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4900000036

第36章 张爱玲出版史(1)

上海篇

据张爱玲在《存稿》中所说,她最早尝试写小说大约是七岁,第一篇是《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接着是历史小说,两篇都没有写完,稿子也早已散失。那个年纪已经能够创作小说,她当然是早慧的。我以前看过一篇心理学论文,研究五六岁早慧小孩子的特质,说神童们都喜欢通过写作来学习,即是说,不论是有意抑或无意,他们喜欢把写作视为自学手段,而不是目的。我认为童年的张爱玲也属于这类型孩子,她只是想利用小说创作来练习文字技巧,这类“少作”日后当然也不适合发表。

张爱玲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短篇小说《不幸的她》,那是1932年,她十二岁,刊登在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上。直到1937年中学毕业为止,她先后在校刊《凤藻》和《国光》上发表了多篇散文、短篇小说和书评,但张爱玲不是随便写了什么都拿去投稿的,她自小已懂得怎样建立自己的形象。

1933至1935年间,她私下还写了《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等,但都没有发表。张爱玲在《存稿》中说,《摩登红楼梦》仿效鸳鸯蝴蝶派,是“通俗小说”,而她另外在《国光》上却写着些“较雅驯的东西”-那是指《牛》和《霸王别姬》。她形容这两篇小说“新文艺腔很重”“较雅驯”,也许她认为这样会更讨人欢心,便把它们拿出来发表。我认为她早在中学时代,已擅长捕捉读者心理,对“市场”有天生的触觉。

1938年,她把自己被父亲幽禁半年的惨痛经历写成一篇英文散文,题目很吸引眼球,叫“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投到《大美晚报》(Shanghai Evening Post),结果被刊出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张爱玲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六年后,她把这篇英文改写为中文的《私语》。之后她到香港读书,有三年没有用中文写作,为了练习英文,平时写信、记笔记都用英文。

这种密集式的英文操练,终于在1942年她回到上海后大派用场。当时她首先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和影评,但她文学事业的真正开始大概要从1943年1月算起,从那时起直到同年12月,她为英文《二十世纪》(The Twentieth Century)月刊写了三篇关于中国的散文和六篇影评,当中有好几篇,后来都被她自己改写成中文。《二十世纪》的主编是德国人克劳斯·梅奈特(Klaus Mehnert),月刊除了分析国际时局,也有些小品、影评之类,主要读者群是当时留在亚洲的欧美人士。

张爱玲选择用英文展开她的写作事业,我相信不是偶然的。她小时候已说“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且一向希望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投稿到《二十世纪》也顺理成章。她的几篇英文散文讲中国人的生活、时装、京剧和宗教,写得机智幽默,观察敏锐。梅奈特曾这样赞赏她(我译为中文):“她没有像她大多数的同胞一样,把中国视为理所当然。她对自己国家的人民深感好奇,正因为这样,她才能向西方解释中国人。”

在大多数作品中,张爱玲总喜欢处于一个抽离的位置,她从旁观察,角度别开生面,这可能是她的本性,也可能跟她因为“市场需要”而刻意“用洋人眼光来看中国”的习惯有关。当她针对西方读者来写中国时,她便需要一个新鲜的视角,发掘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一面,甚至要深入思考很多事物的本质,然后尝试解释,否则西方人便不会明白,也不感兴趣。我认为这种“转换角度”的方法,跟她在《传奇》初版题词中说的“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是可以互相阐释的。

1943年,张爱玲除了向《二十世纪》供稿外,还决心打开中文市场。那年春天,她认识了《紫罗兰》总编周瘦鹃,给他看《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问他能否刊登。周瘦鹃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他在1943年4月《写在〈紫罗兰〉前头》中所说:“当夜我就在灯下读起她的《沉香屑》来,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 (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了以为如何,而我却是深喜之的了。”

于是《沉香屑》便在《紫罗兰》上发表。1943年4月,《紫罗兰》出版那天,周瘦鹃带了样本到张爱玲和她姑姑的公寓去,她们预备了茶点招呼。照周瘦鹃的说法,那次茶会十分融洽:“我们三人谈了许多文艺和园艺上的话,张女士又拿出一份在《二十世纪》杂志中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国的生活与服装》来送给我,所有妇女新旧服装的插图,也都是她自己画的。我约略一读,就觉得她英文的高明,而画笔也十分生动,不由得深深地佩服她的天才。”

关于这次聚会,张爱玲在三十多年后的《小团圆》中却有另一版本,像罗生门。小说中她以“汤孤鹜”一角影射周瘦鹃,有这样的描述:“汤孤鹜大概还像他当年,瘦长,穿长袍,清瘦的脸,不过头秃了,戴着个薄黑壳子假发。”后面又说:“他当然意会到请客是要他捧场,他又并不激赏她的文字。因此大家都没多少话说。”跟周瘦鹃在1943年所说的话明显矛盾。实情是怎样的呢?

1943年5月至7月,《第一炉香》在《紫罗兰》上分三期发表,《第二炉香》则在8月和9月分两期发表。之后,张爱玲便没有再给《紫罗兰》任何稿子。周瘦鹃既然是她中文写作事业上的第一个伯乐,为什么一部《沉香屑》发表后两人便不相往来了呢?周瘦鹃在1943年8月的《紫罗兰》第五期中说:“张女士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已烧完了,得到了读者很多的好评。本期又烧上了第二炉香……张女士因为要出单行本,本来要求我一期登完的;可是篇幅实在太长了,不能如命,抱歉得很!”

张爱玲认为“出名要趁早”,所以她希望把作品尽快推出市场,尽快结集成书。但杂志为了提高商业利润,总喜欢把受欢迎的作品慢慢连载,吸引读者追看。周瘦鹃自然也是这样想,结果令张爱玲很不满,不但终止合作关系,几十年后在小说中还要怨他“并不激赏她的文字”。正因为杂志社有这种运作模式,张爱玲宁愿向四面八方投稿,而不想受制于某一杂志,结果她真的很快便出名了。

在《紫罗兰》之后,张爱玲迅速向其他刊物投稿,主要是《杂志》《万象》和《天地》三部月刊,另外还有《古今》《苦竹》《小天地》等等。当时到底有多少是杂志约稿,多少是她写完后找人刊登的呢?我不清楚,但照我见过的文献所载,她刚出道时多是自荐的:《紫罗兰》固然是她找上门的,至于《万象》,也是她亲自带了原稿到万象书屋找老板平襟亚(即皇冠出版社老板平鑫涛的叔父),想让他把作品推荐给编辑柯灵。说到《万象》,不得不提那“一千元灰钿”疑案。

自1943年8月开始,张爱玲在《万象》上陆续发表《心经》《琉璃瓦》和《连环套》。《连环套》在1944年1月开始连载,到6月刊出第六期后,张爱玲腰斩了它。有人认为导火线是5月时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在《万象》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也有人认为是为了“一千元灰钿”的纠纷。张爱玲在《不得不说的废话》中则说:“我替《万象》写《连环套》,当时言明每月预付稿费一千元,陆续写了六个月,我觉得这样一期一期地赶,太逼促了,就没有写下去。”

最近学者谢其章旧事重提,但还是没法释疑。我自己认为,“一千元灰钿”的笔战始于1944年8月,但张爱玲在6月已没有续写《连环套》,这显然是两件事。先讲“灰钿”案:争议始于8月,平襟亚在《海报》发表《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文中说当初协定,写《连环套》是一千元一期,他账目上付了七千,但张爱玲只交了六期稿,所以是多拿了一千。

直到1945年1月,平襟亚先后就此事在《海报》《语林》上写了四篇文章,最后一篇《语林》上的《一千元的经过》还列出一张稿费清单,详注了张爱玲1943年11月至1944年7月的收款日期、数目和取款方式,更说有她亲笔签的收据可查,似乎铁证如山。清单第一条是:“十一月二十四日付二千元(永丰银行支票,银行有账可以查对),稿一二月分两次刊出。”

张爱玲的《不得不说的废话》在同一天的《语林》上发表,对照着《一千元的经过》。文章中,她坚持自己并未多拿钱,我觉得以下一段就是重点:“其实错的地方是在《连环套》还未起头刊载的时候--三十二年十一月底,秋翁先生(即平襟亚)当面交给我一张两千元的支票,作为下年正月份二月份的稿费。我说:‘讲好了每月一千元,还是每月拿罢,不然寅年吃了卯年粮,使我很担心。’于是他收回那张支票,另开了一张一千元的给我。但是不知为什么账簿上记下的还是两千元。”

这“官司”看似复杂,但其实只要搞清楚一件事,即张爱玲有没有在“三十二年十一月底”(据清单日期,即1943年11月24日)当面退回一千元,便可水落石出。如果张爱玲当时只收一千,平襟亚便没有预支过第七期稿费,那清单上第一条的“二千元”便有问题;如果张爱玲的确拿了二千,那平襟亚应该立即拆穿她的谎言,对吗?但平襟亚的四篇文章对此却只字未提。

既然那天是张、平二人当面交收,那么平襟亚只要亲口确认或否认张爱玲的解释,便足以对事件下判断了,根本不必把之后几个月那些不相干的账目和收据都牵扯进去,仿佛自己证据确凿。到底哪一方较可信?大家不妨自己判断。

至于腰斩《连环套》,我相信是张爱玲对稿费不满,而不是为了之后发生的“一千元灰钿”纠纷。谢其章最近撰文考据,指出当年货币贬值得很快,以《万象》的售价为例,《连环套》初刊那期(1944年1月),售价每册三十元,到7月已涨价至一百元,换言之,1月份张爱玲的一千元能买三十三册《万象》,到了7月就只能买十册。事实上,当年早有人替张爱玲抱不平。1944年8月30日,柳絮在《力报》上写了一篇《灰钿案平议》,说大半年间物价高涨,但张爱玲的稿费则“九月如一日”,也难怪她不交稿。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因为与胡兰成的关系,加上她在沦陷区曾大出风头,招来很多批评。于是她变得低调起来,小说创作大减,反而转当电影编剧。很多人说,随着抗战胜利,张爱玲的“黄金时期”也结束了,从作品数量和写作速度而言,这的确是事实。

自1950年1月起,张爱玲在《亦报》上以“梁京”为笔名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后来改写为《半生缘》),翌年11月出小说单行本。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谁是“梁京”,包括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夏衍,后来得《亦报》社长龚之方告诉他,夏衍才恍然大悟。关于“梁京”这笔名,外间有很多揣测,张爱玲曾跟我父亲说,这笔名是桑弧代取的,但桑弧没加解释,她自己相信“就是梁朝京城,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情调,指我的家庭背景”。

1952年张爱玲离开内地时,身边没有带走任何自己的书或稿子。后来她甚至不记得写过些什么,看见人家发掘出来的旧作才蓦然记起。但为了将《十八春》改写成《半生缘》,她找了一本初版《十八春》,繁体字,印于1951年11月,只有2500册。

1951年,张爱玲在《亦报》连载中篇小说《小艾》。翌年,她以回到香港大学复学为由离开内地,而她在中国内地的出版史也暂时告一段落。回顾一下1943、1944短短两年间,张爱玲几乎把她一生最有名的中、短篇小说都发表了。她之所以专攻这种体裁,我想至少有两个主因:一、当时她是新手,写长篇未必可以驾驭;二、假如她写长篇,便要预先跟杂志社定一个价作为稿费,但那时的货币贬值太快,无论预支抑或连载后收费,都一定是她吃亏,所以宁愿趁着势头好,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短作,每次立即收钱。正因为这种打游击的投稿方式,长篇便很不适合。从她在上海这时期的出版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也由环境决定。也许我们可以半开玩笑地说,是因为超级通货膨胀,才成全了张爱玲的一部《传奇》。

港台篇

现在我讲讲张爱玲在香港和台湾的出版史。张爱玲在上海出道时四处投稿,不愿受制于某个出版社,但下半生却与台湾皇冠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

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替美国新闻处翻译英文。在香港期间,她出版了《秧歌》和《赤地之恋》。她当时没什么关系网,出版主要靠美国新闻处,她未必满意,例如天风版的《赤地之恋》校对很差,出书后也未认真推销。关于这两本书的出版,我之前已讨论过,现在没必要重复。1955年年底,她离开香港,移居美国,希望在当地文坛大展拳脚。

同类推荐
  •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20几岁,初涉世事,没背景,没经验,没银子,没平台……如何成功?本书是一部求生、求胜的公关必备心法,是为你迎接辉煌30岁而准备的人际战略。
  •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一代兵圣:韩信

    一代兵圣: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一代兵圣:韩信》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一代兵圣韩信传奇的一生。
  • 十全天子:乾隆

    十全天子:乾隆

    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他的出身,历来说法不一。一种是浙江海宁陈氏。据《清朝野史大观》所称,康熙年间,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与朝中大臣陈阁老很相善,王妃钮祜禄氏生得非常美貌,深得雍亲王宠爱。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热门推荐
  • 对妄想进行守护

    对妄想进行守护

    身为宅男的高中生王铭在收养了怪物之后开始了奇妙的生活。王铭:虽然向往平凡的人生,但如果能顺手拯救个世界并让少女们为我欢呼那就更好了。“咦,有怪物?战斗了爱德华!”“哎?主人是要和我那个吗?”“不是啦,笨蛋!”王铭大吼。
  • 溺宠小娇妻扮猪吃掉大BOSS

    溺宠小娇妻扮猪吃掉大BOSS

    夏影娆躲在衣柜里,颤抖着看着血泊中的男人。男人疯狂的笑着,血泊中的一对男女面目狰狞,这一年,商界巨头夏家消失,更名罗氏集团报仇,她发誓一定要让罗有天家破人亡。
  • 狮子座公主是唯宠

    狮子座公主是唯宠

    我只是一个天真的女孩,却生在第三大家,却被众人独宠。有人说,会夺得我的心。可他不知道,我的心,早就给了别人。既被万人宠,也被万人恨。我总会轻易相信别人,却不知道,别人可能会害了我。就算是一直宠你的姐姐。哦,我还有一对父母。虽被万人宠,却不曾看见父母笑。孤独啊,寂寞啊,冷啊~作者致谢:本小说封面由墨星小说封面网免费制作,还没有封面的赶快去免费申请啦!百度搜索“墨星”即可找到!
  • 腹黑男固执女

    腹黑男固执女

    生活在底层的林桐杉被相处十几年的男友抛弃,意外认识钻石王老五宋之恒,从此两人纠缠不清。前男友结婚时,林桐杉痛哭,宋之恒说:就这样难受?林桐杉说:我们在一起十多年。宋之恒恼怒:那我呢?跟了我却想着别的男人?不久之后,他又这样说:你算我什么人?来管我?林桐杉回:你说我是你的女人。宋之恒不屑:在我床上那确实是我的女人,可我怎知道你下了我的床是不是又去上了别的男人的床?
  • 驭道诛天

    驭道诛天

    遂古传说,盘古于混沌辟地开天遂成洪荒,遭天道算计,于新天地之中身化万物,为万物之始祖,诸仙神圣之父神。然,天地循环,道魔相生,正邪相伴,混沌广袤,魔神三千,非盘古所能尽数诛灭,洪荒年间,魔之始祖罗睺于混沌遁入盘古所开之世界,欲魔行天下。神洲大地,末世浩劫,谁人能救苍生于劫难……
  • 心恋十年

    心恋十年

    柯明俊回想起人生这三十年,记忆鲜明的仍旧是于心薇一起的岁月。那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分开,好多次都假设过分手的场景,像电影画面似的。可是内心里从来没有想过会真的分开。因为那种爱是那么自信和笃定。只是猛然醒悟过来,才发现二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散了,这一散已超过了曾经相互拥有的岁月。
  • 刀剑华

    刀剑华

    一款逼真的游戏,一个真实世界。不适应新的规则就只剩灭亡。看穿越人们在这世界逐渐崛起。
  • 王爷倒追废柴逆袭之无双姐妹花

    王爷倒追废柴逆袭之无双姐妹花

    一朝玛丽苏的告白穿越了,穿到废柴废柴身上,好吧,无语,耶?那不是学姐吗?为什么学姐比我厉害唉请看两位女主的“麻雀”蜕变之路
  • 毒医世子妃

    毒医世子妃

    一朝穿越,成了将军府不受宠的谪女。李霁月表示什么坏事来什么,什么人贱就蹦达地欢,但有时还能探个秘,挖个宝神马的,还是挺有意思的,当这些接踵而来的时候,霁月还能淡定吗?但是,“月儿,看了本世子的身子还不想负责,真真是负心”李霁月泪流满面,究竟是谁把这货放出来的?
  • 爱在四叶草中慢慢升温

    爱在四叶草中慢慢升温

    当你遇到了tf,你会想些什么?要签名,要合照,要拥抱,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