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苻坚欲取凉国,建立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北宋时期,设立渭州,初领平凉、潘原二县。那年我在平凉,沃野千里,长风浩荡,未闻操戈之声,未有劳役之叹,仆身于柳湖公园的一派花团锦簇中,遥想千年古事,一个人平定了内心虫蛹一般的欲望。
后人总是习惯于直观思维,历史不至于如此简单。黄帝和广成子经过多少次思想的交锋、激战,遂蔚为大观。像是无数条支流,交汇,混合,奔流,向前,才有大河的涛声。在这天下第一道教圣地,同时也是北宋法定的买马场,那些茶马互市的民族,通过茶和马大宗物品,进行经济互惠和文化交融。还有崆峒山,每逢市易之日,山上钟声清越,山下人声鼎沸,方寸之间,无暇得失,市易的那一帮人有着怎样的改变呢?
宋初经理蜀茶,于原、渭、德顺三郡市马,熙宁年间又置场于熙河。
有资料称,秦汉时,渭州一带养马业之盛,前所未有,一时“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南北朝时,境内已有官办的养马牧场。唐贞观年间,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官马牧地,陇右一带养马数十万匹,是皇帝的军马场,在陇右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宋时又为西陲之地,是茶马互市的中心地带,是汉、藏、党项等民族进行民族贸易的比较固定的据点,也就成为当时茶马互市的主要场所,其历史甚至还早于熙州。
宋夏在渭州的三大战役,均以宋朝失败而告终,但西夏李元昊连年用兵,导致国内民不聊生、货币增价,民间贸易的中断,使他不得不与宋议和,而宋仁宗也要给民生息,西夏议和,刚好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于是,统治者们握手言和,茶马互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没有比古渭州更适合的地方。
宋仁宗庆历七年,秦凤路府曾挪借益州“交子”30万,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雇人运秦州粮至渭州易马,获取利益。仁宗至和元年,古渭砦新城告峻,为充实军马,宋朝政府于仁宗嘉祐五年,拨给古渭砦盐交引,改盐官运官卖为通商,以盐易马。又过了四年,移宁远市马场于古渭砦,以年10余万缗购买马匹。
上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惊出一身虚汗的大宋,对于马匹的急迫需求。在渭州,在易马的间隙,在那不绝于缕的烟火中,在那一次次的跪拜和祈求声中,统治者们不仅更加真切地洞悉了构成一场战争的基本要素,一个动机、一份战书、一条妙计,一场屠戮,战争,就是把拥有变成失去。只有在崆峒山的灵山秀水之中,才能体验到和平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赐予,水沸煎茶,无为而无不为。
因了那山上的香火,人和那山,才没了距离。
轩辕黄帝之后,还有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赶时髦一样都曾登临此山,在无数次的兼并战役之后,人都渴望胜利,于是,在平定天下之后,每一位帝王都渴望自己的这一套权力模式能够运作至千秋万代,在完成兵马的统帅之后,还需要完成思想的统御,集中国本土文化之大成的崆峒,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西巡崆峒遂成为一种象征。最初的时髦都需要强有力的统治者去赶,到后来,这种思想的统御初见成效时,在社会的底层出现一种普遍接受的现状,司空见惯了,时髦也不再成为时髦。或者本来就不需要统御,人和他所依赖的环境之间,本身就无法隔离。
在北宋,经过和西夏的连年兵戎,在古渭州进行茶马互市。当时的那拨人,在罢市之后,放好茶,系好马,又有了另一个身份,成为崆峒山的香客,不论是生离死别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邻里之间的小事,都想问天打卦,祈求佑护。在交易时,都有监察官看着,多少斤茶换一匹马,这是有政策文件的,是硬指标,不能徇私枉法,交易完了,干什么监察官可就管不着了,监察人员也干急着想上崆峒山,把那罢市的铜铃早敲响一个时辰。
战事稍歇,百姓的一个愿望完成了,上崆峒山,是另一个愿望。历史就是这样,是一个愿望和另一个愿望之间的重叠。
嘉祐五年九月,大臣薛向对皇帝提建议说,先王执政时,曾在环、庆、延、渭、原、阶、秦、文州、镇戎军九处设置榷场市易马匹,泾原一路的副总管陈兴想要废除镇戎市马场,把相关的业务归并到平凉,真宗认为这样做有失妥当,以茶易马不仅获取了吐蕃各部的良骑,以资国用,用长远的眼光来看,还能够探取吐蕃各部军队的调动情况,掌握敌情,不能够轻易取缔。
真宗的愿望是显性的,他的算盘一五一十打得够犀利,而有的愿望是隐性的,不为人知,缄默不语,等你发现一些苗头,已经有亡羊补牢的困惑。
比如庆历二年二月,夏兵再次向渭州发起攻击,经略使知渭州王沿命部将葛怀敏据守瓦亭寨设伏以待敌。葛怀敏不听指挥,贸然北进,在定川寨陷入夏兵重围,葛怀敏等十余将领阵亡,全军覆没。“定川大战”失利后,夏兵攻打渭州,大肆焚烧劫略。
《宋史》记:“夏师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民畜而去。”
当地老百姓有了上次教训,为避战火,赶着牲畜,扶老携幼,车运肩挑上了崆峒山。夏兵占据渭州空城后,向崆峒山发起攻击。当时,山上一无军队、二无兵器,逃难的百姓乱成一团,满山一片惶恐。崆峒名僧,明慧禅院主持法淳劝大家不要惊慌,他说,崆峒是神山,自有神灵保护。等山上安静下来,法淳组织禅院500武僧手持木棍,封锁了上山的几个要道。崆峒山势雄伟,林木茂盛,除了前后两条羊肠小道可上山外,到处是悬崖绝壁、幽深峡谷,易守难攻。法淳大师指挥武僧凭借有利地形,与夏军智斗。善于骑射的夏兵,遇到崆峒山这样势险林密的神山,也就没了辙,加之僧人们不断念经作法,好神的李元昊又不敢放火,围了几天,便撤了军。法淳主持以他的大智大勇保全了崆峒山,保护了上山逃难的万余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群众赞扬和朝廷的褒奖。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赐泾州崆峒山慧明院主法纯、法涣、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法淳率领弟子与西夏兵作战,护守御书院,使无数老百姓免遭战火涂炭,这是大功德、大境界,因此奖励他。
乱世之中,为了保全大众性命,慧明院的诸位大师凭借崆峒天险,和西夏军斗智斗勇,拯救百姓免遭涂炭,算得上真正的慈悲济世。
西夏李元昊因好慕神灵,不敢放火,引兵退去,崆峒是他心头一座不能触动的天险。每个人心头都有一座天险,如此,方知进退得失。一个人有险可守,才能有所顾忌,知荣辱;无险则好大喜功,不可救药。
宋真宗的天险在于渭州茶马交易的成与败。
《宋会要辑稿》咸平六年二月二日泾原路总管陈兴提议,渭州镇戎军全部投身在市马的工作中,日常开销都需在渭州,希望上级能够废除镇戎军市马机构,并入渭州,如此一来就方便一些。
宋真宗对上面一事的答复是:朝廷设置镇戎军,不惜成本,劳费守戍,是因为联通着戎人卖马的道路,一旦废止,担心蕃部各族道听途说,混淆视听,遂生二心。现在保留它,不断发挥它的职能,如果渭州的马价公道、合理,因为道路便捷的缘故,那么就会吸引戎人前来易马,这样一来戎人减少了运输成本,镇戎军易马场的名声也会不胫而走。
这是真正的一箭双雕呀!
盛世听钟,乱世焚香,人事更迭了又一拨,插筷子充大旗,拉起队伍,队伍打散了,打没了,还有值得倾诉的崆峒山,悠然千载,不增不减。弹筝峡中湍流的曲调幽冷下来,你是否可以看到那喊着号子、赶着驮队的茶马人,正自那山上俯身而下,一步三回头,他既是朝廷的命官,也是虔诚的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