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释迦族国一个叫提婆陀诃的村子里,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如来说:「所有的比丘都应该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六触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四百二十二章),要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胡作非为。」,但是如来并不是说:「所有的比丘都管束好了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都管束好了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都不会胡思乱想,不会胡作非为。」。
比丘们,那些烦恼和痛苦已经全部灭尽,行为、言语、念想已经修行圆满,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好,所有负担已经放下,已经达成修行的目标,所有的束缚捆绑已经被解除,已经完全证悟解脱智慧,从世间解脱出来的圣弟子们,如来说:「不用多次的告诫他们:要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要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胡作非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圣弟子们,他们已经管束好了会生起六触的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他们已经管束好了自己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会再胡思乱想,不会再胡作非为。
比丘们,然而,那些还没有灭尽烦恼和痛苦,还在精进修行以此解除束缚捆绑,让内心清净安宁,正在实践修行的圣弟子们,如来说:「要多次的告诫他们:要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要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胡作非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眼睛看见的物质事物,如果他们眼睛接触到物质事物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看见的物质事物,不由眼睛与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眼睛与物质事物,不由眼睛与物质事物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眼睛与物质事物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耳朵听到的声音,如果他们耳朵接触到声音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听到的声音,不由耳朵与声音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耳朵与声音,不由耳朵与声音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耳朵与声音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鼻子闻到的气味,如果他们鼻子接触到气味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闻到的气味,不由鼻子与气味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鼻子与气味,不由鼻子与气味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鼻子与气味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舌头尝到的味道,如果他们舌头接触到味道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尝到的味道,不由舌头与味道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舌头与味道,不由舌头与味道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舌头与味道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身体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如果他们身体接触到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不由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不由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内心想到的见解、思想、念想,如果他们内心接触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想到的见解、思想、念想,不由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不由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