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心理学无处不在
人生就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有了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在生活中,动力更多来源于激励。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哈佛告诉学子,心理学上激励的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经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人生也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否则,即便有完善的人格,缺乏了前进的动力,也很难实现既定的目标,更不可能获得成功。自我激励对成功是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介绍两种被学术界肯定了的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著名的黑人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M=V×E。该公式指出了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了激励过程是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其积极性才会高。因此,在奋斗的过程中,个人要不断地用目标来激励自己,不断想象自己成功和成功后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只有具有必胜的信念、强化成功的感受,才能获得强大的前进动力。认为自己不能成功的人,永远也无法成功。古人说“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表达的同样是这个意思。
2.归因论
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便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归因理论。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状态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对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所以无数心理学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行为和行为的原因一样重要,人若能正确分析自己行为的原因,就可大大提高自己的激励水平。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认为,把以往的工作或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于内、外因中的稳定性因素还是不稳定性因素,是影响今后工作成功期望和坚持努力行为的关键。也就是说,如果失败被认为是由能力低、任务难等稳定因素所致,就会降低随后的成功期望,失去信心,并不再坚持努力行为;反之,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努力不够或运气、机遇等不稳定因素,就会保持甚至增强取得成功的动机,从而进一步增强信心,坚持努力行为。如果你将自己的价值与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比如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探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
运用归因论原理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对取得成就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从事具有一定挑战性工作的人,其作用更为显著。这实际上说明,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奋斗者要善于利用激励理论,客观、积极地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奋斗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竞技状态,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正确地认识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的自我认识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即继肉体诞生之后,精神自我的诞生。
哈佛心理学家解释说,正确认识自我的结果,很可能是看到不完美的有众多缺陷的“自我”,面对自我的本来面目,能否勇敢地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成熟,能否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关键因素。成功人士绝对不会由于他对自身的某方面不满意,而拒绝认识自己,不承认或不接受自己的真正面目,非要装扮出另外一个形象来。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他为编写《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一书,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的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哈佛认为,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能够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全面而客观地自我定位。成功人士能正视自己的特点,接受自己,爱惜自己,无论自己长得漂亮还是不漂亮,无论自己聪颖还是不聪颖,他们并不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感到厌烦与羞愧,他们对自己并不加以掩饰,他们不无骄傲地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他人都是各有长短的极自然的人。对于不能改变的事物,他们从不抱怨,而是欣然接受自然的本来面目。他们既能在人生旅途中拼搏,积极生活,也能在大自然中轻松地享受……只有勇敢地接受自我,才能突破自我,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成功人士深刻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仙人掌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但不能在热带雨林生长;鱼可以在江河湖泊里自由游动,但一到陆地便难以生存。这说明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样,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他们都在各自的人生坐标系中寻找着那个属于自己的点,那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点。
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就好像多了一双睿智的眼睛,时时给自己添一点远见、一点清醒、一点对现实更为透彻的体察与认知。凭借这份认知,可以少干很多日后追悔莫及的事情。经常把“自己”放在嘴里嚼一嚼,并不比捶胸顿足多费力气。
然而,一个人要想认识自己,又谈何容易?一辈子不认识自己而做出了可悲之事的大有人在。今天,还有一部分人正是由于不认识自己,不能充分理解今天这个社会中的情况,而受不得一点点挫折、打击,悲观、失望、苦恼、抱怨、彷徨,终日在唉声叹气、无所事事中把时光轻易地放走。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却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要求。
对于有些人来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不知道。由于难得有一个真实的参照系来评估自己,所以,我们往往会很自信地干傻事。
哈佛专家指出,人的自我认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周围的人比较,与圣贤模范比较,认识自我在这些参照系中所处的位置。
2.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我。在社会交往中,他人就是一面镜子,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能认清自我。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我们不易评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就得利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来获得一些评价,并通过这些评价来认识自我。
3.从工作的业绩中认识自我。这里所指的工作,乃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课业或生产性的行为,各方面的活动如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体能的……都包括在内。各人所具潜能的性质互不相同,有人拙于文字,而长于工艺;有人不善辞令,而精于计算。若是只看少数项目上的成绩,往往不能察见一个人才能和禀赋的全貌。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从工作的业绩中认识自我。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灵光乍现。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我们必须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你也许解不出那样多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如此多的外文单词,但你在处理事务方面却有着自己的专长,能知人善任、排难解忧,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也许你的理化差一些,但写小说、诗歌却是能手;也许你连一张椅子都画不好,但你却有一副动人的好嗓子;也许……所以做人应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如果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一件工作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自然会结出令自己欣慰的丰硕成果。
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充实你自己,这样你就会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进而迈向成功之路。
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会成为什么人
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种人的行为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便你具有很强大的意志力,你也不会有别的不合这种意识的行为。如果自己把自己想象成失败的人,那无论怎样想尽办法避免失败,也必定会失败。
上述的就是“自我意向”这个心理学概念在发挥作用。哈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向”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事实。
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向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作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向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的“荧光幕”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担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的负面信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意向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幕”见到一个意气风发、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信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因而,个人自我意向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负的倾向是我们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并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现实的自我意向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接受自己,并有健全的自尊心。你必须信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必须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隐藏或遮掩起来。你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此外,你还必须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并且诚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当这个自我意向完整而稳定的时候,你会有“良好”的感觉,并且会感到自信,会自由地作为“我自己”而存在,自发地表现自己,并会适当地发挥作用。如果它成为逃避、否定的对象,个体就会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创造性的表现也就因此受到阻碍,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机制,且无法与人相处。
一个人难以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他们所尝试改变的都是环境而非心理。但是,自我心理暗示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左右你的一切行为,所以你必须重视自我意向,这样才能通过不断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生。
健康心理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成功的人生,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呢?成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哈佛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以下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有强健的体魄。
3.有大无畏的精神。
4.对未来的成就充满希望。
5.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6.有信心和懂得运用这信心。
7.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
8.愿意以博爱的精神去工作。
9.胸襟阔大,能容人容物。
10.有良好的自律性。
11.有了解他人和世事的智慧。
由以上条件我们可以看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如今,有很多人都知道劳累过度、奔忙、焦虑、忧郁过度会影响健康,可这些人还是继续这样做,可以说他们在心理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虽然许多著名人士在金钱、名誉、地位上获得了成功,但他们忽视了心理健康,这样的人生归根结底是不成功的。
何谓成功的人,就是既要心理健康,又要身体健康,在事业、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和谐一致的人,才是真正健康成功的人。对于健康的新概念,联合国世界组织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就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趋于完满的状态。从这个定义可知,除了在生理上要获得健康之外,在心理和社会方面也要获得健康,各个方面都完满才算健康。除此之外,从这个定义上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何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良好的适应能力是能够恰当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第二,要有和谐的人际交往;第三,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除此之外,良好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能够改变心态,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