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写《相声“三字经”》的想法已经有些年了,但由于琐事缠身,一直也没静下心来认真地琢磨一下写什么、怎么写。可这个念头始终在心头萦绕,时不时就会想起来。去年夏天,与友人闲聊,说是已有中小学开始把《三字经》、《弟子规》列入了教材,一下子让我心存已久的欲望又强烈起来,写!
由于已经有了长时间的思索,也是一时兴奋,只用了多半宿的工夫便一气呵成“划拉”出了初稿,当然还很不成样子,但总算是有了个可以加工修改的坯子。
这以后,只要有空,我就会翻翻看看、修修改改,经过N多次的增删、调整和润色,终于使这篇《相声“三字经”》有些模样了。
这期间,做过两次较大的删减和改动,一是开始觉得相声艺术博大精深,唯恐说不清、道不明,就曾包罗万象不加取舍地写得特别冗长,后来发现这样不行,太繁杂、太琐碎了,便做了一次较大的删改;二是原始稿里还曾写了相声历代传承人,写着写着发现了问题,除了相同辈分的相声人名字不好合辙押韵外,对于第九代甚至第十代相声新人,手头没有现成的资料,北京很多八〇后、九〇后相声演员,我都叫不上名儿来,外地的相声新生代就更不了解了,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徒弟”和“学生”的区别,有的“摆知”了,有的没“摆知”,即存在一个被承认和不被承认的问题,要想全部搜集全、理清楚,工作量太大,靠个人能力似乎不可能完成,只好忍痛割舍了。
即使这样,已基本定稿的文字中,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会通精化”本是一个词儿,可由于受三字的限制,只能写成“会通精,化更难”,虽牵强,也无奈,总不能通篇都是三个字,抽冷子冒出一个四个字的句子来吧?只好这么着吧!
稿子基本定下来了,应当对有些人物、事件、术语和一些专用名词做些说明,不然全凭三个字的句子恐难叙述明白,就把稿子交给了徐德亮,请他来作《相声“三字经”》的注释。为什么选择了徐德亮呢?一来他是北大中文系毕业,文字功底没的说;二来他懂相声;更是由于我们每周六、周日都在一起演出,沟通起来比较近便,这样注释部分就由德亮来完成。有些地方我们经过一起斟酌、推敲商量才确定下来。
为了使“三字经”中涉及的内容尽可能翔实、准确,我们利用不同资料相互印证,补齐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十一名相声成员的名字;对已故相声人物,尽量注明生卒年份,翻资料、上网查,甚至还给远在台湾的朋友叶怡均打电话求证,但仍有些人物生卒年不详,甚憾!
《相声“三字经”》中所涉及的人物,多已成为历史,便不在其名之后加称谓,如不称“张三禄先生”、“朱少文老师”、“王决同志”等。
尽管作了注释,仍觉得有些问题还应说得再透彻些,特意在后面加了两篇附录,是我前几年发表的关于相声表演和创作中一些规律性的文字,与“三字经”内容相关,是注释的深入补充。
《相声“三字经”》不过是我几十年来对相声研习、创作、表演、教学的心得体会,水平和能力都很有限,其中错讹之处必定难免,或有“鲁鱼亥豕”之误也是可能的,还请业内外朋友不吝指出为盼!
2013年10月,崔琦识于乌金墨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