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绝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像俞敏洪这样一步一步艰辛地走出来的。曾经有记者问著名的企业家——万象集团的鲁冠球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能够成功?他说了九个字: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目标、努力、耐心,这是成功事业的必备条件,虽然真正做到绝非易事,但俞敏洪简单明了的做事思路对我们是一种启迪。
白雪青草的故事:我心永恒
俞敏洪小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件让他颇感自豪的事。
有一年冬天,临近过年的时候,地面白茫茫一片,视力所及只有几棵光秃秃的树。
俞敏洪家养了两只羊,在下雪之前,羊可以吃青草和稻草,一下雪,地里没有了青草,就只能吃稻草,但稻草不顶饱,羊在圈里饿得咩咩乱叫,而俞敏洪家里还指望着年底能把羊卖掉过个好年。俞敏洪便到处去寻找青草,好在江南地区的雪一般都不大,积雪下面会存有一些青草。为了让羊能吃上草,俞敏洪拎着篮子来到原野上,他用手把面上的雪拨拉开,看见青草露出来了,只是数量很少,一块积雪下只有几棵,他一棵棵地往篮子里挑,积少成多,整整一天,他挖了两大篮子青草回家,足够两只羊吃好几天的了。俞敏洪的妈妈看到俞敏洪这样做,非常高兴,直夸俞敏洪长大了,懂事了。
每一棵草,都是俞敏洪从雪底下扒拉出来的,所以后来他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自己小时候挖那两篮子青草的情景。
俞敏洪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做什么事都需要坚韧和努力。俞敏洪说:“这种坚持的个性其实是来自我的母亲。”每当他谈起自己的成功时,都会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母亲。
俞敏洪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里写道:
“我母亲是一个个性很刚强的女人,她有七个兄弟姐妹,我有六个舅舅和一个姨妈,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这些舅舅和姨妈们很听她的话,无论谁家有了问题,我妈一出面决断,大家就照做,从来不反对。这并不是因为我妈凶,而是因为她的威望高。据说在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她的这些哥哥姐姐们就都听她的指挥。我妈是我们生产队里的妇女队长,生产队的工作没有她的决策几乎没法进行下去。她公正无私,做事情总是带头吃苦,所以威望极高。”
这位母亲在他的高考之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平凡的农村妇女,赤手空拳地为儿子争取到了一个个宝贵的机会。这是一个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坚实的信念在支撑:无论何时,这位母亲一直都相信自己的孩子以后一定可以走出家乡,建立一番功业。
俞敏洪能参加高考得益于母亲的帮助。俞敏洪原本是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但是母亲千方百计让他顶替了一个不愿高考的女生的名额。一个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任何关系可找的农村妇女,要争取到这个名额,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可是,俞敏洪落榜了。落榜后,俞敏洪想回家种田。但母亲坚持要他上学,她没有放弃。
这时候,她听说县政府办了个高考英语补习班,补习班的主讲老师培养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考上了北大,因此这个班变得炙手可热,并且限制了名额。俞敏洪回忆说:“我妈听说了这事,就跑到城里去了。她居然从教育局找到江阴一中,找到所有的相关人士,居然能把他们弄到一起,最后求他们说:‘我这个儿子,你们一定要给他一个机会。’”母亲去了好几次,求情,说好话,就是想把俞敏洪弄进这个有可能考上大学的补习班里,好话都快说尽了,终于打动了补习班的班主任,班主任于是同意让俞敏洪进来补习。
俞敏洪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我母亲从城里回来的时候,非常高兴。我看到母亲的笑容,我就知道,我第三年是不可能考不上大学的,有这种感觉。”
母亲的经历,对俞敏洪以后的人生经历是个重要的铺垫。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执著的母亲,才有了后来的俞敏洪,才有了今天的新东方教育集团。
俞敏洪在落榜的时候,一度陷入低落的情绪中,认为自己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母亲看出了他的这种情绪,她没有责备儿子不争气,而是和他进行了一次交心的长谈。“这次考试你已经很努力了,能考到这个分数多不容易啊,不要这么灰心丧气。一件事情一次做不好怕什么?还有机会。只要肯奋斗,晚一年考上好大学,也是一样的。好好准备,明年再考!”
母亲一直在为俞敏洪加油鼓劲,这种力量最终成为俞敏洪人生中具有转折性的一笔。他的母亲,在俞敏洪还是一株草的时候,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终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母亲的关怀让俞敏洪能从眼前的苦难中抬起头来去执著仰望理想的星光。
当时,要考上大学,英语是俞敏洪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在那个好不容易挤进去的补习班里,英语老师给同学们分配了一个任务:抄写300道考题。老师说,谁要能把这300个句子牢牢记住,还能一字不差地进行汉英互译,就可以保证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全班同学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背下来,只有俞敏洪做到了。他也凭着这300个句子的功力,在第三次高考中发挥出色,英语得了99分,从33分到99分,他也从乡村迈进了北京大学英语系的大门。
这一年,俞敏洪19岁,他的梦想在“坚持”的风帆下起航。
“别害怕高考,我就考了三次”
据说,在国外的留学生当中,有70%的学生是通过新东方走出国门的。那些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新东方弟子,也许根本想不到——他们的校长俞敏洪,两次高考都是在英语上栽了跟头,高考考了次才最终如愿。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了,他回到农村学习开手扶拖拉机。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俞敏洪也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当地教育资源奇缺,政策规定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读到高中。俞敏洪姐弟俩都到了考学的年龄,由于姐姐在初中成绩非常出色,老师在众多的孩子中选中了姐姐去读高中,所以俞敏洪就没有机会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了。
就在俞敏洪准备安心当农民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
1977年初,同村的一个女孩不愿意上高中,俞敏洪的妈妈知道这件事以后,费尽周折找到校长,请求他允许俞敏洪顶替那个女孩的名额。她说尽了好话,终于感动了校长,校长同意收下俞敏洪。在母亲的努力下,俞敏洪回到了教室,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涯。
10个月以后,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他的理想是要考上家乡的江阴师范学院,因为这样他就能转成非农业户口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焦急的俞敏洪等来了成绩,英语33分。而这年江阴师范学院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5分之差,使得俞敏洪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一次失败并没有带给俞敏洪太大的打击,他回到家里做起了手扶拖拉机手,每天出去插秧、割稻,就这样一直干了两三个月。
突然有一天,原先帮助过俞敏洪的校长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去代课。原来,学校里的英语老师怀孕回家了,就这样,16岁的俞敏洪成为一名大队中学的英语代课老师。
代课期间,每天看到学生们热火朝天地学习,俞敏洪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愿望再次被激发了。
他重新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复习备考中。在这段时间,俞敏洪边干农活边自学。“当时农村还没有电灯,我每天在煤油灯底下学。眼睛都学得近视了,不得不戴上一副眼镜。”俞敏洪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戴眼镜的人,乡亲便戏称他为“大学生”,这个称呼让俞敏洪既羞愧又有压力。
在全力复习了8个月之后,1979年的高考又开始了。这次,俞敏洪的高考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英语考了55分,这一年江阴师范学院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却已经变成了60分,俞敏洪再度落榜。
回到家里的俞敏洪怎么也睡不着,他坐在床上,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前途。不经意间,他翻开一本英语书读起来,就这样,从晚上开始读英语、背英语一直到早上,居然背下了6篇文章。他说:“从此,我仿佛就找到了对英语的感觉,知道了什么是语感。”这种感觉促使他坚定了要再一次复读的决心。当时高考补习班的学费是15元,俞敏洪狠狠心把自己开拖拉机所赚来的钱都交到补习班去了。
在上补习班的过程中,补习班的英语老师综合各年的高考题汇总出了300道考题,让学生练习。为了这300道考题,俞敏洪采用了最笨的方法,一心一意地花了20多天的时间,从早到晚,直到把这300道考题800个句子背得滚瓜烂熟。另外,他为了增强语感背诵了《新概念英语》,大量阅读英文书籍。他的英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本来英语是他的弱项,结果成为他的强项科目。
在第三次高考之前,母亲对俞敏洪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吃亏。”从考场出来的时候,他感觉这回有戏,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郑重地写上了北京大学。最终,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俞敏洪拿到了来自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通知书。
“我从小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我有一个特点,我比较喜欢持续不断地努力,新东方能做到今天,跟我这个特点也是有关系的。我从来不担心别人比我做得更好或是更快,我可能要用更长的时间,但我的结果不一定会比别人的差。小学的时候,别的同学课文都背完了,我还没有背完,别人用一天背完一篇课文,我可能要用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但是我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课文背完,要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所以背完以后,我就忘不了了。”对于终于能够圆了大学梦,跨出改写自己命运的第一步,俞敏洪如是总结。
“我比较有耐力,有目标,认定了就坚持去做,并且愿意没有时间限制地去做。”俞敏洪在很多场合都重复过这句话。少年时期贫穷的农村生活,让俞敏洪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也让俞敏洪深深懂得,自己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凭借,只能通过坚持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