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猴子”到小学体操队的编外人员,从中国的“体操王子”再到今日的“商业巨人”,李宁的转变与成功总是让人着迷和惊叹。比起成功来,李宁更常谈到一点:兴趣。他说:“感兴趣的事,就不会觉得苦。感兴趣,就会激发出创造精神,通过创新带来快乐。”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更是用这种精神来激励后来者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操冠军杨威便说他在这方面受李宁点拨不少,“选择很重要……要看看自己是否开心,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很重要”。是兴趣,让李宁变得无比执著、异常勤奋;是兴趣,助他攀上了一座又一座成功的高峰。我们要想探寻李宁的成功经验,就当从他的兴趣谈起。
“玩”出一个未来:教师家庭的壮族小歌手
如今,李宁头上的光环有很多,从“体操王子”到“全国十佳运动员”,从“20世纪最佳运动员”到“商业巨人”,再到2008年12月广西政府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不一而足。然而,李宁在童年时并未显得多么与众不同。在幼年阶段,他一样淘气,一样贪玩,也有过许多失败与阻挠,只是他咬紧牙关,一路挺了过来,其中支持他坚持下来的一大动力便是兴趣。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练体育、做生意同样如此。李宁不管做什么,总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
1963年9月8日,李宁出生在广西柳州一个壮族家庭,上面有个哥哥李进,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李迎。父亲叫李世波,母亲叫谭振梅,两人同在太东小学任教。尽管夫妻俩是双职工,但三个孩子的先后到来还是给了这个家庭巨大的压力,日子过得比较拮据。这期间,母亲谭振梅得到了一个进修的机会,无法照顾尚在吃奶的李宁,便将他送到了来宾县乡下,交由爷爷奶奶照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宁在这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农村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在乡下,小李宁过得无拘无束,整天活蹦乱跳的,有时会满院子追大公鸡,拔毛做毽子踢,有时候学青蛙一样蹦来蹦去的,让人忍俊不禁。闲时,他还特别喜欢打壁虎玩,成为个中好手。
小李宁成天四处捣蛋,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野小子”,但大家都对他比较包容。李宁的父母经常不在他身边,便由着他的性子去,偶尔下乡看望李宁,还会从旁协助,让他玩得更开心。三四岁的时候,李宁看到许多小朋友在河里撒欢扑腾,便吵着嚷着要去学游泳。父亲拗不过他,便带他来到小河边,教他学会了“狗爬式”。李宁就像一棵小树苗,而父母就像护苗的篱笆,只要不是太离谱的事情,就由着他的性子,让他自由地成长。
转眼间,李宁长成了五六岁的小顽童,整天在乡村疯跑,浑身晒得跟炭似的,被人笑称为“小猴子”。这时候,他也到了快上学的年纪,父母便把他接回了柳州城里。“在南泗村的那几年里,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你可以用心去亲近自然,体验真实活泼健康的生活。”多年过后,李宁深情地回忆起那段快乐的时光。正是这段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自由不拘的习性。
广西是壮族聚居之地,有着多种民族音乐与舞蹈,而李世波本身便是一个以音乐为追求、以音乐为事业的人。他自小喜欢弹琴唱歌,15岁时考上了音乐专科学校,后来由于家里太穷凑不齐学费而改读免费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来到柳州团结小学当了一名音乐教师。此外,李宁的奶奶也很喜欢唱壮族民歌,李宁住在乡下的时候,奶奶便经常哼歌给他听。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之下,小李宁也逐渐喜欢上了音乐,开始唱那时流行的“样板戏”。尤其难得的是,小李宁声音清脆、音域辽阔,唱起歌来嘹亮清晰、感情充沛。
接李宁回城后,李世波无意中发现这一点,欣喜异常。他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一有空便教他唱歌、弹琴、拉二胡,希望在儿子身上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早晨,他们跑步到江畔去吊嗓子;傍晚,李世波让他站在自己身边唱音阶。李世波夫妻俩还省吃俭用攒下钱,买了部旧的收音机,专供李宁收听音乐之用。
小李宁机灵过人,又有股拼劲,学起歌来专心致志,不论是壮族的歌曲,还是汉族的、苗族的,用不了太长时间便大多学会了,这让父亲感到十分满意和骄傲。李世波说:“小时候教他唱的歌他一定要学会,否则就会连觉都不睡,在床上咿呀咿呀地背,一定要把那歌词背下来。那时,他还不认识字,也不识谱,就是靠听。”在学唱歌一事上,李宁初步展露他为了兴趣肯吃苦的精神劲儿。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况小李宁在乡下已经野惯了。不久,他有了新的兴趣点。回城后,母亲谭振梅给他买了个新书包,他开始在父母执教的太东小学上学。但是,李宁经常放学后不知去向,很晚才回家,折腾得满身泥沙不说,有时还把衣服弄破了几个大洞,学起歌来也没以前用心了。一开始,李世波以为李宁在外面跟同学打架了,便厉声追问,但李宁就是不肯说出实情。李世波并不打骂孩子,他知道这么做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事情恶化。他决定悄悄观察李宁,弄清事情原委之后再找对策。
这天下午放学后,李世波尾随李宁来到了学校边角上的一间破教室,只见李宁一把抓住窗格子,爬上窗台目不转睛地往里看。满腹疑云的李世波偷偷地绕到教室的另一端,凑前一看,顿时醒悟过来:学校的业余体操队正在里面训练!
看了一会儿,李宁跳下窗台,跑到了学校的操场上,学着体操队员翻起了筋斗。同样在这里练习的还有不少小孩子,其中便有李宁的哥哥李进。尽管天气热得出奇,但他们并不在意,练得满身是汗了就用沾满泥土的手随便一擦,继续翻筋斗。不一会儿,李宁就浑身臭汗,沾满沙土。
大致弄明白事情的原委之后,李世波决定找孩子们谈谈心。这时,李宁一反过去沉默不语,语气坚定地说道:“爸爸,让我学翻筋斗吧!”在小李宁的心目中,体操还只是翻筋斗一类的游戏。他或许并不明白它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学起来有多难多苦,只是觉得这么做很好玩,一心想学。
李世波愣了一下,并未直接回应他,而是问道:“你这些筋斗是从哪里学来的?”
“我自己学的呀!”李宁倒也爽快,又说起了乡下的生活,“石牛哥会很多很多动作,翻起筋斗来跟孙悟空差不多,可厉害了!他还会放飞刀呢!”
李宁口中的石牛哥其实就是他在乡下的玩伴,平时经常带着李宁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翻筋斗、练倒立是他的强项,他也因此成了许多小朋友心目中的英雄。不用说,李宁也是视之为偶像。回城以后,李宁无意中撞见了学校的体操队在训练,以为翻筋斗还能有人教,就想参加。
对于李世波来说,音乐既是自己的职业,也是未竟的梦想。李宁在学音乐方面有着较好的资质,如果李宁能够在自己的训练下稳健提升,日后说不定会在这方面小有成就。李世波希望能够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至少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一些、更顺利一些。可是李宁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整天却只想着“玩”。
李世波处理过许多学生的问题,却在家庭教育上遭遇第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该按照自己的计划,引导李宁往“正途”上走呢,还是允许他“疯玩”,李世波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从学唱歌到练体操:李宁的幸运转折
尽管李宁的要求让父亲感到几分意外,但李世波并未生气,而是饶有兴致地听李宁讲他的趣事与计划。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身为教师与家长的李世波在这时候表现出了开明与睿智。最后,他跟李宁达成了一个协议:李宁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可以同时学音乐和练体操。不过,为了安全考虑,李宁以后不能再在学校的操场上玩了,而要回家练习。至于李宁的哥哥,当然也是“利益均沾”,享受“同等待遇”了。
父亲的开明,保护了小李宁美好的童真与乐趣,也给中国体坛保留下了一颗极其宝贵的种子。从此,李进、李宁兄弟俩就经常在家里的地板上练,甚至把床上的棉被拖来当垫子,在上面翻过来、滚进去。隔壁的马婆婆看到他俩“大闹天宫”的情形,心疼得吓唬他们说,你妈回来之后肯定要打你们屁股!不料,两个小孩子不但不慌,反而笑嘻嘻地答道:“妈妈不会骂我们的,她说多洗几回就行了!”
李世波原想让李宁三者兼顾,但他很快发现这个想法不切实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李宁的兴趣点主要还是在练体操上面,他学唱歌的动力越来越小,甚至开始敷衍了事,总盼着早点结束。一到翻筋斗的时候,他便又生龙活虎、兴致勃勃起来。不久,李宁便地向父亲提出进学校体操队的要求。
这时,谭振梅也忍不住调侃丈夫说:“看来这孩子(指李宁)接不了你音乐的班了!”李世波却不以为意,而是若有所思地说道:“没关系,不爱这行爱那行,都一样。”在李宁的央求之下,李世波决定带他去找体操队的教练、本校的体育教师卢德良,让他收下李宁。对于这一决定,谭振梅也表示了明确的支持,她觉得让孩子多加锻炼总是有好处的,而且有人管着,总比让孩子自己瞎玩要安全得多。
进行体操训练的教室里热闹非凡,男的在练倒立,女的在练劈叉,一派生龙活虎的样子,李宁一走进去便看得出了神。李世波向同事卢德良说明了来意,却遭到了后者的拒绝。卢德良说:“他不是才上学吗?我们这里可都是三年级的学生呢!体操队虽然不正规,但训练不能马虎,我要对孩子和家长负责的。”练体操需要翻来翻去的,还要上杠下杠,危险系数比较大,年纪太小了难保会弄出什么事故来。这是学校体操队不接收三年级以下学生的缘故,卢老师不想违反学校规定,更不愿意让同事的孩子冒险。晚上,李宁又缠着父亲去求情,一向支持孩子自由发展的李世波又去了。最后,卢德良破例收下李宁,作为体操队的编外人员。
进入体操队之后,李宁的心思几乎全放在体操上面了。每天早上,他让父母轮流帮他压腿;傍晚一放学,他便抓起书包飞奔到训练教室。教室若是还没开门,他就在门口翻起了筋斗,每天练到浑身酸痛才回家。回去后,他也在家里练得不亦乐乎,总要母亲催上好几遍才上桌吃饭。以前拿棉被当垫子的做法当然是被“延续”下来了,没少让母亲操劳。在小李宁每一个成功的动作背后,都有着母亲辛勤洗被子的汗水。有时候没垫子了,李宁就在水泥地上翻,让人们惊叹连连:“这娃胆子真大,敢翻水泥地!”就这样,小李宁在父母的支持和老师的教导下,一步步地学会了体操的基本动作,直至新机遇的到来。
1971年10月,广西体操队的教练梁文杰来李宁所在的小学选人,为第四届全运会做准备。李宁这年刚满8岁,年龄不够的他却有着满腔的热情,坚持要向梁教练展示一番。得知李宁是名编外队员之后,梁教练饶有兴趣地问了他一些问题,并让他做了些动作。尽管李宁做得不是很成功,还摔了一跤,惹来了哄堂大笑,但梁教练没有笑——他从李宁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长期苦苦寻找的东西,只是尚不确定。
梁教练担心李宁不过是小孩子贪玩,只凭一时冲动学体操,而这根本无法适应艰苦的专业训练。他问李宁:“你喜欢体操吗?”
“喜欢,我很喜欢!”李宁不假思索地大声回答。
梁教练顿时心中有了数,回队后便把李宁的情况反映给领导,并经过几番争取,终于使得广西体操队破格同意当时仅有8岁半的李宁来队训练——这可是广西体操队第一次破例接收未满10岁的运动员!李宁用他对体操的兴趣与热情打动了教练,也为自己打开了一道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进入省队之后,李宁训练得更加勤奋了,进步得也很快,教练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也有意地让李宁接受更多的训练,期望他快快成长。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巨大的热情与动力,辛勤的训练创造了一个个优异的成绩,而成绩又反过来鼓舞着李宁,让他更加充满兴趣和信心。兴趣与成功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帮助李宁迅速地向前奔去,进入了国家队,跑进了奥运会,登上了领奖台,直至成为“体操王子”。
在辛苦训练的同时,李宁自己琢磨出了好几套动作,使得体操动作变得更加流畅、迷人,也为自己的赛场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中,李宁自创的“吊环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接直角支撑”和“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获得高度好评,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和“双杠李宁大回环”,成为男子体操的评分标准之一。
在这一系列令人眩目的成绩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机遇,可以看到执著,还可以看到汗水,但李宁本人更看重兴趣。他认为,对体操的兴趣才是激发他辛勤训练、不断创新的动力来源:“感兴趣的事,就不会觉得苦。感兴趣,就会激发出创造精神,通过创新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