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真正洞悉你内心的空旷,当你气定神闲地矗立在风口,站在山巅之上时,脚下掀起的是多大狂澜,在旁人的赞叹和扼腕声中,谁又能明白你的一生都试图在穿越茫茫夜色,期盼看到黎明的曙光,裂帛江天的琴声在诉说着一种空空如也的抱负。
当奶爸的日子
丞相更可靠
正所谓辛辛苦苦一辈子,一朝回到旧社会,为了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用了毕生的心血去经营,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损失严重。
有时候,天堂和地狱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这突如其来的失败让刘备很难承受,所以他病倒了,选择用死亡来逃避命运对他的嘲弄。活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眼看着就光宗耀祖了,可是一夜之间,老天似乎又将这一丁点的幸运收回去了。
无产阶级混到了大地主级别,可是还没来得及显摆几天呢,很快就又被击垮了,真是痛苦啊。
可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还有就是,明明难以承受,偏偏要继续承受下去,诸葛亮就选择了这样痛苦的人生。
蜀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白帝城,刘备最后一次和诸葛亮交谈,二人开诚布公,好像回到了16年前初次相识的时候。
十几年的光阴过去,早已是物是人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备才真正认识到眼前这个人的价值,这才是真正能振兴一个国家的人,他有着自己所不具备的远见和卓识,他有着对这个世界更为清醒的认识,他能永远站在绝对的高度上看未来的事情会如何发展,这是一个辅佐君王的最佳人选啊,不过自己已经不能和他一同完成这个理想了,那就让后代来继续努力吧。
回顾自己充满失败的人生,刘备对诸葛亮说出了发自心底的嘱托:“现在到了这个地步,我也不再说什么了,只希望丞相能答应我一件事情。
“蜀国今后就要靠你了,希望你率领众位大臣,好好辅佐刘禅,但愿他能不负众望,完成我未竟的事业。
“尚书李严是个难得的人才,有他在旁边帮着你,一定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看见诸葛亮点头,刘备欣慰地笑了。最后又补充说了一句肺腑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该说的说了,该交代的交代了,什么担忧和不放心的事情都告诉了诸葛亮,这个世界终于要彻底清净了。
经历了无数艰辛的历练,终于看到了清晨的曙光,可惜只是曙光而已,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个撑不到天亮的人,心情难以言表。
从隆中毅然追随你,十几年的风雨沉浮,原来我们最终还是无法一起走到终点。那个当初被我们畅想了无数次的光辉未来,你最终还是无法看到。放心,我会照顾好你的儿子、你留下来的国家,他还太小,还需要人帮助,我不帮这个忙,又该是谁呢?
在斗争激烈的当前,我更不能离开,这个国家和你的儿子,都是我的希望,但愿日后在我垂垂老矣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太平盛世,那时,我一定会笑着去见你,告诉你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背负着使命继续走下去吧,诸葛亮,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在这个世上,聪明人总是要付出更多。
刘备慢慢闭上眼睛,其实他不想死,他只是很累。诸葛亮郑重地给他叩了几个响头,这是真的悲痛和敬重,他们曾经因为惺惺相惜而走到一起,成为革命战友,虽然期间出现过分歧,但是作为第一任老板,你的位置是无法抹杀的。
终于,最后的告别时刻到来了,刘备在当天、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
把皇帝不当干部
现在只要小孩子不用功读书,或者考试成绩很差,家长就会很生气地说他:“你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里的阿斗就是指刘备的儿子刘禅,诸葛亮的下一任领导。
这位当反面教材当了上千年的刘阿斗并不冤枉,单从他做人的态度来讲,就实在是太差劲了。
刘备这辈子忙事业,事业失败,养儿子,儿子也同样失败,阿斗也算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却是一点没受到烈火的淬炼,人长得不精神也就算了,做事情还拖拖拉拉的,一点也不干练,怎么看怎么不像个当皇帝的样子。
但不管怎么说,岗位还是要有人继承的,于是,在刘备死后一个月,刘禅老兄正在宫里玩耍,忽然被人告知别玩了,要工作了,接着就被推上皇位,成了蜀国第二任领导人。
刘禅先生并不十分清楚这个职位的真正意义,在他看来,不过是加了一个名誉头衔而已,该怎么活还继续怎么活,没有什么变化。
你错了,刘禅小同志,地位不一样,活法也就不一样了,何况还有一个镇国之宝诸葛亮先生在旁边鞭策着你,想不干活,门都没有。
诸葛亮管这位小皇帝像管儿子一样,每次刘禅偷懒怠工的时候,他就拿出刘备写的诏书念给他听:“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这话的意思就是让诸葛亮给刘禅当干爹了。
刘禅很苦闷,平白无故多冒出个爹来,还管东管西的,每次刘禅犯点小错误,诸葛亮就拿出刘备的遗诏,引经据典地告诉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意思是你爹反正是这么说的,我就是负责转告,听不听话由你。不过诸葛亮这招还是很管用的,毕竟先皇的遗诏威力无穷,刘禅还是比较忌惮的。
16岁的刘禅毕竟太嫩了点,想跟诸葛亮斗,差的不是十万八千里那么远,但是诸葛亮也有他自己的烦恼,刘备一蹬腿走了,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和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给他,烦心事太多了。
刘禅继位时,封了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越接近权力的中心,所担负的责任就越大。诸葛亮现在不管大事小事都亲自处理,成天趴在办公桌上忙得昏天黑地,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几瓣来用。
就这样,诸葛亮还忘不了挤出时间来教育刘禅,忙里偷闲地关心他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长,可惜刘禅并不领情,在他看来谁不让他玩,谁就不是好人。这就是刘禅简单的处事逻辑理念。
看到新老板这么不长进,诸葛亮虽然殚精竭虑,但也是无能为力,脑子是人家的,总不能硬掰开,把自己的智慧和责任心塞进去吧。
恨铁不成钢的诸葛亮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功,他认为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将刘禅拉回正道,使其成为蜀国的贤明君主。抱着这样的美好愿望,诸葛亮一次一次地对刘禅进行教育,榆木都要开花了,可是刘禅的脑袋一点都不开窍,硬是守着诸葛亮这么一个智慧大宝库,一丁点灵气都没沾到。
悲哀啊,悲哀,原来死亡从来都不是最狠毒的惩罚,最让人难过的是明知道这是一个傻子,可是你还得把他当做美好的希望来期盼。有时候刘禅实在不开窍,诸葛亮也会因为太生气而骂他两句,反正你爹说了事之如父,你还敢翻脸不成。
刘禅很想翻脸,但这个老头子毕竟是老爹留下来的头号人物,是不能得罪的。所以他表面上表示服从,内心还是充满了抗拒之意。
偶尔拿出我是皇帝的架势来说事,但诸葛亮先生告诉他,你爹说了,让我对你全权负责,你敢不听你爹的话?刘禅不敢,所以涛声依旧。
君臣两个人互相说着不得已的话,底下却是明枪暗箭,谁都想把谁拿下。
当李严遇上诸葛亮
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问了,为什么都只是诸葛亮一个人在忙活呢?刘备临死前不是说让诸葛亮率领众大臣一起辅佐的吗?众大臣都跑哪儿去了,现在在干什么呢?
首先来说被封为辅政大臣的李严,李严字正方,南阳人,曾效力刘表,后投降刘璋,在刘备攻打益州时,又投诚刘备,从此人轮番的从政历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心眼活,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刘备要李严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目的,诸葛亮太明白了,这是一个权力制衡的因素。作为刘璋的老部下,李严代表的是益州军事势力,诸葛亮代表的则是刘备军事势力,攻入益州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这种主导地位是刘备成为蜀汉政权的一把手而作为基础的,现在刘备死了,这一基础也就随之消失了。
为了避免益州旧势力和自己的老部下发生冲突,引起纠纷,刘备选择了这样一个方法来平衡内部的权力关系,他实在是用心良苦。可惜他没能看清李严,也对诸葛亮认识不够彻底。
老皇帝死了,小皇帝还不够分量,自己作为重臣,权力自然是要分担一些的。李严会这样认为是没有错的,但错的是他面前挡了一个他无法越过的人,诸葛亮是不会允许他将中央权力分走的。
尤其是李严和诸葛亮在政治主张的意见总是大相径庭,诸葛亮说该屯兵,李严非得要出兵,诸葛亮说要务农,李严非得说要经商,有这么一个人在身边啰唆,实在是烦得很。
所以诸葛亮当机立断,将李严分去了永安还江州,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辅政大臣,自己在中央把两个人的活全扛自己肩膀上了。
李严是个不忠心的人(最主要还很啰唆),诸葛亮认为拥有这种品质的李严不能胜任辅佐的重任,历史上也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权欲熏心,想独揽大权,所以赶走李严,其实仔细想想,如果为了权力,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用这种小伎俩,因为李严的智商绝对比不过诸葛亮。
诸葛亮这么做应该只是因为李严所代表的益州势力强过了刘备老部下的势力,如果不加以剪除,恐怕益州迟早得还回去,自己还得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考虑是对的,被分流了的李严为了表示他的不满,承包了一项巨大的工程,当起了挖山工。他希望能挖穿大山,给自己制造一个天然的军事屏障,挖出一座城池来用,然后和诸葛亮分庭抗争,最后再比个上下高低。可惜再好的愿望遇到诸葛亮,也是美梦一场,小子,还想跟我玩心眼,我捧得起你,自然也踩得扁你。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李严被诸葛亮召回了成都,软禁起来。
不过李严同志不要灰心,你的任务还没有完结,历史还需要你再发光灿烂一把,所以养好精神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吧。
李严挖山筑城的工程虽然搁浅了,但客观上奠定了半岛的中心地位,对今天的城市发展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他间接地为我们后人作出了贡献。
至于其他人,那诸葛亮就更不放心了,有能力的有异心,没异心的没能力,会打仗的是文盲,会书写的没谋略。总之,领导工作很难做,求人不如靠自己,诸葛亮决定豁出去了,不就是搞政治吗,拼了。
在诸葛武侯的勤勉工作下,蜀国开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个一直危机四伏的国家终于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出了光辉,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虽然短暂,但是夺目,这也足够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吃了闷亏的南蛮首领
公正来讲,诸葛亮是一个很有能力,也非常有追求的聪明人,在他的指挥下,蜀国屯田养兵,近两年中,魏吴两国都没来骚扰过蜀国,而且吴国还跟蜀国再次结盟,成了友邦。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诸葛亮,就是周边的邻里关系一直没处理好。大家地理知识丰富的,一定都知道四川有许多少数民族,而在三国时期,这些少数民族被汉人称为蛮人。
蛮的意思就是未开化,我们现在听少数民族的同胞讲话还是云里雾里的,那时候诸葛亮同志估计更是难以理解,沟通不了,自然就会起纠纷,而南蛮的骁勇一向是传统,所以免不了,就会在边境上时不时地出来杀几个人,劫几车货,毕竟,人家是无业人员,成天总是没事骑马来回溜达,从来都是流动作战。
事情虽然不大,但也影响到了边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得摆平他们。所以,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已经45岁的诸葛亮向刘禅上奏,希望可以领军南征,平定南蛮。
刘禅很高兴地批准了,丞相走了,总算可以闲两天了,天天累得够戗。
诸葛亮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实践家,在军事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次的战役必须擒贼先擒王,然后以德服人,令南蛮众人对蜀国真正从心底服从了,那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加快速度吧,老兄,你的战前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那个南蛮首领,叫孟获的,可不是吃素长大的。
勇敢的孟获听说有帮汉人要来他的地盘上惹事,当下就火了,这不是找揍吗,二话没说纠集了一帮弟兄就杀了过去,可惜出师不利,还没怎么打呢,自己就先被诸葛亮给抓住了。看着那个摇把羽毛扇子的汉人,他气急败坏地说这次不公平,是自己没准备好。而诸葛亮也出人意料地赞同了他的看法,并且放他回去了(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交流的,难道请了翻译)。
回到老窝的孟获气得几天没吃下饭,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结果誓言的回音还没结束,他就被他的副将给捆了起来,送到了诸葛亮那里。
原来,当初一同被抓住的还有这个副将,诸葛亮悄悄给副将咬了个耳朵,说孟获认为这次失利全是副将的不是,才能被否定了的副将被放回去后心里越想越生气,我都是听你的指挥作战的,你被抓了就把责任赖在我身上,我冤不冤啊我?一时冲动就又把孟获绑到诸葛亮这儿来了。
孟获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怎么样,你还是不服吗?”诸葛亮气定神闲地看着底下被捆的孟获。
“不服,不服,你这是耍诈。”孟获大喊大叫表示抗议。让他意外的是,诸葛亮再次放了他,还说他尽管放马过来。
看着孟获一溜烟跑掉的身影,诸葛亮镇定自若地笑了,这个人虽然勇猛,却无谋,不过总的来说不是个坏人,只要他真心诚服,日后说不定还是个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