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至9月3日,我获得了一次赴英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会议的主题是“信息之力与中国近代性的形成”,与会代表来自亚欧美各地,两天满满的交流不能说没有收获。这儿我特别想记录的是会议之后黄昏下的温莎小镇之旅。
傍晚6点,我们由伦敦大学霍洛威学院的古老城堡式大楼出发,驱车前往约10英里之外的温莎镇,9月的伦敦,早晚已显出丝丝凉意,但车窗外的阳光温婉迷人。车子在蜿蜒的小道上穿行,让人产生由田园向更深的田园进发的感觉。路两边的树木参天而立,形成密迩的篱笆墙。夕阳穿过树丛,光线交织成变幻的图案,让人遐思。
当车子来到一个交通路口时,我们知道温莎小镇到了。会议组织者让大家下车,步行走过一条狭长的街道,以便于我们走进这虽属偏远却极具贵族气息的生活情境之中。
街道旁是各式店铺,有书店、商场,还有酒吧、饭馆,那些店牌是古老的,有一书店叫“伊顿古老书店”,有一商业街标明了最早的成立时间是1896年,有一煤店也标明其悠远的历史与顽强的坚守。这些沿街的店铺建筑风格各异,但都不高,至多也就三四层,多数是一两层的,沿街的窗台皆种有鲜花,花香色艳,宁静中彰显着勃勃生机。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伊顿桥,泰晤士河由小镇穿过,夕阳下人们徜徉在桥上,悠闲地欣赏着如金一般的阳光,远处河面愈显开阔,河中之洲上休憩着肥硕的天鹅,洲上树丛中的小屋则若隐若现,宛若仙境。
伊顿侨通向一片高坡,高坡上的代表性建筑便是温莎古堡了。这是英国王室的行宫之一。早在11世纪,征服者威廉一世为防止英国人民的反抗,在伦敦周围郊区建造了9座相隔32公里左右的大型城堡,组成了一道可以互相支援的碉堡防线。温莎古堡是9座城堡中最大的一座,该堡建于1070年,转瞬已历近千年。其间,英王亨利一世曾于1110年在这里举行朝觐仪式,从此,温莎古堡正式成为宫廷的活动场所。经过历代君王的不断扩建,到19世纪上半叶,温莎古堡已成为拥有众多精美建筑的庞大的古堡建筑群。温莎古堡占地7公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尚有人居住的古堡式建筑。这是一个花岗岩建筑群,共有近千个房间,四周是绿色的草坪和茂密的森林。正面是圣乔治大教堂,哥特式建筑,塔尖高耸入云,十分壮观。古堡分下、中、上三区,下、中两区为英王王室的正式国务活动场所和私邸;上区有国家公寓,以收藏皇家名画和珍宝著称。古堡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青草地,远处是田园农舍,一派乡村原野风光。女王及其亲属常到此地度周末或短期居住。或许今天的温莎镇人并不再憎恨王室的奢华,他们倒是可坐收古堡旅游业发达之利了。
我们选择了一家摩洛哥风味的餐馆,完成了此次英国会议的最后晚餐。会议代表抛开了会场上的正襟危坐和不苟言笑,变得亲切和谐起来。大家相互畅谈,或是英文,或是中文,总之以畅爽为基调。摩洛哥的餐厅、食品和服务均极具特色,但我们跨越民族间的交流则更沁人心脾。
(原刊《厦门大学报》2010年11月12日第4版“海外生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