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1100000012

第12章 海滨风习(2)

济幽度亡做水醮

过去,晋江沿海渔民船户常遇海难发生,为了纪念死者,抚慰生者,使后来者敢于直面人生,再蹈风险,一些渔村每隔几年就会举办一场荐拔幽魂的水醮。

水醮一般由道士主持,也可以请僧人主持。

晋江一带的道士多属正一道派,是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有浓重的闽越巫鬼文化的痕迹,善用符咒等方术祛病、驱鬼除邪、济生度死,故称为符箓派。正一道士多散居社会,娶妻生子,家传道法,成为道士世家。但新教徒还得另拜师傅受箓方得同道认可。据有名的东石道士庄梅仙(诗煤)传人庄礼堵介绍,水醮法事有以下过程:

要举办水醮的乡村(一村或数村,常以旧时的“都”为单位),先由地方热心的头面人物(俗称“佛头”)组建董事会一类的临时组织,确定规模,为主操办。通常依附大规模的宫庙举行。

发出“香条”,即用约1米长、0.15米宽的红纸或黄纸写明举办水醮的时间、地点、范围,到各村张贴,以知照参与的村人准备敬祀鬼神的筵桌筵碗及其他物品。有欲追荐亲人者可报名参加,并发动募缘,准备施济鬼魂的米、油、金楮等。

法事一般做三天或七天。在此之前一两天就要先作好摆坛、写幡、竖灯等准备工作。

摆坛又称摆三宝坛,即于所在宫庙外搭棚张挂摆放道教神像——三清(玉清道人、上清道人、太清道人)、原始天尊及十二门人(燃灯道人、广成子、赤精子、云中子、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惧留孙、玉鼎真人、道行天尊、太乙真人、清虚道德真君)、玄天上帝、张天师,灵霄殿赵、关、温、康四大元帅。其神像为纸质彩绘或布质金绣挂轴,是道士常备的道具。各坛排列高低错落有序,庄重森严。另用纸扎老君、山神、土地、闻太师、准提道人5尊神像摆于条桌搭的坛上,每尊高约0.5米。还要糊扎手捧香、花、灯、果的“香花女”4尊,也置坛上。

三宝坛外立纸扎的8尺高的“大士爷”一尊。“大士爷”面目狰狞如恶鬼,据说是观音化身,为镇压群鬼变成的法相。又要纸扎王爷船一艘,船上桅、舵、橹、碇缺一不可,不但要备有柴米油盐、缸灶碗盘等日用品,还要糊有棋枰、乐器等娱乐用品。

写幡,即由道士在招魂用的大幡上一一写下欲超度的死难者的姓名,至于一些无主无名的孤魂则由道士在做法事时一并呼请。这种大幡比人家丧事用的幡大许多,高可一丈余。同时道士还要誊写好举行法事时用的各种章、疏、榜、表等文字。

竖灯,用2丈多高的长竹竿,上挂一串7颗约一尺高的枣形红灯笼,号“七星灯”。立于庙外空旷处,用以传递讯号,招集亡灵。该灯竿一定要竖牢,忌讳在做法事期间倒掉。深沪做水醮,不仅糊制七星灯,还要糊制一大批鱼虾水卒灯,以壮观瞻。

在坛外用竹席搭盖有“男堂”、“女室”,内置净水、面巾,以供召来的亡灵洗濯净身。

坛外张贴出一幅榜文,以张天师名义邀请各路神明、好兄弟及所辖境内的孤魂野鬼齐来受飨。明示举办水醮的范围,如十都在东石白沙镇江宫做水醮,范围通常是“南至石井江,北至石光路,西至安平桥,东至围头村”。

做海醮这种大规模的法事要用十几名道士,各着红、黄道服,在一位穿绣八卦、龙凤等花纹大服的“中尊”带领下进行。

法事开始时,先要请神、放牒。

请神即择时鸣鼓奏乐,由道士发奏,恳请天神上帝降临,并礼请泉州南门外各有名寺庙如东石石佛寺、龙江寺、金井西资岩、石狮城隍庙、虎岫寺、龙湖真如殿、安海许墓四王府宫等神佛驾临,通常要奏请三四十尊,每请一处要化符一道。

由道士“朝王”,请王爷在坛上安位主持(如白沙镇江宫做水醮,就要纸扎该宫六尊王爷神像),唱念《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宣示戒令,吁请神兵约束群鬼。

放牒,以黄纸写牒三部,除有名姓须要超度的亡人外,还分别召请本境水、陆、海无主鬼魂,包括“遭兵火损伤者,死于水火盗贼者,被人取财逼死者,被人强夺妻妾死者,遭刑祸负屈死者,天灾流行疫死者,为猛虎毒虫所害者,为饥饿冻死者,因战斗殉身者,因危急自缢者,因墙屋倾颓压死者,死后无子孙者”。一句话,即死于非命,死无所依的鬼魂都可来接受布施和超度。

做水醮主要内容是颂经,祈禳亡灵脱离苦海,得到超升。道士三天内要念《水忏》3卷、《九幽拔罪法忏》10卷、《原始天尊说孔雀明王尊经》3卷。每日中午还要做“午敬”、“拜表”,第一天进“三宝表”,黄纸书写《三宝经》文,放表匣内进献,焚化。第二天进“救苦表”,书写《太乙救苦天尊经》文,放表匣内进献,焚化。第三天进“朱灵上帝表”,用红纸书《朱灵上帝经》文,放表匣内进献,焚化。进表时道士并诵相关经文。

主持法事的地方人士要参加做“午敬”,推一有名望者捧表、点香,名为“表首”,用各乡贡献的筵碗敬神,做水醮敬神的筵碗都用大盘大碗,每碗装盛几十斤的食品,一碗常是几户人家合出。最后一天还要举行一个“升座”(升坛)仪式。即用数桌搭一台,由道士上台做法事,念《太极普度经》,超度无主孤魂。

做水醮的高峰是“辞神”,即第三天黄昏,先将纸扎神像在坛前和金纸烧化,然后放倒灯竿和大幡,乡人一起出动,抬着纸扎王船、各式灯笼,将所募集的生熟食品、柴米油盐、杂粮菜蔬、银袱,用人挑,用车运,用马驮,浩浩荡荡搬送到海边,除食品供奉后带回外,灯、幡、神像、王船、银袱全付之一炬,算是施济给众鬼,功德圆满了。

在水醮法事完成后次日清晨,还要在庙里设香花果茶,举行一个“谢天”仪式,表示答谢三界神明保佑,使这场法事做得圆满。道士要进“三界表”,诵念经文《三界灯》,主事诸人则叩拜如仪。

参与做水醮乡村的村民,除备筵到法坛敬神外,每日傍晚要备“五味碗”(较简单的几碗食物)到指定的地点“犒兵”,即酬劳维持秩序的神兵。夜间则演戏娱神,经常演出《目莲救母》这一类连部的神道戏。因外乡亲友会来看戏,还得准备筵席待客。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几天成为阳界的人和阴界的鬼神一齐狂欢的日子。

晋江几多妈祖庙

晋江濒海,人民历来多靠出海打鱼、航运、海外贸易为生。海上风波凶险,俗语云“行船走马无三分性命”。故行船出海者自然会对于水神特别敬畏。最早,晋江一带敬拜的水神有大禹、屈原、伍员、玄天上帝、龙王、通远王、晏公、妈祖等。

大禹是上古的帝王,相传他带着人民治水,受尽辛苦,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因忠心楚国,反遭贬斥,投水而死。伍员尽心吴国,被奸臣陷害身亡,投尸江中。他们的身世深得人们尊敬或同情,遂被尊为水神。沿海多立水仙庙,并祀大禹、屈原、伍员等。玄天上帝即玄武,本是一种龟蛇合体的灵物,被奉为代表北方的神,按五行的说法,北方属黑色,属水,玄天上帝就成为水神了,后来为避帝王的名讳又改称真武。晋江历来建了不少真武庙,以备祷雨和祈求海上平安。如深沪崇真殿、安海霁云殿都是宋代就存在的真武庙。龙王管水,所以龙王庙在行船人心目中地位也很高,相传晋江的龙湖通海,其中住着南方的神龙——应龙,人们向它祷雨和祈求海上平安。龙宫前的重修碑记上,就记着许多捐资的船号。通远王又叫白须公,相传是永春一个隐士,因积善成了仙人,可以向他求到顺风。宋代的官员常到九日山祈风,就是去九日山延福寺拜通远王。青阳石鼓庙、池店后铺、金井留宅也奉有通远王,这些地方而今离海岸渐远,出海者少,通远王作为水神的功能也渐被人淡忘了。还有晏公,相传是江西人,平生正直,死后成神。朱元璋打天下时,其神在长江护船救驾,后来得封“显应平浪侯”,信仰的范围扩大到泉南,明代在泉州四堡、永宁西门都曾立庙祀奉,也有并祀于水仙庙的。

除玄天上帝外,以上所说的水神在晋江奉祀并不普遍,唯独妈祖是沿海处处立庙的水神。相传,妈祖是莆田湄洲渔家女,姓林名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年间。生而聪颖善良,长而神异通灵。多次于海上拯溺救难,深得民众敬仰。廿八岁时逝世,以其慈悲爱人,利群护生的精神被拥戴为海上神女,成为庇佑航运、救护海难的保护神。其神格经过一个又一个朝代,由最初的神女逐渐为夫人、妃、天妃进而加封至天后这样最高的称号,成为闽南人心目中位置最高的水神。沿海村落,遍布其宫庙,远航船只,都供奉其神像。而其他一些水神反而不甚彰显了。

晋江沿海建有多座妈祖庙,现在晋江市范围内尚存十余座:

深林宫,在深沪镇首峰村北、深沪湾西南名为“赤涂头”的海岸上。相传始建于元、明时,原名“顺济宫”。庙宇因海岸被潮水啮蚀,三迁其址。仍存有旧宫“天妃行宫”石匾、浮雕“千里眼”石堵及明代磉础各一件,可以证实宫庙始建于明代之前。现建筑为2002年重建,三开间三进,带左右护厝、钟鼓楼,后殿为二层楼阁。该庙名为“深林宫”,取于光绪年间沙岗十角输诚重建之时,因此地原早有林木荫翳,有深沪通泉州的古道经过,名“深林险径”。还传有一段“寿昌寻母”的故事,与妈祖有关,更增加了深林宫的神秘色彩。深林宫于2008年列入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沪江天后宫,在深沪后山,始建于明中叶,清代、民国屡次重修,为深沪四大庙之一。深沪历来渔业发达,清光绪年间曾拥有牵缯船300多对。渔民无不崇信妈祖,多有海上遇风险祷告妈祖化险为夷的传说。现建筑为1991年重建,二进三开间,右带护厝。因依山而建,前落为两层,后落仅一层。宫内尚存清道光年间丹墀龙虎堵石雕件。2009年在宫前临码头处新立一尊五米多高的天后石雕像。该宫面临深沪湾,每年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前后数日,海面即有海豚成群游来,在宫前流连嬉游,若朝拜然,亦为深沪一大景观。

科任天后宫,在深沪镇科任村屿碓山东麓,背山面海。相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末遭毁,仅存遗址,1992年重建一小庙,1995年因附近有一数百吨巨石忽自翻落海中,于是乡人捐资扩地重建宫庙一座,三开间两落歇山顶建筑,左带护厝。

金井东宫,在金井镇区旧街中段,西临一水井(传说“金井”得名于此),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初名“灵慈宫”。元明时期,宫庙之前正对海港。后来金井街镇就依傍着海港边上的水井和妈祖庙发展成繁荣的集市。而“灵慈宫”又被称为“东宫古地”。由于“文革”破坏,众多碑记遗失,现仅知清道光十九年、光绪年间、民国三年几次重修。旧时为单间前后两落,前有跨街拜亭一座。70年代建为一间二层楼。1996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为三开间二层楼,前辟广场。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宫内存有明代妈祖木雕像一尊,清代青瓷香炉、鎏金木雕圣旨牌各一件,民国三年重修碑、民国七年公约碑各一通。东宫董事会在1999年倡议组织晋江市妈祖文化研究会,会址设在该宫,现已成为泉南妈祖文化活动中心。多次开展与台湾妈祖庙的互访联谊活动。该宫于2008年列入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厝顺济宫,在金井镇陈厝村。始建年代不详。从旧庙留下的柱础石看,以前当有一定规模。村中范姓族谱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反,原随郑成功迁台的范博梦之子避难回祖家陈厝。“里中天后庙为本宗福地,公念祖宗来久蒙神庥,自台制匾以献。手书‘世沐恩波’,并镌一联于楹。其联曰:涉利大川,万里帆樯开觉路;灵分湄岛,千秋赫濯典围江。”据此,则该宫庙始建当在明代,清康熙间有重修。宫庙于20世纪80年代重建,为一间重檐歇山顶建筑。

下霞里宫,在金井镇下村。相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说是本里有货船经过湄洲海面,突遭狂风恶浪。得妈祖显灵,化身一团红色火光,把船引入避风港口。货船获安,遂到庙中求得妈祖神像及“风雨免朝”令牌、“日月”神杯等物。护航回家,为建宫奉祀。庙宇于20世纪80年代重建,为三开间一进建筑,90年代增建二层梳妆楼一座于宫后。现存有“千里眼”、“顺风耳”木雕像、“风雨免朝”令牌、“日月”神杯、石香炉、旧宫雕花堵石等文物。于2008年被列入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石天后宫,在东石西尾村,始建年代不详,历经修葺。现建筑为1988年重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为清末民初风格,庙中有清道光六年(1826年)、光绪二年(1876年)、及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碑记三通。相传庙外原有石坊,刻宋朱熹题“帆樯织锦”、清乾隆皇帝题“贯一江风”、清乾隆间大学士蔡新题“光万里月”。1991年被公布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萧下天后宫,在东石镇萧下村,原名顺德宫。据传,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季经两次修葺。清初迁界时遭毁。清乾隆间复建,名天后宫。清末民初又废圮,20世纪末重建,为二进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后连祀奉观音菩萨的“普济殿”。

安海朝天宫,在安海镇区金厝围,原名天妃宫。《晋江县志》“寺观志”载:天妃宫,明嘉靖辛卯(1531年)建,祀于安海南门城楼。万历甲戌(1574年)黄伯善募建于朝天境浮海洲凫中,匾曰“神龙观”,立石华表,前镌“山海壮观”,后镌“蓬瀛别界”。清道光年间“移在原凫之东岸,而坊仍存旧地”。前后三落,清光绪间增其规模。抗战时被日机炸毁。20世纪80年代由港台及海外乡亲捐资重建。为三开间一落硬山顶带双面护厝。2009年因建鸿塔小区,又向西面迁挪数米,建筑形式由单层改为双层,更加巍峨壮丽。

万安天妃庙,在安海镇庄头村。相传始建于宋代,原为一小庙,明万历年间扩建成二进三开间硬山顶。清初迁界毁。清康熙、嘉庆、道光时屡次重修。1947年旅菲侨胞再次重修。1997年又修,并新建拜亭、钟鼓楼。

张林天后宫,在磁灶镇张林村,始建时间不详。1999年由海内外善信捐资重建,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

罗裳全安宫,在罗山镇罗裳村。相传建于明天启年间,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过重修,1993年,里人鸠资重建,为一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

锡坑妈祖宫,在龙湖镇锡坑村。传闻清嘉庆年间,里人往海边拾到妈祖神像一尊,带回村中供奉,有求必应,后遂为捐资立庙。现为石屋一间,门匾题“天上圣母”。

福全妈祖庙,在金井福全村城隍庙右,始建年代据推测约于南宋或元代,传说明代曾由陈姓重修,清迁界时毁。1932年、1958年、1985年、1991年数次重修,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堂,有左右禅堂及钟鼓楼,庙门高大古朴。

晋江妈祖宫十之八九分布在沿海村落,其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功能是很明显的。但如今妈祖神的功能已经与时俱进,变成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的福神了。

龙山寺香火的东传

在晋江境内的寺庙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者当数安海龙山寺。

《晋江县志》“寺观志”载:“安海龙山寺在八都安平,古称普见殿。以大榕树雕千手千眼佛祀之,座下树根石井尚存。隋皇泰年间建。明天启间苏琰重修,书‘龙山宝地’,勒石山门。国朝顺治一十八年辛丑迁界,梵宫皆烬,惟此独存。康熙二十三年复界。五十七年施琅、施韬等相继捐修。”可见这座寺庙早在隋皇泰年间(618-619年,即唐高祖开国的武德一年至二年)就已建成,距今已近1400年了。

龙山寺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不仅在闽南被称为“镇国佛”,香火旺盛,而且传播台湾。清代台湾在一个很长的时期称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与泉州府最为接近,龙山寺观音香火遂随泉州移民传播台地,自南到北,建有凤山、台南、鹿港、艋舺、淡水五座大规模的龙山寺,悉以安海龙山寺为祖庙。

为什么安海龙山寺在台湾会有这样广泛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

其一,安海龙山寺所具备的影响力。

安海龙山寺历史悠久,所处安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处繁荣的市镇,香火既旺,资金亦足,寺宇的建设不同凡响。规模宏大壮观,装饰华丽庄严。

现寺宇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所建。为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庙宇建筑,五开间三进,其布局依中轴线而建,分别以前埕、钟鼓楼、前殿、天井、两庑、拜亭、正殿、后殿组成,主建筑面积达1635平方米,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规模宏大。该寺屋顶皆建造高脊,脊端外延高翘,体现鲜明的闽南“燕尾脊”造型。梁架采用兼有抬梁与穿斗特点的插梁式构架,建筑材料大量采用当地出产的红砖、青草石(辉绿岩)、白石(花岗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山门分内外两座,外山门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坊额一面书“极乐国土”,一面书“大千世界”。内山门坊额一面书“龙山古地”,一面书“天竺钟梵”,清康熙年间立。

前殿为三川脊硬山顶,插梁式构架,石构面墙,墙上安青石透雕螭虎窗和廿四孝人物图案,大门前安抱鼓石一对,雕工皆十分精细。

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插梁式构架,通高11.3米,前后殿屋脊上彩瓷剪粘双龙戏珠、卷草等装饰,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前檐下立有清道光年间雕刻的辉绿岩浮雕龙柱一对,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其龙爪所摄石珠,敲之锵然,左若钟声,右作磬声。足见古代石工的精巧设计。相传当时雕刻这对龙柱费工甚多,是以打下的石屑计重,付给石工等量的银两。

大殿内外石柱皆镌刻名家撰书的楹联,如清道光晋江知县朱溎撰“济众不辞援以手;观民倍切视无形。”清代名家庄俊元撰书“为甚十二个时辰憎枷爱杻尘缘不断;果然五百双手眼拯溺扶危佛法无边。”等。并挂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通身手眼”匾、清代安海举人柯琮璜题“镇国佛”匾、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书“绍隆佛种”、“常得正念”匾和现代宗教界领袖赵朴初书“龙山寺”等匾额。

钟楼顶悬钟的横木是华侨特地从南洋带来的“铣杪”木,直径只有14厘米,却可悬挂千斤铜钟。鼓楼顶安放着直径1米余的大鼓,相传为雕刻千手观音的大樟树树尾凿空做成的鼓身。钟鼓楼外墙嵌二米多高的石碑四通,一为明万历进士苏琰书“龙山宝地”,其余三通分别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碑记。尤其是光绪五年重修碑记,碑刻皆保存完好。从碑文中可知,清康熙五十六至五十七年(1717-1718年)的重修是安海迁迁界以后的第一次大修,“殿堂门庑,钟鼓楼亭,以次具举。”已奠定了该寺庙的规模。而从道光十八年、光绪五年碑记(光绪五年重修碑记镌刻捐资30银元以上者51条,其中就有“安平干果郊”、“温陵糖帮”、“安海台郊”、“台郡泉郊”“台郡郊”及“沪江陈兴泰号”、“沪江詹孔怀”、“沪江尤开淮”、“衙口施瑞成号”、“东石蔡树基”等对台贸易的商号、船号占半数以上)可以看出,随着泉南一地对台湾贸易的兴盛,许多郊商捐资重修,使寺宇更增壮丽。

正殿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相传是建寺之始用该处一株巨樟刻就(经专家鉴定为明代文物),通高4.2米,宽2.5米。其中观音立像高2.56米,通体鎏金,头顶高冠,冠上层垒佛头像,发箍中雕坐佛一尊,发箍下露一道螺纹编发,面容稍丰,凤眼低垂,樱唇微启,鼻若悬胆,双耳垂肩,额间竖一眼微合,相貌端庄慈祥。身着束腰莲衣,璎珞华丽,飘带轻柔,赤足立于莲台上,一双主手合掌当胸,另有一双小型手掌心向上兜于身前作禅定印,1004只小型手作12层分置身体两侧,展布如同蝶翼,具不同手印或执钟鼓、法螺、宝珠、宝瓶、宝剑种种法器及狮、虎、牛、马、鸟、鱼种种动物,张开之掌心,皆现一目。神像背后为一菱形巨屏,上边雕出火焰纹和圆日,以示佛光。其构思之巧,雕工之精,绝无仅见。专家认为,这尊有1008手的观音像具有佛教密宗造像艺术风格,是探研早期佛教从海路入闽的实物证据。

安海龙山寺作为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庙宇建筑,选址格局合理,建筑造型美观,结构设计考究,代表了清代闽南建筑的营造水平,展现清代闽南地区杰出的建造技术和木雕、石雕工艺,尤其是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精神感情上更起着潜移默化的愉悦、震撼、教化、皈依的作用。于是名声远播,信徒愈众。

其二,安海龙山寺对台传播的机缘。

安海龙山寺对台传播,是和台湾开发同步,尤其与泉州人迁台及郊商的兴盛关系密切的。

台湾五大龙山寺中最早建立的是台南龙山寺,据连横《台湾通史》记:“龙山寺在大东门外,雍正时里人公建,乾隆五十四年,里人王拱照等修。”日据时因拓路迁建新址,近年以水泥修缮,已失原来风貌。

凤山龙山寺或创建于乾隆初年(寺中有“南云东照”匾落款为“乾隆岁次庚辰”即乾隆二十五年),历经嘉庆、道光、同治年代的修建,至日据时,两侧护室一度改建,现经规划修复。

鹿港龙山寺原在大有街有旧寺,规模不大,乾隆五十一年移建龙山里金门街。该寺道光十一年《重修龙山寺碑记》云:“名龙山者,则谓本温陵龙山佛传瓣香处也。向有旧寺,因地稍窄,乾隆丙午都阃陈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

艋甲龙山寺,清同治修《淡水厅志》载:“龙山寺,一在艋甲街,泉州安海分派,乾隆二年建……”寺中《艋甲龙山寺记略》碑云:“初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用五年完成,历经嘉庆二十年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暴风雨再行修筑,尤以民国八年栋梁遭白蚁严重侵蚀,大事彻底改建,于民国十三年竣工落成……”

淡水龙山寺,亦称沪尾龙山寺。连横《台湾通史》记:“龙山寺在县辖沪尾街,乾隆年间建,规模颇大。光绪十二年,巡抚刘铭传奏请赐匾,御书‘慈航普渡’四字,悬于庙中,今存。”但据该庙碑文,“兹我沪尾三邑众等,意欲就沪尾街重建寺宇,崇祀佛祖,凡捐题庙资,众均乐从,祗缺庙地一所别无所措,幸有业主洪光海、光城兄弟踊跃倡首,敬献庙地一所,共成其事……咸丰捌年叁月□日同立”看来,淡水龙山寺是咸丰八年所建成的。

据上所述,诚如连横《台湾通史》云:“安平(台南附郭、台南龙山寺所在地)为全台首善之地,开辟最早。”鹿港、艋甲开发稍迟,不过在乾隆年间就有“一府(台南府)二鹿(鹿港)三艋甲”的说法。淡水龙山寺所在的沪尾虽与艋甲同属淡水,但是它发展为重要商港的时间却是在咸丰初年,比艋甲来得晚。可见,五大龙山寺的建立刚好与台地开发的先后同步。

现有资料还表明,台湾五大龙山寺都建立在泉州人聚居地,泉地的郊商对寺庙的兴建出力最多,而且五大龙山寺都带有祖庙安海龙山寺的建筑印记。

台湾最早开辟的安平,其地名来之晋江安海,《台湾通志》云“安平为泉州安海之名,延平(郑成功)起师之地也,入台之后,移置于此,又建桔柣门,以存故土之念。”“安平镇为互市之口,驻领事,设海关,以振兴贸易。”安平与泉州人的关系可想而知。所建龙山寺旧貌不知,但名列《台湾通志》,规模一定不小。

凤山也是较早开发之地,原为郑氏之万年县,当然也是泉州人占多数的地方。所建龙山寺为“两殿夹拜亭,外带左右护室”的平面格局。据庙方介绍,“该寺保留丰富而完整的传统寺庙建筑资产,从屋顶剪粘、泥塑、山墙面设计、台基、柱础、石材雕刻、木构栋梁、雕窗、门墙彩绘等全体造型或局部构工,相当可观。”

鹿港在乾隆四十八年定为与晋江蚶江对渡港口,多泉州移民,有“小泉州”之称。所建龙山寺宏丽壮观。《“台湾紫禁城”——鹿港龙山寺》一文介绍:砖石杉木“皆由泉州远渡重洋而来,并以巨资聘闽粤名匠来台兴建”。“规模宏伟……共分三进,由外而内为山门、中门、戏台、拜亭、正殿、后殿及左右厢廊,前殿包括三川殿及龙虎门,它共开五门,所以为五门殿,中门左右各有抱鼓石。”“龙山寺的雕塑极为精致可观,尤其是三川殿前的石雕、木雕及泥塑,都是罕见的精品,而前殿、拜亭和后殿的三组石雕龙柱,风格迥异。”而道光十一年《重修龙山寺碑志》记,乾隆五十一年建寺,“林(廷璋)君祖振嵩、许君乐三实经营之”。林振嵩即晋江永宁人,在鹿港开设“日茂行”,家资巨万且好行善事。道光十一年重修则由其后人林廷璋等主持。当时出资的还有“泉郊金长顺、厦郊金振顺”等郊行。

万华古称艋甲,是台北市的发源地,清雍正初年,以晋江、南安、惠安人为主的泉州人(称“三邑人”)最先来此开发,到乾隆年间已发展为繁荣街市。乾隆三年,三邑人合资兴建龙山寺,“以龙山寺为中心,创设了台北北郊、泉郊等商业组织”。《艋甲龙山寺记略》碑文载:“全寺面积一千八百余坪,坐北朝南,平面呈日字形,计由前殿、正殿、后殿等三进及左右护龙构成。前殿为十一间阁之殿宇,中门前有铜铸蟠龙檐柱一对,为全台仅见。正面墙堵全由花岗石与青斗石混合雕凿组构而成……”资料表明,艋甲龙山寺是在1919年由泉州匠师王益顺主持修建的。

淡水古称沪尾,该地原是临近淡水港的普通农村,清乾隆五十三年,开放南岸的八里坌与福州五虎门及泉州蚶江对渡,后来八里坌港口淤浅,商船皆依北岸沪尾出入停泊,沪尾才发展为街市。咸丰年间,由三邑人士捐建龙山寺。主持者黄龙安,《台北市志稿》有传:“籍福建晋江,为人好义慷慨……初居沪尾,营泉郊德春行……”而淡水龙山寺庙柱所镌当时捐资者姓名,就有“晋邑弟子吴瑞清、吴本林”、“祥江(芝)弟子蔡贞投”、“祥芝弟子蔡源顺”、“晋水锦江弟子纪禧阳”、“晋水弟子蔡泉发”、“祥江(芝)弟子蔡垂隆、蔡百换”、“晋邑洛溪弟子吴得那”、“晋邑弟子吴大泽、吴紫同”、“晋水弟子黄金丰”等诸多晋江人。据庙方介绍,该寺“建竣于咸丰八年(1858年),由晋江安海龙山寺分灵来台,故名龙山寺,除了主祀观音之外,配祀妈祖和注生娘娘。本寺建筑巍峨,尤其以石雕、螭虎窗、木刻、麒麟堵、神祇塑像极为精美,虽经多次修缮,仍称得上古意盎然,据传光绪中法战争后,光绪曾御书‘慈航普渡’匾额,可说是淡水名刹。”

在民间看来,观音是一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明,尤其有“慈航普渡”的功能。初往台地的移民,多有因过澎湖沟遇风浪溺亡于海洋的;迁台之后,在开拓荒野时常遭毒虫瘴气而死亡,有“三在六亡一回头”之说。在这种境况下,观音的信仰广为普及,佩带观音香火过台湾者众多。及至在台湾立定脚跟,安家立业,自然会建立寺庙,作为一地保障。这就是五大龙山寺在泉州“三邑人”聚居地建立的最初起因。

至乾隆间,台湾得到开发,商贸兴起,“南至南洋,北及天津、牛庄、烟台、上海,舳舻相望,络绎于途,皆以安平为往来之港。而南之旗后,北之北港,亦时出入。四十九年,许开鹿港。五十七年,又开八里坌港,以于泉州互市,而商务乃渐及台北。”台地的郊商很多是泉州人,获利颇丰,为了祈祷海上平安,总能不啬巨金,营造神庙。于是在台湾几处商贸发达的港口一一依照家乡安海龙山寺的规制、样式,先后在台建立了五大龙山寺,并在之后的重修中,不时增添新的内容,使庙宇愈加堂皇壮观。

分布在台南至台北的五大龙山寺在台地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连横所言:“台湾居家妇女,多持观音之斋。”由五大龙山寺分炉主祀观音的寺院多至数百座。从根本上说,这些寺院也当以安海龙山寺为祖庙。然而,自台湾被日本占据以后,海峡两地郊商往来骤减,两地龙山寺的交往也稀微难再。

据安海龙山寺介绍,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春,台南县布袋乡蔡水性曾组团来龙山寺进香,敬献2米多长彩绘观音童子像的三角旗一面,现仍作为龙山寺进香巡境轿前令旗。

20世纪80年代,两岸恢复交通以后,1992年有“台湾省高雄县蠔仔寮紫霄殿元帅府众炉下”来安海龙山寺谒祖,敬献“功在台疆”匾额一方。1997年台湾高雄市前区镇佛佑路善信洪水镜等与凤山市自强二路长源机电工程公司郭蔡阿惠等各敬献大殿前拜亭石柱一对。2002年,“台湾高雄县坪官乡仁寿港紫霄殿龙山寺管理委员会”来安海龙山寺谒祖,敬献“普行大慈”匾额一方;台北林口凤阳寺来安海龙山寺访问,捐资20余万元。2003年10月,应台湾新天极宫邀请,安海龙山寺董事长颜呈彪、龙山寺方丈释开慈等赴台10天,参访台北、彰化、台中、高雄等相关宫庙。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安海龙山寺一定会恢复往日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台湾信众。

福全城隍庙

福全地处晋江东南,古来为海防要地。《泉州府志》记:“福全西南接深沪,与围头、峰上诸处并为番舶停泊之门户,哨守最要。”据当地林氏族谱所载,其开基祖林延甲“乾符戊戌(878年)就试,捷登武第,屡次立功,授指挥使入闽,封御于此。初履斯地,见沧海无际,荒野凄凉……”其墓至今尚存。可见其沿海守御事直可追溯到唐代。

《明史》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当时闽东南泉州沿海筑卫城一,即永宁城;所城五,即福全、崇武(在惠安)、中左(在厦门)、金门、高浦(在同安)。福全所城范围包括今福全村及溜江村的一部分,“周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窝铺十有六;为门四,建楼其上。”其规模略小于永宁卫城,而较中左、金门、高浦等所城大。建城时并建有官署,即福全守御千户所,两廊列十百户所。所治之右,立有城隍庙。

自古有城必奉祀城隍神,城者指城墙,隍者指护城河,城隍神就是城市的保护神。到明代,朱元璋特别提倡在各地建立不同品级的城隍庙,以神道设教,巩固其统治。如明代文学家晋江人陈让在《泉州城隍庙记》所言:“高皇帝平定埏区,正位建元,二年己酉,诏封天下城隍神爵号,视地为差。三年诏定天下所祀岳渎、城隍皆依本称,无爵号……四年郡邑里皆立厉坛,以神主其祭,监察官民善恶。官履位,必先假庙与神誓,期阴阳表里,协于正直,以顺承天庥,通乎昼夜之道。”从京都到郡县,直至卫所,凡有城池处,大封城隍神,期以“阴阳表里”,使“人有所畏,则天下不敢妄为。”一来督察地方官吏,二来监诫天下百姓。福全城隍庙现存清代《重修城隍宫记》碑文记:“福全所城城隍庙由来久矣,相传所城告竣在洪武二十年,庙之兴大约与所城先后并建。”

明代,福全城是晋邑南乡一个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福全守御千户所除下辖围头、乌浔、深沪巡检司,负责防守晋江至南安的海域(北到大岞,南到料罗),还辖有垾寨一处(在晋江十都潘径)、屯田二所(南安县北东埔及惠安涂岭)、烽燧十处:安平、坑山、东门外、洋下、陈坑、石菌、潘径、隘埔、石头、肖下。福全城内分十三境。号称“百家姓,万人烟。”街道纵横,有北门街、西门街、泰福街、庙兜街、文宣街,百业繁兴,还有不少“远商异国”的海商。城里读书应试者很多,有“无姓不开科”之说,出过大学士蒋德璟等一批名人。自明嘉靖倭乱至后来的海寇、荷兰人侵扰,凡海疆有警,附近的居民即逃往福全城,以求保障。由是,福全城隍神在晋南有一定的影响,其效力海疆,保卫民众的功能尤为彰显。

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为害东南,围攻福全城达四个月之久,时有本乡秀才蒋君用挺身而出,破家纾难,率城中军民抵抗,时值霖雨季节,四乡逃入城中的难民又多,发生瘟疫。蒋君用一面指挥守城,一面施药施粥救护难民,自己也染上疫病卧床不起。忽然梦见城隍神来替他治病,说:“你为乡里百姓出力,我来替你治病。”经针灸出汗后,病马上就好了。于是,组织兵民突袭敌寇,连破五个营寨,倭寇闻风而逃,福全城得到了保障。

福全村民多务农,每年八、九月秋收季节,乡人就抬出城隍神像巡游山界,插旗为号,借神威灵保护收成,名曰“放兵”,放兵期间,每逢初一、十五,各家应备简单的筵碗敬祀,名曰“养兵”。据说一次有个外村的歹徒,不信城隍的威灵,又依仗自己是大姓人家,欺负福全村杂姓,趁月黑夜往福全山面偷挖番薯,装满一担要走,却绕来绕去找不到出路,只见四面鬼影幢幢,就像城隍庙中“牌公”的形象,急忙放下担子,叩求城隍饶恕,答应亲自到庙中认罪,方才得以脱身。第二天,这人果然到城隍庙谢罪,现身说法,更增加了城隍神的威望。

所城城隍品位算是比较低的,但也有转升的机会。传说,某一年,福全城隍得到调令,将擢升为安溪县城隍。但他却对治下的百姓依恋不舍,情愿放弃升迁机会,永镇此地。于是托梦与乡人,言明此事,且劝乡人一心向善,勿辜负自己的心意。次日,乡人纷纷因得了异梦前来庙中探望,果然见神案上赫然写着“将大改小我心愿,乡中弟子万古传。”两句,乡人皆受感动,对神倍加崇敬,就将其刻石为联,以志不忘。

十一都洲村也奉有分灵于福全的城隍神。该村城隍庙记:“嘉靖倭乱时,洲被攻破,村民扶老携幼逃往福全所城避难。返乡时,善男信女迎回城隍香烟,塑造城隍神金身于民间宅院,历经数劫,屡显神灵。今由发起建造洲城隍庙,于2005年竣工,重塑金身入庙开光。”该庙求问吉凶沿用福全城隍庙的杯诗,而且在该村新王宫、玉安宫、光明殿、忠毅宫中也用同样内容的杯诗,足见福全城隍神在周围村庄的影响。

清初迁界,清廷下令沿海三十里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福全边城遂遭毁弃,城隍庙也煨烬。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始由“邑中善士陈浤可倡议董修”,“都人士鼎力创建”。见于碑刻的题缘捐资者就有500多位,其中包括晋南一些郊行店肆和船号。据《重建城隍宫记》碑文载,斯时该庙“镶金错彩,革乌飞翚,轮奂聿新,诚泉南神庙一钜观矣。”

20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城隍庙再次遭毁,至1985年重新修复。庙前有《复修城隍宫续志》记其始末:“庙之建历时五百余载,为泉南古圣迹之一。自光绪年间重修,因年湮代远,瓦砖绽裂,屡经小修,易旧补缺。多年风雨侵蚀,栋梁腐朽将倾,金身荡然无存。岁壬戌,同人乃邀集各乡董事倡议复修。赖众董事同心协力及海外诸善信慷慨捐资,助襄厥事,则庙宇之复建,金身之重塑,得以早观厥成。为巩固长远,原栋梁改用以石代木,既保持原貌且不失壮观。行见庙宇复新,香火兴盛,而垂规模于永远。”

福全城隍庙位于福全城西南,左邻妈祖宫,右有报功祠,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规模宏伟。殿堂依旧式营造,飞檐翘脊的歇山式殿顶,砖石结构的同字形墙体,大三开间,面阔四丈有余,进深三丈余。栋梁采用当地的花岗岩石材琢造,殿门、梁枋、隔扇等木构件皆髹漆彩画。殿前走廊宽约一丈。前有拜亭一座,方广丈余。庙前石埕约50多平方米。四周护以雕栏。石埕左边有一座上演“嘉礼”(提线木偶)的戏台,右边有一护厝。翼护金炉及清代的两座石碑,碑记为当时翰林院庶吉士邑人陈棨仁所撰写。

庙中共塑有城隍神像5尊,还有神主1尊,分别以次命名。大城隍像高5尺余;二城隍、六城隍像高3尺余;四城隍是一座神主牌,上面题刻“福全城隍府主”,应是洪武初诏令各地城隍之神“造木为主,毁塑像”的产物;以上神像置神橱中。五城隍塑像高1尺余,置于神橱外案桌上,三城隍塑像高4尺余,坐于藤编的神轿中,由“五乡四股”轮流恭奉,长年不在庙中。除大城隍、四城隍“坐殿”外,二城隍、五城隍、六城隍都经常被乡人“借”出镇宅。所谓“借城隍”,是指福全本村及邻近的溜江、后安等地村民,遇有婚丧喜庆或建屋上梁、动土、禳病等大事都来商借,奉请神像,以清茶果品供于自家厅堂,冀其祛邪纳福。事毕送回本庙,并敬纳一些香资,作为重塑神像、更换蟒袍的费用。因应乡人“借城隍”需求,故庙中塑造这诸多神像。

庙堂内悬挂匾额四方,分别题词“法镜高悬”、“海甸藩宣”、“燮理阴阳”、“赏善罚恶”。

自庙外拜亭到内殿,刻在石柱上的联对有:

福报善心处事无亏天可鉴,全消恶念获罪能悟神自知。

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作福灵昭九有,安全德合三光。

庙貌仰崔巍为民捍患御灾重作四方保障,神灵昭赫濯自古祭防祀水长流万祀馨香。

福地有神明作恶为非何须强辩,全乡多善信扶危济困自得安居。

纠善恶是非报应丝毫不爽,赞乾坤化育衡平曲直无私。

暗里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烧香。

将大改小我心愿,乡中弟子万古传。

庙中还悬有木牌,上镌《福全城隍公灵应杯诗》,共有杯诗27首,与掷筶杯三次所得的“笑、阴、信”27种不同组合相对应。词意颇通俗浅显,乡人多能解者。

福全城隍神的诞辰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为建城竣工之日。福全村民将这一天定为“圣节日”(附近其他乡村的“圣节日”多在秋收后八九月间),是日,全村家家户户宴请亲友并备办丰盛的筵碗往城隍庙祭祀,醵钱演出高甲戏、木偶戏、电影,一般演出三四夜至五六夜。

“迎城隍”是城隍诞辰庆典的高潮。由福全附近的后安、科任、清沟、埔宅、山尾、坑园、曾坑、浔坑寮、新市、钞岱、围头、南江、洋下等13村,即旧时所称“五乡四股”参加。城隍诞辰那天,“五乡四股”各派代表参加祭拜,在神前卜杯,以得信杯最多者得“龟头”,取得明年迎城隍的资格。经过一年准备,该村于神诞前夕,到庙献演一台戏。五月十四日早,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并扛出本村宫庙大小神像,组织鼓吹、马队、彩旗、花灯穿插其间,往福全村恭迎城隍神像(三城隍)。通常以妇人腰扎黑围巾,手持扫帚走在前面作清道状,小孩经过化妆,穿着戏服,骑马或坐在雇人抬着的软阁上,年青姑娘挑着花篮,再雇用鼓吹、十音、舞龙、舞狮队加入其间,三五百人,百十匹马,一路浩浩荡荡,高奏鼓乐,鸣放鞭炮,游历乡里。所经过的村落亦家家在门口摆香烛果品虔敬。迎回的神像则奉祀于该村,至次年神诞前二三天再送回福全。因为相信“迎城隍”可使村中得福消灾,故“五乡四股”皆不惜花费,争取举办这样盛大的活动。各村旅菲侨胞、港澳同胞除捐资支持组办,届时也多有特意赶回参加者。

围头主帅公宫

晋江各乡村都奉有村落的保护神,称为境主公。围头村的境主是万军主帅,为围头村所特有,村民称主帅公。庙在围头司城遗址左边,称“雄阙殿”,原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1949年农历8月28日被蒋军飞机炸毁,1980年由旅菲宿务乡侨募资重建,又于2007-2008年再度重建,是一座三开间重檐歇山顶的壮伟庙宇,门前立6根青石盘龙柱,殿堂梁枋一概朱漆雕画,金碧辉煌,已成围头一大景观。

主帅公这尊神明不见于经典,是一尊货真价实的地方神。相传神姓丘名军阙,惠安崇武人,其父为明嘉靖年间镇守泉南沿海的将领。丘军阙自幼随父学武,最善使弓弹子,百步取人,发无不中;十三四岁时就跟着父亲巡视海疆,抗击倭寇,不幸竟于围头海面遭遇风浪翻船身亡。村民悯其忠勇爱国,少年夭折,立庙以祀。恰好海上漂来一段樟木,被渔民网到,上面赫然写着“万军主帅”四个大字。于是人们就用这段樟木雕成丘军阙像,就是一位蓝袍银甲,手握金弹,英气勃勃的少年将军形象,称之为“万军主帅”,供奉为一村境主。

围头奉一尊军神为境主,当与围头作为海防要地,历经倭寇海盗入侵蹂躏,人们尤其希望得到军队保护有关。其庙额书“海邦雄阙”,楹联曰:“主万众以扬威心知有国;帅三军而效命奋不顾身。”村民认为,主帅公在灵圣感应,福佑乡里方面并不逊于其他大神大道。故大至乡里族姓矛盾的化解,小至人家建屋动土,婚娶择日,村民都要向主帅公请示讨准。亲人出远门,定要往庙中求一小包香灰,让他佩带,以保在外平安。远在菲律宾宿务的围江同乡会,也特地在四楼为主帅公立了一个殿堂,作为乡侨敬拜之所。

金井一带村落将境主神的诞辰称为“圣节日”,作为一村的重大节日。每年一到“圣节日”,村民就要备筵碗敬境主神,请戏班演戏,办酒席宴请亲戚朋友,热闹一番。说来也巧,这一带村庄的“圣节日”都集中在农历8~10月份,正好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番薯收成的季节,“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办起酒席特别大方,无论相识与否,来的皆是客,尽可放开吃喝。故“圣节日”又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喜庆丰收的色彩。

围头村农历八月十八日“圣节日”,即主帅公诞辰庆典,则往往比其他村庄更加盛大铺张,而明显带有一种军事的色彩。据老华侨在《菲律宾岷宿围江同乡会金禧特刊》撰文回忆,因为围头在明代设巡检司,建司城,属福全所城辖下,以故万军主帅每年要提前送到离围头七八里地的福全村加盖油彩,在圣诞日之前两天即农历八月十六日组织盛大的队伍去迎回,是夜开始宴请宾客、演戏,继续到十八日,而十九日还有一天的“巡境”,即抬着万军主帅神像游行乡里各角落,接受家家户户的礼敬。在这长达四天的狂欢中,则以十六日迎神最为热闹:

……经常由主持人在神前择个良辰吉日“辞神”,而后将金身送往福全乡文庙,由雕塑匠粉饰,加盖油彩。远在农历七月间即开始筹备……临时乡中大扫除……八月十四日十五日亲戚朋友由邻村陆续到来。一般卖糖膏仙者,装糕人者,投骰子者,打拳卖药耍猴子变魔术者,卖食品,卖玩具者等赌场摊贩布满宫埕、祠堂埕,及遍布各角落之大班小班,高甲戏、老戏、南音清唱、小梨园、掌中班、傀儡戏,我乡南音社的“郑元和”等清唱,鼓乐喧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子们姑娘们穿着新衣争妍斗丽,全乡充满一片喜气。

十六日迎神,清晨列队向福全乡进军。数千人的队伍以侠客打扮的“武报”骑马作前导,一些还愿扫街道的妇人随后。继则“文报”,开路大锣、头灯头旗,肃静回避(牌),金瓜锤,蟒珠,玉笔,佛手,香花灯果等四捧四举。满路遗香的香担,大鼓大吹,八音十音,唱水调,套鼓音,车鼓弄,马队,妆阁,狮队,龙队。最有趣的是三五如旧剧丑角打扮的小步兵(或谓痟铺兵),怪模怪样,穿草鞋,持小锣,沿途奔跑,呼呼喝喝,装痴作醉动作滑稽,趣语迭出,惹人欢笑。事实他们是联络员在维持队伍的秩序。神轿则以先锋爷在前,继则各角份所奉之佛,如西山角之朱王府,庵兜萧王府,霞聚范王爷,西埕抄王府,厝后昭王府,西南薛王府,上面十二代巡,城南四王府,墙围内仙公。龙王、妈祖金身庞大较罕出驾。孔子亭为主帅公正驾,轿前两侧有长拂,轿后则有遮阳、凉伞,以及其他仗仪神器。通常抄王爷殿后。

妆阁如“花车”,布有景物,剧目如貂蝉拜月、相如文君、游龙戏凤、英台三伯、凤仪亭或萧史弄玉的箫笙和鸣等。

马队亦多扮古装通俗历史故事。三五人一出,或二三人一剧,如白蛇传,铁弓缘,三藏师徒,八槌闹朱仙镇,三战吕布,五虎征西等武行节目。

瑞狮则有庵兜队与西山队,两队一点武工皆系由国术教练所传授。真刀真枪,藤牌勾镰,长棒短棍。吾乡之狮,狮头甚大,其形略扁,古靛蓝色,青身红鬓,额贴神符。提狮头者工夫老到,长于消闪纵跳。操狮尾者则短小精悍。狮旗两面为布阵之指挥官。计有盘螺阵,蝴蝶阵,长蛇阵,及官刀斩四蹄等套。表演时狮旗先出阵。青狮凶猛张牙舞爪扑来,旗风招展,远挑近拨,进退翻腾,各施绝技。刀劈剑击,枪刺棒迎,藤牌滚来,狂风掠地,官刀挥动,如闪电奔驰,勾镰枪左挑右割如灵蛇飞舞,双鞭齐发势若猛虎下山。短棍急扫,三叉摆开,俨如蛟龙滚海。空拳多宗,大开大合,功架雄浑,翻转跳踢,轻灵矫捷。斩四蹄一套乃为短兵器,利刃近身肉搏,攻扫下盘,惊险万状。舞狮者除冲锋作扑噬外并须闪躲翻转,紧急纵跳,展出浑身解数。吾乡呼“刣狮”而不是谓弄狮,因是全武行之斩杀,并非只舞弄而已。惊险程度,令人怵目心惊。另一系滚狮球,着重滚转,提狮球者一声呼喝,跳上八仙桌,在密锣紧鼓声中,猛狮挺身追纵飞跃上桌,狮尾亦随之借势跳上,观众喝采,鞭炮雷动。

龙我乡有两队,一大一小,单指大者长十余节,鳞甲青蓝色,青身红鬃,衬以金咀,龙头硕大。血口大开状似欲噬珠。舌头乍缩乍伸。钢线卷成的两条长须不断摇动,两腮后展,额凸角仰,双眼内装置两枝五块小电池的手电筒。每节亦均装有电筒。夜间目光照射颇远,宛如活物出现,恐怖万分,令人毛竖颤抖。龙头内贴神符,及装有转机和响铃,重达三四十斤。非有相当臂力实难举起舞弄,故皆遴选三五最有气力壮汉轮流代替。在行列中龙可说是最惹人注目,往往是一般好奇的小孩子,成群结队紧跟在后。表演时龙旗四枝分镇四方,配以锣鼓以资节奏。举龙珠者为主动,最紧张者为龙穿尾及龙翻身两套。迎佛之前龙往海口“请水”,龙头内装有佛像,在一次舞龙之时,作者亲眼看见“如龙神来朝”。在宫口似将欲飞升上天。举龙头之吴君紧握龙杆,而竟双脚离地升起,众人合力拉下,竟未能阻其飞升之势。经一番腾跃,乃复原状,而吴君则满头大汗,气喘咻咻矣……

曾记某年有“老鼠娶亲遇猫公”的有趣节目参加行列,迎亲者和新郎皆老鼠打扮,花轿后则跟着一双笑眯眯的大猫公。亦有某一年有女艺人扮昭君出塞,抱瑟琵在马上自弹自唱。南音清曲,童子数人扮小番,摇钱鼓,敲小锣,按板拍,或弄杯,莺声婉转,配音巧妙,一新耳目。

浩浩荡荡之长列队伍自福全至围头,沿途弄狮舞龙,郑元和拍胸扛球,载歌载舞,吹吹打打。所经各乡村皆摆香案,在路口奉茶放鞭炮致敬……入夜家家户户宴请宾客,猜拳闹酒笑声震耳,可见我乡这一圣节日是何等热闹。

其回忆虽然写在纸面,但当时欢乐、和谐的场面却栩栩如生。

围头村旅居菲律宾宿务的上千乡侨,也一样把主帅公诞辰作为盛大节日。那一天晚上,人们会聚在同乡会大楼,先在四楼主帅公神前拈香致敬,之后聚餐开会,各叙情怀,并表彰本会热心人士,颁发奖学金给乡侨子弟,举行结合抽彩的游艺演出。老辈新秀,欢聚一堂,乡音乡情其乐融融。乡侨凭借此庆典加深了交往和感情。

同类推荐
  • 拆楼记

    拆楼记

    “我”姐姐家所在的张庄,即将成为市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姐姐和同村人想趁着土地被征之前抢先盖楼,以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偿。为帮助姐姐脱贫致富,“我”身不由己地成了这一重大举措的参与者和背后军师。楼盖好之后,结成统一战线的十几家人家先后遭到上级部门的各种瓦解,一场巨大的较量拉锯战一样展开。在种种现实利诱或威胁面前,统一战线逐渐分崩离析,何去何从?怎么选择都令人心有不甘,结局出人意料,令人难以释怀。作品既有纪实作品的现场感,亦有小说的精巧架构与卓越的叙事技巧,更兼学者般的缜密与思辨力。它在重在刻写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变迁,人心的向背与暗角,人性的脉络与真相,令人无力逼视。
  • 海归抢滩中关村

    海归抢滩中关村

    本书介绍在中关村创业的代表性海归企业的决策人,记述其留学过程、海外经历、回国感悟及创业的历程与事业发展。
  • 燃烧的雪

    燃烧的雪

    还真有点两年前朋友说的那样,她的文笔确实很棒。无论是写人生,写爱情,写风花雪月,写白云蓝天,写岁月催人,写草生木长,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而这些哀怨和忧伤里,似乎又时刻地闪耀着坚韧的光芒。人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们几乎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
  • 唐诗 宋词 元曲:元曲

    唐诗 宋词 元曲:元曲

    中国历代诗歌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收录了许多名家的元曲作品,十分精彩。
  • 十六夜膳房

    十六夜膳房

    本书巧妙借用民间耳熟能详的孟婆、忘川等元素,以生死之命题搭建美食于情感之间的桥梁,将现代都市人的诸般情感体悟作为丰富食材,烹制出各类让人或感动、或失落、或悲戚、或愉悦的人间料理。你我的失措、爱恨、遗憾、生死,都蕴于每一道食物之中,杂陈人生百味。它在试图还原一个热气腾腾的真相:只要心怀温柔,每个人都会活过很好的一生。
热门推荐
  • 灭劫神主

    灭劫神主

    劫要灭我,我先灭劫!……自古以来,生伴随死,起伴随落。杀戮伴随着劫难。诸国争霸,群雄并起;宗派林立,血雨腥风;万族论道,劫难再现……大千世界,谁主沉浮?在这个充满劫难的时代中,姬龙踏破九天十地,逆天夺命,灭劫破灾,斩破三千宇宙!
  • 金融天才成长记

    金融天才成长记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认识到了金融的重要性,以及金融投资中的商机,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华尔街的魅力让无数人为之痴迷,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陈晨的大学生,这个看上去有些帅气但浑身散发着农村泥土气息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金融,就表现出了他在金融投资方面的超人天赋,且看主人公如何在金融战场中磨练己身、叱咤风云.
  • 半仙传人

    半仙传人

    命不足,功德补。大学应届毕业生韩轩,拜入半仙门下习鬼渡秘术,以斩妖除魔、化鬼驱魂为己任,只为了能清醒的活着。
  • 列异传

    列异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爱是你:S级特工组

    最爱是你:S级特工组

    风云雨,二十一世纪云天高中冷面校草一枚,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优良,车祸,本以为再也无法相见的两个人竟重新相遇!只是再次遇见,他却已经不记得她了。“你不记得我?没关系,我记得你就行啦!”“你不爱我了?没关系,只要我还爱你,就一定不会放弃!”看二十一世纪美少女千寒,穿越未知时空,重续前世恋情!与时空强者强强联手!
  • 全能侍卫

    全能侍卫

    他来自一支杀人不眨眼的神秘部队。经过了三年的神经紧绷,看淡了生死,卸甲归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都市。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各种好事接踵而来。当美女校花,霸道女总裁,御姐萝莉都向他投怀送抱时,他果断拒绝---“白天不约,晚上再约吧!”
  • 盛世暖婚:早安,总裁大人

    盛世暖婚:早安,总裁大人

    未婚夫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在一起了,未婚夫还坚定的对她说:这辈子非安娜不娶。那时候的乔伊人觉得她世界里唯一的光亮都消失了。而这个A市传闻中,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男人却对她说:“嫁给我,这辈子只宠你一个人。”婚后,他果然说到做到,每天都“宠”她,从此顾少踏上了宠妻一去不复返之路。
  • 青春宴席

    青春宴席

    我们的相遇本就是一个谎言的开始,无数个圈套正在向我们靠近。,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到最后无法自拔。
  • 灵宠斗士

    灵宠斗士

    一个未知的地域,一群新生,他们可否发挥最强的力量,打败黑暗军团?
  • 大善魔

    大善魔

    废材退婚变天才!随身老爷爷!无限金手指!随地捡宝!养的土狗变神兽!门派勾心斗角!随意杀人夺宝!口口声声要逆天!以上内容作者都没写。这只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在异世修炼,行走世间的故事。为善者报以善,作恶者报以恶,天不报,我来报。------陈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