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8000000013

第13章 纠缠表象是苦自己——佛说超脱(1)

【颂】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拟不拟,止不止,个个无裈长者子。

【评】最高深的境界往往通过最简单的形态表现出来。“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脱的境界。不过,此时我们已经有金刚不动的禅心,能够从容淡定地洞悉事物的本来面目。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正是如此多的不如意令我们跌进痛苦的深渊,变得小心翼翼,总是紧紧抓住自己眼前的东西,生怕一不留心就失去。不过,过分小心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快乐,害怕失去的恐惧之情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唯有放下心中的恐惧,松开自己紧紧抓住的手,我们才能真正解脱,找回久违的快乐。

佛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佛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的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性而已。只要找到了本性,就没有凡夫,所有的人就都成了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佛。

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更愿意相信将希望得到的东西紧紧握在手中才是最安全的。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常常提心吊胆,生怕稍不留神就会失去竞争力,意外出局。

不过,若要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与一份符合自我职业发展前景的工作作支撑是万万不能的。而要找到这样一份工作,找到并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与自己的本性相遇,心中的梦想之舟才有停靠的码头。否则,再强烈的成功愿望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且一味地急功近利会将一波又一波的烦恼、迷惑与惆怅带进原本澄明一片的内心世界,令人跌进痛苦、功利与得失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另外,提心吊胆的人群中还有一些从来不敢正视自己本性的人。他们满足于在世间的繁华中徜徉,心安理得地做着别人的应声虫,选择在现有的舒适环境中度过自己的人生。据《碧岩录》记载,南阳慧忠禅师曾就此对寺中的僧众进行指引。

曾经有一个人任劳任怨地为南阳慧忠禅师做了二十年侍者。禅师非常感动,想要帮助他早日悟道。

有一天,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听到呼喊之后,侍者以为禅师要他做什么事,就马上走到禅师身边,答道:“我在。您有什么事吗?”听到这样的回答,禅师感到很无奈,只好回答:“没什么事!”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的表现和第一次一模一样。禅师只好再次回答:“没什么事。”

这样反复几次之后,结果都是一模一样。这次,禅师又喊:“佛祖!佛祖!”侍者听到后,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问道:“禅师,您在喊谁呀?”禅师见他还没有省悟,就启示他说:“我在叫你呀。”侍者仍然不明白佛祖的深意:“我并不是佛祖,只是您的侍者呀。您是不是看错了?”听到这样的回答,禅师只好说:“不是我不想指引你,是你太辜负我呀!”侍者更加奇怪了:“禅师!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辜负您的,我永远是您最忠诚的侍者。”

禅师感到非常失望。为什么有的人就只会做别人的应声虫,而不去注意自己的存在呢?他们为什么不能接触自己真实的生命呢?想到这里,禅师告诉侍者:“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佛祖和众生并没有任何区别。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

佛祖和众生没有任何区别,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佛,都可以从痛苦中脱身,达到超脱的境界。可是,很多人像故事中的侍者一样不敢相信这一事实,他们只是在俗世中沉沦游弋,任功利、得失、好坏、善恶等煎熬自己的内心。因为没有选择坚守,没有选择真正面对,所以,他们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自己就应该和佛不同。

一切众生皆为佛,真意自在本性中。其实,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愿意相信自己,愿意放下对世间万物表象的纠缠,我们就可以找回迷失的自己,就可以享受超脱的快乐。

【莲心慧语】

佛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做佛。”在佛祖眼中,众生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们无须妄自菲薄,只需拆掉自己亲手垒砌的横亘在佛与我之间的高墙。放下对世间表象的沉迷,我们就能与自己的本性相遇,享受无限的快乐。

淡定,不为一念所动

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成功和失败只在毫厘之间。这毫厘之差却把人们带到两个极端:一边是充满欢乐和喜悦的成功,一边是充满痛苦和悲伤的失败。如此大的反差在人们心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功的一方可以骄傲地认为自己之前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而失败的一方却在付出同样艰辛的努力之后承受了全部的沮丧、委屈和痛苦。为什么命运会如此不公?

三祖僧璨曾在《信心铭》中写道:智者寂寂总无为,愚人碌碌把身缚。万物之间无差别,虚妄偏爱和执著。整天思虑太用心,岂非犯了大过错?世间万物之间本来并没有差别,毫厘之差带来的成功和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若是对这样的结果过分执著,总是纠结于失败的事实,我们就会迷失在痛苦的海洋中,无法对眼前的事情做出正确的决断。

世间万法都出于一念之间,我们如能抛开是非功利之心,用淡定平和的心态看待眼前发生的事情,就不容易为一念所动。

有一位僧人问赵州禅师:“禅师,佛说万法出于一念,那么‘一的’归宿又在何方呢?”

赵州禅师回答:“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重七斤。”

后来,有一位僧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禅师说:“庭前柏树子。”

僧人说:“和尚不要拿境界来示人。”

赵州禅师说:“老僧从来不用境界示人。”

无论是问一念的归宿,还是问祖师西来意,提问的僧人都没有离开境界的范围。在他们看来,佛法应该要用深刻的哲理和高深的境界表达出来。殊不知,越是高深的佛理,就越讲究言不在多,语不在繁。这就是赵州禅师回答“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重七斤”、“庭前柏树子”所要传达的理念。只有了解这一点,修行者才能真正悟道成佛。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悟道。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我们无一例外地会与成败、名利、得失、善恶、痛苦、疑惑、烦恼相遇,若是能够悦纳它们,只将它们当做生活的一种常态,便会远离痛苦,享受超脱的快乐。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对成败、名利、得失等怀有执著之心的时候,苦涩的海水就会将我们整个吞没。此刻,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名誉,还有我们的心,甚至是整个生命。若是没有了心,没有了生命,成败、名利、得失对一具丧失生命力的躯壳又有什么意义呢?舍弃心中的执念,不再对它们抱着强烈的追求之心,我们就可以到达安放自我身心的彼岸。当心变得宁静平和之后,超脱的快乐就会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将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与成功和名誉再次相遇。

【莲心慧语】

证严法师说:“做人本来就要安分守己,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但是贪念一起,行动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平时一定要好好约束、照顾好自己的心。”对于成败、是非、得失等过于执著也是一种贪念。只有舍弃执著之心,把握好心中一念,我们才能享受快乐超脱的生活。

一灯照暗室,举世通明

有一次,张拙秀才去参访西堂智藏禅师。

张拙问禅师:“山河大地究竟是有是无?三世诸佛究竟是有是无?”

禅师回答:“有的。”

张拙说:“错!”

禅师问张拙:“你曾经参访过哪些人?”

张拙回答说:“参访过径山禅师。每次向他提问,他都回答无。”

禅师问:“你有家眷吗?”

张拙回答:“有。”

禅师又问:“径山禅师有妻子儿女吗?”

张拙说:“径山禅师是高僧。和尚还是不要毁谤他吧。”

禅师说:“等你达到径山禅师那样的境界时,才能说一切皆无。”

张拙俯下头不再说话。

只学到径山禅师的皮毛是张拙不再轻易开口的根源所在。实际上,他并没有到达径山禅师那样的境界,无论是对于有无的提问,还是那个“错”的评价,都是模仿而来。而西堂禅师一下子就指出张拙的弱点所在——“等你达到径山禅师那样的境界时,才能说一切皆无”。西堂禅师这样说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张拙能够发现径山禅师 “一切皆无”这个说法背后隐藏的真相。

每天,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不断地对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事物作出判断,进行归类,直到休息。第二天还是同样的情形。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这样的情形会一直持续下去,并贯穿整个人生旅程当中。判断已经成为我们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比起那些大众公认的中规中矩的法则,我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随心所欲地进行每一次判断。

可是,这样的选择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个人的视野总是有限的。当事情的发展越过视野的底线时,如果继续以原来的视野作为判断依据,自欺欺人的情况就会出现;如果不再以它作为判断依据,拓展自己的视野就成为一种必然。而洞悉事物的真相便是拓展自我视野的最佳途径。

佛家认为,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之心来确定善恶。若是在处理事情之前先存好恶之心,杂念就会遮住我们的慧眼,事物的真相就不能如实展现,合乎事理的正确决断也无从做出。这样,我们就会一直徘徊在真理的门外,与真理擦肩而过。只有舍弃好恶之心,我们才能不受心中杂念的干扰,才能辨明事物的真相。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但是事物的真相只有一个,恒久不变。当事物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我们才能认识声色的本质,不再沉迷其中;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公正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决断;才能跳出原有的局限,与真理同行,不再与痛苦为伴。

圆悟禅师说,一个融通的宗师,得大解脱的人,必须要另有活路,至于机境不能两忘的人,必然会停滞在这两头。所以,局限于事物的表象或原有的视野都不能带来超脱的快乐。唯有以洞悉事物的本质为出发点,培养自我,辨别事物的能力,我们才能与超脱深情相拥。

【莲心慧语】

佛说:“一灯照暗室,举世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沾光?”个人好恶并不能成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只有洞悉事物的本质,对事物进行全面周密的调查分析,我们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才能安享超脱后的自在。

活着只为充实自己,不是迎合别人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许多抱怨在怀。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怎么活得这样累”之类的抱怨,只是抱怨的主人公不尽相同,有时会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时会是没有达到父母要求的学生,有时会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实际上,很多抱怨的出现都只是由于抱怨者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无际禅师在与弟子谈心的时候说:“活着应该是为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无际法师的这段开示无疑是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对他们而言,无论年龄如何,阅历多少,为别人而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年幼时为了得到长辈的夸奖努力做一个乖孩子;少年时为看到父母的笑脸而发奋努力;青年时为了满足爱人的要求而废寝忘食;老年时为了逗孙辈开心而努力改变。

同类推荐
  • 论语新读

    论语新读

    本书是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翻译和解读,依《论语》二十篇结集而成。该书力求在现代历史语境下,解读并还原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统治的古代权力-道德型社会,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又有对当下现实的智性关照。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

    本书系统阐述了人的本质、人文意识、人文主体与个性、人文学科的方法、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分子等内容。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热门推荐
  • 通灵师

    通灵师

    你相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信。亦或者不信。不过无论你信不信。一提到鬼魂,人们往往都会汗毛瑟立,心惊胆战。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并不害怕鬼,鬼倒反过来惧怕他们。他们就是通灵师,一个独一无二的群体。他们行事低调,神秘且谨慎。他们不问世事,一直致力于通灵术的研究与修炼。那么,究竟是何种力量,让他们敢于挑战那些凶恶的厉鬼呢?且看年轻的通灵师赵辉,以超乎寻常的通灵能力,带你解决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灵异事件。---------------------------------------------------------通灵师QQ群482856690欢迎大家加
  • 红娘的秘密

    红娘的秘密

    一个先天性绝症的女子,为了自己的初恋,硬撑着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暗恋着15岁时候喜欢的那个男生,她的生命仿佛就是为了他的幸福而生,然后再他得到幸福后而去,他不知道她爱他,也不知道她为他做了什么,他只知道,他幸福的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 不朽之时

    不朽之时

    我已经失去了一切,所以,就算拼上了性命也不能让你受到任何伤害!——不朽.墨殇
  • 行星之诺

    行星之诺

    关于Exo成员在古代时与十二位性格不同的女主发生的爱情故事。有笑有泪,有酸有甜。望大家多多支持。
  • 铁血豪情

    铁血豪情

    四位战友望着已经离开他们的老团长,悲痛地流着眼泪,用哽咽的歌声送走了这位同他们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首长、老战友。他们一接到郑华的电报便星夜兼程,驱车几千里终于在老首长、老战友临终前赶到了。
  • 乡曲枝辞

    乡曲枝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殒情

    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殒情

    《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之“殒情”,收录了中国和外国文学史上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随意从容中有一点矜持,机趣俏丽中有温和的底蕴,文采在不刻意中显现,情调在不夸饰中渗透,实在是耐读而又好玩。当你打开这本书,感觉就好像第一次吃草莓,酸酸的,甜甜的,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动力,它记载着生活的脉搏,潮流的律动,或许没有隽永的回味,却有十分的酣畅。
  •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由章笑力所著,主张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过,与上述这些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同,它认为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从一个均衡期或者说间歇期、常态期,经过危机期或者说剧变期、突变期、变态期,向另一个均衡期前进。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历史仅仅只做循环运动,而是会通过革命来使自身从均衡到均衡的循环中向前发展。也可以这么说,历史在常态和变态的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变态引发革命,历史就会进入新的高一级的常态。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