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扩充素质教育的全面质量
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的扩容基于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满足学生需求,实现主体素质教育的预期,另一个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社会的极大满足。素质教育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两个需求的实际效果。在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影响下,素质教育的质量不仅会客观反映素质教育的运行状态、教育效应等的优良或低下,还会对教育结果予以根本性的肯定或否定,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素质教育追求全面的教育质量是基础,必然要形成立体的质量结构,创新性地拓展素质教育质量的规定性和空间发展。从素质教育质量标准的全面性和质量规格的多样性看,就要根据教育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不断审视、丰富、创新素质教育教育的质量标准,克服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质量主导标准的倾向。这就要在制定符合实际,突出创意性和应用型的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上,制定专一性和多样化,充分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或规格,创新规范的测量或评价质量规格的系统,确立质量的指标认证体系。从素质教育全过程的质量优化看,要将素质教育具体化,细分化,以不同阶段或不同环节的创新进行不断互动,不断吸引,不断深化,以小见大,以分聚合,使之相互保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呼应,从根本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质量。从保证全面质量对象看,要在教师、学生、社会、家庭四个对象上进行充分思考,明确对教育质量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注重教师与学生存在的直接教育作用的能动发挥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两个对象的间接教育存在的潜能的主动发挥。从具体扩充素质教育质量的要求看,必须要看重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和高增长的客观需求,按此进行质量体系的建设。对教师而言,要按照素质教育施教要求自我完善、把握难点、尊重主体、集思广益、积极引导、双向互动;对学生而言,要依据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要求,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对学校而言,要勇于进取、改善条件、优化目标、创新实践、落实举措、创优体系、强化机制;对于社会而言,要广开思路、积极吸纳、扩大空间、认真扶持、及时反馈等,给学校和学生以施展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此外,还要注重深入了解素质教育各层次包含的要素及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突出人人成才和人人成功的人本主义的素质教育形式,使全面提高质量的设计和运作更具体化、系列化、人本化和科学化,能够组合出最佳的素质教育结构和内容,促进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的更大提高。
四、创新素质教育的机制培育
高校素质教育的机制最终形成,主要靠素质教育的目标设计、主体运作,内容创新等多项性综合手段来体现素质教育的机制运作形态和质量。培育机制,优化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存在着几个关键性的培育环节。
(一)优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培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优良素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对学生主体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智力开发等有运作,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作出自身的应有贡献。从优化目标出发,可以结合素质教育的主旨,注重对已确立目标的内涵表现质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人和社会发展的两个需要、尊重学生主体等,都可以作为目标的优化对象。优化目标存在三个基本体现:要体现既定对象的优化与创新对象的吸纳,促进对目标的深层次的发掘;要体现对人本主义及本人本精神的新认知,突出人格的培养和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体现目标的优化状况,反映素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状态、全面质量提高的状态等核心内容。在这里,优化目标还存在三个基本点,一是利用目标的优化,形成优质的不同阶段目标、子目标、现实目标与未来目标;目标的运作推出目标的既定成效和创新性成效;二是优化目标所进行的相关要素选择、补充、修正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的主体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必须置于这个大目标之上,不能为个性化培养搞所谓的“精英目标”,使更多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般受益者,甚至是旁观者;三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优必须要以普及性为基础,突出实际运用效果。在目标优化中,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实践性和创意性潜能的充分发掘和积极发挥,用素质教育的实践来检验目标,提高目标的绩效率。
(二)培育素质教育的新内容
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就需要循序渐进地不断培育素质教育的新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培育新内容可以不断丰富素质教育主题、范畴、内涵等,凭借内容的推陈出新,达到形式的创新,教育手段的创新和素质成果的创新。当前,培育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可以结合学生主体与地位新概念认识,积极倡导人本主义,推出更多反映人本实质和精神的素质教育内容,彰显人本意义的创新力和凝聚力;可以突出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新动态,新作为,新潮流,新观念,以新生事物或鲜活对象充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可以积极深化素质教育的相关课题,利用难点和疑点引发新的探索与研究强化内容的创新力和延续力;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辨析的主体动能性,联系实际,充实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以加大创造力和理解力;可以发掘素质教育的潜在要素,采用案例、讲解典型、能力检测、总结评判等以优化素质教育的向心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不断地培育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才更有形象性和渲染力,演变出素质教育强大的能动力和生命力。
(三)力求巩固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素质类别、素质知识、应用范本、表达形式、体裁格调、内容式样等。它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理论、学习方法等的必要形式和内容。重在强调基础的形成;二是重在突出能力形成。它会综合性地反映每个学生提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状况,反映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实际水平。强调基础,注重能力,关键在于巩固和创新现有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学会深知素质内涵、把握素质感悟、理解素质形象、丰富素质表现、加强素质修养、领会素质魅力、透析素质鉴赏,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巩固素质教育基础,必须要以新思维、新观念引导素质教育资源的创新性置配,达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新的配置形式优化素质教育的表现力。要以具体的学科知识优化带动素质教育基础的全面优化,加深对基础性概念、基础性知识等的理解以厚实的基础获取新知,创造成果。要通过素质教育的基础支撑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在巩固教育基础的前提下,细化基础知识,建构基础知识体系,密切与能力的互动关系,构成基础→能力→应用→反馈的有机循环,达到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和基础的进一步创新。
(四)注意素质教育机制的功能化
一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在于通过机制化的科学与规范运作来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离开了素质教育机制的功能化创新,素质教育就可能成为机械、僵化的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机制的每一个环节,影响着每个学生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素质教育机制的功能化,即让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加效能,让学生在机制的引导下,从素质教育的激励、制约、保障、形式、协调、形象、感知等各方面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引力,提高自我素质的作用力和驾驭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和审美观。
素质教育的机制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素质教育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并发挥作用,是其显著的特征。素质教育机制运作的形式一般有行政与计划式的运行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指导与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监督与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以机制的运作形式为基础,增强机制的功能化主要有三个主要着力点:其一,必须密切运作机制与机制功能的关系,在二者的互动、协调、制约、链动上进行深入探索,以实际运作助推功能化进程,以功能化进程增加机制功能的多样化以取得机制的实际效能。其二,要极大地利用机制的功能形态和运作方式来增加功能的潜在效能。从激励机制看,可以利用功能化手段强化激励形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深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的实施过程,增加素质教育发展的动力,由此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制约机制看,可以通过机制功能化运作,利用素质教育某些部分存在或变化是另外部分存在或变化的先决条件,即前者制约后者的关系,以变革、丰富、补充、限制和约束等方式,创新制约手段,增加制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保障机制看,可以通过教育、行政、监督、指导等方式,强化素质教育实施,特别要突出物质、制度、机构和监督的保障性,优化保障的确保性和效率性。其三,素质教育的功能化涉及到机制的运作形式优化与功能发挥的绩效,特别要注意功能自身优化与功能创新的二结合,要重视功能的空间扩展,将功能细化细分,把握环节,分清主次,注重对功能进行恰当的置换、调配与创意。
高校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系重大。加强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性认知与实践,依然任重而道远。只有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不断创新,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创新,加大对特点创意的理解,注意素质教育的本质扩展,积极创新素质教育的机制培育等,才能真正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人格、智力、能力等的充分发展,促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作用于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知识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凌继尧.艺术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马志忠,郭晓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论.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刘泽雨.创新素质教育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谢祥请.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条件保障.常德: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
企业党组织全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重心归位
王启虎(四川西南铁路国际旅行总社)
[摘要]指出当前企业党组织全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此积极推进企业党组织的管理改革,进而实现企业党组织现代管理的重心归位意义重大。
[关键词]企业党组织 管理问题重心归位
中图分类号 C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2013—570713—06
围绕企业党建目标,关注党组织全面管理创新的重心归位,是调动组织和每个成员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资源和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质量非常重要,成了企业党组织创新性开展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当前企业党组织全面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党组织的管理职能主要有围绕党建主旨和自身发展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计划、指导、组织、协调、控制、服务等多个方面。它作为党建工作管理的责任者和执行者,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主体。在原有党组织管理行为的惯性使然作用下,企业的党组织管理一直执行并延续着党组织至上而下的管理体系,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依据管理实际进行创新性突破,自我管理的中心地位一直难以确立。管理按部就班,上布置下执行,上监督下检查,管理重心的倒置现象,增加了企业党组织自我管理的各种矛盾,僵化的组织管理成了企业党组织优化管理的明显结点。当前,企业党组织全面管理主要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现代管理的整体性认识
企业党组织的现代管理指利用现代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通过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电子信息化与网络化等的结合应用,注重管理的全面战略和科学决策,从而进行全面、系统管理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企业党组织的管理,是一种严密的管理行为,强调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和控制等主要职能的发挥,以此进行创新性的全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