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0800000018

第18章 学习的真义(2)

兴趣能使我们真正爱上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就是成功的关键。对于一切事物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动力,它远远超过责任的力量。如果不感兴趣地去做一件事,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有冲突,就不能思考,就不会发自内心地去从事它、观察它,与它的接触也是勉强敷衍,这样的交往并不是真正的交往。然而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把快乐和自己喜爱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内心就不会矛盾,存在及行动就得到了统一。总之,做自己喜欢的事,并用最灵活的心智去觉知它、观察它、理解它,然后产生对它的爱,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够做个真实快乐的人。

在看到兴趣巨大的正能量后,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应该感兴趣的事,而是事实上感兴趣的事。应该感兴趣的事,也许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告诉我们的,也许是我们跟着社会随波逐流的事,那些看起来能让我们名利双收,但除去名利就再也不能使我们内心增长智慧的事情。而事实上感兴趣的事,则是那些能让我们发现自我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它感兴趣,我们不仅会怀着极大的激情和热爱去和它接触,而且还能够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各个方面,那些喜怒哀乐。在遵循兴趣的引导下,我们的心是完全放松的、自由的,没有任何束缚,也不被欲望和依赖所占据,因此不会产生任何的恐惧和暴力。

但是,真正的兴趣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因为我们总是什么事都想做,所以不容易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想当工程师、想当经理、想当飞行员,想自己开公司创业,想当出名的演员、大歌星,想当艺术家、诗人、画家。我们很难分清:到底是真心喜欢这些事情呢,还是迫于社会压力,才对这些事情产生兴趣?

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我们会感到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内心也会感到压抑、不安,整个人生就好比荒废掉一样。如果我们想成为作家,却阴差阳错地蜗居在办公室里做了小职员,那么我们的整个人生将在抱怨声中抑郁度过。如果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律师或商人,可在内心里仍然强烈地想成为画家,那么在我们的余生中,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既无趣又疲倦的人,生活在折磨、沮丧与悲惨中,不仅我们自己被毁了,同时也为别人带去无数的痛苦和折磨。

正确的教育应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而且还要教会我们去考察那样做是否值得。如果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是自己爱做的事,并且献上自己的整个生命,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矛盾,在那种境界里,我们的存在和行为就完全合一了。

不执著于文字

我们正在用文字描述所有的东西,但文字毕竟是一种符号,文字或语言都产生局限和界限。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不执著于文字、停止语言化的过程,才能感知到真实的爱。

一个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这位记者的用意十分清楚,他是从文字的表面意义上去理解“马”这个字,把中国人比作牛马,意在嘲讽中国人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真的要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正确的答案反而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周总理才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也让这位记者始料不及。

同一个字或词,常常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含义,哪怕是再简单的文字,在不同的场合下都能够做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即使是同一段话,不同的人看了或听了会得出不同的感悟。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写道:“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文字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执著于文字,那么就会远离真正的观察和觉知。

这似乎有点可笑:我们靠语言和文字生活,语言文字反过来却成了我们的监狱。文字对交流来说是必要的,但是文字从来不是事物本身,事实也不是文字。当我们想要向他人表达一定的意思或某个事件时,我们不得不借助于某种文字或类似于图画、符号等的文字形式。而当我们使用文字时,文字代替了事实,成为了首要的,我们所关注的是文字而不是事实本身。文字、语言塑造了我们的反应,它成了巨大的力量,我们的内心被文字塑造并控制。“民族”、“国家”、“上帝”、“神”、“社会”等词汇携带着它们所有的联想包围着我们,于是我们的心灵变成了文字的奴隶。

文字妨碍了我们对事物或人的真实觉察,妨碍了我们对事物进行自由地观察,因为文字带着很多联想和经验的形象。这些联想实际上就是记忆,它们不仅扭曲了视觉上的观察,也扭曲了心理上的认识。例如“总经理”和“员工”这两个词。他们描述的都是职务,但是“总经理”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权力、地位和重要性的含义,而“员工”这个词则会产生不重要、地位卑微和没有权利的联想。“总经理”是正襟危坐在某个位置上的形象,而“员工”则是加班加点在某个岗位上的形象。因此,文字阻碍我们将二者都作为人来看待。形象就是文字,它们紧随着我们的快感和欲望。因此,我们整个的生活方式都在被文字和与之相关的联想塑造着。

我们还带着情绪使用文字,因此文字常常是情绪化思考的一种形式。除了技术性词汇的使用之外,比如在数字或计量中,文字是精确的,但技术层面之外的文字往往遮蔽了人们内心思想的真实面目。例如愤怒、嫉妒、空虚、寂寞、恐惧、仇恨,那些非常令人不安的东西,我们当中很少人在直接经历这些情绪时,不将其语言化。如果我们不将愤怒语言化,不将它称作“愤怒”,那么,确实就会有被我们直接了解的一种体验,在那种体验里,我们直接面对“愤怒”的情绪,而无需寻求文字上对自己的内心做解释。

总之,文字毕竟是一种符号,用来指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用来表达或唤起什么。我们看到文字通过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影响,使得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局限和界限。只有将头脑从文字和语言的意义中摆脱出来,不带联想的观察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也才能真正学习到心灵成长的智慧。

努力是一种误区

努力就是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美德、财产、权力等过程,它是自我的无止境的实现、扩张、增加,因此它必然会产生冲突。

——《生命的注释——浩渺无垠》

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孜孜不倦地努力却最终失败。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到了一定的年龄又要努力工作,总之是要努力让自己过得幸福。在这种“努力”思想的激励下,我们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地工作,尊敬上司、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处世诚恳,深信总有一天能实现心中的梦想。不幸的是,我们又总是被加班、减薪、解聘、信用卡透支、银行催房贷等生活的压力所折磨。我们不由得怀疑起来:为何越是勤奋努力,就越是要在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挣扎?

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的努力出现了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努力就是为了追求某样东西,达到某个结果,为了要成为什么,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就是用尽我们全部的力量去做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能发现:我们利用这些努力得到的成果作为自我扩张的手段,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能力、美德、财产、权力,它是自我无止境的实现、扩张、增加。我们厌倦了一种方式的获得,就转向另一种;当获得之后,我们再次转向其他东西。看到这里,一些人会醒悟过来:人们所有的这些努力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吗?也就是说,我们的努力是为“我“服务的。

如果我们以自我的中心来做出努力,它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出更多的冲突、更多的混乱和更多的痛苦。由此可见,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被用在错误的方向上,也正是由于缺少正确的努力,我们才会处在这样一团糟的困境中。或许有人会问:“方向对于努力真的那么重要吗?”试想一下,如果努力制造出内在的和外在的冲突、对立,努力还能够导向幸福吗?然而,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们沉浸在“有志者事竟成”的幻想中,将努力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奔向和到达的过程,在不同的向度上获得的过程,也就使得努力变成了一场无止境地“获得”的战斗。

当人们在“获得“的驱使下去努力时,努力就是一种误区,这正如一个陷入沼泽地的人,以为通过挣扎能摆脱下陷的局面,事实却是越是努力挣扎越难以自拔,甚至只要稍微作出挣扎的努力,都有可能深陷其中而丧失性命。当我们越是追求物质上的拥有和享受时,我们就像陷入到一片泥泞的沼泽地之中,一旦我们又努力想获得更多的东西,我们就会越陷越深,直至在物质的贪欲中窒息而死。

同类推荐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一)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一)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一主讲古代哲学。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使得一直寂寂无名的叔本华一鸣惊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世俗的角度,对人生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用冷静睿智、诙谐优雅的笔触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就如同尼采看完此书后,就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感受:“我很懂得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一样。”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是一本写给中国人的哲学启蒙书,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什么是哲学进行了层层的挖掘与解读,时而进行睿智的思考,时而带来机智的幽默,让您在动静结合间,感受哲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 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与分析,并打破以往解读《道德经》的俗套,在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按理分析版块。分析是本书的精华之处,读者可以通过此版块第一时间了解到每一章的内容及思想,从而更深层次领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热门推荐
  • 妖家

    妖家

    神幻大陆,强者为尊,一家为龙还是为人。看少年如何打破桎梏,带领家族重返神龙世界
  • 鬼玺之往生泉

    鬼玺之往生泉

    生人为何,死人何去。我徐飞,一个即将走上仕途之人,却是走上了一条探寻生死的道途上!!!!
  • 吴家手记

    吴家手记

    《吴家手记》=真实的恐怖+高智商烧脑+灵魂的救赎
  • 武神叶子凡

    武神叶子凡

    华夏一代年轻修武天才,因杀一代大师拳尊弟子,被拳尊打下悬崖,穿越到了九天大陆,在家族天赋测验上。却测出先天元素不详随被测验师隐瞒,但因天赋测出红色被视为废柴。
  • 陆地王者

    陆地王者

    每篇只有一个故事。陆仙一个神奇的人不停的转战不同维度的宇宙。
  • 毒炎焚世

    毒炎焚世

    他,身怀毒素,糟人嫌弃,后被好心人收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历经艰险,差点就能解脱这可恶的毒,但一切都令他意想不到。“我会照顾你,没有人会欺负你。”“以后本小姐罩着你,谁敢欺负你就是与本小姐作对!”“你就是本少爷的干弟弟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能欺负你。”每个人都这么说每个人却又为他而死。他,痛不欲生,阻止不了一切,只能受着梦冕的控制,一次又一次手刃自己的亲人。他只想平平凡凡、快快乐乐地过日子,有什么错?这种罪行他不想再背了,他想要了断,但他的一切都受着别人的控制,包括他的生死........
  • 你的青梅与我的竹马

    你的青梅与我的竹马

    我的在乎很简单,你幸福就好。有时候,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懂得他不属于自己。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那是一个梦,那是自己的思念。有的人在你的生命中只是路过留下一丝的痕迹,而有的人在你的生命中会绽放异样的光彩,那便是你把握住的幸福。
  • 若待:需时

    若待:需时

    风溪,可治百病,可让人起死回生。风溪,亦是她的劫。一株风溪,一世蹉跎。“你,可曾对我动过情?”她强忍住泪水。“没有。”他冷冷一句将她推入万劫不复。可为何,他又如此为她担心?笑话。“我已有婚约,且你我两门派势不两立,姑娘,自重。”他总会这样说。“墨云凡,散尽我这一生修为如何?能救你便是好的……”她为救他,魂飞魄散。而他……终是懦弱。
  • 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前人留下的谜案》编排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谜底”的兴趣。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教育的参考书,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素质与思想素质。
  • 小怪兽自传

    小怪兽自传

    当一双已经习惯了黑暗的眼睛,突然接受阳光的时候,是痛苦的。疾病缠绕的身体,在走向健康的时候,也是痛苦的。女主角夏向暖在近似单亲,留守的童年中长大,却留下了一系列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