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游团不经意走进了一家甜品店,参观一番后,并没有购买任何甜品的打算。临走的时候,服务员没有抱怨旅游团,相反,他却更加热情,把一盘精美的可可糖捧到了他们面前,并且柔声慢语:“这是我们店刚进的新品种,清香可口,甜而不腻,请您随便品尝,千万不要客气。”如此盛情,使顾客不知不觉进入了糖果店营造的一种双方好似亲友的氛围之中。恭敬不如从命,既然领了店家的“情”,又岂能空手而归呢?旅游团成员觉得不买点什么,确实有点过意不去。于是每人买了一大包,在服务员“欢迎再来”的送别声中离去。
如果这位服务员使这个旅游团的成员感到他的热情只是一种算计,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越是热情,我越是拒绝。
哈佛心理学家指出,每一句话都是心里话,而不是把装出来的热情做得不露痕迹,这样才能够赋说服或者论辩以真情,从而在打动自己的同时打动对方。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真情,重在自然流露,在乎本性天成,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方法或者策略。
真诚待人,展现人格魅力,这也是争辩的一种方法,它是某些人的特质。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即使不能舌绽莲花,也可以让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哑口无言。
第4节增进与人的亲密关系
用细微动作可以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与陌生人相处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
我们在百货公司买衬衫或领带时,女店员总是会说:“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这是因为对方要替你量尺寸时,她的身体势必会接近过来,有时还接近到只有情侣之间才可能的极近距离,使得被接近者的心中涌起一种兴奋感。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周围,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而这种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内,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接近。如果一个人允许别人进入他的身体四周,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原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有时瞬间就成为情侣的关系。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跟顾客离得很近。
因此,只要你想及早造成亲密关系,就应制造出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
有一场篮球比赛,一位教练要训斥一名犯了错的球员。他首先把球员叫到跟前,紧盯着他的眼,要这位年轻小伙子注意一些问题,训完之后,教练轻轻拍了拍球员的肩膀和屁股,把他送回到球场上。
教练这番举动,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确实是深谙人心的高招:
第一,将选手叫到跟前。把对方摆在近距离前,两人之间的个人空间缩小,相对地增加对方的紧张感与压力。
第二,紧盯着对方的两眼。有研究表明,对孩子说故事时紧盯着他的眼,过后孩子能把故事牢牢记住。教练盯着球员的眼睛,要他注意,用意不外乎是使对方集中精神倾听训斥。否则球员眼神闪烁、心不在焉,很可能会把教练的训示全当成耳边风,毫不管用。
第三,轻拍球员身体,将其送回球场。实验显示,安排完全不相识的人碰面,见面时握了手和未曾握手,给人的感受大大不相同。握手的人给对方留下随和、诚恳、实在、值得信赖等良好印象,而且约有半数表示希望再见到这个人。另一方面,对于只是见面而没有肢体接触的人,则给人冷漠、专横、不诚实的负面评价。
正确接触对方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传达自己感情最贴切的沟通方式。如果教练只是责骂犯错的球员,会给对方留下“教练冷酷无情”的不快情绪。但是一经肢体接触之后,情形便可能大大改观,球员也许变得很能体谅教练的心情:“教练虽然严厉,但终究是出于对我的一番好意!”
此外,与陌生人交谈,应态度谦和,有诚意,力求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时间里了解得多一些。这样,感情就会渐渐融洽起来。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许多朋友,都是由“生”变“故”和由远变近的,愿大家都多结善缘,广交朋友。善交朋友的人,会觉得四海之内皆朋友,面对任何人,都没有陌生感。这有不少方法:
1.适时切入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的“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2.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也能顺利进行。
3.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需要。要想打动陌生人,就得不失时机地针对不同的需要,运用能立即奏效的心理战术。通过对方的眼神、姿势等来推测其当时的心思,再有效地运用,如拍肩、握手、拥抱等非语言沟通方式来传情达意,如果你懂得运用这些技巧,便能很快地拉近与陌生人的心理距离。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人要区别对待
说话不看对象,常常让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本意,从而在无形之中与别人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并依据其情况,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双方就会觉得谈话比较投机,彼此在距离上也显得比较亲切。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从而愿意与你相处。哈佛心理学家建议与人说话时注意以下几点:
1.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考虑到彼此的身份的。不分对象,不看对方身份,都用一样的口气说话,是幼稚无知的表现。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地位的人等,不必表现得屈从、奉迎。但在言谈举止上则不要过与随便,有必要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在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则不宜太过随便,尤其在公众场合,说话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者的身份差别。地位则是个人在团体组织中担负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职责和交际目的,对口才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2.针对对方的特点说话
和人交谈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还要看对方的性格特点,针对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3.摸准别人的心理说话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
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的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对请托对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静观默察上,还应主动侦察,采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这样的交谈易于成功。针对不同的对象谈话或请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差异。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性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以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2)性别差异。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3)地域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北方人表现得粗犷一些,南方人则表现得细腻一些。
(4)职业差异。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密的语言与之交流,这样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5)文化程度差异。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数字和例子;对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采用抽象说理方法。
(6)性格差异。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
(7)兴趣爱好差异。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时,他都会兴致盎然。同时,无形中对你也会产生好感,为你找人办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4.视对方的文化层次说话
与人说话沟通必须看清对方的文化层次。埋头做事者常常是事业心很强或对某事很感兴趣的人,一旦开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见他人。这种人往往惜时如金,爱时如命,铁面无情。要敲开这种人的门,首先不要怕碰“钉子”,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区分不同情况,再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