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0000000023

第23章 对疾病、死亡等不吉语言的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喜庆隆重的日子里,人们总是尽量自觉不说或者少说那些属于避忌的语句,尤其是与“老”、“病”、“死”、“寡”等表示不祥事物以及表现有关性行为、排泄等不洁事物的语句。在民间,只要小孩子一说自己“腰疼”,大人们马上就会反驳道:“小孩子没腰,疼什么呀。”这是最普遍而典型的民间对疾病忌讳的心理表现,似乎只要嘴上不说出来,疾病就不会存在似的。实际上,在生活中即使真的生病了,也不能直接说出“病”字来,而习惯用“不好受”、“不舒服”、“不舒坦”、“不乖”、“不爽”、“不乖爽”、“不好”、“不大好”、“不方便”、“不行”、“不壮实”、“不消停”、“不稳当”、“不稳”、“不当”等委婉词语来替代。对于身体有残疾的人,则习惯用“不得劲”、“不方便”、“不行”、“不灵便”、“不灵脚”、“耳背”、“耳沉”、“眼色不好”等词来指代。如果有人有意或者不慎误入了这一禁区,就会被众人斥之为“乌鸦嘴”或者“没教养”。这种对某些语言禁忌的现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应该说都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的一种极为普遍而又正常的文化心理。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所编的《古今谭概·迂腐部》“忌讳”条中,记载了三条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云:

宋文帝好忌讳,文书上有“凶”、“败”、“丧”、“亡”等字,悉避之。改騧马字为马边瓜,以騧字似祸故也。移床修壁,使文士撰祝,设太牢祭土神。江谧言及白门,上变色曰:“白汝家门。”后梁萧詧恶人发白。汉汝南陈伯敬终身不言死。

谢在杭云:余所见缙绅中有恶鸦鸣者,日课吏卒,左右彀弓挟弹,如防敌然。值大雪即不出,恶其白也。官文书,一切“史”字、“丁”字、“孝”字、“老”字,皆禁不得用。

柳冕为秀才,性多忌讳。应举时,有语“落”字者,忿然见于词色。仆夫犯之,辄加箠楚。常谓“安乐”为“安康”。闻榜出,遣仆视之。须臾仆还,冕迎门曰:“得否?”仆曰:“秀才康了。”

以上所录,虽不能代表民间最为典型的忌讳情形,但由此也可窥其一斑。而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中就写到了不但在南方绍兴,而且可能在全国都存在的这种典型的禁忌现象: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地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正是至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禁忌的生动而真实的艺术反映。其实,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有生必有死。死亡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人们依然不愿意直言“死亡”之类的字眼。这一禁忌在古代就已经存在。《礼记·曲礼下》中就记载了古人对“死”的各种称法: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子死了称崩,诸侯死了称薨,大夫死了称卒,士死了称不禄,一般民众死了称死。人死了,停在床上称作尸,装在棺材里称作柩。带羽毛的鸟死了称降,四条腿的兽死了称渍。死于战乱的称兵。祭祀已死的亲人,称谓和在世的时候不同:祖父称为皇祖考,祖母称为皇考妣,父亲称为皇考,母亲称为皇妣,丈夫称为皇辟。在世时称父,称母,称妻;死后就改称考,称妣,称嫔。一般寿数长的死了也可以称卒,生命短促的也可以称不禄。上述这些委婉的说法,至今在民间的书面语如祭文、讣告以及牌位中仍然大量运用。

在甘肃各地的民间,禁忌直说“死”之类或与此相关的话。一般称正常的死亡即寿终正寝的,多用“过世”、“去世”、“殁了”、“没了”、“老了”、“走了”、“仙去了”、“享福去了”、“撒手了”、“不在了”、“不好了”、“老大了”、“咽气了”、“没气了”、“断气了”、“合眼了”、“倒头了”、“睡过去了”、“睡去了”、“过去了”、“扔下了”、“去见上帝了”、“去见毛主席了”、“去见马克思了”、“去那一世了”、“见阎王爷了”、“走阴去了”等词来说,更文雅一些的还有“作古”、“逝世”、“亡故”、“离开了人世”、“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献出了生命”、“永远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醒来”等;对因疾病医治无效而不幸死亡的,一般用“没治过来”、“没收救”、“没法扎裹”、“没抬头”、“没救了”、“没疗程了”、“没法疗程了”、“没治了”、“没事了”、“病输了”以及“病故”、“英年早逝”、“香销玉殒”、“玉楼赴召”、“兰摧玉折”等来代替;对因自杀、服毒等非正常死亡的,一般用“丧生”、“丧命”、“想不开”、“上吊了”、“钻牛角尖”、“钻牛角”、“寻短见”、“寻了无常”、“伸了头”(指上吊自缢)、“服了毒”、“喝了药”等来替代;对未成年人不幸夭折而亡故的,一般用“拽了”、“抛撒了”、“不填还人”、“冤家”、“丢了”、“没了”、“跑了”、“坑了人”、“糟蹋了”、“折整了”、“晒背了”、“整日蹋了”、“撂”、“撂摆”、“殇”以及文雅的词等来表示。

在民间,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通常不说“病”,而称“不乖”、“不爽”、“不舒服”、“不好”、“不舒坦”、“不好受”、“不受活”、“不利祥”、“不寿”、“不精神”、“不攒劲”、“不轻身”、“不妥帖”、“不吉祥”、“不康宁”等;如果疾病经过治疗痊愈,一般不说“好了”,而称“乖了”、“行了”、“转了”、“轻身了”、“受活了”、“康宁了”、“舒坦了”、“精神了”;如果病情加重,称为“过失重”、“不好了”、“不见行”。

不但在有人去世时,不能说与“死亡”有关的话语,即使在平时,也不能直接说“死”之类的话。在陇中地区,过年时禁忌说“死”、“杀”等字眼,认为不吉利。俗话也说:“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得说好。”在陇中地区,亲人亡故,禁忌说“死”,一般称“殁了”、“没了”、“过世了”、“仙逝”、“逝世”、“去世”、“走了”、“去了”或“作古”等。婴幼儿如果死亡,则称“糟蹋了”。和在世的老人或父母亲商量去世后的事情时,把“去世”称为“老百年了”或者“百年以后”,而不说“过世”或者其他指代死亡的词。

对于一个人的年龄,民间也通常禁忌冒昧直接地问,而是尽量采取委婉的说法。这种对年龄的忌讳以及代称,在古代就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某种禁忌的意味。如将童年称为“总角”,是因为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一对如牛角状的小髻;又称为“垂髻之年”,就是因为古代的儿童在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自然下垂。一般把十五岁左右的男青年称为“束发”,是因为古时男子成童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把十五岁左右的姑娘称为“及笄”,是因为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头发用笄簪起,表示已经到了成年。把十六岁称为“破瓜”,是因为文人将“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把女子等待出嫁的年龄称为“待年”。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是因为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行冠礼,戴上成人戴的帽子,表示已经成年。三十岁称为“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四十岁称为“不惑”,语出《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意思是说到了四十岁,社会经验比较丰富,遇事能明辨是非,不再疑惑。五十岁称为“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中的“五十曰艾”,意思是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六十岁称为“花甲”,是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七十岁称为“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句子。百岁称为“期颐”,指人生以百年为期,应该颐养天年的意思。称老年的称谓语还有一些,如“耄期”,《礼记·曲礼上》说:“八十、九十曰耄。”还有“皓首”,又称“白首”;“黄发”也指长寿老人,指人的头发由白转黄;“鲐背”也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对人的年龄进行细致论述的,要数《礼记·曲礼上》中的这段表述了,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为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说,男人十岁为幼,专心学习。二十岁为弱,举行加冠礼,表示成人。三十岁为壮,结婚有了家室。四十岁为强,出仕做官。五十岁为艾,主管部门行政事务。六十岁为耆,指挥支使别人。七十岁为老,把工作交给别人,把家事传给子孙。八十岁九十岁为耄,七岁为悼。悼和耄即使有罪,也不加刑罚。一百岁称为期,由人细心供养。这主要是就男性而言的,而在过去对女性的年龄一般是忌讳的,就是现在,人们也有避讳女性年龄的规矩。

在民间,人们对有些数字也有禁忌。如“四”,因为和“死”谐音,也不常说,或者在择日时也尽量避开,尾数为“四”的数字也不太受人喜欢,因为“14”谐音为“要死”、“914”谐音“就要死”,当然也有将“4”说成是乐谱中的“发”的,而禁忌更多表现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等。其次,还有一些行业有需要避忌的词语,如棺材俗称“木头”、“材木”,老人棺材称“寿材”、“老材”,年轻人的棺材称“薄皮子”。木匠禁忌说“破”字。泥土匠禁忌说“塌”字。瓦匠和铁匠禁忌说“烧”字。石匠禁忌说“烂”字。

同类推荐
  •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茶酒文化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载体,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茶酒的历史,文化,名茶名酒等各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方便读者学习与参考。
  • 素书

    素书

    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本书就文化对外宣传的作用、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中国文化外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文化外宣的理论学说、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外宣的发展历程、各种当代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考察。此外.本书还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文化外宣的经验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外宣的对策和建议。
  •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

    你也许不同意摩罗的观点,但你无法回避本书所提出的问题。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被撕裂的痛苦命运是如何形成的?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外,是否还交织着自我撕裂的主动选择?在军事上、政治上的一系列失败以后,在一个多世纪的富国强民的峻急追求中,是否引发并促进了国人全面的精神崩溃?中华文明是否发生了彻底的断裂?它又是如何被割裂的?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在向现代化的全面皈依中,文化精英们是否产生了自我怨恨的文化心理?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释放出来的?其中又交织着什么样的权力博弈?今天的中国人面临着何种处境?未来中国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抉择?如何行动?若要了解这一切,你不能不读《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若想解答这一切,你不能不独立思考!
热门推荐
  • 我们是一辈子的姐妹

    我们是一辈子的姐妹

    一声姐妹大过天,永远在一起。这五个姐妹会永远在一起吗?会不分离吗?那就看本文啦。
  • 兵长,你弟弟又作死了
  • 儿科要略

    儿科要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珍稀动物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珍稀动物

    本书从珍稀动物的基本概念入手,主要阐述了珍稀动物种类、分布、特征以及在动物界的作用和地位,重点强调了珍稀动物的保护和此类动物与人类环境的关系等。
  • 天剑勇者

    天剑勇者

    这是一部非常热血的玄幻小说,而这部玄幻小说的内容,也是非常的热血,但适用男主和女主想想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 纹龙戒

    纹龙戒

    都市少年意外得到了一枚戒指,从此就拥有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能力。可是由于他天性善良,好打抱不平,却因此引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他是天使式的教化,还是血刀证道呢?请看,纹龙戒!
  • 或许我们只是路人

    或许我们只是路人

    逗比女主与完美男神!或许我们的故事很幸福,或许我们的故事很悲伤,或许,我们根本不该相识。
  • 末世之丧尸快跑

    末世之丧尸快跑

    只有不断的杀戮才能制止杀戮,这就是末世残酷的现实–叶凡
  • 虚空剑修续

    虚空剑修续

    【由于特殊原因,虚空剑修换到此号,但我会继续写下去。】沈昊,修真界剑修,因为另一半的身死而自断其剑,却阴差阳错来到虚云界。本以为生无可恋的他,放弃了一切力量,却在偶然间发现,他的另一半竟然也在这个世界转世!为了曾经的约定,沈昊再次拿起手中的长剑,重修虚空劫功法,为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一步步踏上了世界的巅峰!
  • 黑篮二三事

    黑篮二三事

    没有看过漫画,与剧情无关,或许有些小白,但是很温馨,无cp只有纯纯的友谊,不喜勿入哦(?-ω-`)酒井优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她在一起,你得活跃气氛,你得卖的了萌。且看一个少女来到诚凛与黑蓝众人发生的日常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