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历史,农民,在这光辉的历史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革命时期,中国农民是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为新中国的解放斗争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积极支援城市的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又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中国农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们是历史的英雄。
历史的发展再次把农民推上舞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解放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桎梏,勤劳的中国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世界奇迹,以7%的土地养活了近25%的世界人口。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快速跨过温饱线,向着小康社会迈进。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的生产力不断被解放,同时,农村劳动力也被释放出来,于是,农村人地关系出现紧张。
勇敢的中国农民始终自己把握命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放下手中的农具,告别了生养他们的土地,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城的道路,他们要面对的,是陌生的城市、艰难的征程、孤独的身影……农民工,成为他们在城市的代名词。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也是农民工在城市艰苦奋斗的历程。在这30年里,农民工身在异乡,赤手空拳打拼出了一番天地,解决了自己的出路问题,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城乡距离、推动了城乡交流、促进了城乡协调、支持了农村发展,他们成为了架起城乡连接的活桥梁。事实证明,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群。
光彩的背后往往会有一段辛酸的经历。世人所见,农民工在城市奋斗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他们奋斗的汗水与辛酸。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城市中地位仍然很低。他们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却难以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收入多年来未稳步增长,各种城市福利待遇与他们无缘;他们弥补了城市劳动力资源缺口,事实上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支新型产业大军,却被户籍制度排斥在了城市工人之外;他们增加了农村收入,“一人打工,全家脱贫”,却依然是城市阶层中的低收入群体;他们沟通了城乡关系,却因为身份模糊,沦为城乡边缘人口,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农民工依然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城乡“二元”差别被复制到了城市,城乡融合仍然存在着尚未填补的沟壑。这些问题,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显得格外刺眼,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
马克思曾经说过:“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面貌也跟着改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改变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农民工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媒介,对推动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应将农民工作为重要突破口。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一书的作者们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怀着对农民工群体深厚的感情,本着对他们负责的态度,深入农民工群体,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听到了农民工群体的真实声音,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现状和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思路,这对于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研究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以人为本,弄清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坚持把农民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确立其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关心他们,并与城市居民一道,谋求更好的发展。要把农民工的利益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其多方面需求,既要注重解决农民工的经济收入问题,又要注重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其在城市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农民工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科学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为依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这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我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一书作序,旨在推进这种融合,以期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9年4月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