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1976年,长实就曾先后与亨隆地产、铨利基业等公司合作,先后发展寿臣山的豪华别墅及湾仔坚尼地道凤凰台的高级住宅大厦,双方均分得可观利润。1979年,长实又与广生行合作,兴建位于湾仔告士打道、谢斐道及杜老志道间一幢二十五层高的商业大厦。
“中环地王”
1980年至1983年间,长实更先后与南海纱厂、南洋纱厂、恰南实业、广生行、会德丰系的信托置业、联邦地产,以及港灯集团等,合作合组联营公司,发展对方所拥有的土地或买卖对方所拥有的物业。这些合作对长实极为有利,因为它不需要付出一大笔资金购买土地,只需支付少量做地基工程的钱,并通过“卖楼花”以战养战,就可与合作公司分享可观利润。长实的实力因而进一步增强。
用他人的钱来为自己赚钱,成为李嘉诚一生呼风唤雨的绝妙经典。到1981年,长实年利润高达13.85亿元,相当于上市第一年的31.7倍。
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李嘉诚领导的长江实业进入了一个高速扩展的新时期。当时,李嘉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为长实制定新的发展策略,即动用大量现金收购那些潜质优厚的英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拥有庞大的土地储备,因为长期经营保守而股价持续走低,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不稳。
1977年长实斥资23亿元收购拥有中区希尔顿酒店的美资永高公司全部股份,正是这一并吞策略,李嘉诚由此成为华资收购港外资之第一人。1978年,再接再厉,李嘉诚收购了英资上市公司青洲英坭25%股权,并进而取得该公司的控股权。
青洲英坭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及销售水泥等建筑材料,与长实的日益蓬勃发展的地产业务相配合,更重要的是它持有九龙红磡鹤园街的庞大厂址,为长实日后的地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地皮。
在整个80年代,长实集团先后共完成六十多项地产发展计划,除黄埔花园外,尚有城市花园、嘉云台、乐信台、瑞峰花园、银禧花园,以及丽城花园,所提供的住宅单位超过5.25万个。期间,长实集团发展的物业,约占香港整个物业市场的20%,长实已成为香港地产业的龙头企业。
踏入90年代,长实的气势气量更加宏大,它利用所收购公司的庞大土地储备,策划四大私人屋村的发展计划,包括蓝田地铁站的汇景花园、茶果岭的丽港城、港岛南的海怡半岛,以及元朗天水围的嘉湖山庄,这都是香港地产发展史上罕见的具里程碑概念的大型住宅发展计划,四大屋村共占地747万平方英尺,可提供楼面面积近3000万平方英尺,其中住宅单位逾4万个,总投资超过185亿元。
四大屋村中,蓝田汇景花园地段于1988年4月由长实联同中信集团投得,该财团向港府补地价10亿元,在蓝田地铁站上盖兴建二十幢二十八至三十四层高住宅楼宇,约提供四千一百个单位,从1991年起陆续建成。
茶果岭的丽港城和港岛南的海怡半岛则是由和黄联营公司联合船坞将船厂用地与蚬壳石油公司在茶果岭及鸭脷洲的油库用地交换,以及香港电灯集团将电厂从港岛南迁往南丫岛后所得。其中丽港城兴建55幢住宅楼宇,提供逾8000个住宅单位,可容纳2.5万居民,从1990年起陆续建成。海怡半岛则兴建35幢住宅楼宇,提供逾1万个住宅单位。
李嘉诚把资金投到大家不愿意投而又潜力十足的地方,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也许,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投资策略,但是,未必是人人都能意识到并能把握到的机缘。
其实早在1967年,香港社会因受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出现了动乱,房地产价格也随之大跌。此时的李嘉诚,虽然已经开始考虑踏入房地产业,但是,手头缺乏必需的庞大资金,只能购买小部分物业,眼看着这一机会从自己身边流过。
80年代初,正值中英就香港问题谈判期间,香港社会又出现了一些流言蜚语,人心不定。不少富有人家把资金转移到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纷纷抛售房产,使房价再次大跌。
这时财力已经十分雄厚的李嘉诚,“出其所不趋”,人弃我取,开始大手笔介入房地产。三年后,中英签署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香港前途渐趋明朗,谣言也随之销声匿迹,香港社会趋于稳定,房地产又开始升温。
李嘉诚将自己的经营方针确定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轻易冒险,但他还是高瞻远瞩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租金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
1932年5月5日上午10时,日本企业家松下在大阪中央电气俱乐部大礼堂,面对全公司168位主管,阐述了一名企业家的责任:“我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为了松下,而是战胜贫穷,实现民众富有。怎么办?那就是大量创造民众所需的产品,为民众创造更多的财富。什么时候我们的产品像自来水一样成为人们时刻离不开的重要产品,做到既方便又便宜地满足民众需要,此时贫穷就会消失。
“这个设想,需要许多时间,可能要两到三个世纪,但永远不要放弃这个看法。从今天起,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神圣的呼唤,将成为我们的理想和使命,让我们分享为追求这个使命带来的乐趣和责任吧!为后代人幸福努力奋斗!”
李嘉诚的使命,或许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在追求这份历史使命中,去享受其中的快乐与满足,确立责任与承担。
1986年的一天,李嘉诚在谈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时,为自己的发展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是由勤奋及有计划的工作得来的,我觉得我的成功有三点原因:第一完全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第二,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当然也要靠运气;第三,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也会跑掉的。
被人们赞誉为商业奇才、“神奇小李”的李嘉诚,充分掌握地产发展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地变逆境为顺境,人弃我取,稳中求进,奠定了多元商业王国的坚实厚实基础。
李嘉诚最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持之以恒的保守稳健做法,重点放在稳健的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环地王宝座,拥有大量的优质收租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在李嘉诚的创业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这一年是李嘉诚和他的李氏财团经过二十余年的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奋斗,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
李嘉诚购得中环新地王的两次战役,成为使香港英资、外资惊诧不已,而使中资兴奋不已的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位于香港中区的中环和金钟地段,是香港最为繁华的核心商业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可谓寸土寸金。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上夺标并成功地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声势。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资本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打起了有备之战。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毫无疑问成为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也难怪,置地本来就是香港地产的龙头老大,也是港府英国主人的好朋友。长江实业不过是香港众多地产公司中的一个不起眼的默默无闻的小老弟,名不见经传。在地产方面从来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也没有留下引人注目的地标。
怎么办?参与还是不参与?竞标还是放弃?李嘉诚在人面前,虽然是信心十足,但是,夜深人静,当面对波涛起伏的南海,站在深水湾畔家宅窗口边的李嘉诚,陷入深深的沉思。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足,超越置地?
一个漪涟,一个浪花,在李嘉诚眼前平淡无奇,视而不见。竞争既然充满了机会,充满了生存的希望,充满了赚钱的机会,那就无谓犹豫再三。如果不能够就此突围而出,拔地而起,将如何超越置地,将如何令到长江实业发扬光大?决心既定,就要付诸行动。李嘉诚返回寓所,彻夜研究起有关的资料。
过往为了表示对爱妻庄月明的尊重,李嘉诚绝少把公务带回家中。前途攸关,就破例一次吧。庄月明耐心地在旁奉茶把盏,仔细推敲。
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铁公司先后收到三十个财团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其中包括置地、太古、金门等老牌英资地产公司,还有众多华资地产公司,当然,也包括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环是置地的传统势力范围。显然,难容他人染指。与我置地抗争,无疑以卵击石,简直是异想天开。
李嘉诚就是凭着一股不自量力的潮州汉气概单挑置地。当年,《南华早报》记者为此专访置地大班纽璧坚,老奸巨猾的纽璧坚对投标内容不露半点风声,对投标结果却是胸有成竹。
纽璧坚依然意气风发,自信有加:“投标结果,就是最好的答案。”言下之意,舍我其谁?王者气度,一览无余。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淡定自若的李嘉诚听后微微一笑,说:“传说总归是传说,到底花落谁家,到最后一刻再见分晓吧。也许,笑到最后的那位,才是最开心的。”
李嘉诚成竹在胸,气定神闲。看来,李嘉诚志在必得。其实,彼时李嘉诚心里也没个底。
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审时度势,推敲再三,先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大环境,经过精心研究推敲,他发现,作为发展商的地铁公司,早在1976年,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用香港地铁公司的部分股票加部分现金支付,但是,财政紧绌的港府坚持全部用现金购买,而且将这块地皮要价2.443亿元。
这就是说,第一,大地主港府坚持要地铁公司全款现金支付现金补地价。
第二,地铁公司恰恰手头缺少现金,要求用部分地铁股份支付地价,地铁的这一计划已经遭到港府明确拒绝。
第三,地铁在现金匮乏的困境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资金周转,即在地铁不付分文或尽量少付的前提条件下,寻求合作伙伴,并能够确保地铁公司拥有更大更多的利润。
第四,在众星拱月的特殊环境中,如何将地铁放在一个核心位置,甚至摆放在神台上,令到地铁上下飘飘然,势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用。
第五,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如果没有出奇制胜的绝招,以长江实业的江湖地位,很难啃到这块肥肉。
李嘉诚亦发现,当时,怡置系凯瑟克家族力主向海外拓展,造成置地大班纽璧坚左右为难。怡置系的内部矛盾,势必导致纽璧坚在这个问题上,捉襟见肘,牵制太多,难以全力以赴。而且,拓展海外,必然资金紧绌,而且以怡置系财大气粗的江湖地位,不大可能曲意逢迎地迎合地铁需求现金的先决条件。
这实质上给长江实业制造了乘虚而入的天赐良机。而且,过于自负的置地,一贯以香港地产老大自居,又如何会把竞争对手放在眼里,又怎么可能降尊屈驾,削减自己的应得利益以迁就地铁公司的商业利益。世上哪有这样好的事情?确实有,皇帝女儿不愁嫁,地铁公司看到众多地产商跃跃欲试,干脆吊高价钱卖,寻找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一方。
针对这一局面,李嘉诚相继抛出了连环诱饵。
其一,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为地铁公司垫付补地价,并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即整个专案,地铁无须支出分毫;其二,将与地铁公司共同分享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润,并且再打破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百分之五十一,长江实业占百分之四十九;其三,整个专案由长江负责规划,最后由地铁审核批准:其四,整个项目落成后,由地铁公司负责招标管理,长江实业在地铁的同意之下参与管理。即在这个专案中,地铁是老大,长江只是配角老二。
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利润你我各半,而且由地铁公司话事,这就是李嘉诚为地铁公司精心制作的极具诱惑力的美味蛋糕。心思缜密,柔情似水的二奶显然胜过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婆。地铁公司自然是情有独钟,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地皮物业发展权非李嘉诚莫属。
1977年4月5日,香港多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
“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一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由长江投得。据地铁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此时此刻,许多香港人还在问:长江是何方神仙?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强悍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巨擘——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华资地产的光辉,值得开香槟庆贺。”
地铁公司董事局通过决议,一致接纳长江实业的竞标方案。规限长江实业在未来地铁中环上盖,建造2270万平方英尺,高三十七层的混合式商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