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心目中印象较深的菲华民间社团,大体都是应时代之需而生且责有所专的。第一个华人社团“长和朗君社”是19世纪20年代出现的以“南音”来弘扬国粹、联系海外炎黄子孙、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故至今仍深得人们的喜爱。华侨善举公所成立于1877年,它通过设立义山的方式让不能在天主教坟场下葬的华人死后能“入土为安”。14年后,它又把目光从死者转向生人,创建了中华崇仁医院。去年的双甲大庆昭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清朝驻菲领事馆的开办,第一所华文学校小吕宋中西学校亦得以宣告诞生。由此,华人在菲安身的基础得以奠定。
随着华人在商务上的发展,华人必然要面对菲律宾大社会。1904年出现了岷里拉中华总商会,1911年,怡朗中华商会前身中华国民公会成立,1921年,罗申那菲华会前身罗申那华侨工商同和会成立……它们在与不利。华人的西文簿记法案的斗争方面捍卫了自己的权益。1954年商总的诞生又在零售商菲化、米麦业菲化、劳工菲化与教育菲化等菲化法案层出不穷之际,有理、有利、有节地协调了与菲政府的关系,并通过华人志愿消防队、华人义诊队与农村校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了华人在菲民众中的形象,商总还在华人从商业兼及工业方面穿针引线,因而推进了菲华社会工商业的大发展。在中菲建交后,以菲华联谊会为代表的增进中菲友谊之组织亦发挥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
敦睦族谊、乡谊,弘扬中华文化是菲华社会中众多社团创建的动力,华文教育与华文报纸成为广大中华文化的基地,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悉心呵护,宗亲会、同乡会等组织更加如雨后春笋蓬勃兴盛,并构成为菲华社团中最为庞大的一支,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菲华社会得到薪传的兴旺景象。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上存在着“现代化”与“寻根”两大潮流,现代化即积极吸取全人类的各种优秀文化遗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寻根即追寻本民族发扬光大的文化原脉,并有效地加以传承。由此对照时下的菲华社团,首先要适应时代之需,鼓励社员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应成为主要的追求,当然许多社团在奖励学业优异者、在国内外攻读高学位者和科技事业拔尖者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看来,在这些方面可做的事仍很多。我们已不能仅把眼光囿于科技尚不甚发达的菲律宾一隅,我们应树立在国际大舞台上一竞高低的志向,必须有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的意识。其次,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已是许多社团的共识,亲亲仁人、勤劳俭朴等在侨社中亦已蔚成风气,但也有些社团仅把弘扬民族文化写在章程里或纪念刊上,实际上许多人对什么是中华文化,或知之空泛,或未得其旨。许多社团在弘扬民族文化旗帜下泛泛而为,不注重突出本社团的特色,社团活动仅止于搞些聚餐会而已,这样的社团事实上无法发挥什么作用。我们应提倡像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责有所专的做法,他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华裔与菲律宾大社会的沟通与融合、研究菲律宾华人的经济与历史等具体事务方面,因而成绩斐然,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在民主化社会,我们不应追求一元化的领导,多元共存乃势所必然。但加强彼此交流,力求自我的责有所专当是社团取得自我发展的命脉。我们相信,只有顺应时势而又自具特色的社团才能被荣光地载入史册,而那些徒具其名、不求其实的社团必将灰飞烟灭。
(原刊《世界日报》1998年3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