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香港这片狭窄的土地上得到了共鸣,李嘉诚得到了浸淫洗礼,得到了挥洒,得到了发挥,得到了真谛。最主要的是,得到了别人所没有遇到的运气。与西方文化相处、碰撞、贴面肉搏、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在人们都以为这里是文化沙漠的地方,出现了真正经受考验过的生命健旺壮盛,影响无所不及的粒粒种子。
所幸者,李嘉诚是也。李嘉诚,一个深明儒道真谛的商者,将国粹发挥升华到一个新的无人企及的超乎现实的理想境界,甚至可以说是神话玄妙近乎虚幻的理想世界。亦由此,世人开始,从过去的历史中,过去的脚步中,过去的禅示中,过去的沉疴中,寻找未来,寻找光明,寻找出路,寻找希望的田野,寻找桃花盛开的地方。甚至,寻找通向未来之路的诺亚方舟。
简单直接地讲,追求梦想,寻找财富,追寻自我,超越自我。以小我去成就大我。在一个从无根基、无依无靠的地方生存,可谓重新做人,全家人的命运由李嘉诚一力承担一力维持一力决定。李嘉诚能够左顾右盼吗?只能义无反顾。
李嘉诚最先努力的乃是适应社会这所学校,到茶楼做店小二,到舅父公司里做小职员,在五金公司做街头推销员,虽然艰难,然而却可让一家人吃上饱饭,而且他也很快了解、熟悉了社会的各色人等和谋生的诸种方式。
社会对于初涉世情的李嘉诚不仅仅是严厉的、残酷的,他完全知道在那里不能做感情的交易,不能抱任何的幻想,不能有任何的怠懈,更加不能有任何的侥幸,甚至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彷徨蹉跎。他的情感也因此很少外露,他避免一切感情的冲突。沉稳、含蓄、寡言、谨慎,避免用感情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避免让世界分享他的感情世界,甚至,避免让世界窥视他的情感世界。
天道酬勤,世道无欺。李嘉诚看到了,剩下的只是他如何自处和报世,如何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展示自我,否定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征服与改造世界,让庞大的世界变为自我。应该说,商圣李嘉诚做得极为出色。
少年的欢乐、人性的懒散和尘世的嗔欲,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丝丝迹象,于他似乎是如此的陌生,那样的遥远。他的精力几乎完全花在赚钱与学习上了,花在与人与钱打交道上了,花在挣取他和家人活命的微薄收入上了。
此时此刻的李嘉诚,还在生命生存的泥潭中苦苦挣扎,而且容不得半点迟疑气馁。当然,那时的李嘉诚别无选择,也不能选择。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尽管这是一杯浓得酽得发苦发涩的功夫茶。
为了生存
多少年后的今天,李嘉诚依然抱憾,自己没有童年与少年。甚至对儿子能读世界名校心生嫉妒。直到今天,李嘉诚感叹昨天的李嘉诚,是多么向往学校的琅琅书声啊。扭曲的世界,带来多么大的扭曲与多么大的遗憾。所幸的是,这种遗憾,仅仅是发自时空之外的感叹,如果回到现实,李嘉诚依然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嘉诚出身并非大富大贵之大家,就算其身世显赫,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的大唐李皇,但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家道中衰,止于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生活和世界的边缘,这种家庭及生活背景出身的孩子,一般来讲是健康的,他们聪敏、灵气、善良、温情,求知若渴。更重要的是,对知识有着超越生命超越世界超越自我的追求,对人生更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始终,他们具有常人不具备的超常的视野与心智。
对大部分受过良好童年教育的孩子来说,接下来是青少年时期的一帆风顺,千宠百爱,千呵百护,如果没有意外的悲剧使他们脱离生活的平稳的安全的无惊无险的轨道,他们将信守自己生活的真理,遵循生活事先已经安排好的不变轨迹,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并以此演绎整个生命历程的诸种平淡无奇的经验,从平淡复归平淡,从平凡走向平凡,从平庸变成平庸。
李嘉诚不得不过早地踏入社会大门。求职无门,一次又一次碰壁,虽然有时有点灰心,但是看到母亲、弟妹期待的眼神,没有丝毫的气馁丝毫的动摇,一天又一天,带着希望走出家门。
虽然香港的九月天很多时都是阴沉沉的,但是作为长子的李嘉诚必须要给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带来灿烂的阳光,哪怕是刹那的光明与看不到的希望。甚至乎嘴角微微一翘的刹那间的微笑。
一次,母亲对李嘉诚说:“你去找一找潮州的老乡吧,潮州人总是帮潮州人的”。李嘉诚手拿打听到的地址,找到了上环黄记杂货店,说来这位店主黄先生还与李家有点关系,早年黄先生也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嘉诚家仅隔两条街,况且,他还是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的学生,尊师重道的潮州人总会念及这层老关系的。还未等李嘉诚的稚气喘定,眼前的景象已经令李嘉诚大失所望。店铺早已倒闭,只有黄记招牌还在海风吹拂中,摇摇欲坠地飘摇在那里。
又一次的碰壁,又一次的失望。多少次的碰壁失望,多数人也由此灰心失望,成为社会里的普普通通的类型,从事普普通通的工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难分彼此的似曾相识的类型。当然,世界本来就该如此。否则,岂不人人都成了李嘉诚,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机会与财富?
然而,当文明转型的阵痛不期然降临在每个个体生命和家庭时,无论自愿或者被迫,无论偶然或必然,他们都必须重新寻找生活的基础,必须重新建构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必须重新感知过去现在生活所赋予人类的真谛,必须重新找寻新生活的社会支撑点,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苦难幸运。在此意义上,那个时代的草根知识分子及其后代,都在参与着对社会既有的潜规则的改造创新演绎变通。
李嘉诚万幸地感受着时代的沧桑,现实的悲苦,生活的磨难,时空的巨大落差。
对于具体的个体生命来说,是某些偶然的、神秘的因素规限了这样的努力成为悲剧或闹剧,从“自铸伟辞”,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圣雄甘地,到献身社会,忘却自我的德兰修女,甚至乎如鱼得水、励精图治的胡雪岩,甚至乎风云变幻等闲视之的包玉刚,都毫无例外,在生活轮回的原始轨道上,沦为神坛下蜷伏的奴婢,或者成为自立法则、自创王国的大师、巨匠。
最终,从圣坛下蜷伏的战战兢兢的求道者,步出桃花径,豁然开朗,信步迈上万众顶礼膜拜的圣坛。商圣李嘉诚幸运地成为后者。这一切,全赖悲惨世界所赐予的无穷动力法力定力毅力道力苦力张力。
五十年之后的今天,李嘉诚贵为世界华人首富,在外人眼中,这样的人一定周身名牌、餐必鲍翅,享尽天下荣华富贵。事实上,李嘉诚却是一位“食无大肉,衣无重彩”的圣雄甘地式的尊崇清规戒律,一丝不苟的节俭者,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生活情趣的清教徒。通常的午餐,有碟青菜,一条小鱼,一杯清水,哪怕是一盘炒河粉,已经吃得有滋有味,心满意足。
为了教导儿子,一样番薯糖水,可以喝足一年不变,这就如同李嘉诚对儿子所说的那样,你手中的苹果,永远吃不出我口中的味道。他在接受一名外国记者访问时表示:
我的生活水平跟我在1957年事业已上轨道时相差不远,甚至更加简朴。无论是从前或现在,我都喜欢简单的生活,对于物质享受的要求不高,反而着重内心的平静,希望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化外之高人超人,似曾相识。当然遥不可及。求知甚至成了李嘉诚生活和事业的最重要的部分,直到今天他仍坚持每天听英语新闻,每天睡觉前看书的良好习惯,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实际上,人生最重要品质的养成和实践,在校园里已经开始,诚信、勤奋、上进、助人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变的立足点。我个人的人生实践告诉我,如果一个人要对祖国、民族有所贡献,这些品质是必由之路,没有其他的选择。
这样一个人的成功毫无疑问是必然的。当然,不是看的书多就会成功。否则,也太天真了。
父亲因病去世,家境的贫穷使他过早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善良,面对丑恶。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为了生存下去,李嘉诚与他母亲一起挨家挨铺地找工作,但却处处碰壁。日复一日,母子俩披星戴月,拖着满是血泡的双脚回到家中。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群,到处都是面黄肌瘦求助的人们。李家寡母孤儿,就更难找到工作了。母亲庄碧琴设法批发一些小日用品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只能买几个鸡蛋和芋头,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不知过了多少个近乎绝望的日夜,就在全家为明日后日无米之炊惶惶不可入睡的时刻,舅舅庄静奄托人带话,同意外甥李嘉诚到他的公司上班。
当感到丝丝安慰的母亲庄碧琴含着难以名状的心情与苦涩的泪水,把这个迟来的意外的利好消息告诉李嘉诚的时候,李嘉诚却意外地异常冷静地毫不犹豫地非常决绝地拒绝了舅舅的这番姗姗来迟的好心好意。
刚刚泛起一丝希望的庄碧琴再次坠入云雾之中。其实,作为母亲,她何尝不明了儿子的内心深处!
茶楼跑堂
知子者莫若其母,庄碧琴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她理解并也支持儿子的断然决定。虽然她不情不愿,虽然她期期盼盼。但是她看到身心疲惫的儿子布满血丝的双眼,因为困惑困顿而无神无助的眼神,因为消瘦而颧骨凸出的脸庞,忍不住走上前去擦去挂在儿子双眼的泪花,与儿子约法三章,再坚持最后三天,如果三日内还找不到工作,就一定到舅舅公司上班。因为母亲确实已是等米下锅,因为儿子确实已是身心交瘁。
看到母亲的忧伤与愁苦,看到母亲的辛苦与困惑,看到母亲慈祥目光闪现出的渴望与无奈,尤其是看到弟妹食不果腹的绝望眼神,李嘉诚紧紧拉着母亲的手,用另外一只手抚摸着母亲皴裂的手背,轻拭母亲眼角的泪痕,不情不愿地用力默默点了点头。
有谁能知道,能体会到,这个点头包含着多少催人泪下的苦楚与不可名状的无奈。因为李嘉诚知道,如果三日内还不能找到工作,母亲将不知以何为炊,弟妹或要上街乞食。
第二天,比平日起得更早,李嘉诚拖着起满血泡的双脚,开始了找工的新一天。说也奇怪,这天,李嘉诚心情格外好,路上遇到不相识的人,也会主动开口问候。
突然放晴的天空,朗朗蓝天,炎炎烈日,虽然令人汗出如浆,但是,李嘉诚全然没有注意到,今天是阴天还是晴天。连续数日的阴天,突然晴空万里,莫非是个好兆头嘛。莫非真的是老天开眼?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漫无目标的艰辛寻找,上环春茗茶楼终于愿意请李嘉诚。但是必须要有人担保。这也是当时的不成文的行规。庄碧琴亲自陪同李嘉诚见工,恳切地向老板说明情况。看到李嘉诚诚实的眼光与渴望的神态,通情达理的老板破例答应招请李嘉诚。
自此,李嘉诚进入这间茶楼做跑堂,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赶到茶楼,他每天都把闹钟调快二十分钟,每天工作十五小时以上。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今时今日。
2005年年底,超人李嘉诚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透露了自己年轻时“双闹钟防撞板”的趣事。他表示,年纪轻的时候,要用两个闹钟才醒,若用一个闹钟就只会撞板。此话何解?他笑说:
你刚刚才被闹钟弄醒,你说好吧,我再睡多一分钟之后就起身了,一按下去,你的一分钟可能变为两小时。所以,两个闹钟就不会撞板。
李嘉诚在西营盘春茗茶楼做了煲茶倒水的堂仔,也就是小说电影中常见的肩上搭条毛巾,提个大茶壶,在茶楼里穿来穿去,口中高呼,“来了,满上”,替客人斟茶倒水的店小二。这是商圣李嘉诚难得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可以勉强养家糊口的工作。
香港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天蒙蒙亮时,就有茶客陆续上门。伙计必须在五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上班的头一天,舅父送给李嘉诚一只小闹钟,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
礼轻情义重,其实在当时香港的现实环境,不能说庄静奄对姐姐一家人太过薄情。闯荡江湖的庄静奄,只是用一种完全不近人情的方式,鞭策激励外甥李嘉诚,让他感受到找一份工作的不容易与艰辛,希望他能经得起摔打磨炼,珍惜任何一个机会,自立自强。当然,这是庄静奄在李嘉诚发达多年以后的解释。
李嘉诚当年可能会有过愤愤不平。但是随着自己事业如日中天,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也不过是付诸一笑,偶尔也会心生感激。不管怎么说,舅舅庄静奄后来还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李嘉诚。不过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李嘉诚每天最早一个赶到茶楼。通常除了老板,李嘉诚也是最后一个离开茶楼的人。这一切都被细心的老板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让我们看看当时做学徒的行规:黎明即起,侍奉掌柜,五壶四把(茶壶、酒壶、水烟壶、喷壶、夜壶与笤帚、掸子、毛巾、抹布),终日伴随。一丝不苟,谨小慎微。顾客上门,礼貌相待。不分童叟,不看衣服。察言观色,唯恐得罪。精于业务,体会精髓。算盘口诀,必须熟练。有客实践,无客默诵。学以致用,口无怨言。每岁终了,经得考验。最所担心,铺盖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