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的工商社会,有人把拥有财富的多少看作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唯一标志,因而他们便把赚钱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俗人常说:“只要不犯法,什么可赚钱,我就做什么。”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工商活动都成了他们成就赚钱事业的手段。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也总是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愚者”,他们把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当作自己的事业,为此,即使牺牲自己的赚钱机会,耗费自己的无限心力,也在所不惜,心界坦荡。拜读邵建寅先生亲自惠赠的大作《中正五年》——愚者一得集,我深深地理解了他于1989年5月毅然决然地搁下他已卓有所成的工商事业,出长中正的一片苦心,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唯有鉴于华文教育日趋式微,为后代子孙计,自当稍尽绵薄,以图挽救,乃勉为其难,挑起重担。”他怀着“析薪传火”的奉献精神,重新回到“为人师”的行列,走上中正学院院长的岗位。
是强烈的使命意识驱使邵建寅先生细致入微地思考着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目标、华文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华文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和华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这种对华文教育路向的推究是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我以为他对华文教育的定位是允当的,譬如他指出华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于:一,为居留地培养人才,他说:“侨校应为居留地培养人才,使与当地人融洽,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奉献才智,尽心竭力,谋求第二家乡的富强康乐。”二,薪传中华文化,他对老师们说:“你们现在教的学生,就是未来侨社的负责人,华侨社会将来变成什么样,全在你们的手里。”任职后的第二年,他更提出:“我们应该栽培具有中华文化素质的菲律宾公民,菲律宾华文教育已经不是祖国教育的延伸,本土化是现今的趋势,薪传中华文化,不单是保留好的传统,而且要传授给本地人,我们应以这个立场,推展教育工作。”这种推进“融洽”的开放方针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邵建寅先生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自勉,因而能不断产生出新的建革冲动,不断呈现出新的业绩,使中正的教学一级一级地走向化境。中正学院六年来的工作主题便让人们能清晰地看出其进步的轨迹:1989-1990年,由小而大、自低而高、从近而远;1990-1991年,善用我们的潜能;1991-1992年,更高、更远、更快、更新;1992-1993年,自强不息——求创新,求突破;1993-1994年,同心同德,共创未来;1994-1995年,无我无私,牺牲奉献,为中正开拓灿烂的前程。
作为一校之长,其职责不仅在让师生在上课时间都待在教室里,而且更应该让师生都树立起明确的目标意识,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进取,从而为教育学注入不竭的动力。从《中正五年》中,我深深体会到:在对待教师方面,邵建寅先生是位成功的领导者,他善于凝聚教师中的绝大多数,既注重精神感化,亦不放弃以提薪来激励教师,运用企业管理的手段来作辅助,不失为管理学校的有效方法。五年中,教师的薪俸翻了一番,有效地凝聚了教师是有目共睹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搜集在《中正五年》中的许多篇章是邵先生在教师联谊会上的演说词,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社会,许多教师已表示深得教益。在教导学生方面,邵先生也堪称一位好老师,他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将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效果显著。
良好的人格本身就是最好的仪范,邵建寅先生尤其注重身体力行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因而赢得了“中正人”与“非中正人”的共同体认。我以为,这正是善于融汇各种文化优良成分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正是在功利社会被视为“愚者”却浸滋于传统优秀文化中而自谦为“愚者”的人们在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
(原刊《世界日报》1998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