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第一节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三十年来,中国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主要成就如下:
第一,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约30.0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第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1元,实际增长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实际增长34.6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40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的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第五,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第六,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第七,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第八,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裁减军队员额任务顺利完成,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军队、武警部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民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能力全面增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九,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第十,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我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
第十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内生活准则和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朝气蓬勃,党的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提高,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第二节 三十年创造性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
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4.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5.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6.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8.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9.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10.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的“第一”
◆最早实行大包干的村庄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发端。
◆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了我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开放步伐加快。到2006年9月底,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营业性机构。
◆最早建立的中外合资公司
1980年4月,香港伍淑清女士投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到了中外合资企业0001号批准书。
◆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两年后的1982年10月,我国又首次成功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1984年4月初,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一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定点赤道上空后进行了通信、广播、电视传输试验。
◆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近30年,深圳特区从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据深圳市统计局2008年1月公布的数据,深圳2007年人均GDP达10628美元,成为我国内地目前首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
◆首位个体工商户
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到2006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达2500多万户。
◆首次发行国库券
根据1981年1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该年度财政部在全国发行了总金额40亿元的国库券,要求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实际认购46亿多元。
◆首次大规模放开小商品价格
1982年9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160种小商品的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
◆最早成立的股份制企业
1984年7月,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公司──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支股票
1984年11月,发行1万股、每股50元、总股本50万元的实物股票飞乐音响诞生(通称“小飞乐”)。
◆第一家正式宣布破产的国有企业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
◆乡镇企业产值首超农业产值
1987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4500亿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一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开始进入农、工、商、建、运、服务等产业综合发展的新时期。到1994年时,国家财政收入中每4元就有1元来自乡镇企业。
◆土地拍卖“第一槌”
1987年12月,中国首次土地公开拍卖在深圳进行,拍卖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使用期限为50年的土地。
◆第一个高新科技园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宣告在中关村诞生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截至2007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万家。
◆最早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
1988年10月底,上海-嘉定18.5千米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零的突破。至2007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万多千米。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88年10月中旬,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这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性成就。
◆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0年4月,中国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派遣了5名军事观察员,这是我军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2008年4月,中国共参与了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
◆期货交易第一步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中国期货交易从此起步。
◆首家证券交易所开业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同年12月初试营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经批准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开业。
◆第一座核电站
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它的建成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
◆中国政府发行的第一笔全球债券
1994年1月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发行的10亿美元全球债券,是中国政府发行的第一笔全球债券。
◆首家民营企业家投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6年1月,我国首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开业,该行募集的股本金中80%以上来源于民营企业。2005年10月,该行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商业银行。
◆首次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1996年12月1日,我国首次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税收收入首破万亿元
1999年,我国全年税收收入达10312亿元,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元大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26亿元税收收入。1979年至1998年间,全国税收总额为63080亿元。
◆首家外资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
1999年9月,世界银行集团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参股上海银行的申请获批,上海银行就此成为内地第一家外资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
◆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1000美元
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首次超1000美元,达1100美元。2006年又超2000美元,达2010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
◆中国大学生人数首居世界第一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公布了对各国教育体制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目前,全球大学生已超过1亿人。现在世界上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等5个国家拥有最大的教育体系。自1999年教育部决定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到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10月15—16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由此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994年12月开工、2003年6月1日零时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多项纪录。如: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小时,是世界最大的电站;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10.25万立方米/秒,是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可达110多万人,是世界水库移民最多的建设工程。
◆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3—2005年,我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1865亿美元,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收FDI最多的国家。
◆财政收入首破2万亿
我国国家财政收入2003年首次突破2万亿,达21691亿元。到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5万亿元。1978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
◆首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红头文件”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首部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红头文件”。到200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49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0%以上。
◆首家赴港上市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成为四大国有银行中首家赴港上市的银行。内地首家A股与H股同步发行、同步定价、同步上市的企业,则是此后于2006年10月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首破14万亿元
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达141051亿元。这是在这一年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当年1月突破12万亿元,5月突破13万亿元。1978年末时,该数字为约210亿元。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2006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到当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10663亿美元。统计显示,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为15.57亿美元。
◆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
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其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一
十六大以来的2002年至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位居第一的是上海,5年依次为6224元、6654元、7066元、8248元、9139元。居第二、第三位的是北京、浙江。
◆第一家村镇银行和外资农村金融机构
2007年3月1日挂牌开业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是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同年12月在湖北随州开业的汇丰村镇银行,是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外资农村金融机构。
◆首次月球探测工程
2007年10月,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它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试运营通车。大桥北起浙江嘉兴市海盐县,南至宁波慈溪市,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
第四节 三十年农村改革农民“六大创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在一张“包产到户”的契约上,庄重地摁下手印。随后,小岗村所在县的其他一些乡村、安徽省肥西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一些地区,也先后搞起了名称各异的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解放思想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小岗村等地的实践证明,各种责任制,尤其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确实能激发出农民更大的积极性。1980年5月,邓小平说:“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从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中国农村迅速发展。到1981年,贵州、四川、山东等省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社队实行了包产到户。1982年的“一号文件”肯定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乡镇企业。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农民手中有了余粮,有了一定的资金,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土地到附近的乡镇务工经商,推动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但是它们的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一批有胆识的农民开始走出本地,他们爬火车、睡街道、吃咸菜,被城市管理人员撵来赶去。在艰难和屈辱中,一批社队企业壮大起来,一批个体工商户发展起来。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并肯定它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是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获得党中央领导的极高评价,被誉为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村民自治。198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村的85户农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自我管理。合寨村第一任村委会主任韦焕能回忆说,包产到户后,原先生产队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逐渐减弱,村里偷盗、乱砍滥伐集体山林的情况增多,群众呼吁加强管理。在这一要求下,合寨村进行了民主选举,成立了村民委员会,订立了村规民约,有奖有罚,群众思想提高了很多。合寨村的实践为农村改革后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经验,获得党中央高度重视和肯定。1982年12月,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被载入新通过的宪法中,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得到确认。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通过,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
——农民工进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农民在农业之外找到了新的就业渠道,农民工开始大量形成,但当时提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民工进城还存在种种障碍。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的开发开放,不少农民开始到这里寻找出路。尽管顶着“盲流”的称号,但为了谋发展、求幸福,农民们还是一次次踏上远行的列车。30年间,他们为城市建设、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农民工人数已经达到2.1亿,国家正在逐步解决他们看病、养老、子女上学等问题,不少城市也放开了户籍限制。重庆和成都开始试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农民工不仅能进城,而且可以变成市民扎根城市了。
——专业合作社。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户在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只有联合起来,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者才能抗拒市场的风浪。20世纪80年代,农村开始出现新的专业合作社,到90年代,在山东、江浙等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颇具规模。这些合作社多数由种养大户或者村干部发起和组织,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销售、供应、加工等方面的服务,是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大创造。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要求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30年前,分地到户是农民的创造;如今,全面推进的分山到户仍是农民首创。1998年,福建三明市洪田村的农民就均分了山地,全村800多人每人分得山地6.2亩。同时规定,原有山林材积的7成归承包户,3成上缴村集体,新增材积8成归承包户,2成上缴村集体。洪田村的做法在福建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被广泛借鉴,洪田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林改“小岗村”。
第五节 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深圳十件大事
1.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蛇口炸响“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1979)
沉默年代的那一声爆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号声,是“杀出一条血路”的呐喊。僵化的思想被它震出一个缺口,新的体制从这里破土。
2.“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誉为“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1982)
这句最具特色的“深圳方言”,既是常识,更是真理。它从谈钱色变的偏见与困局中脱颖而出,理直气壮地高扬起效率与价值的大旗,让一个民族迈向市场经济的脚步势不可当。
3.“三天一层楼”,国贸大厦成为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城市标志,“深圳速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被载入史册。(1984)
“三天一层楼”,不仅增长了深圳高度,更成就了“深圳速度”。而“深圳速度”冲击的是运行缓慢、死气沉沉的体制、机制,唤起的是国人对现代化建设的澎湃激情和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
4.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40年的票证制度。(1982)
放开消费品价格、取消票证,满足民众生活的选择权。这是买卖的自由、生存的解放、民众的盛宴。它标志着深圳坚定地选择了市场经济方向,成为全国打破僵化的计划价格管理体制的示范。
5.新中国股票的前身——第一张股金证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1983)
一纸股票激起千层巨浪。深圳用“坚决地试”,证明了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6.率先放开土地市场,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场革命”。(1987)
站在改革热土上的深圳人,敲响了拍卖土地的“第一槌”。这一“槌”,推动了共和国宪法的修改;这一“槌”,实现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性转折。
7.“炒鱿鱼”、打破“铁饭碗”,深圳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1981)
骤然间,坚冰打破,没有了“铁饭碗”,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没有了“大锅饭”,分配讲求效率优先。再回首,人们发现,竞争机制才是社会进步的“金饭碗”。
8.“三来一补”企业走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深圳成为最早聚集外来建设者的城市。(1978)
他们为摆脱贫困而来、为实现梦想而来,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无名英雄,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9.创立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义工”成为深圳家喻户晓的名字。“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成为深圳最温暖的口号。(1989)
从“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自勉,到“我不认识你、我要谢谢你”的感恩,爱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城市已汇成大爱的暖流。这股暖流,不仅温暖着深圳自身,更温暖着无数国人的心灵。
10.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讲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1992)
秉持深圳人的敢闯精神,担当传媒人的时代重任,及时地向国内外传播了邓小平振聋发聩的声音,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东方风来满眼春”,春潮浩荡起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