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王文禄《策枢》卷四说漳州民间:“海)寇回家皆云‘做客回’,邻人者皆来相贺。”“做客回”,从字面上看,是指在外做客之后回到故里,但在明清以来的福建,“做客回”则特指主要利用非法途径赴海外,经过艰苦打拼,再荣归故里,邻人前来致贺的现象。自明清至今,5个世纪已过,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时下此风仍盛。不久前的海地地震,有一批藏匿海地的福建偷渡客需要救援,这使该现象再次进入世人的视野。
福建先民具有开发、经营海洋的传统
学界关于南岛语族的有关研究揭示:福建是南岛语族的祖居地,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就通过“东山陆桥”到台湾,再航海到达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与太平洋的西部。这片南岛语族居民因为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富于流动,因而覆盖了今天的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新西兰、夏威夷、麦克罗尼西亚、梅拉尼西亚、博洛尼亚、中国台湾等各个岛屿。1996年,巴丹群岛的一名女子Lida嫁到兰屿椰油部落,族人从古老口传中发现两地血缘与文化同源。1998年,台湾雅美人赴菲律宾巴丹岛“寻根”,竟可以直接用母语沟通,彼此都有回家的感觉。进入近代以前,民族国家的概念尚未生成,所以出海行走就像走亲戚一样。
明清福建人的航海技术达到了较高的程度,“福船”曾带着郑和下西洋。跟随郑和出海的人员中,福建沿海人占很大比例。福建人王景弘是当时郑和的重要辅弼。他们使用绘制相当精确的航海图,利用司南、海道针经和过洋牵星术、多盘等指引方向,直至航行到非洲东海岸。当郑和航行湮息之后,散于民间的船户利用这些技术继续开拓和延伸着海上航线。
海禁:出海者成为海外移民
明代以后,朱元璋想恢复“成周”之片治,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作为大明王朝的子民要越境出洋,认为他们是“自弃王化”,因而必须被禁止回国。细细考察,福建沿海人民流寓客居海外,有的就是由于政府采取严厉的海禁政策所致。本来早期的人们多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禁断绝了他们海上作业的道路,他们只能流寓海外。
由于海洋上风候多变,时常还会出现漂流现象,一些航海者是在被动情况下沦为海外移民。有些在海禁相对宽松时期走出去的人们,在海禁严厉时亦归国无门。移民海外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他们却成了“海外孤儿”。当各国纷纷为海外侨民谋求利益时,明清政府多视其为“叛臣”而任由外国势力宰割,那些西方列强正是在征服海外华人之后,萌生了征服中国本土的野心。此外,海洋天灾如风暴潮、台风、地震等均可能让生民破产而流寓海外。
福建沿海自然环境适合出海
福建海岸线曲折,易于躲藏,而明清政府即使是在加强海防建设的时期,仍然只是延续西北陆防所采用的设点防御的办法,实际上海防必须是全线防御,这在当时却做不到,后来虽然逐渐线式防御了,但时常又会松懈、被腐蚀,漏洞仍多。出海口那么多,想出海偷渡者总能找到机会。
国外对丝绸、瓷器、茶叶的需求激增,福建沿海居民出海后可以建立起这些商品贸易的网络,譬如从马尼拉到墨西哥漫长海上商业航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明中叶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兴起,关于海外遍地都是黄金的传说更多,许多人制作木帆船加入贩运的船队,从事起丝绸、瓷器、茶及其他日用品的贸易。成化、弘治时期,私人海上贸易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为抵制官方的阻挠,他们采取了武装走私的新形式。长期的较量之后,官方改变了强硬的办法,从隆庆元年起,宣布开放漳州月港为合法的海外贸易港口,这一改变方便了沿海居民外出经商,“做客回”更是大批涌出。
尚利、尚勇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
放浪大海是沿海男子的基本价值取向,读书已不受人们的重视,守在家里再好均被视为没出息,甚至人们不讳言自己家里有人偷渡出海,海外侨领亦参与到引导乡人偷渡的行列中。遇到海难,这也只被认为是若干成功事例之外的少数失利。改革开放后,福建沿海经济已有了很大改善,但出海势头仍盛,有些“蛇头”对沿海居民故意编造奥巴马总统会推行大赦,让非法移民合法化,在美国随便干1小时顶在国内打工1天或几天的舆论;而对美国政府则编造这些非法移民遭遇政治迫害等谎言,对沿海居民仍产生了很大的动员作用。
流寓到海外的福建沿海居民起初两手空空,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慢慢开始从事一些小本经营的商业活动,包括开饭店、洗衣店、制衣厂等等。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入贸易行业、银行业乃至制造业,事业由小到大,资金越来越雄厚。尽管许多人经由非法的途径到了国外,但通过大赦等途径合法化之后,他们可以成为侨领,乃至逐渐进入主流社会,谋求政治职位。
这些海外移民在改革开放后,纷纷取得了“做客回”的资格,于是家乡到处盖起了洋楼。有人说,这些洋楼正是移民海外发展取得辉煌业绩的重要体现。“做客回”的故事仍在延续。
(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5日“走进历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