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高考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什么设计和想法,就一心想着要考上一所大学。由于成绩不理想,本以为大学至少要再等一年才有希望的时候,9月10号,我们乡里来人给我送通知书,说我被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录取了,录取的专业是计算机软件。能接到录取通知书,我当时特别兴奋。去上学时穿着洗得发白、补丁对称的军装,戴着一顶被我二哥淘汰下来的帽子,从黄土高坡来到重庆这个山水之城。”
——南振岐
9月10号,跟以往任何一个南振岐下地干活的日子一样,太阳依旧耀眼,土地依然干涸,门前的那条通往田地的路依然被太阳烤得炙热烫脚;可是似乎空气中蕴含着某种变化,某种能触动南振岐柔弱心灵的气氛在扩散。南振岐那天起得很早,也早早地下地干活,只是总有些心神不宁,那个悬在半空的梦想摇摇欲坠。世事难料,人世间总有一些幸运与不幸相伴发生,总有一些曙光会在阴霾之后显现,也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个月的翘首期望,带给南振岐的却是失望,总觉得自己已经与大学再次失之交臂。就在他本人都已经放弃了希望,感叹于自己的不幸后重拾希望,整装上路准备踏上补习的列车时,那个悬在空中的梦想突然坠落眼前,夹杂着犹豫心情的碎片四溅,南振岐彻底懵了。
就在这一天,鸡川乡里来人给南振岐送来了录取通知书。由极度失落到极度兴奋的情绪变化让南振岐一时没了想法。志愿上填写的服从学校和专业调剂让南振岐得到了希望,他眼瞅着希望在他面前开了花,变成了实实在在可触摸的现实,心里那块悬了两年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延续十几年的关于大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关于改变自己与家庭命运的期望看似已经不再那么遥远。在人生的路途中,南振岐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步。接到录取通知的南振岐终于卸下了那副压在他身上久久不能放下的重担,他兴奋着,泪流着,欢笑着,雀跃着……
此时的家人,更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一直讲究耕读传家的南父更是喜不自胜,西北农民的质朴让他并没有对儿子取得的成绩给予过高的赞誉,然而那浅浅的一笑,那满脸皱纹的舒缓便是对南振岐最真挚的肯定。还有母亲,向来不善言谈的她只有笑,然后就是用几乎所有母亲都会用的方式来给儿子以肯定——做顿好吃的,纳双千层底布鞋。哥哥姐姐们也因着这个上大学的弟弟着实欢喜了一把,二哥更是将自己的军装送给弟弟作为礼物。
此时的南家,扬眉吐气;此时的南振岐,整装待发。
录取南振岐的是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是计算软件专业。南振岐总是说这个专业成就了自己,但是现在回想起刚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南振岐还是相当忐忑不安的,因为他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专业,甚至都很少听到“软件”一词,他也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说自己考取的是软件专业。在当时的农村,少有人听说过计算机,更别说计算机软件,而且按照质朴的农村人的思维习惯,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软的不好,硬的好,硬的才扎实。常年在农村苦读的学生又哪里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引领今后几十年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专业。南振岐回通渭一中办手续的时候,数学老师陈军问录取他的是什么专业,他说是计算机软件,可能不太好。老师却很坚定地告诉南振岐,这个专业很好,虽然他也说不出这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但是听广播上讲过,反正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
这就是南振岐离开家之前,听到的关于“计算机软件”专业最“权威”的解释。老师的寥寥数语,却给南振岐注射了一针强心剂,既然是科技发展的方向,那一定有前途,南振岐对这个未知的领域顿时萌生了兴趣。
当时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仅在甘肃省招三名学生,其中在定西地区招两名,南振岐自己都纳闷怎么会被这个学校录取。躺在床上仔细回想一番之后,南振岐明白了,正是由于当时对自己的成绩估计有点低,填报志愿很随意,顺手就在是否服从调剂一栏填上了服从,所以才能被调剂到这么一个学校,也就是这样一个学校圆了南振岐的大学梦。
南振岐不相信命运,但是冥冥中似乎又有某种捉摸不透的东西在支配着他的命运。后来南振岐在回忆这段时,依然对当时的结局表示某种不确定,因为他在讲述这一段时,经常用到“要是我当时没有被录取,现在会不会有这样的成绩,我不得而知”。也可以看出,南振岐自己也明白,此次的峰回路转,确实改写了他一生的命运。
因为补录和录取通知书在县乡传递过程中需要很长时间,南振岐接到录取通知书是在9月10号,而学校要求的报名时间是9月13日,也就是说只剩三天就要开学了。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喜悦的南振岐马上开始办理组织关系,并做去重庆上学的准备,时间相当紧张。由于已经被学校录取,南振岐找到了他报的补习班,希望能退还学费。当时补习班的学费是两块钱,在今天看起来简直微不足道,但是在当时却是很大的一笔钱。二中的老师知道已经有学校录取了南振岐,也很干脆地把学费退给了他。南振岐怀揣着补习班报名费再次走出报名点时,觉得天也蓝了,阳光也柔和了,炙热的大地散发出一派勃勃生机,而他,也要永远地同身后的高中说再见了,等待他的是更加宽广的搏击天地。
办好手续之后,南振岐回到了家里开始准备前往重庆。那个时候大学教育还是公费教育,上大学不用交学费,但是从甘肃到重庆到底有多远,南振岐和家人都没有概念。家里人只有一个想法——出门在外万事不便,必须得为南振岐凑够相当数额的车旅费。再者,从未出过远门的南振岐这次是要离开生活了18年的甘肃,去往一个未知的城市,这个城市有多远?这个城市有多大?这个城市的人友好吗?南振岐会不会在这个城市中迷路?都成为那些时日家人讨论的重点。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母亲没有在南振岐面前表露出什么,但是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个背影、一个手势都饱含着对远行儿子的眷念。
1982年的时候,家里的条件虽然已经有很大好转,但是依然很穷,拿不出钱给南振岐做路费。大哥上完学之后,就在村子里当了一名老师,凭着他的关系,四处借了50元给南振岐充当路费。因着这个村里的头名“状元”,村里人也着实风光了一把。四周的邻居听说南振岐要去重庆上学,也用村里人特有的方式来向他表示祝贺,做好了干粮送给南振岐。说是干粮,实际上也就是用面烙的馍。南振岐的外奶奶也给他做了很大的锅盔(一种面食,可长期存放)。南振岐告诉外奶奶,他已经带了不少的锅盔了,让外奶奶别做了,但是外奶奶告诉南振岐说,别人的可以不带,但奶奶烙的馍一定要带上。望着老人颤悠悠的双手,望着她辛辛苦苦做的馍,南振岐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知道他这一行,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全村人都寄希望于他,他可以辜负自己但不能辜负全村人的厚望,更不能辜负外奶奶的厚望!于是南振岐带上了外奶奶做的锅盔,一路开水泡馍去往重庆。
由于时间很紧迫,这些事情在一两天内就办好了,然后南振岐就要出发前往学校。1982年9月12日,这是南振岐永生记得的一个日子。那一天,他离开了自己生活了18年的家乡,离开了那片“陇中苦,甲天下”的故土,离开了那个多次在梦中离开却依依不舍的故园,在家人期望的目光中,在同村人羡慕的目光中,兴奋地前往雾气环绕的山城重庆。
南振岐当时是从天水出发坐火车前往重庆,由于没有出过远门,最远也就去过通渭县城,二姐夫便送他去天水赶火车。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见过火车的农村孩子来说,路上的一切都很新鲜,他的想法也很幼稚。从通渭县到天水市,路况不好,又都是山路,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很是颠簸,南振岐就在心里琢磨,火车更大,坐起来肯定更颠簸。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南振岐有种飞离的感觉,飞离这个满是黄土的地方,飞离这个只能在大山的褶皱中谋生的地方。
由于当时火车运输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从天水到重庆没有直达的火车,只有先买票前往成都,然后再想办法转车到重庆。到了天水,二姐夫把南振岐送上前往成都的火车后就离开了。第一次坐火车的南振岐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想:这个大铁皮长身子的家伙真的能把我带到成都吗?这两条弯弯曲曲的铁轨到底通向何处?汽车颠簸的眩晕感还没有完全消失,火车坐着会比汽车舒服吗?等火车开了起来,南振岐才发现火车上根本不颠簸,连水都不怎么起波纹,他感觉相当惊奇。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南振岐感觉很新鲜,也很激动。看过电影的他便将窗户想象成银幕,将飞逝的景物想象成电影画面。呵!这一部美妙的电影,让南振岐心生陶醉。特别是火车从天水开出后,翻越秦岭时一直在钻隧道,沿着渭河行进,沿途的风景已经完全不是南振岐平日里所看到的满眼的黄土、扑面的荒凉了,而是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南振岐当时兴奋得直到凌晨三四点都睡不着觉,借着车厢的灯光,透过窗户看路边的风景,他想要记住经过的每一个地方。后来实在累得受不了,他才缓缓地睡着了。
人总是能绝处逢生。头一次出远门的南振岐要去往一个未经之地,语言不通、方向难辨的他下火车后怎么办?开学的日子就在眼前,他还要从成都改道重庆,怎么坐车?在哪坐车?他能不能准时赶上开学?南振岐心里没底。正当南振岐焦虑之时,他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个好心的解放军。解放军当时正从西藏回川探亲,看到南振岐考上学了也不容易,而且又那么清苦,就给南振岐打了一份盒饭,这也是南振岐离开家以后吃到的第一顿热饭,现在想起来南振岐依然特别感谢他。这让南振岐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即便是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也会有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将他们相连,这条绳索就是帮助,就是奉献,就是感恩。南振岐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将“感恩”二字置于重要地位,即便成为了一个身价上亿的公司老总,他依然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更将感恩作为企业文化予以贯彻和传承。原因仅有一点——在南振岐的生命中也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他也信奉着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觉醒来之后,火车已经到了终点站成都站,南振岐便下了车,扑面而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清新空气。已经是该吃早饭的时候了,南振岐带的三个锅盔,在火车上吃了一些,由于兴奋掩盖了饥饿,绝大多数都还留着。夏季的四川盆地闷热而潮湿,几个锅盔都长满了绿颜色的霉斑。现在人都知道,发霉的食物不能吃,然而那时的南振岐没有钱,也实在舍不得把外奶奶亲手做的锅盔扔掉,就找到了火车站的开水房,用开水把霉菌冲掉,想着冲掉之后还能吃,既省下了饭钱又不用挨饿。
由于之前没有坐过火车,不知道去重庆要怎么转车,甚至不知道转车是个什么意思。当时解放军向南振岐介绍如何转车去重庆后,自己坐汽车回家了。在火车上南振岐就没怎么睡觉,吃过早饭之后,昏昏沉沉的他就靠在候车室的行李上睡着了。由于路途中实在劳累,等候车室的工作人员把南振岐叫醒时,已经是下午了。工作人员问南振岐是坐哪一辆车的,南振岐告诉他是到重庆的车,工作人员说马上上车,南振岐便急急忙忙地上了车。
和在天水时一样,火车在晚上开出成都站。听着车轨和车轮的摩擦声,南振岐离山城重庆越来越近,离他的梦想也越来越近。那个从半空中摔下的梦想就要变成真真正正的实在呈现在他面前了,等待他的又将会是怎样的生活?离开家时家人期盼的目光和村人崇拜的眼神让南振岐心中充满暖暖的感觉。他终于找到了另一片翱翔的天地,另一个打拼的场所,心中的激动化作跃跃欲试的激情。此时的南振岐,面对着窗外无边的黑夜,久久不能闭眼。他知道,明天一早,他就能见到那个萦绕在他心中十几年的梦想的真实面貌了,所以他不想闭眼,他要记住这梦想前的旅途,哪怕只是漫漫黑夜。十几个小时的旅程中,南振岐都睁着眼,脑海中不断地浮现那些为了这个梦想而打拼的日子,那些在瑟瑟寒风中高声朗读的早晨,那些在如豆灯火下潜心思考的夜晚,还有那些被放逐在田野遗失在山道上的岁月。
黎明的曙光划破黑夜长空,天刚蒙蒙亮时,列车缓缓驶进了重庆菜园坝火车站。透过车窗,南振岐记住了这个城市给他的第一印象:雾蒙蒙的城市若隐若现,就好像希望,似有似无。伸手抓一把潮湿的空气,没准梦想就躲在那模糊的角落,羞涩得一如草叶上的露珠,在太阳的亲昵中化为一缕轻烟,飘荡在你我身边。
南振岐走下火车,远远地看见了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迎新点,拖着行李的他急切而又缓慢地走了过去。急切,因为他已经等了18年;缓慢,因为他想让这一刻更加清晰地留存在脑海!
曾经的梦想已成现实,而接下来的日子呢?南振岐又给自己树下了怎样的目标?他生命中全新的体验又会如何?只有南振岐自己知道。
学在重庆:农家少年的蜕变
“现在的老师回想起来我,都说当时我是很土的一个人,我们班主任回忆说全校只有我一个人穿带补丁的衣服。第一学期结束以后,我就开始综合分析自己的能力。我认为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学习绝对不能放弃,但是更多的是要让自己综合发展,因而就参加了很多社团,开始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到最后毕业时我的变化是比较大的,老师都说我终于不再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小伙子了,而是融入城市的一个有知识的城市人了。”
——南振岐
从西北黄土高原的通渭农村到山城重庆,南振岐来到了自己梦所在的地方,开始了自己逐梦的历程。走下火车的他,用他的淳朴拥抱了这个美丽的城市,而这个城市也用它的热情迎接了这个远来的学子。置身城市中的南振岐,在一番忙碌之后终于有时间细细地近距离地观察这个城市。比起那个曾经认为就是天堂的通渭小城,重庆大了许多,人更多,车也更多,而且还爬坡上坎,走惯了山路的南振岐在重庆的石板路上感受到了别样的风味。而差别最大的,还是他的学校,他的同学,他的新环境。从西北农村来到南方都市,南振岐有最开始的不适应,有最初的无知懵懂,更有着慢慢的改变。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南振岐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自然也就成熟了很多。与其说是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改变着他,影响着他,塑造着他,推动着他,还不如说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激励着他,鞭策着他,成就着他。三年的大学生活,让南振岐脱胎换骨,因而他将重庆看成是塑造他坚强人格及拼搏精神的第二故乡。
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社会物质水平还不是很高,但是作为大城市的重庆,其生活水平显然是通渭农村所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来自农村的南振岐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很土的人。去重庆上学,没有一件新衣服,最好的衣服是二哥给的洗得发白的军装。由于经常穿着它干活,挑担子,肩上的布磨破了,左右两边是姐姐补的很对称的补丁。当时所有当兵的人都有单沿的帽子,南振岐的二哥也不例外,离家时,二哥也送给了他一顶那样的单沿帽子。洗得发白的军装,肩膀上的补丁,一顶“很有特色”的单沿帽子,成了南振岐初入大学的标志,他也基本上是学校唯一穿带补丁衣服的学生。从装束上来讲,他不像是80年代的大学生,更像是60年代的新青年。当时很多老师看南振岐生活比较困难,经常会给他一些衣服,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非常关心南振岐,经常把她爱人的旧衣服拿给南振岐。虽然是旧的,但是也要比南振岐自己的一些衣服新多了。
南振岐一直感激在大学中遇到的同学和老师,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让南振岐很快平复了由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他们也成了南振岐一辈子的财富。他永远记得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人,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从老师和同学身上,他看到了师恩和友谊的珍贵,更看到了他和他们的差距,这差距,就是南振岐这三年中要着力克服和改变的。南振岐相信,从他们身上他能学到很多自己不曾有过的东西。
虽然穿着很土,吃得也没别人好,生活的开销更是少得可怜,但这一切并不影响南振岐在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习,他还是开始了自己在大都市的学习生活。
进校时的南振岐同绝大部分同学一样,根本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硬件是什么,软件又是什么。当时的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为国家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该校开设计算机软件专业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早的,当时也就只有科学院的一些老师在研究软件。后来在慢慢的学习过程中,南振岐才愈来愈发现自己“歪打正着”所学的这个专业是比较好的一个专业,确实如他数学老师所说,是一个“引领科技”的行业。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个专业成就了南振岐,让他在陇原大地上抒写了一段动人曲话。
当年的大学生不用面对找工作的压力,毕业时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因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大学就是拿到了一个铁饭碗,很多人也因此放弃了进一步的努力,从入学开始,就等待着毕业分配工作的那一天。但是南振岐没有这样,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努力,坚持着对自己的全面塑造。因为从一入学开始,他就看到了自己同其他同学的差别,而他要做的就是减小这种差别,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学有所成的大学生,一个有着远见卓识,有着深厚底蕴的人。
在正式入学之后,计算机软件班举行了见面会。全班当时有40个人,基本上全国每个省份都有同学,每一个省都只有一两个人;而且班上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如满族、壮族等。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聚集效果,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也就大,同学们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有一个相互学习优点的过程,因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就成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在彼此的交流中,大家可以接受到不同文化底蕴的熏陶,各种不同文化氛围的优势也会显现出来,从而促进所有同学的进步。
虽然有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落差,但是对南振岐冲击最大的还是自己的高考成绩。由于当时高考全国各地都用同一份试卷,南振岐班上很多东北和四川的同学,他们的成绩都要比南振岐高上100分左右,若是在甘肃,他们绝对都能上重点大学。通过这样一种对比,南振岐意识到了不同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这种差距也让他有了很大的压力。这么好成绩的同学都和自己一个班,南振岐觉得自己瞬间没有了方向,不知道该拿什么和别人比。一直以来,南振岐都以为自己的成绩在甘肃省比较高,只不过高等院校在甘肃省招收的学生较少,再加上自己专业没有报好,所以来到重庆以后,在成绩上自己会有一些优势,没想到现实竟然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