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胎教意义非凡——十月胎教堪比十年教育
认识胎教
胎教,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发源于殷商时代,说它新鲜是因为好多人对它还很陌生。
所谓胎教,就是给孕妇创造优美的环境,通过母亲与胎儿正常的信息交换,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宫内教育,促使胎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期日后成为既健康又聪明的优秀人才。相传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王后之所以能生出“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的周文王,就是因为她在怀胎时注意生活起居、修身养性,还坚持晚上请音乐师来唱诗。西汉戴德在所撰《大戴礼记·保傅》中,追述了殷周时代就强调对太子的教育要从胎儿时期开始,并命名为“胎教”。《医心方·求子》中对胎教有较为详尽的叙述:“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勿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贞,贞良,所谓胎教是也。”这是古人对胎教的诠释。
根据胎教所包括的内容不同,胎教可分为广义胎教和狭义胎教。
广义胎教是指对准妈妈和宝宝的保健教育,是为了促进宝宝生理和心理健康发育成长,确保准妈妈能够顺利度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方面的保健措施。因为没有健康的妈妈,就不能生育出健壮的宝宝。由于宝宝处于器官形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没有定型,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即中医所说“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这里所说的受外界影响,主要是指受准妈妈精神、饮食、寒温等方面的影响。准妈妈的身心是否健康,对宝宝的成长,包括智力与体质的发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广义胎教有利于准妈妈和宝宝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有利于保胎、养胎和护胎等保健措施的实行。
狭义胎教,是指妊娠期间,在加强准妈妈的精神、品德修养和教育的同时,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准妈妈刺激宝宝的感觉器官,以激发宝宝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育。狭义胎教相对于广义胎教来说,更偏重于品德、精神、智力与性情的培养、陶冶和教育,主要是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与方法,让准妈妈置身于美好的事物、环境和氛围中,不但使准妈妈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而且由于“外象而内感”的作用,会促进宝宝智慧、情绪、品质、智力等方面的良好发育。因此,狭义胎教实际上是在广义胎教的基础上,对准妈妈和宝宝精神世界的优化和美化,在准妈妈个性的形成、智力的发育和人格的完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所说的胎教,一般是指狭义胎教。
综上所述,广义的胎教侧重准妈妈与宝宝的生理保健,狭义的胎教则侧重于准妈妈与宝宝的心理健康。二者是统一的,不可顾此失彼。
另外,根据不自觉或自觉的进行方式,胎教又可分为无意胎教与有意胎教。
有意胎教是指有准备、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在怀孕期间,采取某些方法、创造某些条件实行胎教,并注意追求胎教的质量,让准妈妈和宝宝的身心得到调养。
无意胎教是指没有特意采取某些方法、创造某些条件,而是通过某些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也能够使准妈妈和宝宝的身心得到调养,比如吃些好的食物或累了休息等,这在无意中就产生了有益的效果。事实上无意胎教所占的比例很大。有些准妈妈虽然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对胎教一无所知,未曾有意地去创造某些条件,而是随心所欲,在尽情随便的生活当中却能意外地收到胎教的效果,生下的宝宝同经过精心施以胎教者所生的孩子,在体质、智力等方面基本或完全一样,甚至更优于有意进行胎教者所生的子女。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与无意胎教有关,收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实际上一个人的精神、意向、品德、习惯、嗜好等,在成年以后已基本定型,并不适合于胎教的要求。这就需要准妈妈在孕前多读一些有关胎教的书籍,增加文化知识,提高个人修养与文明程度,力争使无意胎教转变为有意胎教。虽然有的准妈妈收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但这毕竟带有盲目性,不能和有意胎教相提并论,更不能代替有意胎教。无论准妈妈有怎样好的条件,有意胎教都是必要的。
胎教的基本内容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胎教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迫切需要了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以便为萌芽生命的发育提供最佳环境、创造最好的条件;通过控制母体内外环境,给胎儿以良性刺激,使其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出生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优生的目的。
总的来说,胎教是指利用妊娠期间孕妇本身的情绪及外在的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来促进胎儿身体与智力方面的良好发育。
因此,胎教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几点:
(1)孕妇的情绪须尽量处于稳定的状态,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2)对胎儿施以触摸式的或轻轻拍打式的“呼唤”刺激,通过这些刺激让胎儿经常与外界取得联系。
(3)用特定的音乐声波,对胎儿进行反复的听觉刺激,并不断强化这种音乐刺激,促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发育更快、数量更多,为信息储存场所的广泛建立创造一个先天良好的物质基础。
(4)通过呼唤胎儿,用柔和的声音刺激胎儿听觉系统的发育,进一步巩固外界刺激对胎儿的影响,以促进胎儿语言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胎教的常见方法
胎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情绪胎教、营养胎教、视觉胎教、语言胎教、运动胎教、按摩胎教、日记胎教、音乐胎教、旅行胎教、艺术胎教、童话胎教、环境胎教等。
在怀孕的40周里,孕妈妈与胎宝宝同体共息,孕妈妈的情绪和生理状态都与胎宝宝休戚相关。
因此,从孕妈妈营养到行为活动,乃至所接触的生理、心理环境——都是胎教的范围,可以说胎教伴随着怀孕的整个阶段。
树立正确胎教观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们当初积极胎教,又是唱歌又是听音乐,忙活了半天也没有生出个神童来。”言语之间对胎教不无失望。
任何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美好的希望,这是很正常的。问题是上述这些父母对胎教抱有不切实际的奢望。要知道,胎教的目的只是使未出世的胎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为出生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胎教不是孤立的,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每个人的身体各有差异,自身修养的水平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以及对胎教实施的程度不同等,这些都将对胎教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现代医学为胎教提供了可行的依据,也有诸多实验、实例证明了胎教的可能,我们对胎教应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这便是:相信科学的胎教,但绝不神化胎教;肯定胎教的结果,但绝不夸大胎教的作用;可以保留对胎教的认识,但不拒绝对胎教的尝试。总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胎教,科学地实施胎教,从而收获胎教的硕果,这便是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的胎教观。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从个人和家庭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放弃对胎教的奢望,实事求是地看待胎教。这样,你就绝对不会感到失望,而只会使你和你的家庭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你胎教的产物——那个令人喜爱的孩子,也将在甜蜜无比的气氛中幸福、健康地成长。
“见物而变”和“外向内感”的胎教理论
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提出了妇女怀孕以后“见物而变”的胎教理论,后世将其发扬光大。如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写道:“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大体意思是,妇女怀孕3个月时,胚胎已渐次发育成胎儿,这时虽然已从形体上初步成形,但是还没有定型,即所谓“未有定仪”,其可塑性很大。当孕妇见到带有什么特征的东西,她所怀胎儿的形象,包括胎儿的形体和精神,也就会随之产生变化,这就是“见物而变”的本意。
这就给那些想生一个长相漂亮、体力过人、才华出众的孩子的孕妇提出了建议,在孕期内要多想好事,多做善事,多看美好的事物,以期感化腹内的胎儿。通过母亲美与善的良好“见物”刺激,而使胎儿向更加聪明、善良、健康、漂亮的方面“变化”。古人“见物而变”胎教理论的提出,当然会受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外向内感”是古人关于胎教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认识的基础上。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向而内感者也。”《颅囟经》一书中也曾指出:“巢氏(即指《诸病源候论》之作者,隋代医家巢元方)论妊娠,至月始胎之时,欲谈正言,行正事……佩白玉,读诗书之类,其非胎教之理乎。”通过谈正言、行正事、佩白玉、读诗书等人为的方法与措施,加强孕妇的品德修养,培养其高尚情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期“外向而内感”,这样可使孩子的智力发达,品格端正。古人提出的“外向而内感”的胎教措施,事实上是胎儿早期教育的手段。孕妇在妊娠期间接触美好的事物,诸如听美好的音乐、欣赏优美的景色、观看花卉和美术作品、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等,从而陶冶性情,开阔胸襟、旷怡心神,使一身气血和顺,则对胎儿未来智力与性格等的发育产生好的、积极的影响。
坚持原则,循序渐进
自觉遵循胎教的基本原则,是胎教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胎教原则是人们进行胎教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了胎教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千百年来胎教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贯穿于胎教的整个过程之中,对具体的胎教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要求孕妇在正确认识胎教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和运用胎教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胎教。
(2)及时性原则 胎教过程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胎教必须尽早、及时地进行,否则,错过了胎教最佳的时机再采取措施就难以弥补了。一般来说,胎教的最关键时期是怀孕的第5~7个月。
(3)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优生学等理论为指导,根据胎教过程的基本规律,恰当地选择胎教方法,引导胎儿在母体内更顺利、更健康地成长。
(4)个别性原则 根据孕妇本人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由于孕妇本人的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胎教的途径和手段也应该随之而异。此外,家庭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情趣等也会给胎教活动带来一系列影响。遵循个别性原则,能够扬长避短,收到较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谈胎教,尽管不能割裂古人对胎教的精辟认识,但是,如何剔除古代胎教术中的非科学成分,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尊重科学、循序渐进地实施胎教,才应该是我们唯一正确的做法。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实施胎教呢?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起居上讲 孕妇在怀孕期间,生活要有规律,要讲卫生,注重保健,饮食要均衡,忌烟戒酒,心情舒畅,注重科学的生活方式,常到郊外游玩,欣赏自然风景,保持充足的睡眠。
(2)从生理上讲 孕妇在怀孕期间,要常请医生检查身体及胎儿方位,指导调养,了解孕期的生理变化,注重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谨慎用药,节制性生活。
(3)从心理上讲 孕妇在怀孕期间,心理要平和,情绪要愉快,要尽量避免抑郁、悲伤、烦躁、惊恐和愤怒等不良情绪。
(4)从认知上讲 孕妇在怀孕期间,对胎儿进行胎教时要充满爱心,尊重科学,掌握必要的胎教知识,和丈夫密切配合,循序渐进,避免急躁情绪,努力和胎儿沟通,耐心而满怀爱心地陪伴胎儿成长。
胎宝宝通过母体获取精神营养
过去人们认为胎宝宝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任何精神和感情活动。而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胎宝宝有看、听和感觉的能力,能够理解妈妈的思想和感情。
在妊娠第4个月前,胎宝宝就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当孕妈妈极度不安时,胎宝宝就会感到与周围环境保持联系的整体感遭到破坏,从而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孕妈妈的不安使胎儿紧张、恐慌、困惑,他会蹬腿、扭动身体,想摆脱不安,这就是胎儿在建立一种原始的自我防卫机制。
几个月后,胎宝宝应付不安的体验日益丰富,他不仅能很快理解母亲,还知道他该怎么对待。所有孕妈妈的不舒适、不愉快、异常的、出乎意料的变动,都会带给胎宝宝一定的刺激,给他留下记忆的痕迹。
经过实验可以发现,妊娠6个月以前的胎宝宝的反应,大部分是躯体上的,这时的大脑尚未成熟到将母亲的情感转换为情绪的程度。
妊娠6个月以后,胎宝宝开始能把感觉转换为情绪。这时,胎宝宝的性格逐渐根据母亲的情感信息得以形成。最初,他只能接受极简单的成分,但是随着记忆和体验的加深,胎宝宝变得越来越复杂,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胎宝宝有很好的学习能力
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胎宝宝处在混沌的黑暗中,整天处于沉睡状态,对奇异的大千世界一无所知。果真是这样吗?不,众多的实验和观察证实这一认识不正确。其实,胎宝宝也具有一些能力,胎宝宝除了有听觉能力之外,还具有感知和学习的能力;胎宝宝除了听力之外,在怀孕10周左右就已形成压觉、触觉等感受器,并开始具有各自的功能,因而还具有触觉、情感、领悟和记忆的能力。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胎宝宝在“宫中”已有感知和学习的才能。
胎宝宝能分辨母亲的心跳声。有学者研究发现,当一个新生宝宝大哭时,如果立即播放预先录制好的妈妈的心跳声,小宝贝便会立即停止哭闹,变得异常安宁。
处于母体子宫中的胎宝宝竟然也能进行“思考”,做出“决定”。成人进行思考并决定做出某一动作时,通常心跳频率会略微增加。用摄像仪观察腹中胎宝宝,会发现胎动发生前的6~10秒钟,胎宝宝的心跳频率明显增加。这种现象从胎龄6个月起便能观察到,说明此时胎宝宝的大脑已发育到能够进行思考的程度。
胎宝宝不但有听觉、感知、记忆能力,还具备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决定能力。为此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做些有利于胎宝宝大脑发育的工作,从而使胎宝宝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受到良好的早期训练,以促进宝宝先天智力素质或者说潜在能力更好地发育。
准妈妈是胎教的主角
众所周知,胎儿是由母亲孕育的,母体既是胎儿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胎教的主体。一方面,母体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母亲的身体素质和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胎儿的体质健康;另一方面,母亲的文化素养、心理卫生状况又不可避免地在胎儿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对孩子的精神世界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孩子生命中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角色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一般情况下,从发现自己的腹内已经萌生出一个小生命时起,多数未来的母亲便意识到保护和培养这一幼小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努力捕捉来自宫内的任何一点细小的信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和小生命的“对话”,进行着亲切而又温暖的交流。当然,由于每一位母亲的家庭环境、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对胎教的认识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投注的爱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胎教的不同结局。因此,每一位即将做母亲的女人都应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增强体质,加强修养,很好地进入“主角”的角色,为孩子的超早期教育作出贡献。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孕妇会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感到气馁,对胎教缺乏信心。其实,在胎教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莫过于母亲的爱心,只要你把培养孩子作为生活的重心,付出一切可能的精力和时间,倾注你全部的爱心,那么你未来的孩子就一定会令人满意。这一点要求算不上苛刻,只要愿意,每一个母亲都是能够做到的。
目前,超声波诊断装置的开发,有利于研究和观察母亲的感情对胎儿的影响。而研究报告的结果证明,母亲和胎儿的大脑都不是独立的,妈妈双手所感觉之物,胎儿会直接地感应到,所以母亲和胎儿的大脑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母亲和胎儿要连成一心是非常重要的事。在解释此事之前,先要说明大脑的激素。事实上,母亲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觉的事,是通过母脑所制造之激素传给胎儿的。
由此可见,母亲与胎儿的一心同体是多么重要。母亲要特别注意身体的健康,但并非要刻意减肥或忍耐任何事,而是要怀着自在愉快的心情,去过非常平和正常的生活。
准爸爸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可以这么来比喻:如果说宝宝是一粒发芽的种子,那么准妈妈就是提供养分的土壤,准爸爸就是和风细雨般的阳光雨露。对宝宝的成长来说,准妈妈给予了宝宝直接的影响,她在胎教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准爸爸的“阳光雨露”则能使种子发育得更健全,生长得更完美,这同样是胎教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所以,准爸爸是胎教的重要参与者,在胎教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当好“后勤部长”怀孕的妻子一个人要负担两个人的营养及生活,非常劳累。如果营养不足或食欲不佳,不仅使妻子体力不支,而且严重地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因为宝宝的智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有三分之二是在胚胎期形成的,所以丈夫要关心妻子孕期的营养问题,尽心尽力当好妻子和胎儿的“后勤部长”。
(2)风趣幽默处事 由于妻子妊娠后体内激素分泌变化大,会产生种种令人不适的妊娠反应,因而情绪不太稳定,因此她特别需要向丈夫倾诉。这时,唯有丈夫用风趣的语言及幽默的笑话宽慰及开导妻子,才是稳定妻子情绪的良方。
(3)丰富生活情趣 早晨陪妻子一起到环境清新的公园、树林或田野中去散步,做做早操,嘱咐妻子白天晒晒太阳。这样,妻子也会感到丈夫温馨的体贴,心情也会舒畅惬意。
(4)协助妻子胎教 丈夫对妻子的体贴与关心,爸爸对胎儿的抚摸与“交谈”,都是生动有效的情绪胎教。
总而言之,在胎教过程中,丈夫应备加关爱妻子,让妻子多体会家庭的温暖,避免使妻子产生愤怒、惊吓、恐惧、忧伤、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此外,丈夫应积极支持妻子为胎教而做的种种努力,主动参与胎教过程,陪同妻子一起和胎儿“玩耍”,对胎儿讲故事,描述每天的工作和收获,让胎儿熟悉父亲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从而产生信赖感。
家庭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胎教
胎教不只是未来爸妈的责任,实际上,家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孩子未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也应在胎教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因此,一些老人,尤其是爷爷、奶奶往往希望生一个健壮、聪明的小孙子,而不想要孙女。这样,无形中就给孕妇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碍,以至影响腹中胎儿的发育。
还有一些老人,往往是孕妇的母亲或婆婆,总是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当年的亲身感受和经验。当然,这样做不无效益,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夸大其词,甚至把一切说得困难而又痛苦。这对于孕妇来说无疑是一种不良刺激,甚至使她产生条件反射,从而导致一场痛苦而又沉闷的妊娠和分娩。这同样会给胎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老年人,对怀孕的媳妇不以为然,动辄我们那时候如何如何,言下之意就是眼下的媳妇太娇气。这对于孕妇来说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往往会给孕妇原本就烦躁不安的情绪火上浇油,甚至发生口角,进而殃及胎儿。
因此,在准妈妈怀孕期间,家庭所有成员都应给予热情的帮助和充分的体谅,不要给孕妇造成压力,也不要给她“瞎参谋”,更不要随意指责,而应共同努力在孕妇周围造成一个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使胎儿在祥和的气氛中健康地成长。就是说,孕妇的家属应积极参与胎教,为胎教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