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方政府建立民办教育信息平台快速应对形势变化
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及时而有效的民办教育信息平台,集中可控资源为民办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服务。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应及时公布当地学校质量评估指标,以指导生源及家长选择放心、优质的民办学校。当前,各地民办学校良莠不齐,当地或外地生源对民办学校招生时所出现的虚拟信息无法获取正确的判断力与参考性。因此,地方政府建立一套规范、标准的质量评估信息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民办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便于向社会及民办教育的消费对象传递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民办学校之间的区分度,引导民办教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促进民办教育的有序发展。政府应及时公布当地学校的质量评估报告,避免消费者因虚假广告宣传而利益受损,减少青少年求学路上不必要的弯路。地方政府对民办教育建立质量与招生信息服务平台的最终目的就是缓解民办学校的招生方与生源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向民办教育的消费者传达关于民办教育主体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规范民办教育的招生行为,引导民办教育的正常发展。
其次,政府应及时发布当地学校教育特色与专业相关信息,及时向民办学校的教育实践提供市场化导向,并与办学资源协调。地方政府应利用各方面资源去宣传优秀的民办学校,建立统一规范的民办学校信息数据库,把各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办学理念与实践显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平台上,如平面媒体、影像媒体以及数字网站上。加强对民办学校发展的指导,打造民办学校的品牌意识,将特色化贯穿办学理念的始终。除此之外,还应扶持民办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协助民办学校吸引优秀教师,并提高高质量人才留在民办学校的福利待遇。政府需建立优秀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向民办学校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招聘资源,引导民办学校选择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来校应聘。地方政府还应及时更新当前社会专业设置导向,向民办学校的管理层提供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种类,以指导民办学校的专业设置,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跟风与资源浪费。
最后,政府应及时建立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当地企业与学校的有效对接,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政府应针对民办中、高职学校以及民办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了解总体就业趋势与当地的劳动力具体需求。政府应在民办学校与当地企业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促进校、企之前的对口式就业;应以政府名义吸引外地招聘单位来本地进行人才招聘,并积极开展大型招聘活动,以向全国输送更多本地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在对于当地企业项目审批与引导发展的同时,向企业决策者提供解决当地毕业生就业的人力保障,对于为解决民办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出贡献的当地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总之,政府应在校企之间发挥积极作用,为解决当前民办教育的就业问题提供多渠道解决办法。
2.在类型上,在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民办学校需充分发掘地方办学的潜力
从民办学校办学者的角度看民办教育的具体发展规划,除了不断打开教育视野,向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学习,更需要脚踏实地地面向国内、面向本地,以人为本,发展现代化民办教育事业。在民办教育竞争激烈、办学环境仍不够稳定的现实条件下,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应时刻注视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办学理念的实现可能性,掌握政府民办政策的法定范畴,严格依法办校,严格治学,控制好学校扩张规模,办成以严谨、向上、负责与和谐为宗旨的发展型民办学校。
(1)改善地方办学环境,促进服务型民办教育发展
改善地方办学环境不仅是当地政府的事,民办学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由民办学校的公益性质决定的。民办学校应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将学校的长远立足点建立在协助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立场上,切实为当地民生做出自己的贡献。建立服务型民办教育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加强社会对学校关注度。发展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动员全社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教育的许多领域,投资效益看好,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很大。民办教育应注重与投资方的良好互动,在对投资方实施经济利益诱导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宣传办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提升投资方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加强社会对于民办学校的关注程度,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办学质量。动员社会资金办学,决不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丰富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类学校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抓紧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督导、检查体系和制度。除此之外,民办学校必须维护自身利益方的正当权益,避免竭泽而渔、拔苗助长的不良发展模式,正确引导社会资金向正确方向投入。
第二,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民办学校中长期发展思路。定期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有利于激励民办高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同度。民办学校的发展眼光不能拘泥于眼前利益,应在办学之始便着眼于中长期发展,制定科学与完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民办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大本校专业的特色化设置。民办学校在自发的发展中,应下工夫解决好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学科与专业建设等薄弱环节,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把民办学校办成政府满意、社会欢迎和家长放心的学校。除了民办学校自身的发展之外,各学校间应存在竞争性与合作性共存的关系,既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竞争,又要加强学校间合作,共同促进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双赢,互帮互助,共同为民办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加强与本区域与行业合作,扩大定向招生规模。公办高校定向招生就业仍然是基层、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制度。定向录取作为一种重要的招生录取方式,为民办学校的招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路,可为我国当前处于偏远地区的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办法:一是为农村、偏远地区尤其西部考生提供了入学机会,二是为偏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了紧缺优秀人才。民办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零距离的办学理念,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所需技术零距离,实现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就业岗位需要零距离,是使学生和社会和谐统一的“无缝连接”。民办学校应加强与本区域与行业的合作,针对区域发展与企业所需的人才开设相关专业与学科,吸收企业优秀人才来校讲学或应聘。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学校可联合企业建立助学金与奖学金项目,鼓励受助学生毕业后选择资助企业就业。对于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民办学校也应大力开展定向招生计划,提供学校内部相关优惠举措,刺激学生立志于在艰苦行业谋求发展。
第四,扩大民办教育影响力度,建立服务型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在本区域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民办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它不仅缓解了就业的压力,而且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新型灵活的办学机制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因此积极发展民办学校,不仅能够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且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当地周边学生求学,直接推动当地消费市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办学校更应树立服务型民办教育理念,将服务社会时刻摆在学校发展的首位,有助于为学校在当地的立足与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软环境,并在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舆论的引导下,民办教育的发展必然事半功倍。
(2)提高民办师资待遇,提高民办学校教师适应能力
打造一流的民办学校,其最重要的必备条件是留住能够为民办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生产力的优秀人才。而如何提高民办教师的水平与待遇,是民办教育管理者不断思考的核心问题。提高民办教师的薪资水平、科研水平、心理素质与社会认同感,是打造一流教师团队的中心环节。
第一,教师合理待遇问题。2012年6月,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拓宽民间资金进入教育的渠道。文件指出,民办学校教师也可以进行职称评审,和公办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民办学校教学质量能否稳步提升,与教师队伍的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的待遇落差,让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率比较高。要稳定教师队伍,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必须要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待遇,不仅要求民办学校向公办学校教师薪资看齐,更要求从精神待遇上对民办教师的态度应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民办学校管理者应在学校内部创造公平、和谐以及稳定发展的教师竞争与培训模式,将民办教师的需求放到首位,及时解决。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民办教师过快的流动,而对其学校产生一种亲近感与成就感。
第二,教师科研水平问题。从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不管是对于基础教育的民办中小学,还是对于中、高等教育的民办中、高职以及民办高等院校来讲,提高民办教师的科研水平仍然是民办学校面向中长远发展的核心理念。民办学校在建校和设备等硬件改善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需要将一部分资金与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如建立青、中年教师科研基金,将民办学校中一些有热情、有想法的年青教师的科研热情调动起来,激励他们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的不断钻研与创新。这样,学校不但可以迅速营造出一种向上的科研型教风,并能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本校培养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第三,教师心理素质问题。一些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往往会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同时也缺乏教师本位思想,因此忘记了教师的育人功能,并把教师视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这样缺失“教师本位”的办学理念会使教师形成一种对集体的不信任感,把自己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认定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因此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是有着自卑的心理倾向和工作危机的精神压力。民办学校必须正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完善办学理念,改进教师工作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民办学校需营造集体意识浓厚的校风,将集体责任意识贯穿到领导层与教师层之间,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责任关系制度。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人际关系的互动,培养和谐互助的同事关系。总之,民办学校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制度,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最终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
第四,教师社会认同问题。社会身份认同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对象。民办教育的社会认同就是指社会各界在对民办教育认识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认可、赞同、接纳的肯定态度,如对民办教育的作用、民办教育的社会价值的认可等。如何认识民办教育的社会认同,是民办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正视的问题。民办教师的社会认同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消费群体的认同,一是社会教育环境的认同。社会消费群体的认同关系到民办教师对于自身知识能力的自信,关系到民办学校的招生与就业;社会教育环境的认同关系到社会对于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更有助于激励民办学校向着服务型教育事业发展。民办教育的优势在于制度上的灵活与资金优势,如果民办教师可以获得社会认同,民办教育就可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使民办教育在国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树立民办学校品牌,打造民办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学校应树立品牌观念,加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度。民办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办学方式,良好的学校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政府和公司企业的赞助,解决资金链中首要的“投资”问题,有了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学校可以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学校的品牌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一个优秀学校的品牌一般要经过几代教职员工的努力才能树立起来,所以,民办学校的品牌可为学校提供无可替代的无形资产。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知识与管理等方面的积累,为广大家长、学子所认可与接受。良好的品牌形象代表着民办学校所提供的服务的个性特征,为民办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突出重围创造必要条件。因此,民办学校应有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确立自身品牌定位,使民办学校更富有鲜明的个性,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
民办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国家大的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及在本校所处的地域结构的条件下,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在自身教学资源的配备上,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专业技能。民办学校应该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历史赋予民办学校的一种责任。民办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应该侧重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民办学校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职业倾向性,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传统的人才培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这种知识培养体系不适合民办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民办学校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民办学校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构建“实践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熟练运用。因此,民办学校应围绕在校学生的教学实践的需要,提供配套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完善配套政策的改革。民办高校要想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其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思路创新。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民办教育虽然定位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仍然不能放弃对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由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是直接受控于市场,所以其课程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民办学校所选用的教学规划必须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技术和工艺,删除落后的课程和与技术。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而言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在教材的选择和课程的安排设置上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民办学校在满足学生和家长独特的教育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民办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草率进行否定与打压,注重进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要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及某个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民办高校应培养不拘一格、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应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生源特点的能力目标,以培养真正具备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3.在模式上,素质教育和学识养成并举,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针对民办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更应加强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强化,提高人文修养。应使学校形成健康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向社会输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沟通能力强与道德品质优秀的高水平人才。
(1)加强民办学校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民办学校的教育者应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心理与情感、创业与就业等服务体系,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理健康咨询、个人隐私和知情权得到保护,个体发展的尊重、困难学生的救助、个体诉求和问题投诉及处理渠道等方面得到不断完善,有效促进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第一,民办学校应建立民办学校学生心理档案。民办学校的班主任或民办高校各系的辅导员应加强对于民办学校在校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心理问卷调查总结学生心理特点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信息的可控制性与可干预性。这就需要在学校相关部门建立整体统一的学校学生心理档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提供科学的心理发展支持。心理档案系统,应从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社会化及情绪状态、就业能力与智能效率、个人生活态度与倾向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分类,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指导系统,每个上网学生如果有心理问题,则应推动其直接向在线的心理专家寻求心理干预,为及时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辅导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民办学校应通过对学生内在兴趣、动机、价值观、个性等特质的全方位评估,为学生的发展就业规划提出有分量的个性化的发展建议。
第二,民办学校应注重心理疏导的差异性与个性化。由于民办学校学生来源复杂,各地风俗民俗、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以及心理素质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心理疏导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形成环境,并积极加以引导沟通。除此之外,民办学校心理辅导还应重视三大差异性:即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对心理教育在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由于每个学生先天素质和后天生活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差异,他们在心理活动状态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都会表现很强的个性化,即心理学说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大学生差异性教育和差异发展的研究和探讨,从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针。民办学校应促进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使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学校中的正面效应。
第三,民办学校应进行定期与定向的心理干预。民办学校可针对某一在校学生突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定向性开设心理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民办学校可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与此同时,对于新入校的学生,民办学校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定期性地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系统地了解,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第四,民办学校应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软环境。学校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校风属于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更加重要。民办学校应加强校风的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环境的净化层次,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优良的校风和人际关系,对于民办学校学生愉快心情、积极的情绪、健康的心理,乃至个性的改变都会形成巨大的影响。民办学校管理者应加强优秀校风的培养,凝聚强大的管理力量,提高学校全体成员的凝聚力、约束力、激励力与同化力。
(2)加强民办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层次
社会是个更大的“家庭”,要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首先就要从了解社会做起。民办学校应加强沟通能力重要性的宣传。学校管理者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沟通能力对于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的意识和兴趣。
民办学校的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环境,开展沟通能力的培养。民办学校要从对教师的沟通技能培训要求做起,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民办学校要开展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推广、评估、奖励,这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很重要的环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切实解决目前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于不善交往的学生,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协调性的活动,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感受到自己在集体的位置,提高自信心。
民办学校应加强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因为学生社团活动是很好的社会实践,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创造一种很好的氛围。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民办学校的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通过这些细节,使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此外,还应培养学生面对活动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应对的能力。
民办学校应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民办教师应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使学生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且在实习中,熟悉企业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学生熟悉公司文化,了解办公室的生存方式,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除去企业实习之外,民办学校还应为家庭贫困的学生组织勤工俭学活动,特别是在企业的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民办学校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民办学校应教育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中要有清醒的认识。学校教育者应使学生意识到,沟通具有双向性、选择性与平等性。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使学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不能让学生过度自视甚高。在沟通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对别人要有一颗诚心,平等互利地交往,才可能持久。民办学校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择友观,应在具有层次性的交往中避免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
(3)转变民办学校理念加强素质培养
理想的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的统一的教育。当前教育的通病是只注重前两者而忽视后者,民办学校若想保持生机与特色,就必须将人才素质的提高,放在核心和首要位置。否则,不能算是健全完善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的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素质则更多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民办学校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民办特色的学校文化积淀和人文传统,全力打造软环境建设品牌。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依托,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人文精神培养为基本形式,以营造充盈优秀的文化精华人文氛围和学术氛围为目标,激发民办学校学生积极主动的文化参与意识和创造潜能,经过长期有效的积累的沉淀,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办学校办学理念。
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总目标,构建科学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民办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应具有前瞻性,放眼未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条件,科学预见社会需求,合理拟定未来人才素质结构,落实到民办学校的教育行动中就是突破职业技能培养的局限,把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从课程体系入手,确定科学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到的知识能够内化为能力、品质和精神,从而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满足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合理要求。
为了适应未来人才的要求,民办学校在本校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二是以身心陶冶、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核心,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的合理匹配。具体来说,加大选修课程比重,增加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余地,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选修制度。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打破专业与学科的限定,还可以打破知识、能力、素养等培养维度的限定,甚至还可以关照到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根据课程深浅难易程度,同一门课程可以分成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等不同班型,满足不同起点学生的求知需要。在此基础上,选修课程模块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身心陶冶、人文素养的涵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把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成素质,成为一种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责任,从而真正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在数量上,在尊重个性和兴趣的前提下,尽量覆盖到学生需求的全部;在质量上,严把实践关,禁止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悟道”与“行道”中完成素质养成。
不论是公办学校的学生还是民办学校的学生,均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对民办学校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民办学校要在素质教育上取得后发优势,就必须优化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才素质结构,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体心理健康良好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民办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重要使命。
(4)提升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民办学校应增强做好民办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既要意识到民办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又要树立先进的理念,遵循科学的原则。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加强和改进民办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人民的期望,也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由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相差较大,家长的社会地位也不同,家庭教育总体质量不高。这样的客观情况就需要民办学校的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包括在学校营造平等的德育氛围,做到教学条件平等、物质待遇平等、人际关系平等;还包括加强家校合作,民办学校要积极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不断探索加强家长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质量。
在德育理念上,民办学校要树立“整体德育”观——实现德育与教学的高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在课内与课外结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学校管理者不仅应让学生们在学校遵规守纪,还应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校内教育中得到加强,才能使学生以一个健全人格的身体走向社会。民办学校可以发挥办学条件、课程设置、资源体系、德育管理等几个方面的优势,达到德育与教育的真正融合渗透,学生不仅乐学、好学,而且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灵活,学校的德育管理体系健全,指挥灵活而又严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教学资源保证信息畅通,步调一致,使得德育管理效能突出。从管理层面上看,德育工作不仅是领导和教师的任务,从学校的宿管老师到食堂工作人员再到门卫,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
民办学校还应注重加强对德育工作的实效的监督与检查。本着实践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建立一些德育实践基地,创造学生观摩考察的机会,增强德育工作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和服务兼容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之中。例如:民办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假期,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专题社会考察,并写出社会实践考察报告。如组织学生前往国有大型企业参观,领略国企改革的成就,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增强对国家改革开放的信心。前往老区的调查中,也要求学生对当地的经济和教育状况进行考察等,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民办学校的德育工作刻不容缓,从学校的发展角度看,一个民办学校如果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建设,不仅能够使学校的校风学风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更能提高民办学校在社会的道德声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物质性宣传作用;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看,民办学校重视德育工作,本身就体现了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彰显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质,为向社会输送大量高质量的实用性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障。
注释:
【1】胡德忠、王斌:《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学科特征》2003年1月第9卷第1期。
【2】《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张静:《现代语文》,《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2007年10月。
【4】[宋]朱熹:《训子从学帖》,尤溪:《尤溪文史资料第9辑·朱熹研究资料专辑》1990年,第61-63页。
【5】吴华:《民办教育发展与地方制度创新》http://learning.sohu.com/20081120/n260758462.shtml
【6】安杨:《民办学校老师平等待遇问题探析》,《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月(中)。
【7】赵应生、钟秉林、洪煜:《积极稳妥地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三),《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0月。
【8】http://news.163.com/09/0422/14/57GS08G1000120GU.html《四川在线》2009年4月22日。
【9】张铁明、李敏:《产权激励政策是民办教育制度安排的关键》,《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7卷1期。
【10】黄丽、阎凤桥:《民办高校教师聘用关系及其激励作用之实证分析》,《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
【11】杨天平、詹华琴:《试论对民办中小学校长的激励与约律》,《现代校长》2006年6月。
【12】《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及中长期发展思路》,徐绪卿:《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9卷第1期。
【13】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7期。
【14】黄爱兰、田汉族:《教师人本管理: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