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曲而后晓声,是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借鉴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至若纪事之缓急轻重,通论之抑扬臧否,未尽允惬,有可议者,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勿视为定论可也。
“纲鉴”一书是按照历史系统工程(含历代帝王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法制史等五史)来构建的,是一部体裁新颖、别开生面、全面系统的国史启蒙读本。一书在手,五史俱全。历史精华,尽收其中。有了这样的系统编排,等于向读者铺建了一条通向中国历史殿堂的高速公路,能以较少的时间获取多方面的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也为人们高效读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此乃本书的一大特色。而且,珍贵史料,琳琅满目,人文论评,画龙点睛,语言晶莹,色彩缤纷,一经展读,总能让人咀嚼到一种“畅步神州,精神壮游”的幸福;同时还可享受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神趣。个中底蕴,请读者细品。
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缺乏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模糊,对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又缺乏认知,这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资源向“软实力”转化。
眼下,历史无用的混沌和蒙昧,不是个别现象。对历史无知而不以为然的人,不在少数。
这种对历史的理念误区,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指责。要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缩短现代人与历史的距离,人们会有一个共识:历史和现代是传承的,历史和现代人是不可分的,历史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智慧的源泉。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面对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只有了解历史,重温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我们只有借鉴历史,对照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我们只有反思历史,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方向,阔步前进。
夏道成于山城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