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0800000002

第2章 灵性的觉醒(1)

我们的局限之一就是轻易接受别人成为我们的权威——书籍、僧侣,以及某个声称自己已经是通透之人的权威性。然而凡是涉及到“灵性”的事,都不能依赖任何权威,否则我们就无法自由地为自己去探查及发现什么是真理了。灵性的觉醒需要我们在自由的状态下观照自我的内心,从而超越一切的已知和束缚,只有在心真正的静谧之时,才有灵性的光芒。

生活的目的

生活就在那里,它是活生生的,重要的并不是提出关于生活的意义的问题,而是要扫清我们内心的混乱,这样才会获得真实的答案。

——《你就是世界——如何对待你的生命》

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

克里希那穆提还年轻的时候,他是雄心勃勃、意志坚强的,他每天都充满信心和激情地忙碌着。但是他仍然对生活感到不满,觉得生活是那样空虚庸俗、单调乏味和令人厌烦,甚至愚蠢得令人无法忍受,物质条件愈是优越愈是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因此他希望用生活以外的东西来满足自己,后来他看过许多哲学家和思想者关于生命的言论,立誓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认为生活可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在询问相同的问题:生活是否有其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真正的生活是否就是一个有开始和结束的完整过程。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在任何宗教、任何组织和任何书本之中,若是我们企图模仿先人遗留下来的典籍或传统,遵照权威的指示,跟随圣贤的脚步,我们就会形成对已有知识的依赖和对权威的恐惧而失去自由的意志,这样的头脑怎么能够清晰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呢。只有当我们放弃对权威的模仿的时候,才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我们才能够深刻理解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首先是自我的生存,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生活,而不是按照字典中关于生活的定义。所谓生存,就是我们日常的行为和思考,每天的不同感受,包括痛苦、孤独、斗争、焦虑、空虚、依赖,日常的工作、经济和政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是生活的真相。生活是人际关系,是发生在这种关系中的行为,当我们不理解人际关系时,或者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时,我们就会寻找生活更完美的意义。每个人都想要成功,想要得到爱和安全感,这些欲望和占有也属于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因复杂而混乱的日常生活失去方向,害怕、恐惧、孤独、悲哀、贪婪就产生了。我们害怕死亡,害怕得不到想要的,害怕犯错,害怕批评。上班的人每天去办公室,重复着令人厌烦的工作,下班后还要回家教育孩子。正是生活中的这些关系构成了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明白人际关系、财产关系、内心和外在的关系、信仰和思想的关系,勇敢地承认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就充分地理解了生活,找到了关于生活意义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明白?因为我们的大脑被各种学术理论和哲学思想充斥着,一片混乱,不能思考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用一个愚蠢迷茫、反应迟钝的大脑和空虚的心灵去寻找生活的目的时,这种愿望也会随之变得空洞混乱、虚无缥缈。如果头脑不能保持清醒和安静的状态,那么我们就要摆脱各种依赖、混乱、斗争、矛盾和恐惧的束缚,这样获得的答案也已经被扭曲和颠倒了。在自己的生活乱得一团糟的时候,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解决自身的问题是我们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觉知自己有意无意回避的许多问题,从内心了解自我,内省和观察每一个当下,不逃避生活,这样就能够超越自我去寻找生活的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问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要清除内在的混乱。

因此,我们提出这些问题的目标不只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满足,这些都与金钱或物质的东西无关。真正的生活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没有任何冲突,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在心理上你可以完全不依靠任何人,任何东西,你的内心也没有任何恐惧矛盾。因此生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你是完全自由的,能够真正理解你所做的事,也能够真正的生活。

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既是生存又是死亡,既是绿叶也是落叶,它充满了爱以及其无法估量的美,它是孤独的悲凉与单独的狂喜。生活有时候也是奇怪的,一旦你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许多事情就会发生,一切就会如愿。

唤醒无所拘束的“我”

如果我不再隶属于任何特定的国家、宗教或种族,我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就能够脱离旧有环境,不再遵从条条框框,这样无所拘束的“我”才是真实的“我”。

——《关系的真谛》

你有没有认识过自己,想过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的?

每个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束缚的世界:性别、国籍、民族、家庭环境等等一一为我们贴上标签,制定标准,划定思维活动范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更使我们习惯于接受一些早已形成的想法,使得我们被已写入书本的教条、信仰和理论化的东西束缚着。每一个人都受到来自生活不同方面的影响,在这些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中,我们学会了通过某一确定的标准来判断事物。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我们将自我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里,我们的思想来源于大脑中的记忆、传统的积淀,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牢固稳定不轻易改变,与已形成的教条、信仰、经验和知识保持一致,可见,我们从小就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从小就不自由,不是吗?

在逐步成长的路上,我们又陷入到依赖的漩涡当中:表面上依赖老师、厨师、邮差、送牛奶的人等,更深的我们在情感上依赖父母、妻子或丈夫,依赖灵性导师或某种理想,依赖别人带给我们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受到这些东西的约束。虽然许多人在世界上是独立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大部分人都是家庭及外在环境的奴隶。

面对生活中瞬息万变的问题,我们怎能指望用固定的、充满束缚的头脑去解决一切问题呢?这只会增加我们的痛苦,痛苦于自身灵魂的被束缚,内心也就越发渴望自由。而我们要想得到自由,就要了解并破除所有的依赖,不只是摆脱环境和他人,还要从内心获得解脱,完全不再依赖任何人、事、物和思想模式,重新认识你自己,从而找到那个毫无拘束的“我”,获得自由与喜悦。

我们要从哪里开始认识自己呢?你不可能回到婴儿时代来从头开始,也不能慢慢学习认识,只有从心理层面去认识自己,看清当下的你,唤醒那个沉睡的真实的你。你需要明白,任何知识都属于过去。过去的事情是关于别人的,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它受到传统和记忆的驾驭,已经被打上了人们的是非好恶的评判烙印,因此沉溺于过去只能让大脑在他人的观点中陷入困境。然而大多数人都活在过去,喜欢回忆往事,而且对于活在过去已经感到满足了,因此他们才会崇拜那些代表过去的知识,崇拜那些博学、智慧的人,相信那些教义、信仰或理论,总是在他人的身上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就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副思维的枷锁,变成了他人思维的附属产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自由。只有当你埋葬了过去,不再执迷于知识与经验的引导,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呼唤,你才具备了唤醒无所拘束的“我”的条件。

我们的生活是自由的、开放的,当你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美好的事物时,你的心应该远离先入为主的偏见,不被概念、词语或属性所干扰,你的内心也无任何冲突、恐惧、矛盾和占有。只有在你的心非常纯粹时,你才能真正地观察,进而觉察自我的真个领域,然后你的心才能对美好的事物敏感,或许这样就能让心凌驾于个人及社会集体意识之上,才能让超脱束缚的自我永放光明,真正找到那个无所拘束的“我”。

我们能做什么

生活就自身而言是充满问题和残缺不足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自我去发现真理的所在,唯有自我认识,才能结束问题。

——《关系的真谛》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祸福得失、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们不仅要随时面临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同时还要面对人生中的生老病死。无论阴晴圆缺或是啼哭笑闹,我们都需要做些什么,来慰藉我们的心灵,以使得我们能够在这变化万千的世界当中活得一份自在与充实。

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几乎摧毁了沿海居民的一切:村庄、树木、房屋……灾后惨不忍睹的景象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昨日整齐有序的家园顷刻之间变成了荒芜的废墟。在这样的巨大灾难中,能够生存下来固然十分幸运,但更大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我们去解决: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

现在的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跟以往比起来迅速得多,全球广播的电视新闻在第一时刻就能把最新发生的每一具体的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恐怖袭击和经济事件发向各地,对每个人来说,世界发生的所有的事都是现场直播。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暴力冲突和伤害死亡,它迫使我们直面这个世界残酷的现实。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涉及全世界的民族、宗教冲突,

不断升级的自杀式恐怖袭击,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经济危机全球化等等,外在的世界充满着诸如这样的矛盾、暴力、恐怖、占有和依赖等,而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并未见得就和平。我们愈来愈感觉到孤独、焦虑、忧郁、依赖、欺骗、空虚,还会愤怒、残忍、凶暴、绝望、痛苦和悲伤……

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要创造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社会,个人到底能做什么?或者,你和我到底能做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常听人说,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真理,你走你的路,他走他的路,我走别的路,最后所有人都会相遇于同一扇门前。那些宗教领袖和饱学之士们都曾宣称能够指引你到另外一个世界,逃离这个肮脏的现实,可是最后我们发现还在原地打转,世界依然如此丑陋。事实上,真理是无路可循的,只能通过自己去发现:发现真理、上帝或者想要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了解自己的存在,了解周围人和自己的生活。现实的生活是活生生的、互动的、不停留的,它既不在寺庙教堂,也没有任何宗教、灵性导师或哲人能领你到那儿去,满目疮痍的地球就是世界的真实,活生生的东西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才可能了解这个世界。

认识自己,通过自我去发现真理,这就是我们能做的。没有任何人,而只有你才能为这个世界、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起全责。我们不能去责怪任何组织或个人,因为我们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你就是世界,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惟有自我认识,才可以为人带来宁静与快乐,人与人之间才会相安无事,世界才会和平。

个性不过是欲望的叠加

我们并不倡导无欲无求。如果我们了解欲望、快乐和痛苦的全部表现,如果我们能超越这些欲望、快乐和痛苦,就会感受到一种幸福和喜悦,就会找到真正的我。

——《关系的真谛》

每当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就会强烈感觉到自身的平凡与渺小。我们就像恒河之中的一粒沙,没有棱角,没有光亮。于是便有很多人努力在平凡的外衣上添加华丽的色彩,充分发挥有别于人的鲜明个性,以彰显自己的特殊性。

某一知名跨国公司正在招聘计算机网络员,待遇丰厚。有一个正在某职校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的人很想要应聘这家公司,但如果他被这家公司聘用了,就意味着要终止职校的培训,这意味着拿不到结业证,之前所有的培训都白费了。他犹豫了,为此闷闷不乐。他的父亲知道了这事,就拿了两个刚买回来的大西瓜放在他的面前,让他抱起一个西瓜,然后再抱起另一个。他瞪大了眼睛,一筹莫展:刚抱起一个时已经非常地重了,怎么能够同时抱起两个呢?

他的父亲问他:“你还能够抱起第二个西瓜吗?”他愣住了,他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做到。父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把手上抱起的那个放下来再抱第二个吗?”他恍然大悟,是啊,放下一个,不就能抱起另外一个了吗!于是,他欣然前往那家公司应聘。

生活中,许多人都像故事中的那个“他”一样在多种欲望中挣扎并痛苦着。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心总是想同时获得那么多的东西?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比如,我们想通过买到一座精致的别墅和一辆豪华的轿车来向人们展示我们的富有,我们想通过坐上总经理的位置来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想通过社会附加在身上的各种名誉和头衔来表现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似乎只有通过这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外在形式,才能使我们自己富有个性,以便使我们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和他人的区别在于我们自身的优越性。有趣的是,如果你的脾气古怪一些,有几个怪癖的嗜好,或有经常说些耸人听闻的话,发表一些的惊世骇俗的评论,那么你的金钱、地位和声望更有利于突出你的这些个性。这就是大多数人对“个性”的理解。只要稍加注意,你不难发现,这样的个性只不过是欲望的叠加而已,这样的个性只不过是穿上各种华丽外衣的欲望罢了。

同类推荐
  • 读论语心得全集

    读论语心得全集

    本书将众多《论语》心得集结成集,以不拘泥于传统的导读方式,将中国传统经典《论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与人生智慧阐发出来。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意,科学地、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干部群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本册为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丛书第1辑,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人物王守仁流传最广的著作。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各家学说,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造诣。本书是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包含了王守仁哲学思想的主要精华,是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心学发展最重要的资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本书对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研究进行反思和重构,追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理论资源,系统阐释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反思,并论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问题;对诗学研究的反思主要是从诗学生产的角度出发,论及新时期以来影响深远的10本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理论生产的知识空间、问题意识和现实语境进行反思,从而达成重建本文诗学的目标;最后以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落脚点,阐释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热门推荐
  •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作者罗鲜,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也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浮躁应被扎实所代替,冲动应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 易烊千玺之青春的懵懂

    易烊千玺之青春的懵懂

    这本书的女主韩珈怡和男主易烊千玺从初中同学然后高中分开直到大学在相遇成了校友而两人却是学长学妹的关系,女主为了闺蜜放弃男主的追求,而后来经过种种事情的发生,男主女主修于正果。
  • E+P Manus

    E+P Man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双子星:傲娇校草别爱我

    双子星:傲娇校草别爱我

    这是一个宠妻入骨的故事,里面也许会有许多相同的因素,亲们放心入坑。气场过于强大的女王紫晴雪沫伪装成贫民答应导师玛丽思来到中国进修,遇见了万年面瘫,他冷若冰霜,唯我独尊,偏偏就爱欺负雪沫,似乎还对他有不一样的情愫,两人冰山对雪山,不争个头破血流誓死不罢休,后来两人不知咋滴就相爱了,爱到疯狂。他说:“我许你一世诺言,今生剩下的路我陪你一起走。”
  • 南城事旧

    南城事旧

    十二岁从万千宠爱的少年变成忍辱负重的小男子汉
  • 无限燎原

    无限燎原

    黑暗中迷失的人,来至人性最深处的恐怖,黎明前的第一缕光,回到的希望的起点。这是无限的恐怖,在这里只有活下去,不停的战斗,去争夺那一丝的希望。
  • 败犬王妃大反攻:皇上,靠边罚站(完结)

    败犬王妃大反攻:皇上,靠边罚站(完结)

    现代败犬穿越成古代王妃,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耍耍后宫妃嫔,逗逗古代帅哥。还有那个抛弃老婆的皇帝,靠边罚站去;等知道错的时候,再考虑要不要给你一个机会。弃妃怎么了?照样活的很潇洒!败犬怎么了?还不是玩转古代深宫!美女如云又怎么样,排排站啦。别吹胡子瞪眼哦,俺认识的帅哥很多,惹我,要小心啊……不过,好像玩过火了,怎么一个个帅哥都那么哀怨呢?皇帝老公要借刀杀人?OMG,老天啊,救命~~~
  • 七神战争

    七神战争

    “试问,汝,愿成神(仙)魔否?”七个身具神力的人,七条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命运的牵引下相聚在了一起,于此处,奏响那最辉煌的战歌
  • 吃货仙帝

    吃货仙帝

    每一个吃货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强大的灵魂。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冒险;他们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这些,是每一个修仙者,都该拥有的品格。如果你没有,那么……先努力的成为一个吃货吧!——摘自吃货仙帝王小帅语录
  • 风停叶飘澪

    风停叶飘澪

    柳风和亦婷、飘澪在火车上邂逅,后来与女友小沫一起进入职场,柳风与亦婷、小沫、飘澪的友情、爱情交织,小沫与苏林情感交错,在职场尔虞我诈中,爱情是否能经受考验,在患难时,亲情、爱情孰重,到底谁和谁能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