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1100000003

第3章 海港形胜

何谓三湾十二港

晋江濒临台湾海峡,海岸线曲折漫长,形成不少天然的避风湾澳。千百年来,晋江先民凭借这优越的自然条件,造舟出海,捕鱼航运,通商海内外,上演一出出生动威武的活剧。

如俗语所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浩瀚的大海既是人们生存的依靠,又成为人们发展的障碍。在科学技术尚未昌明的时代,一叶扁舟如何跨过惊涛骇浪,穿越飓风迷雾,顺利到达彼岸?勇敢智慧的晋江先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在造船技术、天气预报、顺应潮汐、远洋航行各方面都获得独到的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不仅使人们战胜风涛,远帆高举,而且使这一片土地的人民更加贴近海洋,不仅在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文化方面,都渗透着海洋的影响。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泉州,清源郡,上,本武荣州。圣历二年析泉州之南安、蒲田、龙溪置。治南安,后治晋江。……自州正东海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鼊屿,又一日至流求国。”可见晋江县自唐开元六年(718)建县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港口城市。这是由她的地理形势决定的。

晋江位于东经118°、北纬24°—25°之间,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濒临台湾海峡。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绵长,长达150余公里。有众多港湾,利于泊船。历代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唐、五代时,晋江人就扬帆出海,“多发蛮舶”,“郡人藉之为利”。宋、元时更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宋代始建水澳寨以御毘舍邪(毗舍耶)侵掠,明初复造永宁、福全、深沪等一系列卫、所、司城以防倭寇。明清以降,很多晋江人渡南洋,过台湾,开辟一方新的天地。几多壮烈的活剧,几多凄美的故事,都是以这一片海洋为舞台,从这一道道港湾生发出来的。

通常说,晋江有三湾十二港。这是指历史上的晋江县域而言。旧的晋江县域包括现晋江市、石狮市和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区的范围。不过,由于大海在晋江县的东南,故所说的三湾十二港大多仍在现晋江境内。问题是,三湾十二港究竟是指哪些地方?

所谓“湾”,指的是海湾,即海岸内曲可为泊舟之所。晋江的三湾,从地图上看很明显,就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澳。这三个地方都是海岸往内弯曲,形成一片可以泊船挡风的海域。至于围头澳为什么不称“湾”而称“澳”?或许是因为这一片海域更为宽广。“澳”的词义是“海舶可停泊之处”,与“港”、“湾”意思相近而微有大小之分别。有人在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澳之后别置了一个“安海湾”,事实上安海只能说是围头澳范围内的一个港口。

所谓“港”,即港口,指江河湖海沿岸可供船停靠的地方。晋江的十二港究竟是哪一些?应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海港有废有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说法。

首先提出“十二港”说法的应是编撰《晋江新志》的庄为玑教授,他在《晋江新志》第五卷《晋江专题志》第二篇“古港志”中说:“泉州湾在泉州的北部,是古代海港的主要部分。湾内有两条河流,曰洛阳江,曰晋江。造成一个洛阳港……后渚港,宋元时期是泉州港的主港……法石港,该港为晋江通海的江港……石湖港,在泉州湾的南部,有二小港曰后湖,曰蚶江……”“深沪湾介在泉州湾与围头湾二者之间,其中有四个支港:即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金井港(应为福全港)……永宁港在宋《真西山文集》中,称之曰‘水澳’,曾为毘舍耶国所侵,后设水澳寨,水城门五。……祥芝港,设有司城,有南北二门。深沪港,明朝设司,居民多至数千户,民财多至千万。福全港,在县东南,连接深沪、围头,为番舶避风之处。”“围头湾……有四个支港,曰金井、围头、石井、安海……其中金井港,有卓望大石佛寺,为绍兴年间修,面对金门。围头港,正瞰大海,为南北洋船往来必泊之地。明设为司城,有南北二门。石井港,其地面对东石……安海港,为东南巨镇,宋曾在此设立石井镇,故又名石井津。”其中提到的洛阳港、后渚港、法石港、石湖港、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金井港、围头港、石井港、安海港十二支港均为宋元对外的港湾。

明代实行“海禁”,靠近统治中心泉州的港口开始萎缩,远离泉州的港口因私商盛行而得到发展。嘉靖间抗倭名将、晋江人俞大猷在其《正气堂集·与王方湖书》中提到晋江沿海可以募兵的各港口有白沙、石勤、围头、东石、蚶江、石湖、乌浔、深沪、福全、永宁十个地方。崇祯间大学士、晋江人蒋德璟在其论东南海防的《策海》中提到晋江沿海可以募兵的港口有石湖、深沪、祥芝、福全、围头、东石、石硱。综合来看,明代晋江港口有白沙、石勤、围头、东石、蚶江、石湖、乌浔、深沪、福全、永宁、祥芝等地,加上众所周知的明代私商最盛的安海港,还是十二处。

清代因对台贸易的发展,晋江沿海增加了不少港口。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五“海防志”,县界所属海口按防务的布置分为“陆汛澳口”、“水汛澳口”、“内港次要澳口”、“附近寻常澳口”,共有二十九处。

陆汛澳口有法石、鹧鸪、浔美、后渚、乌屿、陈埭,以上六处为“船只稀少”或“间有船只出入”的内港小口。

水汛澳口有蚶江、日湖、古浮、祥芝、五堡、东埔、东店、厝上、沙堤、寨下、永宁、梅林、鲁东、深沪、乌浔、大小溜、围头,以上十七处除日湖注为“内海小口”、古浮注为“外港次要港口”外,其他十五处皆为外港要口。

内港次要澳口有石菌、东石、鸿江三处。

附近寻常澳口有福全、洲、白沙三处。

“海防志”中所记港口重要、次要的分类当然首先着眼于军事防务,如果论起交通经济的重要则未必如此排列。如东石虽是“内港小口”,在清代对台交通贸易却特别兴盛。故其下加注“亦沿海要地”。不过就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法石、后渚、乌屿等地,在清代已经“船只往来稀少”;明初驻兵千员,有操海军百余以控洋面的哨守要冲福全,到清代成为“居民依山为业,并无舟船出入”的寻常澳口。海港的兴废变迁由此可见一斑。

澎湖曾隶晋江县

澎湖位于台湾海峡中流,其地东与台湾的云林、嘉义相望,相距40余公里;西与福建厦门相对,相距约200公里。由本岛及周围64个岛屿组成的澎湖列岛,现为台湾的一个县,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0万。该地多东北季风,夏凉冬暖,年降水量仅1000毫米,土地贫瘠,只能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如甘薯、花生、高粱、哈密瓜等,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其自然景观优美,环岛海滨帆樯林立,夜里渔火万点闪烁海面,故早就以“澎湖渔火”列入台湾八景之一。近年又作为对大陆开放的旅游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状貌、自然景观、海产资源赢得众多游客的青睐。

澎湖列岛大小岛屿罗列,港湾交错,地势险要,是我国东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又与大陆接近,自古以来即为军事要冲及重要的移民中转站,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

早在唐代,就有中原的移民进入澎湖。其中较有名气的是一个叫施肩吾的诗人。施肩吾,汾水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中进士,任江西按察使,后隐居于洪州西山修道,唐文宗时因世乱率族人买舟泛海,迁居澎湖。有《题澎湖》一诗传世:“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该诗曾为清代编撰的《台湾府志》“艺文志”引用。晋江钱江施氏的族谱记载,这位早期迁台的施肩吾,就是与钱江施氏始祖同时南迁的族叔。

宋元时中国政府就已经在澎湖设置巡检司,派兵驻守。其地居民行政则隶属于晋江县。南宋管理泉州市舶的赵汝适撰《诸蕃志》,在“毗舍耶”一章写到:“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撰《岛夷志略》,记出海第一站就是澎湖:

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垅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有草无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结茅为屋居之。气候常暖,风俗朴野,人多眉寿。男女穿布衫,系以土布。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爇牛粪以爂,鱼膏为油。地产胡麻、绿豆。山羊之孳生数万为群,家以烙毛刻角为记,昼夜不收,各遂其生育。土商兴贩,以乐其利。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明代史学家、晋江人何乔远编撰《闽书》,把“彭(澎)湖屿”列入于晋江区域。在《闽书》卷之七“方域志”晋江县部分有专章对澎湖行政制置、风土民情、气候物产加以详尽的介绍:

彭湖屿,屿为泉州、兴化门户。昔人于此防琉球,而今于此防倭,有汛兵守焉。宋志:“彭湖屿,在巨浸中,环岛三十六,人多侨寓其上,苫茅为舍,推年大者长之,不蓄妻女,耕渔为业。雅宜放牧,魁然巨羊,散食山谷间,各剺耳为记。有争讼者,取决于晋江县。府外贸易岁数十艘,为泉外府。其人入夜不敢举火,以为近琉球,恐其望烟而来作犯。王忠文为守时,请添屯永宁寨水军守御。”元《岛夷志》:“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垅相望,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有土无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结茅为屋居之。气候常暖,风俗朴野,人多眉寿。男女穿布衫,系以土布。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爇牛粪以爂,焚鱼膏为油。地产胡麻、豆。山羊孳生,数万为群,家以烙毛刻角为记,昼夜不收,各遂生育。土商兴贩,以广其利。地隶泉州晋江县。”皇朝洪武初内徙其民,遂墟之。万历中,于此屯兵防倭也。指挥唐垣京《彭湖要览》:“彭湖,考之《图经》,系琉球山川,在东南大浸中,地界泉、漳、兴、福,其去内地也,埒于琉球。隋开皇中,遣虎贲陈稜师过其地,虏男女数百人而还。洪武五年,以居民叛服不常,遂大出兵,驱其大族,徙置漳泉间。今蚶江诸处,犹有遗民焉。山之所产,惟山猪、老鼠、花蛇、蜈蚣。菜则芥菜,高五六尺。花则茉莉,其英百叶,其香扑鼻。草则藤蔓,可取为烧洗兵舡之用。药则天门冬、山茨菇、蒺藜子,白芥子其最佳者。山猪之形,无异家猪,但其色赤,跳飞若神,取之亦难,食之令人骤发疮毒。独山蛇、蜈蚣,弥山而是。花蛇大者丈余,小不下六七尺,伏藏地中,暮夜之间,潜来几上,探之亦不咬人,咬人亦不大害。凡洋船过彭湖,则另一气候:未至,尚穿绵;一至,便穿葛。其海水号彭湖沟。其水分东西流,一过此沟,水即西流,达于吕宋。吕宋回日,过此沟,水即西流,达于泉漳。”

据《闽书》记载军事防务的“扞圉志”,澎湖在明初将居民内徙,遂被海盗长期占为巢穴(明初迁移岛民入内地,也多迁在晋江地界。除何乔远指出的“今蚶江诸处,犹有遗民焉”,现泉州前坂一地,还有陈姓一族,世以“澎湖传芳”标榜门额。祠堂对联也明白写着“自明代迁温陵”的历史)。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侵朝,与中国关系紧张,主政者认为应重新在澎湖设防,于是设“澎湖游”,派兵巡守,以浯屿、铜山二水寨分兵声援。浯屿水寨原设在金门,后因形势需要徙于石湖。

说到明代澎湖的防守,还得提及一位叫沈有容的将军。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宣城人。先是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任浯屿把总的沈有容与铜山把总张万纪联手,在彭山洋打败了占据台湾四出剽掠的倭寇,第二年腊月,沈有容出海巡逻,在澎湖海面又与倭寇相遇,率士卒奋战,“沉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女三百七十余人”,惨败的倭寇终于从台湾逃走。台湾人民携酒牵羊,犒劳沈有容的水师,高兴地说:“沈将军再造我也!”

万历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1604年8月7日),荷兰人韦麻郎带着三艘高大坚利的夹板船来到澎湖,“伐木筑舍,为久居计”。事先还派在大泥结识的华商李锦、潘秀带信给福建官府,妄图占据澎湖为据点与中国通商。朝廷派来福建当税使的宦官高寀接受了贿赂,竟做主让荷兰人驻于澎湖。福建当局知道荷兰人来者不善,将大不利于海疆安定,要沈有容出主意。沈有容认为可以“先礼后兵”。他一面与总兵施德政调集水师,屯兵浯屿,做好战斗准备,一面于11月18日抵澎湖,单身不带武器上了荷兰人的夹板船,“委曲开譬利害”,正气凛然地对韦麻郎宣示中国的领土主权,告诫他如果赖着不走必终被我水师围困歼灭。时人留下他们的谈话记录:

韦麻郎问:“敬问将军来,谓何哉?”

将军曰:“吾奉制府命,移大军剿汝,吾念若小丑效顺,不足烦征讨,特来劳若,无久淹吾地。若亦知市不成乎?”

麻郎愕然曰:“来者俱言市成,将军言不成,何也?”

将军曰:“若但几幸输税金耳,亦闻张嶷往吕宋采金事乎?天子怒而诛之,传首郡国,示天下却金不复用,而安用若金为?此吾所以言市不成也。”

麻郎曰:“有当事者为我地,将军未之知也。”

将军厉声曰:“当事者皆朝廷臣,肯受郎金?言受金者,诒汝也,法应斩。且奏请权在抚、按,互市事至巨,必院、道熟筹方敢上闻,畴能自擅?若可擅,潘秀不死矣。今令若守空岛中十余年,终无所市。留无益也,不如去。”

韦麻郎理屈词穷,只求要回贿赂高寀的银两,伺风于12月15日扬帆而去。一场危机终于消弭。自此,海上平静了十年之久。沿海百姓感激沈有容,在澎湖妈祖宫中为其立碑颂德。晋江人黄凤翔为其作《沈将军靖海碑记》,李光缙为其作《却西番记》。现澎湖妈祖宫的石碑尚存,上书大字“沈有容喻退红毛番韦麻郎碑”。

从《闽书》所引用的宋代志书和元代《岛夷志》,以及明代的海防记录,足以说明:自宋元以至明代,澎湖就已纳入版籍,隶属晋江县管理。晋江与澎湖的渊源可谓长矣!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说出潮汐和人的关系。

到过海边的人,会看到海水在一天里面有起有落,涨起的时候,海水推波助澜,一浪高过一浪,水位迅猛升齐海岸;退落的时候,又逐渐消减,露出大片沙滩或涂滩。如此循环往复,每天都涨退两回,而每天涨退的时间,又都比前一天稍迟一些,千百年来总是这样不停地运动着。今人习惯把海面垂直方向的涨落称为潮汐,把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古人还有细分,把海水白天的涨退叫作“潮”,晚间的涨退叫作“汐”。

我国古人早就对潮汐的生成有科学的认识,汉代王充《论衡》中写着:“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就说明了潮汐和月亮的关系。潮汐现象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下所产生的周期运动。相比之下,距地球较近的月球的引力较太阳要大,起关键作用。因此,潮汐和我国传统的根据月亮阴晴圆缺而定的农历相对应,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太阳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双方的引力相加,就会引起大潮;在农历十五、六,太阳和月球分处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初八、廿三,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潮水就小。当然,这说的只是一般现象,由于月亮和太阳运动的复杂性,大潮也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现象,有时也可能推迟一天或几天。

因经度的不同,各地潮汐的时间也不同,靠东边的海港比靠西边的海港潮候要来得早。比如《晋江县志》所载:“晋江潮候:初一、十六辰戌中;初二、十七己亥初;初三十八己亥中……盖以潮平时为候也。洛阳、安海诸港澳,缓海潮三刻,浯江、笋江又缓三刻。”下面的《深沪港民间潮汐表》则用现在通用的钟点标明每日潮汐的时间,让人一目了然:

生活在海边的人对潮汐最为关注,因为这与他们“以海为田”、靠海吃海有着密切的关系——潮水涨了,货船便乘潮驶来码头装卸,渔船便带着海上捕捞的鱼鲜靠岸或乘潮出海,盐场的盐工则利用高潮,把海水引放到盐田里,以便晒制成食盐;潮水退了,人们便及时赶到海滩里讨小海。晋江东面海港面临东海,风浪较大,近海多沙滩,人们就在沙滩上挖蚶蛤,到礁石间采海菜、钩螺蛳,竖竹张网以待下一个潮汐捕鱼。而晋江南面海港从塘东到安海一带,风小浪缓,浅海淤积成大片滩涂,人们便在滩涂上养殖海蛎、蛏子,挖掘鳗鱼、章鱼、鰷鱼,抓青蟹、石蟹,拾螺,采浒苔,作为日常生活的来源。长年在海上行船的人则要把不同地方的潮汐情况了然于心,因为这和船只的出入安危有关。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在海上战争之际,潮汐情况往往影响到一军的成败。《台湾外记》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船队进征荷兰人占据的台湾,时荷兰人“筑城二座:一在赤嵌,一在鲲身。临水设炮台,又打沉夹板数只,迂回曲折于内港。凡船欲入者,必由炮台前经过;若越此,则船必触犯沉夹板而破。”而郑成功兵至鹿耳门时,却因潮水比往日加涨丈余,船队得以避开炮台,安然从荷兰人设置沉船的港湾渡过,终于攻下赤嵌城,打败荷兰人。《靖海志》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攻澎湖,把船队停泊在澎湖外岛八罩屿附近。“国轩闻而喜曰:‘谁谓施琅能军?天时地利,莫之能识,诸君但饮酒以坐观其败耳!’遂不设备。盖澎湖自六月数起台飓,无三日晴;而近澎诸岛下有古老石,嵯岈若铁树,钢利无比,凡泊舟下札,遇风起立刻而覆,乘船者莫不危之。”而施琅“深知地利,准赴潮汐”,“舟夜进泊,潮长礁没,随流出战,不虞戳漏。”终于在澎湖打败了刘国轩。《福建通志·施世骠传》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反,全台俱陷。时任水师提督的施世骠带兵从厦门出发攻敌,“六月丙午抵鹿耳外洋,贼屯聚炮台,据险立籧篨、列炮拒守。小舟先至南北港,两旗既竖,左右先锋竞进……时海水骤涨八尺余,大小船越沙线并帆而入,乘胜长驱……”一举夺得安平镇。说的都是依靠潮水顺利打了胜仗的故事。

因为潮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至关密切,故晋江一带就有许多与潮汐相关的谚语,如:“做田要看天时,讨海要看流水。”“行船不等罢(父亲)。”强调生活中要懂得潮汐规律的重要性。

“春晡冬早,夏瞑秋日罩。”是指大潮和一年四季的关联,春天海水在下午、冬天在上午、夏天在夜间、秋天在中午退得最干净。

“月落水涨。”是夜间观察天象以定潮汐时间的经验总结。

“海水一日晏五里。”是以人行走五里路的时间(约50分钟)来计算每天潮候的递差。

“初一、十五日罩水。”指初一、十五日中午正是满潮。

“初二、十六,水退暗墨墨。”初二、十六,退潮时已近天黑。

“初三、十八九,见光海内走。”初三、十八、十九,天刚亮就可下海滩作业。

“初五、二十载,吃饱才去觅。”初五、二十,早饭后可下海滩作业。

“初九、廿三,蚝篮倒担。”初九、廿三,潮水小,下海削蚝的人要半途而返。

“初十、廿五,半罩下晡。”初十、廿五,从中午前到下午可下海滩作业。

这些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看水时”谚语,易懂好记,至今还在晋江沿海流传。

戚继光的《风涛歌》

明嘉靖年间,倭寇从海上入侵我国东南,江浙、福建沿海一带深受其害。时有福建晋江人俞大猷和山东登州人戚继光两位将领在抗倭的战斗中英勇善战,被合称为“俞龙戚虎”。戚继光在浙江义乌训练了一支民军,屡次挫败倭寇,人称“戚家军”。戚继光曾带着“戚家军”到闽南抗倭,立下战功,当时的福建巡抚谭纶奏请朝廷,要求把这支军队留下,以镇海疆。直至明隆庆年间,哨守郡城到晋江沿海的营兵,大多还从浙江招募。

戚继光带兵很有办法,常把训练及行军作战的经验编成口诀,传授给部下,让全军上下掌握作战的要领。而海上作战风险尤大,必须懂得风候,才能更好地把握战机,打好胜仗。戚继光就总结民间观察天象、物候预测风雨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实践,编成一首《风涛歌》,教部下传唱。《风涛歌》在生活中很有实用性,再加上“戚家军”在地方上的影响,这首《风涛歌》就一直在晋江流传下来,直到清道光年间,还被载入《晋江县志》。

下面是戚继光的《风涛歌》及其简要的解释:

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阙,何方有风。【解释(下同):太阳周围出现一种内紫外红的彩色光环就预兆会下雨,月亮周围出现这种彩色光环就预示要刮风;如果月晕的某一方向出现缺口,那么将有大风从这个方向刮来。】

日没脂红,无雨风骤。【日落后天空呈现“胭脂红”的颜色,不下雨也会刮大风。】

返照没前,胭脂没后,星光闪烁,必定风作。【日落前,太阳已大部分被云层掩盖,但仍有部分光线从云隙间透出照耀大地,这就叫返照。返照、日落胭脂红、无风而星光闪烁不定,都预兆刮风。】

海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大雨相交。【夏秋之间在地平线附近出现一种光泽明亮如丝缕并呈扇形展开的云,叫海沙云,俗称风潮。那是要刮飓风的预兆。飓风来时,会有大风、暴雨同时出现。】

单起单止,双起双消,早晚风和,明日更多。【开始刮飓风时是单日,一般在单日停止,如果从双日开始刮风,则在双日停止。刮飓风在日晚时风势减弱,明天的风力还会增强。】

暴风日暮,夜起必毒。【白天起的风不会太大,日暮时起的风就会很大,半夜里起的风就会更厉害。】

风急云起,愈急必雨。【风速急剧加大,云层生成,很快就要下雨。】

雨最难晴,仍防暴生。【久雨不晴,要防备有暴风发生。】

春易传报,早生晚耗。一日南风,一日北到。【春天风向的变换常常很快,早上起风,到晚就止息了。前一天刮的是南风,第二天就成了北风。】

南风防尾,北风防头。南吹愈急,北即不专。【刮南风时,会越刮越厉害;北风却是一开头风力最猛。如果南风很急,而后再转成北风,一般风势不大。】

云若车形,大主风声。【天空出现车形的云,预示有大风。】

云下四野,如雾如烟,名曰风花,主有风天。【若云生成后又在低空被风吹散,看去像是烟雾,这叫做“风花”,也预示有大风。】

云若鳞次,不雨风颠。【出现满天细细如鱼鳞斑的云朵,是天气变化的预兆,如果不是下雨就是刮大风。】

雨阵西北,风如泼墨;起作眉梁,风雨先。【凡是从西北方向来的雷阵雨,总是风起云涌,黑如泼墨。云状像浓黑的眉毛一样,预兆先有大风,再下大雨,但又很快转晴。】

雨急易霁,天晴无妨。【就如俗语所说的“快雨快晴”,不会造成灾害。】

水生靛青,主有风行。【海水或水塘水沟泛起青黑色,也是有风雨的征兆。】

海燕成群,风雨便临;白肚风作,乌肚雨淋。【动物也能兆示风雨,海燕成群在海面飞舞,就要有风雨。俗语说“白肚子风,黑肚子雨”。】

海猪乱起,风不可已;逍遥夜叫,风雨即至:一声风,二声雨,三声、四声断风雨。【海面上时见海豚出没,是大风的征象;夜里听九逍遥鸟叫也可以知风雨:听它叫一声,未来要刮风;听它叫两声,未来要下雨;听它叫三声、四声,未来风雨停止。】

虾笼得纬,必主风水。【放在水里捕虾的竹笼进了水蛇或鳗鱼,未来将有风雨。】

蛇蟠芦上,水高若干;头垂立至,头高稍延。【水蛇蟠在芦苇上,预示将下大雨,发大水,蛇攀多高,水位就有多高。蛇头往下望则雨来得快,蛇头往上仰则来得稍慢。】

月尽无雨,来朔风雨;廿五廿六若无雨,初三初四莫行船。【每月二十五到月底无雨,下个月的月初可能有风雨。农历廿五是预报下月天气的关键日子,廿五廿六若不下雨,下个月的初三初四多有风雨。】

春有廿四番花信风,梅花风打头,楝花风打尾。【古时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有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称廿四番花信风。其中最先来的是梅花风,而后有山茶风、水仙风、瑞香风……以楝花风结尾。】

正月忌七八,北风必定发。二月忌初二,三月忌清明,五月忌雪至。【正月的初七、初八必有北风。二月初二、三月清明、五月雪(夏)至常刮北风。】

正月落雪起,算至百廿日,期内必难已。【天气的变化有一种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从正月下雪的日子算起,到第一百二十日,准定会有一场风雨。】

欲知彭祖忌,六月十二日,前后三四宵,必不爽此朝。【六月十二日俗谓“彭祖忌”,一般都有风雨,如果不在当天,也会在前后三四天内。】

七八三日南,必有北风还。【七八月间,如连续三天南风,必会刮一场较强的北风。】

九九当前后,三四日内难。【九月初九前后三四天内常有大风。】

十月忌初五,三四之后前;冬至风不爽。【十月初五前后三四天内常有大风。冬至日也常有大风。】

腊月廿四间,月临箕毕翼轸四宿,风起最准。【十二月二十四日,月亮运行到箕、毕、翼、轸四星座之间,这一天准有大风。】

除了戚继光的《风涛歌》外,晋江沿海人民还根据日常的经验,总结出一年里经常发生大风的日子,编为顺口的句子牢记,以便在驾船出海时有意识地回避飓风。如“风吹头巾,雨渥花粉。”【三月初三日上帝公生日,多有大风;三月廿三日妈祖生日,多会下雨。】“乌狗报白须,报阿面忧忧。”【正月廿九日“乌狗公”生日,这天的飓风称“乌狗报”,二月初二日“白须公”生日,这天的飓风称“白须报”。如果两次飓风接连发作,就会让行船的人发愁。】晋江民间把飓风发作称为“报”,而且把发飓风的日子都加个名号,多数挂上神佛的生日,比较容易记忆,名为“风旬”,依照月份排列如下:

正月初九日,玉皇飓。(原注:此日有飓风,各飓皆验;若无,则各飓亦多不验。)十三日,关帝飓。廿九日,乌狗飓。

二月初二日,白须飓。

三月初三日,上帝飓。十五日,真人飓。廿三日,妈祖飓。(原注:真人飓多风,妈祖飓多雨。)

四月初八日,佛子飓。

五月初五日,屈原飓。十三日,关帝飓。

六月十二日,彭祖飓。十八日,彭祖婆飓。廿四日,洗蒸笼飓。(原注:以上三日皆系大飓旬,虽内港,亦宜避。)

七月十五日,鬼飓。

八月初一日,灶君飓。初三日,是日龙神大会,有飓。十五日,魁星飓。

九月十六日,张良飓。十九日,观音飓。

十月初十日,水仙王飓。廿六日,翁爹飓。

十一月廿七日,普庵飓。

十二月廿九日,火盆飓。自廿四日至年终,每遇大风,名送年风。

深沪造船

宋人谢履有诗:“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夷域。”意思很明确,即晋江一带人多地少,为了谋生,人们纷纷造船出海,到南洋等地贸易,很早就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1973年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船,方头阔尾尖底,船底用二重木板、舷侧板用三重木板构成,船舱分隔成13区,互不渗水,船上安三支以上的桅杆,全长达30米,载重200吨左右,这还只是当时中等的远洋航船。

时至今日,东石、围头、深沪、永宁等地还有不少传承制作传统木帆船的师傅。而以深沪的造船师傅最为著名。

深沪半岛突出于东海海面,西边有处天然避风海港——深沪湾。早在唐代,这里就已形成几处渔村,“离澳渔梁众多,网罟相接”。维系渔民生计的就是一艘艘船舶。宋元时期泉州港十八渡头中,深沪的“赤渡头”、“陈家渡”占其二。1959年在深沪西垵出土的一件长达7.57米的木碇,专家鉴定为宋代通番出洋海舶所用,按比例计算,该船有60米长。明代特别是在明代后期,深沪人“多往来江浙东粤之间,以懋迁有无”,仰仗的也是舟船之利。清代开放海禁,深沪与一水之隔的台湾商业往来最盛,有“千艘渡海隅”之说。造船工匠利用深沪东垵澳口“沟壁潭”可贮水放新船的天然形势,在这里开辟造船工场,造出许多大型海舶。缘渔业、商贸之需,深沪的造船业在历史上长盛不衰,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建有造船厂,有数十名造船工人。至近年多使用铁壳船,木帆船制造业才告式微。

深沪陈芳财是一个有40多年造船经验的老师傅,2007年,陈芳财师傅设计督造的一条长15.8米、宽4.5米、载重量约19吨的木帆船“太平公主号”,全靠风力和水流行驶,顺利地航行72天,由香港,而台湾基隆,而日本那霸、奄美、白浜,又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的旧金山。吸引了千百万现代人的关注。2008年,他被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晋江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芳财师傅说,学造船不容易,十个人学造船只有三个能学成出师。为什么?船只的制作要根据其应用不同、资金多寡,在体式、结构、用材等方面做灵活的变动,不能拘守成法,头脑一定要灵活。他本人学艺时曾得到师傅的真传,看过师傅那本摆香案桌焚香祷告后才能打开的有600年历史的造船谱抄本,看过一遍他就记牢了,再加上他多年的实践和潜心研究,懂得闽南历来所造的木船十几种类别、名称,并能一一设计制造:

大福船,长度50米左右(大的长80~90米,小的20~30米),宽6米余;舱内用厚达10~12厘米的隔板分隔为六七个乃至十五个水密隔舱;船上有房间,立有三支以上桅杆。这种船船身轻,运货多,载重可达七八百吨,明清时期闽南商家多置来运载货物,北上天津、烟台,南至东南亚、台湾,称“走大南大北”,因此又叫“大北船”。

双桨仔,内河内港用来载人搬货的小船,10米以下,无桅,无甲板,可运10余人。

篙仔船,在浅海无码头处为商船搬货的驳船,船身浅薄,一般长10米以下,无桅,用竹篙撑使,可运5~10吨。

大船,古代大型战船,时称“艟艨”,长120米以上,3~5桅,可载重千吨、装载千余人。甲板上有“关帝厅”、“日月房”,波边(甲板的边墙)设有枪眼、炮眼,波边外有“走马沿”,人可走动,船身高出水面6~7米。相传郑和下西洋时就用这种船。

双船,中号战船,长20余米,三桅,可运载军士数百名;小号双船长10余米,二桅。

赶缯船,小号战船,长15~25米,二桅,约可运载军士60名。

小八哨,一种侦察船,船身窄,船速快,长10~20米,二桅,约可运载30人左右。

小八桨,登陆用船,船身短阔,长10米以下,无桅,约可运载50人。

贮水船,军队运水专用船,20米左右,二桅,船上有专门贮水的船舱,可装水500担,运供大型战船汲用。

运马船,运战马专用,30左右米,二桅,船体平阔,波边高,波边各开有3个门,便于马匹进出。

乌槽船,长20~40米,三桅以上。这种船相对于商船更坚固,运货较少,一般用于拖网作业,古代也有用作战船的。

海山鼠,莆田沿海渔业用的小船,16米以下,二桅,船上没有甲板。

舢板(舢舨),钓鱼、拖小网用的小船,10米以下,有三桅,一木二竹,船上没有甲板。出海时须配备一架竹排,让竹排居中,相对固定,舢板在其周围兜转拖网捕鱼。

大排船,晋江渔民冬季往舟山一带钓带鱼所用的船,20~30米,三桅,甲板宽阔,波墙开敞,能抗风,载重35~70吨,甲板上可放置3~10艘“大排仔”。20世纪70年代始在船上安装柴油机,靠动力驾驶,称为“机帆”。

大排仔,钓带鱼用的小船,长5米多,立一竹作桅。由大排船运至作业区,放下海面分散钓鱼,天黑时归拢仍吊在大排船甲板上。

牵缯船,自明代至20世纪70年代一直沿用的渔船,长15~20米(晋江渔民一般用20米的船,惠安小岞一带用15米的船),二桅。船身比商船狭窄。出海作业要有两艘结对,配合拖网。

钓槽船,长30米左右,二桅,船身略阔,波板较低。能抗风而行驶较慢。用于灯光捕鱼或海上钓鱼,厦门一带渔民多置这种船。

网槽船,用于海上定置网钩网的渔船,长10余米,一至二桅,船面开敞,没有甲板。

灯光船,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的灯光捕鱼船,长30~40米,三桅,船上放灯艇1~3艘,到海上作业区,先由灯艇在海面引诱鱼群集中,而后大船放网捕捞。

造船的步骤:

以前在造船之前要先选取吉日,祭拜土地公,并扛上帝公神像到工场坐镇。

铺龙骨,龙骨是整条船的中坚骨干,根据船的大小、宽窄,确定龙骨的尺寸,材料可选用杉木、樟木或松木(松木材积大,价格便宜,造大船一般采用松木,但较容易遭海中一种“蚯虫”蛀腐,故船行驶一个时期,要用草火烤燎杀虫,又有一法,即用小铁钉密密地钉在外表,经过一段时间,铁钉生锈,渗透木材表面,就能防蛀。)制作,可以用两段、三段木料对接,榫接处用大铁钉钉合。

装经榉,也就是船的“肋骨”,“肋骨”根数的多少决定船体的强度。

安装隔舱板,根据船只装货、载人、贮水等不同用途隔成若干舱,现在的船一般有3~8个隔舱,古代的海舶有多至18个隔舱的。水密隔舱技术就是将整条船用舱板分隔开,航行时即使船体发生碰撞,一个部位漏水,也不会漫入其他船舱,可确保船的安全。

安水底,即安装船底板,早时为了防蛀,船底板外表要刷上一层白灰水,现代则改用“防蚯漆”。

上,即安装舷侧板,舷侧板俗称条。小船用1~3条,大船有用7、8条的,在上面即装甲板部位的条用半圆木做成,较为突出,可防船身碰撞。同时装船头板、船尾板,船头上方下窄,上面安放碇车,用来把船碇吊起;有的还安有斗头车,以便把船碇顺直,安放船头。船尾上面宽阔,下渐为狭窄,上面安有尾后车,用来升降船舵。

安甲板,甲板是船员工作的场所,也是安装船桅的地方。安装在船头甲板上的叫“头桅”,在甲板中部的叫“主桅”,在船尾甲板上的叫“尾送”。

安波板,甲板以上的舷侧板,起围护的作用,中部开一个闸门,叫“水仙门”,以便装卸货物,船航行时关闭。

造房子,大型商船、渔船在后甲板上要有“驶船房”,是船老瞭望、看罗盘、掌舵的地方,旁边还建有厨房。战船上则建有军卫住的“日月房”,还有供观察、指挥用的“关帝厅”。

加固,木船造好,要用桐油灰(用细石灰与桐油搅拌而成)抹堵船缝,以防渗漏。大的缝隙要用拌有桐油灰的网纱来堵塞。桐油灰经风干后则坚硬如石。

安装配备舵、桅、帆、索,船舵像鱼的尾巴,起决定前进方向的作用,内港船的船舵形状短阔,海船的船舵形状狭长,可以升降,通常用坚硬的黄楮木(又有黄肚、赤皮、橧木的叫法)制作,以免在急流中受力过大而折断。大型的船要有两名舵工才扳得动船舵,需五六名舵工轮替。船桅则用杉木制作,桅杆的长度与船的阔度大小有一定比例,像大船的船桅高可达30米。桅干可以对接,如下部两支,上部一支叫“三支接”,下部三支,上部二支叫“五支接”,接处用铁箍箍紧。桅干下面有桅座,边上有绞车,用来升降挂在桅杆上的船帆。古代的船帆用竹篾编成,内夹竹叶。船帆可以通过拴在帆上的绳索收卷,以控制风力。后来改用布帆,用当地织的白土布在薯榔煮成的液汁中染过,十分抗碱耐用,当地的渔民也习惯穿着这种薯榔染过的布衫出海作业,叫作“薯榔衫”。

上漆,船的外面根据主人的爱好加以漆绘,船头封板上面通常要画一个圆月形,称为“开山镜”,如果是战船,圆月下还绘有虎头或狮头。船头两边要安装两个“龙目”,黑瞳白框,不同船只龙目的朝向还有分别:如果是商船,瞳仁则望天,战船瞳仁则望前,渔船瞳仁则望下。船侧条常漆成黑色、绿色,波板常用红色,船尾波板上绘有大海鳅,旧时名叫“担梁”。船尾一般绘有状如老鹰的“木易”,两旁绘有“倒吊凤”。

在茫茫大海中,航船对船员来说,是安身托命之处,感情最深。所以船员将船上的一些部件形象地以十二生肖命名,使船上拥有更多灵动的生命,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鼠——船尾的灯叫“鼠尾灯”,甲板两侧的排水孔叫“老鼠孔”。

牛——船甲板两侧的护栏叫“牛栏”。

虎——船桅底座拴帆顶索的木楔叫“虎齿”。

兔——船尾高翘的一对木板叫“兔耳”。

龙——安在船头两侧的船目叫“龙目”。

蛇——船舷两边突起的条叫“波蛇”。

马——船桅尾定滑轮边上钉两块长方形的硬木,用来防备桅索磨损桅干,这两块硬木叫“马面”。

羊——打船索的工具叫“羊头”,一般远航的船只都有备用。

猴——安在桅尾的定滑轮叫“猴头”。

鸡——船底龙骨尖端突起,这部位叫“鸡胸”。

狗——碇车边一处机关叫“狗抵”,可使碇车保持正向转动不致倒转。又船尾装舵的地方叫“狗罩”。

猪——船底“鸡胸”里面有一块垫木,因其形似而称为“猪母嘴”。

为弘扬渔村文化,展示深沪源远流长的造船历史,深沪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深沪船馆”,陈芳财等造船师傅制作了一批船模在馆中展出。其中有清代航行台湾的商船“大北船”,有渔民讨海用的牵缯船、大排船、大排仔、舢板船,还有一艘名为“阿米隆”的洋船,据说,150年前,深沪商人在波斯湾向斯里兰卡人购得该船,船长36米以上,载重达800多吨,该船购来后波面经过改造,已经有些中式化了,但明显可看出其船身较窄,船体更大,只说它的“龙目”直径就就三四尺。当时停泊在深沪港外深水中,常吸引人们驾着舢板前往观看。现在“深沪船馆”陈列的这些船模,都严格按比例制成,而且船上能活动的部件船模也一样能活动,令人不由不赞叹深沪造船师傅的精湛技艺!

以围头为首发点的“针簿”

晋江风俗,滨海之民多从事经商或打鱼,“高帆健橹,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茫茫沧海,一叶舟船,全靠富有经验的船老大指引航向。因为船只出海不只面对海面上的惊涛骇浪,还要时刻注意到所经航线上的礁石险滩,稍有不慎,便有触礁搁浅之虞,是生命攸关的大事。而船老大之所以能避开危险,顺利指引航向,除了本身经历积累的经验以外,更多依靠的是向前人学习的知识。如历代民间传抄的《航海针路簿》(或称《航海指南》、《针簿》)就是指领航海的船老大必须掌握的功课。

《航海针路簿》的版本不尽相同,内容不一,有专门介绍走外洋航线的、有专门介绍走国内航线的,一样从生产实践出发,记载从启航地到目的地所经历的山川水势,一一详记各港澳山屿的辨认,浮礁沉、沙汕涂滩的位置及打水的深浅;记录各澳往来遵循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

笔者收集过两本民间《针簿》,一本是清代抄本,一本是现代抄本。清代抄本起首从晋江磁(围)头澳口开始,依次记小嶝、永宁、东埔、秀土、大坠、獭窟、大岞以至澎湖将军屿、桶盘屿,至平海澳、南日、万安寨、兴化屿、东吉、西吉、松下、福州港……直北至上海、嵊山、胶州、天津、牛庄、锦州、盖州各垵澳形势。如“磁头澳口”目下载:“东有竖桁,可防。西有马祖印,初二十六日退干出水。横看大茶尖搭白屿顶宫仔,或石勤厝后红山仔搭白屿。直看广山尖搭海墘俭石正身。退半敲船,一入莲河,从米碷南甲卯取草屿,北有汕,南有网尾。看草屿兴官屿尖开,改正好,不患白屿,北有,西北有平汕,退干打浪。斗筭汕,斗筭汕生在大外,甲庚生,横看牛角山尖搭大百屿正身,直看磁头山西面鹄耽白屿。小开改是汕尾,退干二托余水。”“小嶝”目下载:“头西北势有港心,水退干能患船,北过,横看小嶝统匮出头不患。直看西南大树出头西鼻鹄耽身北势石盘正身。磁(围)头白屿南有哮汕,看大茶山搭百屿尾,直姑山搭白屿正身。澳内水干二三托,退三四分好敲船。水时晚一分。艮坤对石峻(圳),子癸对北椗,甲卯对草头屿。放洋巽乾取澎湖西屿头。”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针簿》行文简朴,多用民间俗语俗字。其中一些常用的字词,如果不加解释,看来如同“天书”。

竖桁,渔民于近海当海流处竖立一列木桩,用以拴网捕捞洄游的小鱼虾,这木桩叫竖桁。

指的是潜藏在海底的礁石,一般在大潮退干才会露出,船只触上就会破裂,这是行船者最注意的危险之处。

汕,又称沙线,海底因水流堆积的沙岸,一般潜藏在水下,船只驶上就会搁浅,倾侧翻船。

横看、直看,这是利用船只周边的景物来测定自身位置的一种方法。如“横看大茶尖搭白屿顶宫仔”,“直看广山尖搭海墘俭石正身”,就是指向侧面看,远处大茶山的山尖正叠合在较近的白屿顶宫仔上面,和船只成三点一线;向前面看,围头广山山尖正对海边俭石,和船只成三点一线;这就是船只正确的位置。改正、小开改,指前面的两个参照景物不重合,要分开成一定距离。鹄耽,指前面的两个参照景物不重合,而是稍微靠近。

退半敲船、退三四分好敲船,退半、退三四分指潮水退去的时间,敲船就是横流驶船,“敲”是闽南土音,有拉、扯、拔的意思。因横流驶船须拉扯帆索,以改变风向故言。退半敲船、退三四分好敲船,指船只行动应掌握的时间,如果不及时,就会因退潮而延误。

患,犯,造成侵害之意。

托,俗语又作“寻”,指两手张开的长度,约合五尺。通常用作测量水深的单位。古时船只测水深用的是系在细麻绳上的铅锤,收绳时双手交互上下就是一托。

水时,潮水涨退的时间。

甲庚、艮坤、子癸、甲卯、巽乾,指的都是方向,古时船只测定方向用的是罗盘,分24个方位,天干、地支与八卦合用,分别以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24字代表,每个方位相当现在罗盘15度。如“子”表示北方7.5°—352.5°,“午”表示南方172.5°—187.5°,甲庚即东偏北292.5°—307.5°,艮坤即东北312.5°—337.5°,子癸是兼字,表示在北偏东0°—30°之间。其余可以此推算。

清代《针簿》抄本前半部分介绍海路上的山屿水势,后半部分则有“台湾倚山针路”、“放澎湖洋”、“岱屿放洋南风”、“横洋往澎湖”、“按鹿港放洋路”、“按大担往澎针路”、“澎湖回寮罗针路”、“淡水放洋按针路定春夏秋冬”等内容,专门记载闽南往澎湖、台湾各港口的路线。如“按大担往澎针路”记:“大担东南风用巽巳见猫屿;虎头山用辰巽见花屿、西屿;铜山用辰见花屿、西屿;将军澳用巽乾见花屿;周门西南风用辰巽见花屿;南澳坪外用甲卯辰巽见花屿;祥芝用巳丙七更见西屿;永宁深沪用巳七更见西屿;石峻(圳)、福全用巳巽见西屿;磁(围)头用单巽七更见西屿;寮罗用辰巽见西屿;大岞、崇武用单丙见西屿。”其中屡见“七更”这个词,“更”是旧时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海上计时则把一个昼夜分为十更。如“磁(围)头用单巽七更见西屿”就是说从围头出发,船取巽方行驶,七个更次就可以到澎湖的西屿。旧时没有钟表,海上何以测定时间?据说,航海者会靠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来测时,遇上月黑天怎么办?他们会点起信香,以香火燃烧的长度来计算更次。

清代晋江商民多置商船对台贸易,往北方各地采购日用百货运往台湾,尔后从台湾运出稻米、糖以及其他土产。俗称这种商业活动为“走大南大北”。清代《针簿》所载的航海路线正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范围。

现代《针簿》抄本则适应20世纪50-80年代的商业活动,全篇分作五部分:“泉州港至上海吴淞口”、“嵊山海照放往山东”、“厦门至泉州港”、“由汕头至厦门”、“由广东至汕头(包括海南岛)”。虽然时代变迁,地名有所变更,海岸边参照物也会起变化。但水路上的浮礁沉基本还是一样的。如《针簿》清代抄本记“红瓜屿,门中南畔可过,门中有沉水石线汕,退干顶二托余水。北面有一块,退半出水。看吉吊前沙澳出现桶盘屿,横看红瓜屿开嘴,内连票尾大山。入内南网港。入门西面大山是票尾。子午壬丙对剑屿,巽乾对香炉屿,半洋。”而现代的《针簿》抄本记“红瓜屿”则为:“红瓜屿,门中从南畔可过,中有沉水和石汕,退干顶约有二托水。身北有一块,退半出水。看吉了前,桶盘屿沙澳出现。横看红瓜屿开嘴,内连票尾大山。入内即是南网港。子午壬丙对剑屿,巽乾对香炉屿,半洋。”两相比较,字句相差不多,连句子排列次序也一样。可见现代的《针簿》是从清代的《针簿》脱胎而来。

那么,清代的《针簿》是否还可以到上溯更早的版本?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的《两种海道针经》就是年代更早的版本。其中一本是明崇祯间的《顺风相送》,一本是清康熙间的《指南正法》。两书记载的都是中国出发往东西洋的航海针路(时以交阯、柬埔寨、暹罗以西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以至印度、波斯、阿拉伯为西洋;今日本、菲律宾、加里曼丹、摩鹿加群岛为东洋)。虽然所记航行线路不同,然而首发的港口主要在泉州的大担、浯屿(金门)、长枝(祥芝),国内的航海路段有共同之处。如《顺风相送》书中有“南澳往彭湖:用乙卯十五更取西屿头,若船身南边打水十五六托,硬地,入门住船为妙。”而清代的《针簿》“横洋往澎湖”记:“南澳南风用乙辰,五更见湖西屿头,北势过,打水十五托,硬地,澎湖北势黑屿西南有老古石,可防。”两段文字除“十五更”、“五更”差别较大,其他内容都差不多。又如《指南正法》书中有“敲)东山形水势”记:“磁头,湾内好抛舡,上澳须防半腰礁沉水,内有白屿仔,亦沉水,外有米质门阔,出入可防。深沪,可抛南风,金屿内有一半洋沉水,名叫白善礁。永宁,宫仔前有浅,外有马鞍礁,行舡可防,或敲,须防沙提开沉礁二块,礁内不可过浅。敲上有沉水礁须防。北去洋是尾有礁烈沉水须防。獭窟,抛北风,潮退五水,行船出入须防门中沉水礁,须仔细。崇武,湾内好抛船,龟屿外有沉水屿,出水仔细,可名巴内去有沉水礁可防,名巴齿礁……”与后来走“大南大北”的针簿相比,主要的内容也差不多,只是前者较为简略而后者更加详细而已。显而易见,历代的航海针路簿是由一些不知名的航海家吸收前人的经验,反复实践,不断补充、丰富的成果。

在航海科学技术尚未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凭着一件罗盘、一个测水的铅锤和一本熟记于胸的航海针路簿,驾驶帆船,冲风搏浪,往返于浩瀚无际的海洋,进行与东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交通贸易。其勇敢和智慧,使我们不能不折服!

同类推荐
  • 雨是花蕾,雪是花

    雨是花蕾,雪是花

    本书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的:一谁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二爱是一种修行, 三纸上旧时光,四凡草皆敬畏,五书的温度,六善待微笑,七好心情是自己给的,八留一段风景做向往 。
  • 像大地一样(散文公社·云南卷)

    像大地一样(散文公社·云南卷)

    《散文公社·云南卷:像大地一样》亲人们的一个个离去,使我对现在的家怀有深深的恐惧,每次面对它的“空”。我都有一种撕裂感,除了半空的屋子,我的心还撕裂予半空的屋子里那一双双在面对我时含着泪水的眼睛。而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待着,我同样是恐慌的――我害怕被割离,害怕被抛弃,害怕被遗忘,窖怕我的新有白天和夜晚都与家无关。于是,我只有把自己放在路上,像是在回家,有着回家的欣喜和欢乐,却永远到不了家而能承载我的远行、寻找和返乡之路的,除了大地,还会有谁呢……
  • 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丝绸之路是一首古老的歌,是一首浪漫的诗,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随着我国开发大西部的号角吹响,必然会带来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 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

    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股相当于251颗原子弹的能量从莲花心沟地下约19公里处汹涌而出。仅6秒,超过300万方的固体物质横扫了方圆2.5公里,扑向近在咫尺的映秀镇……
  •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尤以为“清风”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作者许咨新把书名取为《呼唤清风》,也表达了本书的倾情关注,寄托了笔者的真诚愿望。 全书分为三辑,共99篇。“清风篇”,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劲吹清正廉洁之风的杂文、时评。“随想篇”,多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不妨一说的杂谈、随感。“拾贝篇”,则为杂文、随笔、散文及数篇初涉文学的萌芽之作。
热门推荐
  • 迷糊甜心:霸擒校草心

    迷糊甜心:霸擒校草心

    她身为世家之女,不仅貌美如花,还是个天才,刚成年就已经修了双学位。可是突然有一天,自己竟然被家中长辈告知去陌生的城市再读大学,原因就是寻找佳胥。为此,她抗议无效只能接受了。可是谁来告诉她,这个一脸冰山的孔雀男夺走她的初wen又是怎么回事?好不容易把自己喜欢的温暖王子追到手,可是这一脸冰山的孔雀男又出现破坏了气氛又是怎么回事?神啊,请赐予她力量,她要与这一脸冰山的孔雀男决斗。【轻松爆笑宠文即将开启,还在等什么,快快加入吧。】
  • 撞上恶魔爱上爱

    撞上恶魔爱上爱

    她,调皮可爱,人见人看,天生的洋娃娃般可爱...... 他,帅气霸道,以一当十,他爱着她,她也爱着他......他,英气逼人,笑容灿烂如樱花,他和她青梅竹马...... 本书由战狂天使推荐加精新书地址:《梦回大清∶醉清风》http://***.***/cgi-bin/dis/pworkintro?workid=38903《千年桃花红颜恋》http://***.***/cgi-bin/dis/pworkintro?workid=55419
  • 一个小屁孩的江湖

    一个小屁孩的江湖

    肖章,肖邦的肖,乐章的章,一个对”江湖“矢志不渝的小孩。从五年级开始认识的柳雨,胡汉山之间不易的情感。时间的轴线拉到长大,是否还是那个小时候说的江湖?金钱,家庭,爱情哪一个才是”江湖“?
  • 锦世浮华

    锦世浮华

    晴初篇“喂,你踩到我了!”“这位小姐,虽然你喜欢我吧,也不要用这种方式来引起我的注意……”“你踩到我了!”“虽然你长得不错吧,但不是我喜欢的那款,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你踩到我了!”“而且你长的也太矮了……”“啊——”晴初终于忍不住了,啪,一巴掌打在墨琛的脸上,“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啪,晴初又一巴掌拍在墨琛的脸上……洛璃篇她明明有喜欢的人为什么要嫁给那个瘫子皇子?!她被绑来成亲,苏陌挑起她的盖头,“听说,你不愿嫁给我?”苏陌无奈的看着面前这个满嘴塞着喜糖,毫无形象可言的新娘……洛璃惊呆了,“不是说三皇子是个不举的瘫子吗?!”“……”苏陌真的是主角!只是他太懒,戏份有点少而已……
  • 苍生之上

    苍生之上

    苍穹之下万物存,苍生之上有鬼神!什么?你说主角是俗人?没错!他是俗!但他能通过“借鉴”(抄袭)写出一本赚金币赚到不要不要的小说出来;你说主角他不够成熟?放心!会有激励磨练他的虐心情节;你说主角不够强大?没事!我保证他奇遇连连!什么?你说这本书不够强大?放心!打怪升级,奇遇夺宝,扮猪吃虎,萝莉御姐,爱的,不爱的,统统都有!本人够卖力了吧!嗯,那就安心看书吧,啊,顺带收藏推荐下,哈哈。
  • 修真十书盘山语录

    修真十书盘山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与EXO的玻璃之恋

    与EXO的玻璃之恋

    冰樱,女主女演员,因为父母死亡而被别人粉丝欺负,个性大大咧咧、天真、善良,会跆拳道,但从来不打粉丝,不管是别人的粉丝,还是自己的粉丝,哪怕是黑粉她也不打,因为之前在S.M公司当过练习生,后来被好闺蜜郑秀晶带回S.M公司成为唱跳形歌手
  • 剑寒梅香

    剑寒梅香

    一段江湖恩怨,一段儿女情仇。是恨?是喜?是哀?是叹?没人能说清道明。左思明在最后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或许,每位看官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 丫头恋上暖男王子

    丫头恋上暖男王子

    尴尬尴尬啊。。。小时候也太大胆了吧,要人家做我老公。。。好了,他现在一直缠着我。。。。。一定要我‘娶’他。。。
  • 十二宠物住我家

    十二宠物住我家

    22岁的顾沫大学毕业,满怀梦想的开了一家动物医院,可就是这个医院,给她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一进门就反客为主的狗、对毛绒玩具又抓又挠的猫、把自己种的花吃掉后可怜兮兮求原谅的兔子、偶尔在鱼缸里装溺死的鱼、时常打盹发懵经常JGP的狼、身怀绝技却憨厚黏人的熊猫……搞什么?这十二个祖宗竟然都是王子……叹气中~看各位神仙与呆萌小姑娘的“快乐”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