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一)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是为了追求一定社会经济目标而直接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性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独立核算能力的经济组织。
从一般属性来说,企业是各种市场关系的总和,是“一系列市场合约的联结”,是市场的产物,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源于社会分工和经济协作,是以协作劳动为基础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活动涉及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两个方面,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的有机统一,是所谓“厂商”;企业通常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财产,是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动机和目的是营利,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此外,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总体上说,企业的组成和运作相当复杂,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性主体,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全息缩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特殊,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骨干和依托。
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曾经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使我国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就形成了工业化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支撑和推动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保证了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发展经济积累了资金。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支持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保障供给、繁荣市场、调节分配、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国有企业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是由众多企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实际生产能力共同构成的,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微观基础。企业生产力来自于企业所占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及其组织结合程度和利用状况,尤其是劳动力使用和发挥的情况。作为市场主体的每一个企业的生产,就其实质来说都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变换的过程,这些生产活动在社会范围内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组成社会强大的物质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据主体地位和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首先是物质生产力的实体,它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引领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模范执行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带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2.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和实践者。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属性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中是由国有企业具体而直接地加以体现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凝聚点和实践者。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它代表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性标志。国有企业除了和其他企业一样担负组织生产和追求盈利的经济任务外,还担负着稳定、领导经济发展,率先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政治任务,因而付出了更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发展绩效绝对不能只用利润等经济指标和金钱来加以衡量。
3.国有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涉及的领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技术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比较高。经过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留存的大部分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坚力量,其活跃的生产经营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制造业整体的生产水平。
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合作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的扩大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交往进一步增加。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实力,而且在国际分工合作中起着主要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继续增强我国的对外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5.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国有企业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主体,完善了市场体系,健全了市场功能,优化了资源配置,确保了市场经济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
6.搞好国有企业能进一步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有大中型企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社会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
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适应国内外经济、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是把国企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措施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改革的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协调推进其他各项配套改革。
总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和关键在于企业,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二)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和价值创造总额在全社会均占很高比例,因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核心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
1.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微观基础保证。国有企业原本存在的种种不合理行为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政企分开,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地位,解决企业的利益与责任、动力与约束等问题,使企业能真正自主经营、参与竞争。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市场竞争,有利于刺激企业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选择投资方向和利用生产要素,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有助于重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微观基础,更快地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2.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市场方式的运作和市场机制的形成创造条件。市场化方式的运作和市场机制的形成不仅依赖于放开价格,更为重要的是对市场主体进行发育和培养。国有企业只有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才会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与其他企业展开公平竞争,市场也才能对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才能确立起来。否则,市场机制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就是“盲区”。缺失了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国家对经济控制方式的转变。传统体制下,政府集所有权、行政权与经济调控权于一身,对企业直接进行指挥协调,使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严重的纵向依赖关系,导致了企业活力不足,效益低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使国家的资产所有权、经济调控权和社会行政权相分离。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间接调节企业行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因而,政府宏观经济控制方式的转变同样依赖于国企改革,企业改革为经济调控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