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两千户农民的调查报告
遵照地委赵书记的安排,地委政研室抽调8人于12月13日至12月24日在忻州、繁峙、岢岚三县(市)、12个乡镇、22个村以走访、座谈、问卷三种形式对两千户农民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千户农民的经济状况
我们调查的22个村的两千户农民中,以种植业为主的1481户,占总户数的74.1%;以养殖业为主的46户,占总户数的2.3%;以运输业为主的130户,占总户数的6.5%;以乡镇企业为主的72户,占总户数的3.6%;以饮食服务业为主的60户,占总户数的3%;从事劳务输出的211户,占总户数的10.55%。
1.固定资产
两千户农民的固定资产总值为1089.13万元,户均5000元,其中共有牛、驴、骡、马大牲畜1161头,价值81.21万元,户均0.58头,价值406元;家畜16210只(头),价值163.5万元,户均8.1只(头),价值810元;生产工具总值90.42万元,其中农机量203台,价值80.42万元;山上1000户户均土地23亩,山下1000户户均土地9.3亩;山上1000户房产价值户均1000多元,山下1000户房产价值户均在五六千元之间。总的来看,我区农民固定资产的拥有量还基本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山上与山下之间,少数富户与多数农户之间固定资产拥有量悬殊较大,且呈日益扩大的趋势。例如,忻州市北义井乡真枟村农民常玉龙,全家4口人,饲养奶牛13头,年收入2万元,个人固定资产达3万多元;而岢岚县大涧村农民王三,全家5口人,妻子痴呆,只种着十几亩山坡地,全年毛收入不足500元,固定资产不足2000元。
2.人均收入
2000户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6.8元。其中,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小康线)以上的有777户,占总户数的33.87%;人均纯收入在350元(贫困线)以下的有341户,占总户数的14.86%,处于温饱型的农户有1174户,占总户数的51.2%。
温饱型农户一般家庭劳力比较充足,精明强干,不仅能精耕细作种好地,还能够从事一些家庭副业,一年到头勤勤恳恳,省吃俭用积蓄一到两千元。但他们面临着盖房、娶媳妇两大任务,完成这两大任务要花光他们全部的积蓄,甚至还得高筑债台。即使如此,也还有20%左右的温饱型农户难以完成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的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改革开放15年,富起来的农民仅占农户总数的15%左右,其中冒尖户不超过3%~5%,冒尖户一般属于过去当干部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懂经济会管理的,他们以种地为兼业,主要从事农村第二、三产业。他们富起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些年党在农村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其中,也有少数暴发户是靠钻政策空子、投机钻营、搞邪门歪道富起来的,群众意见很大。据调查,在2000户农民中仍有341户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占总数的14.86%,这些农民一般人口多、劳力少、素质低,他们的境况是连简单再生产(包括人口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根本谈不上致富二字,这种情况在偏僻山区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山区农村,还有10%的农户为特困户(需救济),他们温饱无保障,生活无着落,饥寒交迫,投靠无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十几户这样的农民家庭,岢岚县三井镇孟家坡农民韩凤岐一家,5口人,只有一个劳力,1993年人均收入仅158元,而该户一年吃、穿、土地投资、提留摊派就达2700元,净亏1800元。
3.消费情况
总的来说,农村生活消费有两个特点,一是低水平,二是畸形发展。据统计,2000户农民家庭共有电视625台,其中彩电仅有52台,冰箱仅有7台,农民家庭生活一般都是省吃俭用,自给自足,在吃穿上很少花钱,农民的积累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盖房娶媳妇。据了解,近年来农村的结婚费用越来越高,娶一个媳妇(不含盖房)一般需要花1万到1.5万元左右,高的突破2万元。农民辛苦一生,娶一个媳妇,盖一所房子,“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架套”。
调查表明,农民纯收入中用于生产消费的情况不容乐观。分类来看,贫困户用于生产的消费逐渐萎缩,温饱户用于生产的费用增长也十分缓慢,富起来的农民随着致富欲望的增长,生产消费增长也较大,但由于受社会上超前消费热的影响,这个增长远远比不上他们的生活消费增长。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富裕户盖了小二楼,娶了新媳妇,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很少有扩大再生产的打算。还有许多富起来的农民宁肯花钱大办婚丧事,也不愿投资办企业。
二、农村市场经济初步发展
1.农村市场经济大气候已经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村分工分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在十多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全区2000户农民中共有劳动力3867人,其中1000多个精壮劳动力已经转入非农产业,有的甚至举家外迁,进厂进城、出省出国,开辟新的生产就业门路。此外,务农的劳力也在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地搞多种经营,搞养殖、搞加工、承包治理小流域。单就种植业来看,也已经改变了吃什么种什么的传统习惯,农民种地主要是为了卖钱。岢岚县三井村一户农民,去年种植英国红芸豆16亩,亩产300余斤,仅此一项收入4000多元。
2.农民商品意识日益增强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商品意识日益增强,其突出的表现一是不再满足于温饱状态,有了更高的致富欲望,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岢岚大涧乡掌头村,地处偏僻山区,改革开放前温饱无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政府引导下,发展多种经营,养羊种菜,科技兴农,生活越过越好。近几年他们密切观察市场动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广种药材、蔬菜,他们生产的蔬菜远销广州、深圳、东三省直至俄罗斯,今年人均收入达到1250元。
3.农村经济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彻底结束了过去延续几十年不变的统购统销政策,经过合同定购直到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就为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我们调查的2000农户中,尽管还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而且多数处于贫困老山区,但是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忻州市樊野村50户农民抽样调查表明,他们共有耕地99亩,仅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就达60亩。他们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以高投入获取高效益,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可达1000元。岢岚县三井村438户农民,有耕地8000亩,仅葵花就种了5000亩,总产达40万公斤,收入50多万元。调查表明,在城区和平川地带,农产品商品率已达50%以上。
三、农民走向市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还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当前,农民走向市场面临如下困难和问题:
1.观念陈旧、封闭保守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表现:一是温饱知足,小富即安;二是习惯于旧有的生产方式,不愿和不敢接受新事物;三是囿于狭小的活动天地,不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繁峙县农技部门三年前就在后河村试验地膜覆盖获得成功,但至今未能在全村推开。岢岚县一个300多口人的山庄,数算起来,去过忻州、太原的只有7人。
2.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存在“断层”和“错位”现象
在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基层组织弱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现在,许多乡镇编制干部至少在30人以上,而守摊子的一般只有三五人。我们下去调查,必须事先电话通知,否则去了也找不到主事人。我们所去的22个村,只有9个村有办公场所。基层组织如此,导致农村集体统一经营出现“断层”现象,农村工作多处“错位”。现在有些农村问题越来越多,管事的人却越来越少。
3.土地频繁调整抑制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实行责任制十多年来,在土地使用权问题上农民始终没有吃下“定心丸”,三年一调,五年一变的事情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一是助长了掠夺性经营行为,只上化肥,不施有机肥,“糊弄一年算一年”;二是严重影响种田能手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土地投入,很难搞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乡镇企业不良行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从目前状况看,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权属不清,乡办、村办企业名义上是集体所有,实际上成为乡村两级的附属物,成为少数干部吃喝报销的“取钱柜”,农民得不到好处;二是经营主体素质低下,许多企业的承包者是通过关系、权力以至歪门邪道上任的,不具备起码的经营管理素质,导致企业亏损、倒闭;三是多元化投资主体缺乏积极性,近年来,我区个体私营企业已有相当发展,资产达到十万元、百万元、千万元者很多,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像样的企业并不多,拳头产品少,难以拓展市场。
5.水、电、路、广播、电话五不通,农民走向市场举步维艰
在我们调查的12个乡镇、22个村中,18个村广播、电话不通,4个村水、电、路不通。这五不通地区的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五大难:一是人畜吃水难,有些山庄窝铺为人畜吃水问题几乎要消耗一半劳力;二是买难卖难,在水电路不通的村庄,产品卖不出去,商品率连10%都达不到;三是科学技术推广难,中央及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各种致富信息很难及时传达到农民耳中,农技部门也很少到这些地区推广新技术;四是办学难,由于条件差,个别农村办不成学校,农民文化程度低,文盲多,很难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五是娶媳妇难,岢岚县向阳村30多户人家,三年只娶过一个媳妇,打光棍的就有18人。
6.社会治安秩序混乱,农民不能安居乐业
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些村子流氓恶棍横行无忌,农民敢怒不敢言,乡村干部也怕他们三分。偷盗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地方农民连瓜果蔬菜也不敢种。岢岚县咀子村一户农民十几亩胡麻收割后当日来不及拉回,一夜之间被人偷个精光。农村赌博成风,尤其在农闲季节,几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我们在调查某县某村时,在我们工作的时候,乡村干部就开了麻将摊,一会工夫,就有人输了一百元。此外,拐卖人口、贩毒吸毒、车匪路霸的现象也不少。上述情况表明,社会治安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就没有安全保障,农民致富奔小康将难上加难。
四、帮助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些对策思考
帮助农民尽快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尤其是像忻州这样的贫困地区(14个县市中有10个贫困县),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突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础地位
这个问题,中央和各级政府讲了几十年,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放松。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确实从思想上行动上突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础地位。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的事情要办好,首要的问题就是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乡、村)的关键是选好一个领头人,而要想选好一个领头人,必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乡村干部的任免权,都由上边确定,这就造成了干部“唯上是从”的行为取向,在许多事情上违背了群众意愿。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早已通过并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山东省、长治市、忻州地区河曲县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表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
2000农户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占总户数的74.1%。这说明,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其对策只能是:依托本地土地、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行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政策,广泛筹集资金引进技术、人才,千方百计大办乡镇企业,尽快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相应地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4.在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和流转机制,这样一来,才能使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有效地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其二,农村发展乡镇企业要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和多元化投资体制,现有乡镇企业要尽快实行股份制改造,亏损破产企业要及时拍卖、租赁。近年来,繁峙县下茹越村以股份制形式办起6个粉丝厂,实行董事会民主管理,产品远销南方各省市,供不应求,成为“信得过免检产品”,就是一个好例证。
5.解决“剪刀差”日益扩大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2000户农民调查中,农民反映负担重的呼声依然很高。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但是问题远没有解决。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山区,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提留摊派仍高于国务院规定的人均纯收入5%,群众感到吃不消;另一方面,乡里提留的统筹费又太少,干部叫苦不迭,说给学校拉两车炭也不够。看来减轻农民负担着重要解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日益扩大的问题,事实上,现在农村稍有点本事的就不愿种地,忻州市南义井村农民和我们算过一笔账:种一亩玉米或高粱需投入化肥、种子、地膜、机耕、浇地及用工等费用170元,平均亩产700斤,亩收入210元,收支相抵,获利只有三四十元,弄不好,常常出现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