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专业学习,使南振岐学到了很多计算机理论和从事软件行业的思想。同时,他的许多老师都承担了国家部委的计算机软件或数据库项目,当时学校的机房设施也是全国一流的,南振岐经常给老师当助手,做一些数据录入维护工作,使他学到了不少动手技巧。而且学校要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要在计算机上用高级语言或汇编语言调试出来完成。这些实战经验使南振岐明白了必须参与实际应用项目,整合所学知识,也明白了何宗琦老师“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细节”的论断。
毕业分配:谦让成就梦想
“当年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根据生源地以及专业方向来进行分配。当时甘肃省在我们学校要两名学生,工作单位都在省会兰州,一个是电力研究所,一个是电力修造厂。由于一位女同学想去电力研究所,我就选择了电力修造厂,最后服从国家分配来到兰州。”
——南振岐
对南振岐来说,在重庆的三年大学生活是充实、快乐而繁忙的。在这三年中,他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三年之前的南振岐,带着西北人的质朴和踏实,带着全家人的希冀,更带着追梦未来的理想来到这片未经之地。三年之后的南振岐,从一个懵懂、青涩的西北农村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着扎实专业知识,有着雄厚组织能力,有着开阔眼界,更有着对今后奋斗目标清晰追求的大学毕业生。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被称为“公家人”,南振岐终于实现了他跳出“农”门,改变自我生活轨迹的目标,终于可以摆脱束缚了他祖祖辈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临近毕业的南振岐,回想起自己已走过的二十多年的生命轨迹,百感交集。而此时的他还无暇回忆过往的辛酸和劳苦,因为他知道,腾飞的日子就在不远处,他还不能放慢急行的脚步,他生怕一放松,这眼前的林林总总就会成为过眼云烟,消失殆尽。重庆依然是那个重庆,雾霭沉沉,城市被掩盖在浓重的雾气之后,若隐若现,空气中饱含水汽,早起时窗户上总是挂着一帘水珠,草叶总是被露珠压弯了头,乐滋滋地亲吻着大地。南振岐最爱去的那片运动场上,活跃着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在他们身上,南振岐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现在的南振岐,就要走出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找个时间,他要去运动场打最后一次排球,去机房上最后一次机,再组织最后一次舞会……这一切的一切就快要归于记忆了,南振岐心有不舍。
在重庆的三年,生活丰富多彩,也使得南振岐适应并喜欢上了这个南方城市,还一度想就留在重庆发展。而对于未知事物、崭新经历的渴望以及暗藏在心中的冲劲,又使南振岐期望着能够去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然而在现实面前,人不能一直昂起头挺起脊背,人总有微不足道的时刻。南振岐也一样,渴望飞翔的他在现实面前,依然有碰壁的时候。他毕业的时候,大学还是统一分配工作,而且遵循哪里的生源回哪里工作的原则,大家的工作在毕业前就已经被安排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南振岐而言,要么服从国家分配回甘肃,要么放弃国家分配,回家务农。当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在深入进行,下海也成为一时之流行,但对于一个刚刚从农村走出来,没有任何背景,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穷学生来说,下海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虽然国家分配的工作看似有诸多不如意,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服从分配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回甘肃工作总比没有工作要强得多,而且单位也是国企,南振岐真正地由一个农村人变成了“公家人”。权衡各方利弊,南振岐回到了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并成为电力系统的一名职工。在今天看来,能到省城兰州,能分配到电力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就业。
当年甘肃省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要两名学生。由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属于电力系统,而且1985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全国都很热门,南振岐他们都不必为工作担心,自有工作找上门。甘肃省的这两家用人单位正好也都隶属于电力系统,并且都在省会兰州,一个是电力研究所,一个是电力修造厂,只不过一个侧重于研发,另一个则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南振岐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两个单位中进行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确实引领了当时科技的潮流,也真的能被称为是“高科技人才”。不仅甘肃省的用人单位全在兰州,其他省份的用人单位也大多在省会城市。由于人才急缺,有些同学被安排进了同一个单位,但是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进到同一个单位。对南振岐而言,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兰州的两个单位到底选择哪一个?按照南振岐所在班级的情况,南振岐的专业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再加上还是学生干部,他应该具有优先选择的权利。但是南振岐左右权衡,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倾向。在他看来,电力研究所侧重于研发,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在实验室完成,可能会更轻松些;而电力修造厂因为是企业,可能更务实,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南振岐向来就是个务实的人,因而较为偏向电力修造厂。但是旁人都说电力研究所好,而且南振岐也准备报考电力系统的研究生,心想着在研究所工作会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于是决定去电力研究所工作。
南振岐的这个决心下得很难,然而,世事总是这样,某个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往往消失在一瞬。就在南振岐下决心去电力研究所工作后没多久,班上另一名也来自甘肃的女同学找到了他,并告诉他自己非常想去电力研究所工作,希望南振岐能够选择电力修造厂,把去电力研究所工作的机会让给她。听到这个同学的要求后,南振岐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只是觉得原来自己费了好长时间做出的决定,被这个同学的几句话就给推翻了。那个时候南振岐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很明确的打算,想考电力系统的研究生,也仅仅是腹稿而已,电力修造厂与电力研究所对他来说实际上是同等意义的。虽然自己也觉得到电力研究所会比较轻松,待遇等状况也要好一些,但是对南振岐而言,同学之间的感情更重要,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同学的要求,选择了电力修造厂,把去电力研究所工作的机会让给了那位女同学。
在得到南振岐的许诺之后,那位女同学还是不放心,在填报分配志愿的当天,她又找到了南振岐,要求由她来填写南振岐的志愿表,南振岐也愉快地答应了。于是在南振岐的志愿表上,那名女同学帮他填写的是:第一志愿兰州电力修造厂,第二志愿还是兰州电力修造厂。在上交了志愿表之后她才很放心地离开。而此时的南振岐,脑海里回想的却是三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的情景,第一志愿一栏里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让他不禁失声笑出。南振岐意识到,在他已有生命中的几次大的转折,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无所谓,要么让别人代劳。两张志愿表不停地在南振岐眼前闪现,一张是决定他能不能跳出“农”门,而另一张决定他今后的工作之路。可笑的是,这两个重大决定的做出,似乎自己都没费多大力气。然而南振岐又不是一个延宕的人,在给了同学许诺之后,深知一诺千金道理的他并没有想过去欺骗那位同学,即便是那位女同学不替他填分配志愿,他也会按照承诺,把电力研究所的工作让给她。南振岐没有后悔,当时的他也不知道电力修造厂的工作会怎样,但哪怕再苦再累,这是他的选择。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既愿意服从国家分配,也愿意让同学代填志愿,当时的南振岐对未来还没有什么目标,对将来也没有什么打算,对将要到来的工作没有任何的了解和设想,更没有认识到计算机软件这个专业将会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只是因着自己内心的平静,因着对同学的承诺,因着要有一个工作实现上大学之后走出农村的目标,南振岐来到了兰州电力修造厂。
毕业后的南振岐,离开了那个潮湿温润的山城重庆,服从分配来到了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甘肃兰州。虽然本就是个甘肃人,对于甘肃的荒凉早已见怪不怪,然而,在南方的三年确实让南振岐见识到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甘肃,见到满目疮痍的黄山黄土,刚开始他还是不太能适应,心里也很自然地拿兰州与重庆做比较。80年代中期,地处大西北的兰州还是一片破败的景象,自然是比重庆落后得多。自然景观上,黄土高原没有重庆的山清水秀。气候条件上,一年四季沙尘不断的兰州怎会有重庆的温润潮湿?更别说经济条件,兰州和重庆根本没法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吃的花费最为在意,南振岐也细心地比较着当时两地的花费:在重庆一个月吃十几块钱,而且能吃得很好;而在兰州,一个月吃四五十块还是吃得不好。
不仅是整个兰州的环境,长期在学校读书的南振岐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工厂里,对工厂的环境,南振岐也有着相当的失落感。原先同学之间的真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茫然的社会,机械的工作环境,大家都是各上各的班,各忙各的事,人与人之间很是冷漠,以往在学校里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真诚在这里消失殆尽,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同学之间那样融洽。而且每天被工作压迫着,身体处于机械运转之中,南振岐预期的目标在现实面前变得遥远而模糊。曾经踌躇满志的南振岐,陷入了理想和现实相悖的两难境地。
人是社会的动物,更是环境的动物,环境的变化总会给人带来情绪的变化,包括失落感。南振岐刚上大学时,由西北来到重庆有失落感;现在分配工作,从南方回到西北,还是有失落感。环境的变化总是能引发人的思考和比较,而这次的变化使南振岐陷入了对自我选择的质疑。难道真的是他选择错了?还是自己在某些方面没有调整好心态?或者是三年的成长让他对现实产生了某种错觉?
曾经有一度,南振岐有了回重庆的冲动。后来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他意识到这样的想法不只存在于自己脑中,其他的同学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情况。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人都会本能地产生排斥,然而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不能改变环境,只有不断地调整心态适应环境。于是南振岐在和其他同学的通信中,彼此鼓励着、支持着,那种同学间的惺惺相惜之情又回到了南振岐的心中。南振岐没有让这种失落感持续很长时间,他很快地调整心态投入工作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一个农村的孩子,经过高考的洗礼,到大都市里上学,再到省会城市工作,不管是怎样的一条人生轨迹,是命中注定,还是自己歪打正着的选择,南振岐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正是这样的一条人生轨迹,使得南振岐全面地发展了自己。他知道,虽然自己的路走得艰难,甚至比别人走了更多的弯路,然而无可否认的是,21年的积累为他人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南振岐感谢命运之神的眷顾,更对自己的坚持予以肯定。
20世纪80年代初不仅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实际上也是世界计算机行业开始迅速发展的时代,美国也就是从1982年开始了信息化的历程。南振岐的发展赶上了时代的发展,他常说:这样一种选择不是说自己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歪打正着,也是一种机遇与缘分。选择这一专业让他取得了后来在工作中的成绩,也使得他在下海的过程中找到了方向。
毕业分配,作为南振岐人生之路上的又一个转折点,他走得似乎比较顺利。他从环境改变造成的失落中勇敢站立,重新整顿精神,开启自我发展的新篇章。赶上时代潮流的南振岐,在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努力奋进。他又找回了曾经的自信,而那个悬在心里的目标,也逐渐摆脱阴霾,清晰可触。
南振岐大学毕业后的目标就是将来当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研究出很多成果,发表大量的论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综合学识,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当时没有人暗示南振岐下海,他也不知道深圳等特区正在搞大开发,想创业那是后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