直在努力靠近生活真实。舞台上的生活对于真实生活的反照,以及舞台和观众席的隔阂,造就了西方戏剧强烈的思辨色彩。观众安静地观看演出,在这段时间里,舞台上的生活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戏剧家则因此负有一种天然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带着启蒙意图努力推介这种样式的原因。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至今仍存在于舞台上的艺术样式,其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审美趣味、宗族观念、小农经济以及极权的政治制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戏曲的确可以看作是旧时代的幽灵,今日观众对它的喜爱和接纳,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与祖先的血脉相通。20世纪以来,人们也对戏曲进行了不断的变革,谋求新的尝试从时装新戏、到新编剧目、再到革命样板戏,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也不乏较为优秀的作品。这些改革的路径由于带有西方戏剧的思维也受到了诸多质疑,关于这些改革是否偏离了戏曲艺术的特质的讨论从未停息。

进入21世纪,改革的脚步滞缓了,沉淀在戏曲舞台上的仍然是骨子老戏和折子戏,演法也还是过去的演法,有些按照新思路编的新戏大多反响平平。在新世纪,戏曲面临着比话剧更为严峻的处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中。一方面,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使得戏曲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与话剧相比,传统戏曲也缺乏对于新生代观众的号召力,观众流失不可避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35年,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引起了苏联文艺界极大的轰动。观看这轮演出的几位观众,成为了对中国话剧影响深重的西方戏剧家:布莱希特声称自己所提倡的,戏剧舞台上的“陌生化”效果早被中国人在戏曲舞台上实现了;而苏联著名导演梅耶荷德也受到了对他们而言新演剧样式的极大震撼,对于自然主义极力模仿真实生活的表演方式进行了反思。

从这个角度再来观照中国戏曲与话剧的关系,就会发现,两者实际上一直在走着对方的路子,话剧的改革是往表现的、虚拟的和非写实的方向走,而戏曲则通过净化舞台、现代舞美、尝试新题材不断向话剧学习,往写实的路子上靠。它们虽然是各自独立的艺术样式,但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对于中国戏剧人来说,探索话剧民族化的路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民间的、传统的戏曲艺术中吸收各种表现手段和众多审美元素,力图跟中国观众取得情感上的特殊共鸣。

随着电视、电影、网络这些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话剧和戏曲作为舞台艺术,必然站在了同一阵营里。不再有所谓“新的”和“旧的”因为两者都丧失了群众基础,同样地面临着“小众化”的问题。这种小众化,并非被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决定的,而是由它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更低成本的娱乐方式才拥有群众基础,因此,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无法与电视和网络抗衡。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只要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将继续存在下去。布莱希特说:“思考是20世纪人类的最佳娱乐。”如果说在话剧演出的剧场中,我们获得的可能是思考;那么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则是一种情感体验或许是听着老艺术家的唱腔,或许是看到舞台上新演员的某个程式动作,我们会突然感受到一种强烈、无从分辨来源的情感冲击。从这个角度而言,戏曲的程式美逾越了理性和思维,用情感震撼着今天的戏剧观众。而这种独特的体验,恐怕是任何其他艺术样式都难以取代的。

同类推荐
  • 影视精品导视

    影视精品导视

    任何教材都是关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知识体现,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知识追求。“影视精品导视”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洋洋近百篇,洒洒30余万字,记下了韦君琳在艺术领域求知、求进、求成、求精的步履和心得,记下了他对那些他所崇敬的前辈长者和同气相求的朋友们的艺术道路、生活剪影、多彩人生或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画像石、画像砖(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画像石、画像砖(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分为八章,包括了“从戏曲歌舞看画像石、画像砖”,“从神话故事看画像石、画像砖”,“从坟墓艺术看画像石、画像砖”等。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热门推荐
  • 幻梦一场之唯爱独尊

    幻梦一场之唯爱独尊

    六界,轮回,真爱,错恋,虐心?人,妖,魔,仙,灵,冥,孰能无爱?爱情,友情,亲情,谁能割舍?何时天荒地老?何是海枯石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红尘脚下,三千缘法,皆是《幻梦一场》。可既然爱了,便要爱到骨髓里,即便幻梦一场,也要唯爱至尊!
  • 你是我最好的唯一

    你是我最好的唯一

    相遇九年,相伴六年,无论身在哪里,你都是我,最好的唯一
  • 血染尘埃

    血染尘埃

    黄泉路上,忘川河畔,曼珠沙华随风而舞,似在诉说着无尽的思愁……楼阁旁,风吹动着树叶沙沙作响。月光洒下,一地星芒。两道身影立在树下,月光挥洒,一片宁静。“没有心,何来情?”“不,你有,你只是不愿接受。”“呵,自以为是的女人。”“你知道曼珠沙华代表着什么吗?它代表的是——悲伤的回忆和地狱的召唤……”“悲伤的回忆?呵,我本就无心,何来悲伤的回忆?地狱的召唤?我早已身在地狱之中了不是吗?”……血剑江湖,谁又失了谁的心?谁又以鲜血,染红了这无尽的尘埃?
  • 复仇公主葬心恋

    复仇公主葬心恋

    三个拥有绝美容颜的倾世“公主”来到贵族学院,遇到了她们的死对头和几个颜值毫不比她们差的“白马王子”她们的世界,既有完美的复仇,也有完美的邂逅,但,结局,当然不会这么早结束……
  • 腹黑总裁来袭娇妻请接招

    腹黑总裁来袭娇妻请接招

    “BOSS,夫人要去游乐场!”“让她早点回来。”“BOSS,夫人要和别人一起去!”“嗯,让她买点东西给朋友!”“BOSS?”“还有什么事?!”“夫人是...和...和尚少去。”“嗯!?蠢货怎么不早说,去买张门票,我也去!”
  • 关于我突然成为游戏测试员之后

    关于我突然成为游戏测试员之后

    新人试水作一个关于一群人被修改记忆之后去测试还未发售的次时代游戏机上的游戏的故事。测试员们一次又一次地恢复记忆,却又一次又一次地被修改。介于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各种纠纷,各种峰回路转,各种阴谋。30种游戏,30种不同的玩法!【内容以实物为准】(笑)注:作品在其他小说网站上书名为《关于我突然成为测试员之后》
  • 巫族天女俏若曦

    巫族天女俏若曦

    巫族天女是五大元素的主,但在她四岁那年被拐走了,直到16岁那年......第二部预告:妖王造孽,妖圣寻爱人,若曦帮助,若昕复活,亮点不停
  • 宣生六记

    宣生六记

    他送她一坛忘忧,她笑着说,“你就是我所有忧愁的来源,既忘不了你,又如何能够忘忧!”续集已出,敬请吐槽┐(‘~`;)┌
  • 九龙神话

    九龙神话

    公元1370年,明朝大臣龙氏一家满门被屠,只有幼子龙宇晨侥幸逃出,后拜入武当门下为掌门亲传弟子。学成之后替父报仇最后自刎,却又穿越到了一个人,神,魔三族乱斗的世界,名叫泛古大陆。但老天给予他新的生命却没打算给他幸福的生活。生为人,力为神,龙宇晨将如何抉择。神界的拉拢,人界的唾弃,魔界的追杀他将会何去何从?“我算中了开头,却始终猜不透结尾。"
  • 总裁霸爱:追妻A计划

    总裁霸爱:追妻A计划

    夏茉最近走了狗屎运,相个亲遇到初恋情人,就连送个外卖也被高富帅拉了手表白。本以为是场美丽的误会,可谁知道竟沾惹上了烂桃花。“总裁大人,请把您的贵手从我肩膀上拿开好吗?”她怒目。“不要,我喜欢搂着你。”他耍无赖,“亲爱的,你翻白眼居然也比别人可爱。”她无奈抚额:“我和您老人家不熟,求别给我拉仇恨行吗?”他顿时一副被雷劈过的惊吓表情:“我说你一直不肯接受我,原来是嫌我老?大两岁而已,不至于吧?”他瞄两眼她窈窕匀称的好身材,眼睛火辣辣的提议:“宝贝,要不要我给你机会好好的了解我一下,你就知道我到底老不老了。”“你无耻。”她胀红着脸给他一拳,逃了。他笑眯眯躺在草坪上,看她远去的背影,“我只对你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