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0300000003

第3章 关于推进厦门文化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市委宣传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课题组

为了全面总结厦门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厦门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厦门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及落实实施意见的进展情况,找出制约当前厦门市文化发展繁荣的薄弱环节,探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思路对策,根据市委要求,课题组深入调研,形成如下专题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厦门市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厦门坚持文化强市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厦门文化软实力。通过改革,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文艺创作精品硕果累累。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打造了一批精品力作。歌仔戏《蝴蝶之恋》等多件作品先后获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近年来,厦门市各艺术门类共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曹禺戏剧奖等国家级重点文艺大奖121项,全国、省市级以上其他文艺奖310多项(次)。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厦门坚持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自2011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25项测评指标中有23项指标进度为优、2项指标为良,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3.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等重大文体活动和精彩赛事,被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称为“厦门现象”。积极开展走基层、进校园、进社区、下农村公益性演出活动,常年举办“温馨厦门”广场系列活动、厦门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有企业文艺汇演和外来务工人员文艺汇演活动等。民办公助的“爱乐乐团”常年进学校普及交响乐,台湾知名音乐人杨慕先生在厦门设立的“微风乐集”致力于打造音乐厦门,让音乐走到平常百姓中,从而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样文化需求。促进了社会稳定、邻里和谐、文明创建,市民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4.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对台文化交流是厦门文化交流的“重头戏”,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5年来,厦门市共办理有关台湾、金门地区的文化交流项目148批次,人员5476人次;来厦参会、参展、参加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人员达18585人次,交流的项目与人员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近年来,厦门坚持以闽南文化为纽带、以区位优势为条件、以丰富文化底蕴为基础,多层次、全方位地拓展推进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以及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等多项两岸重大文化活动。被誉为“歌仔戏发展里程碑”的两岸首度合作大戏《蝴蝶之恋》,开创了60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同演一台戏的先例,在两岸公演200多场,为两岸文化艺术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台湾九天技艺团与厦门思明艺术团联合创作的海峡两岸首部民间合作舞蹈作品《鼓神》进入全国“群星奖”决赛。近两年来,厦门市分批组织市属文艺院团深入台湾中南部地区社区、庙口巡回演出,79场密集演出吸引基层观众10万多人次,“乡音之旅”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台办的关注和肯定。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近5年来,全市共组织小白鹭民间舞团、爱乐乐团等多家文艺团队近4000人次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访问,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万余人次来厦门开展文化交流。厦门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并逐步形成“政、民、商”相辅相成、协力一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5.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厦门市坚持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执法资源,完成市区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结合地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将文化局、广电局和新闻出版局进行撤并整合,实行“三局合一”,成立了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行体制改革和制播分离改革等任务后,厦门市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重点,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对台文化交流、做台湾人民工作中具有特殊作用的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和“校团合一”模式的小白鹭民间舞团实现划转保护,撤销其文艺院团建制,成立了厦门歌仔戏传习中心和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积极推动厦门歌舞剧院的转企改制工作,创新厦门爱乐乐团体制,形成了“民办公助”的运作模式,成为厦门的一张城市名片。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实施了免费开放,并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聘任制改革,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如期完成阶段性任务,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发了文化机构的发展活力,改革与发展的互动机制已初步形成,成效显著。厦门市的报业、广电、图书发行、演艺等产业加快发展,成绩斐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对厦门市的文化改革发展成效和经验进行了多次的报道。

6.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厦门市共有各类文艺人才5000余人,涵盖全市各艺术门类。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音乐学校、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等一批大中专院校培育和引进集聚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文艺人才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逐年增多。近几年来,各艺术门类涌现出许多优秀中青年文艺家,引进了傅人长和周宇博2名海外高层次“双百人才”,有3人获国家级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8人获厦门市拔尖人才、21人获厦门市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30人获“厦门文艺突出贡献奖”。

(二)文化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1.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厦门市按照“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实施“531”(重点培育50家重点文化企业、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动画、文化旅游、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四大产业群,加快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步伐,着重推动厦门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建设,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厦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7.03亿元,比增20.1%,占同期GDP比重为7.7%,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其增加值已经超越了全市房地产业并逐步接近金融业,对拉动全市服务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1月,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公布了2013年《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厦门市在两岸42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七名,比2012年提升两位。

2.厦门市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产业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尤其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型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潜力巨大。目前,动漫网游、数字内容与新媒体等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已形成聚集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4399”、趣游科技、翔通动漫、中移动手机动漫基地、吉比特、水晶石科技、读客网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业态文化企业增长迅猛。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全市有文化与科技整合型企业400多家,总营收高达236亿元,约占全市文化产业营收的27.14%,文化十科技相融合的文化企业已经成为厦门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二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平稳、骨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厦门市以发行、广告、报业、影视、演艺、印刷、古玩艺术、会展等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门类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新闻出版方面,截至2012年底,全市出版物发行单位298家(不含互联网出版),营业收入13.37亿元,实现增加值8.99亿元,增长9.84%;印刷业营业收入125.8亿元,比增8.7%,增加值40.77亿元,增长18.04%。优必德、万仟堂等一些传统骨干文化企业通过创意设计和跨界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成为厦门市工艺美术品产业领域的一大发展亮点。三是文化服务业增长迅速、文化休闲业和文化会展业发展迅猛。全市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最具文化特征的文化服务业的增长要明显快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增长,其总量占全市文化产业比重已由2009年底的28.7%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文化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12年,第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台湾参展企业覆盖台湾所有县市,是目前大陆文博会中台湾参与度最高的展会。海峡两岸文博会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和投资交易的重要平台。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已分别在厦门和台湾两地轮流举办了8届,已成为两岸出版业界的最重要交流平台。这些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交易平台在发挥产业对接和投资交易功能的同时,其对厦门市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会展业和文化休闲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二、近年来厦门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在文化事业层面

1.文艺精品生产创作方面。一是精品综合效应低,精品创作生产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意识不强,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乏形成具有集聚效应及产业链的精品;二是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部分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市场发展潜质开发力度不足;三是文化精品的数量、质量与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四是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文艺创作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模不均衡,布局不尽合理,管理相对薄弱,岛内老城区基层文化设施不健全,岛外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乡镇、社区、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达标;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尚未形成规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较少;三是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未能形成气候。

3.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文化人才既有人才的共同属性和成长规律,又有其特殊属性和独特成长规律。当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厦门市文化人才队伍与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方面愈加突出。一是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比较紧缺,主要领军人物稀缺,特别是既懂文化建设又懂经营管理,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二是“体制外”日益庞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的扶持培养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三是专业型、针对性的文化人才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针对基层、中层文化人才的培养、保障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在文化产业层面

一是认识上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创业和就业。从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来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内涵,市委提出,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同期GDP比重达10%以上。从文化产业的自身特性来看,文化产业是都市型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而且以创新创意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融合发展的产业,在城市功能优化和城市环境美化等城市“软实力”提升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对此,我们在认识上与中央的战略部署、与市委的“文化强市”要求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些认识上的不深入、不到位必然体现在工作上的被动缺失和不到位。二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促进发展的合力还未形成。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既是经济工作也是文化工作。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两重性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党委和政府两个层面;从文化产业的内部构成来看,产业门类众多,涉及党委和政府的多个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通行做法是由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主体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宏观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厦门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却难于充分发挥作用,目前还无法形成像抓经济发展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比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容易陷入“碎片化”,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还未形成配套,各区各部门工作体制、机制各式各样,还无法形成较大合力来推动工作。

三是国有文化企业引领作用不明显、文化资源整合工作有待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应该成为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引领者。但是,从发展规模来看,无论是厦门广电集团还是厦门日报社和厦门外图集团,都无法很好地承担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角色,资产规模偏小、营收总量不大、产业链不完善,对全市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不明显。为了增强厦门市国有文化企业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我们应加快推动国有文化资源的整合工作,盘活全市存量文化资产,推动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加快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为文化改革发展夯实市场基础。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够,一些存量文化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应很低,科学合理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还未形成。

三、厦门市文化发展的几点探索性思考

莎士比亚说过,“城市即人”。城市真正的美好之处在于:给所有人包括弱者提供平等的机会,文化权利自然也不例外。厦门的跨越发展之路、美丽发展之路,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既要欣赏到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体会到宜居健康的环境之美,感悟到人文素质的心灵之美,更要享受到和谐繁荣的文化之美。现在,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万紫千红、千帆竞发的蓬勃发展期,不进则退,时不我待。我们应当通过文化强市建设,繁荣文化事业,不失时机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占比,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坚持好统筹协调和凝聚共识协同推进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纽带。文化建设是灵魂,提供的是不竭源泉和发展动力。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必须要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同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政治意识,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文化作为在新阶段取得领先优势的重要力量,统筹协调好全市各级各部门重视发展文化、齐心推动文化,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方向上牢牢把握、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投入上切实加强;必须围绕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向改革要活力、要效益;必须科学规划好城市和农村、岛内和岛外的文化发展,处理好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抓繁荣和抓管理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有序发展;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坚持把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要发挥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厦门建设文化强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要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出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费人群,通过不断参与文化活动,广大群众就会感受到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愉悦,会自觉地去消费更多的文化产品;健康的文化产业也会带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很多文化产业方面的产品不断成为文化事业的内容,其宣传的价值观会转变成为文化事业的价值追求。一定要正确区分和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坚持“两手抓”,既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放手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三要协调好文化建设和城市空间合理布局的关系。文化强市要“做强”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但更要做强和优化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软环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软实力”,但还不是“软实力”的全部。从城市“软实力”与“软环境”相对一致的意义上看,城市空间“人性化”的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社会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既能为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均衡、协调的发展空间,又能为城市市民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提供公平、公正的空间。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只有形成了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和谐发展的社会空间,才可以说城市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方面走出了关键性一步。

四要把握好文化多元和闽南特色相互融合的关系。一个地方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在发展中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厦门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宗教文化、华侨文化等中西文化的各类元素在这里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形成了既具有闽南文化特色,又兼具多元的厦门文化特质。如何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的目标,切实把握好厦门多元文化和闽南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充分挖掘厦门深厚的文化内涵,凸显厦门闽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结合厦门当前的城市定位和发展布局,选择提炼形成具有持续发展、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态,打造具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城市,是未来推进厦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五要规划好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优化整合的格局。分散零碎的文化资源难以成就大的气势和格局;“特色”既可产生事物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形成无与争锋的强势;但也可能由此带来较难传播推广的局限性,与文化产业大批量复制生产传播的产业性质不相适应。因此在未来推进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将厦门文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统筹科学地规划好,整合同城同业资源,引导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合理布局、有序聚集,将它们转换成具有强大适应力、生产力、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传统领域向数字电视、网络出版等新兴领域的拓展,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催生文化高附加值领域的形成。

六要探索好文化治理和文化关怀相辅相成的方向。文化治理是对于文化公共事务分层级、各部门协调合作的管理方式,是对文化领域公共事务的治理,简单地说就是党和政府必须转变在文化管理中的角色,由文化统管统分,到分权分级管理的方式,这包括中央向地方分权,政府向社会组织分权,将地方、社会、市场、个人的主动性和活力都纳入到公共文化领域中来,以此激发文化领域无穷的创新意识。而党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家长,而是穿针引线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以公共文化利益为宗旨,制定政策法规。文化关怀更多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精神舒缓,特别是针对生活在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当前,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生活的成本、工作的压力、就业、医疗保健和其他社会安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的担忧,等等,几乎困扰着每个中低收入者。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在精神上得到缓解,就有可能发展到降低生活质量、缺乏工作效能,甚至报复社会、犯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而能够发挥舒缓人类精神作用的恰恰是文化关怀。因此,厦门可以考虑在现行的体制下,积极探索城市文化治理与文化关怀相辅相成的新途径,探索建立与厦门城市发展相适应、具有厦门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

四、未来厦门市文化发展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一)文化事业层面

1.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的思路和举措。一是项目带动。通过重点项目带动整个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积极参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等全国性活动,有针对性地确定门类和重点项目。二是管理推动。通过规划与立项、监督与管理、考核与奖励等精细化管理环节,对重点项目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扶持。三是激励促动。整合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和奖励经费办法,通过“以投代拨、以奖代拨、以购代拨”等形式,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四是特色联动。充分发挥对台特色,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与对台文化交流的有机结合,创作出更多的富有对台特色的文化精品。

2.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举措。一是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系列活动品牌,建设一批文化名区、名镇(街)、名村(社区)、名园、名馆和名品。三是建立健全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落实人员,保障经费和待遇。四是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以资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一是建立文艺事业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建立起基础性、制度性的财政投入机制。二是以“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全新理念,将“引智”和“引人”结合起来,把“借名”和“借势”统一起来,吸引更多的文艺名人集聚厦门,打造文艺人才和产业人才集聚高地。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绩效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和行风建设。

4.加强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思路与举措。一是继续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闽南语歌曲大赛”、“乡音之旅”巡回演出等一系列对台文化交流活动。二是不断拓展文艺演出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努力推动厦门市的对台文化交流,从艺术生产与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艺术培训以及图书、文物、美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三是着力加强对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一方面不断推动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充分挖掘和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贴近台湾群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形成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厦门与台湾文化产业的对接,培植和营销品牌,加大对台文化产业的招商力度,打造产业发展与合作平台。四是发挥厦门优势,加强同厦门市国际友城的文化交流,办好一年一度的国际马拉松赛。

5.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与举措。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遵循管理与收益相分离的原则,理顺和构建我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更好地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二)文化产业层面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厦门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基本符合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指导性比较强。但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来看,厦门市在发展重点上要更加突出;在发展方式上要体现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把集群化发展模式和融合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在指标体系的调整上要更加突出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的核心地位。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厦门支柱性产业

大力实施“531”工程,建好闽台(厦门)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实施一区多园,园区联动。确立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业、动漫网游业、创意设计业、古玩与艺术品业、影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等八大领域产业为厦门市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突出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发挥重点文化企业在行业整合、园区开放、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业界公共技术平台构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力争在全省文化企业10强乃至全国成长性重点文化企业中有厦门的应有地位。要通过发挥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书交易会等平台的作用,加大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重点文化企业储备项目。

2.紧跟当前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的融合发展

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常态,文化产业的地位将日益突出。重点是内容创新和媒介创新。揭示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方向:强化文化产业“复制性”的媒介创新即新媒体产业的大发展。厦门应紧跟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争创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加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含量和科技含量,使之充满艺术感染力、智慧的想象力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使之更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的结合发展,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厦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推动演艺事业做强做大。

3.以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厦门市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的加快发展

以数字内容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厦门市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微观基础,中移动动漫基地、4399公司等机构是厦门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支撑力量,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这些企业和机构加快发展,形成集群化、专业化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们要从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出发,以现有新兴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市场主体和技术基础为支撑,实施融合发展战略,以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把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厦门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将会在未来3到5年时间迎来全新而辉煌的时代。

4.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为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提高对文化产业在城市总体发展中战略性作用的认识,确立其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财政和用地扶持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尽快出台《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根据厦门市财政收入情况,逐步增加专项资金额度,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要根据文化强市的要求,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动出台更多更加优惠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比如在财政扶持方面,厦门市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还是略有不足,既比不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武汉、杭州、南京等副省级城市多有不如,甚至低于同省福州市。建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扶持的出口应逐步由党委政府主导向第三方专业权威机构主导转变,引导企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在用地供地方面,建议在城市建设中留足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在旧城拆迁中保护好已形成规模的文化产业用地,在“三旧改造”的进程规划中尽可能留足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和保护厦门市如思明区曾厝垵文化产业集聚区等自发性原生型文化产业聚集区。在金融扶持方面,建议实施激励文化发展壮大的财税政策,完善和细化文化产业的差别税率政策,消除财税政策的不公平。引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及上市企业,将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畴,享受国家、省市的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建议推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鼓励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厦门市文化的大繁荣。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认真落实海纳百川“文化名家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建议坚持自主培养为主,大力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建立促进文化人才流动及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以市场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人才认定和奖励机制。

课题负责人:叶重耕、陈紫萱

2013年10月

第一章 打造文学品牌 夯实文化基础——实施文学品牌战略提升厦门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张萍 蔡清辉

习近平总书记2月24日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他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代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与建设,以及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如何发挥文学的独特作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也十分重视福建省的文化工作,对省社科院张文彪同志调研报告进行两次批示,福建省委宣传部李书磊部长到任第二天就来厦门,约谈了舒婷等一批文化界名人,足以体现省领导对文化和文学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对厦门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加油鼓劲,也是对全市文化界的鞭策激励。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从业者,必须认真调研思考并付诸行动,共同做大做强厦门文学,为厦门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繁荣和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建设提供智慧源泉和精神支撑。

一、文学重镇的风采——厦门文学甲子巡礼

厦门具有优秀的文学传统,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文学神童”陈黯、北宋贤相苏颂等一批在当时文坛具有重要影响的诗文名家;明清时期,也涌现了“海都四才子”和黄日纪等一批文人骚客;上世纪30年代厦门诗歌会的童晴岚以及1945年写下名篇《泥土》的鲁藜,也曾风云一时。特别令世人瞩目的是,上世纪20—40年代,鲁迅、林语堂、许地山、鲁彦等30多位全国一流的作家齐聚厦门,厦门一时成为全国文学界的“圣地”。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厦门文学创作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学界可谓人才济济、佳作无数。回顾6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标志性人物和作品来提纲挈领。

1.《小城春秋》享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独特地位。长篇小说《小城春秋》,以中共地下组织成功开展厦门劫狱斗争为中心事件,真实反映了1927—1936年间厦门地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动刻画了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高云览1910年5月出生于厦门一个华侨家庭,《小城春秋》是其代表作。这部耗费了他大半辈子心血、去世半年后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深受读者欢迎。小说曾先后4次出版,国内总发行量150多万册;还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先后印刷了5次,发行13.9万套;后又被拍摄成同名电影,全国公映,1995年5月入选“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迄今,该小说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等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著名作家冯牧撰文誉称:“《小城春秋》与《青春之歌》一样,一南一北,互相辉映。”周扬曾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肯定了该小说的历史地位。当代中国文学史诸多专著中,均对之有过重要论述。学者高旭国甚至认为:在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类型化过程中,《小城春秋》是开山之作,《青春之歌》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承继”和“发展”。

2.舒婷的诗歌和散文享誉海内外。舒婷,原名龚佩瑜,现为厦门市文联主席。她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并称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散文和随笔也同样精彩。《真水无香》等一批名篇让人久久称颂。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被编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被编入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材。30多年来,她载誉无数,曾获首届中国新诗优秀诗集奖、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新时期首届女性文学奖、2007年度华语传媒大奖等数十个奖项。她多次应邀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交流,作品被翻译成20多国文字,成为“厦门贡献给世界诗坛的一个杰出诗人”。

3.以郑朝宗、易中天等为代表的文学评论家蜚声全国。厦门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繁荣,得益于厦门大学等高校的一些教授、学者的勤奋努力。郑朝宗教授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1949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长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他不只是一位著名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著有《小说新论》、《护花小集》等,主编《〈管锥编〉研究论文集》,编译《德莱登戏剧论文选》等。他是我国“钱学”的首倡者,曾掀起海内外“钱学研究热”。厦大教授林兴宅,则是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他的《阿Q的性格系统》曾引发了1985年中国大陆的“新方法热”。厦大教授易中天,则是近年蜚声海内外的“学术明星”,他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帝国的惆怅》等著作。目前,活跃在全国文坛的厦门文学评论家还有杨春时、俞兆平、陈仲义、郭永健等,他们的学术成就令全国同行瞩目。

4.以赖妙宽、须一瓜、李晓玲和李秋沅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家屡获大奖。赖妙宽,现为厦门市文联调研员,主要作品有《天赐》、《共同的故乡》、《父王》、《天堂没有路标》。其中《天堂没有路标》获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须一瓜,原名徐苹,现为厦门晚报首席记者。2000年起,陆续在《人民文学》、《十月》、《作家》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刊物选载。曾获华语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人民文学年度奖等。何光喜的报告文学《开埠》(与人合著)曾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儿童作家晓玲叮当(李晓玲)先后创作出版了《写给小读者》、《叮当的回响》等作品,其中《写给小读者》一书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2012年《魔法小仙子》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发行量超500万册。她的作品还被制作成动漫产品,开创了厦门市儿童文学产业发展的新纪元。李秋沅则以长篇文学《木棉·流年》摘下第九届(2010—2012)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桂冠,这是厦门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填补了福建省的空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客居异地的厦门籍作家萧马、严歌苓父女以及王安忆、斯妤等,对繁荣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严歌苓的祖父严恩春,曾留学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是《德伯家的苔丝》中文版第一任译者,后任教厦门大学。父亲萧马,原名严敦勋,1930年11月出生于厦门,后供职于安徽文联,主要作品有《哨音》、《破壁记》、《铁梨花》等。在家庭的熏陶下,严歌苓从小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受到良好教育,这为她后来文学才能的井喷式释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一系列作品,成就了她“海外华语界极具影响力的杰出作家”地位。厦门同安籍的王安忆,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也是全球最杰出的华文作家之一。曾获茅盾文学奖等多个重大奖项。她的许多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发行。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的汪国真,也是厦门人,他是当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作曲家,出版过《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热爱生命》、《雨的随想》、《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旅程》等多部诗集。供职于江苏省作协的斯妤,曾长期生活于厦门,抒写厦门的作品很多,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重大奖项。她的《北海的早晨》被选入上海中学语文教材。

二、厦门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独特作用

文学是文化中的特殊因子,是艺术之母,更是文化之本,是几乎所有文化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文学不仅是支撑整个文化产业的基石,更关乎文化产业的质地与灵韵。近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文学品牌已悄然形成。文学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在提升厦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1.为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当前,厦门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建设美丽厦门是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美丽厦门,既要有繁荣的经济、优美的风景,更要有独特的文化、个性鲜明的城市精神。当下,我们迫切需要打造出自己的城市精神,这样才能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建设。而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大力推动文学发展,通过创作一大批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彰显厦门的城市思想灵魂,激发和释放社会能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引领厦门的未来发展。

2.为厦门城市形象展示提供文化地标作用。城市形象标志是凝聚了城市的地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通过对城市精神理念和个性的完美诠释,来体现城市特色和整体形象的静态视觉识别符号。推广城市品牌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推广城市文化的过程。作为国际花园城市的厦门,除了自然环境美的标识之外,还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城市的标志性文化标识。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老舍的《四世同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些文学名人、文学名著,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是深远的。因此,实施文学品牌战略,打造以舒婷为代表的城市文学形象,是塑造厦门城市形象、扩大厦门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对厦门文化产业发展起引领与促进作用。文化产业是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也是推动绿色产业、地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通道。在厦门当下的产业结构中,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在GDP中所占比重较低,还远不能适应市场和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文学是一种事业,更是一种产业,始终处于教育、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旅游等产业链的上游,是支撑整个文化产业的基石;文学的发展直接关乎文化产业的质地与灵韵,更关乎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引导机制的建立;只有让厦门的文学创作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才能为厦门的文化产业输送源源不断高品质的创作和发展源泉。因此,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文学事业和以文学为引领的文化产业,不仅可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也可促进厦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对两岸同胞、海外侨胞有血脉滋养与民族认同作用。文学具有直抵人心灵和思想统摄的作用,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思想情感,可以消除隔阂,增进价值观和民族认同。台湾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均源于中国文学,作为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进出祖国大陆的一个重要桥头堡,更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厦门与台湾、东南亚华侨在文学发展上密不可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和赖和,著名作家林秋梧、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等,都曾在厦工作或学习多年,这些经历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厦门诗人舒婷,常在国际文坛上并驾齐驱,结下很深的友谊。厦门筼筜书院是两岸国学交流的重要基地,诸多国学名家、学者在这里畅谈国学。目前,以厦大为核心的厦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成果丰硕,厦门业已成为我国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中心。因此,厦门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可为两岸乃至海外的文学交流提供崭新平台,有助于拓展海内外文学交流,对大中华文化的深层次交流和增进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血脉滋养与民族认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厦门实施文学品牌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文学作为标识一个民族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的神圣事业,注定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创新接力赛。厦门建设具有标志性的文学品牌,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正视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要总结梳理和探索创新,着力文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决定未来”。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一是要对现有的文学“家底”进行盘点。建国60多年来,厦门文学虽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至今仍缺少大师级的作家与作品,尤其是深刻反映本土文化,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历史变迁的作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远远不够,文学的产业化还处于萌芽状态……我们要对这些成果和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我们城市的文学个性、文化构建进行SWOT分析。只有认真进行总结梳理,探索创新,才能发现问题,找到突破口。厦门的文学品牌战略,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价值,突出显著个性,充分展示自身深厚的文化沉淀,体现厦门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就是要巩固已有的品牌,发展新的品牌。二是文联和文艺家协会应当制定3年、5年、10年的文学创作规划,提出重点创作项目、目标和相应要求,争取收获更多的全国奖项。三是加强文学界与文化产业界的对接,对品牌作品要进行产业化探索。坚持以文学来充实和带动动漫游戏业、出版业、影视业、创意设计业、古玩与艺术品业、演艺娱乐业、印刷复制业、文化旅游业、网络内容服务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研发,做大做强厦门文化产业。

第二,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大力培养文学领军人才。实施文学品牌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只有整体推进,才能取得全面繁荣;强调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活发展动力。一是设立“厦门文学人才资源库”,除了建设一支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具有竞争力的创作队伍外,还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管理、经营,尤其擅长新媒体企业策划、通晓跨行业、跨媒体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与大中院校合作,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举办笔会、征文竞赛等活动,以发现和选拔文学新苗,积极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和采风活动,以提高作家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力度培养文学领军人才。文化具有特殊的“名人效应”。赵本山带活了整个东北的“二人转”,常香玉唱响了河南的豫剧品牌。应当大力宣传和包装厦门本土的文学俊杰,塑造本土的文学名人和文化大师,以带动整支队伍的建设。四是探索推行重要作家挂职锻炼制度,采取厦门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发文,文联、作协推荐的形式,选派重要作家、艺术家到各区或乡镇(街道)、社会以及企业挂职体验生活。只有重视队伍建设,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才能确保未来厦门文学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整合资源和健全机制,强化文学创作扶持引领。文化人的许多纯文化创作是难以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政府应给予进行纯粹文化学术创造的文化人以相当的物质保障。政府和文化人以及整个知识分子群体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利益的高度一致性,积极谋划,共济时艰,以完成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此,市委、市政府可多做一些工作。一是要尽快出台《关于繁荣发展厦门文艺(文学)创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争取从政策和措施上加强对文学创作的支持和指导。建立文学创作激励机制。加大对主旋律优秀文学作品的奖励力度,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进行重奖;应建立对文学创作资金投入、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对于重大题材作品的资助力度,保证文学创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逐年增长;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整合资源,通过政府投入启动资金,利用民间资本设立“厦门文学创作基金”或以高云览、舒婷等冠名的“文学创作基金会”,对优秀文学作品或在国家级重要出版社、刊物上发表的作品给予奖励和出版补助。三是在市文联设立“文艺理论研究室”和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加强包括文学理论研究、文学评论在内的文艺批评工作;选派优秀的中青年评论家到外地学习、举办文艺评论家研修班等,尽快建设一支本土文艺评论家队伍。通过举办研讨会、推介会,扩大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以引领创作方向、提升作品质量。四是全面推行完善作家签约制。采取体制内作家签约制、合同制作家签约制、项目制作家签约制及重点作品扶植等方式,使之成为培养和吸引拔尖人才的有效机制。

第四,要拓宽渠道和创新形式,加强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在历史上,世界民族,无论大小,大多数都对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文化一经产生,就必然会交流、互学、互补,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厦门文化多元,拥有丰厚中原古老文化(河洛文化)与闽越土著文化相融合的闽南文化资源;拥有数百年与海外文明交流对接的世界优秀文化资源;与台、港、澳、侨文化来往密切;又是一个国内移民城市,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铸就了厦门文化多姿多彩、特性鲜明,又兼容、开放以及平和、从容的个性。厦门文学要在更高层面上谋求更大发展,尤其要在文化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拓宽各种渠道,不断创新形式,加强与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以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一是要“引进来”。英、美、法、德以及韩、日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港地区,不仅文学发达,而且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也遥遥领先,我们应当注意吸收它们在创意、设计、研发、市场体系、创意人才、投资机制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引进国内外雄厚的文化资本、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要“走出去”。要创造条件,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把厦门优秀文化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四、总结

美国作家弗兰克·诺里斯曾在1903年出版的《小说家的责任》中强调小说是“工具”,要“写真实”、“说真理”、“研究人性”,他还说过一句相当经典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小说(文学)是那么一种东西,它使人类变得文明,有别于野蛮人,因为人类在小说(文学)上获得的是不朽的、永恒的表现能力。”

今天,我们在推动厦门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建设的进程中,文学绝非是无关紧要的文化装饰物,厦门文学因其自身的艺术力量、历史定位和重要使命,将在这一实践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促进厦门经济的新一轮跨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应当在文学中不断汲取养分,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胸怀和思想内涵,通过文学、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来推动厦门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12月

同类推荐
  • 行政机关公务文书写作格式与范例

    行政机关公务文书写作格式与范例

    一个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的行政机关需要一套完备而科学的文书系统作支点,因而,规范的文书写作就成为行政机关执行规章制度和步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本书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讲解力求完备,内容新颖规范,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写法指导,更有范文借鉴,使正在从事或将来有志于投身国家各级政府管理工作及各行各业管理工作的有志之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的放矢,对问题有鲜明、深刻地认识,水到渠成地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来。
  • 办公室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大全

    办公室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大全

    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效能和广泛用途的文书,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是一种体现了相关机关领导的意图和主张的写作活动,是一种领导的意志和主张得以贯彻与实施的有力工具。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各行各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某个团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密集,致使公文的种类也日趋丰富,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写好办公室各类常用公文,是形势所需,是社会所需。
  • 郁闷的中国人

    郁闷的中国人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捅破了中国最后一层窗户纸!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热门推荐
  • 饭店死忌

    饭店死忌

    酒店灵异事件层出不穷,诡异死亡的背后究竟是鬼还是人为?午夜时分,我走进了一家饭店,这里的菜很便宜,但是到后来我才发现,这里的饭,并不是给活人吃的!随着好友的离奇失踪,我不得不再次的踏入这个诡异的饭店....
  • 万元星

    万元星

    万事传奇,一颗永恒不朽的万愿星。星夜之下,交相辉映,万丈光芒永垂不朽……
  • 绝世小萌娃

    绝世小萌娃

    苏珊珊怎么也没想到,在21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极限特工,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隔毙,穿越异世一个小女娃身上,修炼天赋为零,纨绔成性,世人眼中的草包废物,唯有熟悉她的人知道,能把丹药当糖吃,能把神兽忽悠的纨绔草包到底有多腹黑狡黠。片段一:小娘子,快来为夫已经把床暖好了,苏珊珊看着床上风骚的某人,神啊,来道雷把这货给我劈了,我不认识这货。这是一个逗比的世界,欢迎来入坑!
  • 不知会遇见你

    不知会遇见你

    她全身上下都是完美的,她拥有了全世界女生都想要的他们。可是命运捉弄人,在现代她在他们之间只能选一个。另外2人应该何去何从。
  • 腹黑王爷的痴情妃

    腹黑王爷的痴情妃

    只是一眼,变认定了你。不管你怎样我一定不会放弃,因为认定了你。
  • 当青春已是过往

    当青春已是过往

    空白。我的过去是一片空白。至少我是什么都不记得了。既然上天要我忘记过去,那么我自然就不会再去追寻。所以,无论是谁,都请不要随意的翻阅我的人生。____摘自黎秋的日志《空白》
  • 超神学院之星际之战

    超神学院之星际之战

    《超神学院之诸神之战》的后续小说浩瀚、未知的宇宙中并存着许多星系,也有先进的科技、文明的星系和其他弱小星系之间的差距!渐渐的,拥有最先进科技、文明的黑暗星系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银河系地球的诸神之战结束后,地球雄兵连战士将面临着更大的战争危机——星际之战
  • 此生只想遇见你

    此生只想遇见你

    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不是情侣就是单身汪,还有一种叫做闺蜜,在你难过时她在你身边,在你高兴时她也会陪你开心,但是如果当白宅霉遇上高富帅,当网红遇上明星,当超级吃货遇上游戏大神,当两个CEO相遇会怎样?只能说、看心情,年轻时我们爱过也哭过,也许生命中会分离,但是你要相信缘分会让你们终将相遇。不过一切的开始,还要从哪一个,平淡无奇的小公寓说起......
  • 寄居者

    寄居者

    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玫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玫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玫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玫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 剑道之生死轮回

    剑道之生死轮回

    既然这天不再怜悯众生,那就毁了吧,自此由我掌控生死轮回,生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