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司马懿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别打了,咱家的麦子被诸葛亮给抢了。
差点没昏过去,司马懿当下收兵,回去后方一看,所有麦田里的熟麦都被割走了,看来蜀军务农的业务挺熟练,动作很麻利。
根据镇守那里的费曜、戴陵说,大军出战不久后,蜀军就打过来了,一部分人攻击,一部分人抢麦子,可惜司马懿把主要作战力量都带走了,结果可想而知,种了一年的粮食全部被蜀军给拉走了。
阴谋,大大的阴谋,司马懿这次真的怒了,当下就想朝诸葛亮再打去,但是当一个人运气不好的时候,总会特别倒霉。
本来就郁闷的司马懿先生,又接到了一个坏消息,朝中出了告黑状的,魏帝曹睿不知道听哪个挨千刀的小人说,司马懿拥兵自重,在外面一待几个月也不回去,恐怕会生事。
所以曹睿先生一个命令就把司马懿招回洛阳去了。这个仗打得真是郁闷,刚打出点名堂来,就得回去。司马懿先生很不舒服。
这还得怪诸葛亮,他不但抢了司马懿的粮食,还散布谣言,司马懿的黑状其实就是他搞出来的。想跟我斗,现在你还不够水平。
不过诸葛亮也很郁闷,还是无功而返,战利品就是那一堆麦子。后方的粮草为什么那么久都没运过来,其中一定有原因。这时,诸葛亮接到了刘禅的诏书,让他赶紧回去,朝中有大事发生。
诸葛亮也不敢再耽搁了,披星戴月往成都赶。有一个人很快就要倒霉了,而且是倒大霉。
没有原则的小丑
成都风平浪静,刘禅还是那副没心没肺的样子,问不出个一二三来。搞什么名堂,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快,诸葛亮就搞清楚了一切,原来是这么回事,简直是太过分了,诸葛亮很生气,那位倒霉的仁兄也浮出了水面。
这个人就是李严,曾经风光无限地和诸葛亮一起被刘备任命为辅政大臣,后来却无限寂寞地被软禁在成都。本来他的一生就这样无风无浪地过去了,最终在史书中留下淡淡的痕迹也就罢了。
但是历史终究不会让一些人过得太平淡。虽然李严退出了蜀国政坛,而且也心甘情愿在家养老。
但是诸葛亮偏偏忘不了他。这次北伐之前,诸葛亮再次找到李严,两人四目相对,当初的恩怨已经不再重要,毕竟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我需要你再为国家出力。诸葛亮直截了当,他需要李严为他运送粮食,因为除了李严,他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我已经不想再参与了。”李严明白运粮过程的艰辛,他虽然有经验,但是年纪大了还是不要冒险比较好,运得好是本分,运不好就要出事了,李严还算是分得清轻重的人。
“这次之后,你可以再次入朝为官,继续当辅政大臣。”诸葛亮开出的条件可不低,这对李严来说绝对是个诱惑,他没能抵挡住,答应了诸葛亮。
李严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当诸葛亮质问他时,他的理由是下雨后,道路泥泞,蜀道太过艰险,所以运粮有所耽搁。
诸葛亮接着问了一个问题,直接将李严打得不能翻身:“那冒充后主,诏我回来又该怎么解释?”
无法解释也解释不清楚,总不能说是为了逃脱责任才想出这个办法吧!李严的脑门上满是冷汗,他见无法将粮草按时运到,一时头昏,就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以皇帝的名义骗诸葛亮回来,仗不用打了,那粮草也就不用送了,这就是李严的逻辑理论。错得离谱!
单就粮草问题或许可以原谅,但是假传圣旨是大罪,李严挑战的难度实在太高,直接对最高权力挑战了一把,诸葛亮对他这次的行为做了最为严厉和中肯的评价和处分,“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并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李严直接被踢出了政府公务员的行列,成了一个无业人员,面对老年再就业的困难局面,他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答应诸葛亮的要求,但是不管怎么说,李严从此彻底退出了蜀国的历史舞台。
诸葛亮苦心设计的这次北伐也落下了帷幕,又没有成功。这次诸葛亮沉默了,他没有发表任何声明,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的大起大落之后,诸葛亮恢复了平静,他不再去总结教训,也不再积极准备下一次的战斗,而是彻底平静了。
然而在这沉默的背后,是更为巨大的暗涌,诸葛亮在密切关注魏国和吴国的一切动向,也关注着自己国家各个大臣的想法,总之,他沉默不代表他会放弃,反而是更为强烈的爆发即将蓬勃而出。
在合适的进攻时机再次来临之前,不能打草惊蛇,更不能放松懈怠。
诸葛亮在想什么
此后的时间里,诸葛亮停止了与北伐有关的一切行动,他不再热心军事事业,转而专心务农了,给大部分士兵发了遣散费,让他们回家专心当农民,支持国家的农业事业,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转了性的诸葛亮让很多人都摸不透他到底想干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累了想种种地,换换脑筋,等歇够了再去打。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意图也是了然于心:我就等你东山再来,还怕你不成。
这两位隔着长江较上了劲,反正双方都精力充沛,今天你来打我,明天我就抢你,对抗得乐此不疲,打累了回家洗个澡睡一觉,明天早起继续。
在经历了五次的战争之后,诸葛亮对于北伐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之前魏延对他提出的奇袭长安计划被否决后,诸葛亮就一连遭遇数次失败,后来很多人对他的新评价就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其实中肯地说,这是不同的战略方针决定的,在面对魏国的坚守上,尤其是面对后期司马懿的对抗,诸葛亮虽然屡次诱敌,也取得过局部的胜利,但是大的胜利还是没有。
本来蜀国对魏国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而且蜀国又是攻坚的一方,如果将全部兵力奇袭敌方来分散自己的兵力,对原本就很紧张的兵力会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想有所为,却不敢为。
但是他的苦衷和良苦用心没人能够理解,而他的失败更是让那些不满他的人有了话说。蜀国本来就是一个缺少人才的国家,诸葛亮虽然是个全才,但也不能面面俱到,而且打仗不可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蜀国的次次失败,也和本身的实力太差有关。
对于这点,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依然执著地出兵北伐,他的这种做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政治行为艺术。
简单来说,就是要制造一种持久作战的假象。魏国国力强大,不是蜀国可以对抗的,诸葛亮之所以几次气势汹汹地杀过去,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扰敌,令其轻敌。打个比方,有个人虽然打不过,但是他几次三番地到你家门口挑衅,你一出来吓唬他,他就跑了。这虽然对你是没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但是很烦他,久而久之,你就不会再把他当敌人对待了。但这时候,他会突然暴露出你没能认识到的一面,也许他对你的这一击,正好能让你没有还手之力。
诸葛亮是打着这样的算盘不断北伐的,他知道这是个长远的事情,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一定要保存实力,留出那仅存不多,但关键时刻可以救命的兵力。他不打算像刘备那样急功近利,不计后果一战消耗全部国力,他也不打算打赌博式的生死决战,因为时机还不成熟。
而现在,他放下战争,前去务农,就是为了那最后的一击做好充足的准备。充足的粮草、稳定的内部环境,才是出外行军打仗的最基本条件。
所有的条件,诸葛亮都已经具备了,他很快就要迈出他最重要的一步。
他很激动。
经过一系列战役,蜀汉进逼曹魏的格局已经基本打开,北方的曹魏势力面临很大的威胁。因为这次,诸葛亮不但自己上阵,还拉了帮手。
成败在此一举。
到此为止吧
终极PK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准备,终于决定再次北伐,他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这是真正的厚积薄发。
这将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后的一次战役。虽然他已经疾病缠身,但还是跨上了战马,希望完成这最后的一战,并且就此了了多年的心愿。
这次诸葛亮做了充足的准备,三年里除了发兵去平定南方豪强刘胄的反叛之外,没有别的战争记录,而且还事先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去斜谷口,并且在斜谷口建立了粮仓。总之,这次诸葛亮把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都做了,而且是亲手操办,一丝不苟。
最后还联络了外援,希望孙权在东面能和他里应外合,一举攻破魏国,孙权也很爽快地答应了,看来这次想不打赢都不行了。但是诸葛亮同志,有时候不是你努力多少,就一定能得到多少回报的,你要理解上天的不公平。
同年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营。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两军对峙于渭水。
诸葛亮选择五丈原作为据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东出武功对魏军的威胁比较大,而西上五丈原好像对魏军没什么威胁,但是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对于这两个地方的选择,他首先是从地形上考虑的。
渭河和秦岭之间有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区,十分平坦,蜀国军队可以沿着这个河谷向东边的武功进兵,但是司马懿的大军都是沿着河岸驻营的,如果蜀军向这个方向去,就是冒侧敌行军的危险,在狭长的河谷中遭遇敌人是很不利的事情。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渡河背水阵很厉害,所以他不能拿这个开玩笑,为了保险起见,他选择了五丈原,这是最无奈,但是最安全的选择。
不管诸葛亮如何,司马懿反正是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想法。
司马懿还是打算用老战术,只守不攻,拖垮诸葛亮,等他没粮食的时候自然就退兵了。
但是诸葛亮这次明显是有备而来,不着急不上火的,在渭水旁边的土地上开起了荒地,士兵们上午练兵,下午垦田,看来是打算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司马懿觉得诸葛亮越老越难对付,都不知道他脑子里是怎么想的。
5月,魏国突然后方告急,孙权发兵三路偷袭了过去,主力集中攻打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司马懿大吃一惊,原来这两家是联手了,看来这次是往死里对付我们呢,连忙调兵回去支援。
孙权也算是个讲信用的人,可惜做人还是要讲实力的,在司马懿的打击下,还有魏国皇帝曹睿的亲自带兵攻击下,吴国主力受损,大败而归,甚至全线撤退。诸葛亮想和吴国两面夹击魏国的计划落空了。
不是计划不周详,实在是合作伙伴的水平不够高啊!
但是诸葛亮不放弃,虽然孙权走了,但是我依然还要坚守在这里,我就不相信我不能赢一次。诸葛亮就在渭水那里和司马懿对峙了一百多天,这次诸葛亮是竭尽全力想要打这场仗的。
司马懿很犯愁,这样下去,自己快被他耗疯了。
诸葛亮也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是隔着渭水,如果坐船过去,在水上交战,不是蜀军的强项,可是要过河,就得先修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
发明家诸葛亮再次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办法,设计了一个便利的过河工具:搭桥枪。
具体长什么样子,该如何操作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据说这一工具是诸葛亮从镰钩中受到启发设计出来的。搭桥枪的枪杆和红缨枪一样长,枪头呈螺状(有点像现在的螺丝刀),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正巧这时,蜀军驻守武功水北的将领孟琰因为赶上渭河水涨,断了和诸葛亮的联系,缺德的司马懿就乘机前去攻击,这事被诸葛亮知道了,大为光火:我还没去打你呢,你倒先动起手来了。
于是刚研制出来的新工具派上了用场,蜀军击退了前来袭击的魏军后,纷纷在魏军营前叫骂,和上一次的台词几乎一样,但是司马懿也抱着和上次一样的态度:我就是不出来,急死你们。
诸葛亮的确很着急,因为他怕自己支撑不了多少日子,多年来积劳成疾,终于将他的身体拖垮了,五十四岁就好像七十多岁一样。现在的诸葛亮喝水吃饭都很困难,是典型的病入膏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