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24200000003

第3章 年少的时光(3)

杰斐逊离家大约有50英里,他既不与威廉·伦道夫家的人住在一起,也不与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块。就这样前后共5年,每年有八九个月,他都寄宿在道格拉斯牧师的家中,只有到了暑假才能回家,直到1757年他的父亲去世,他才返回夏洛茨维尔。

从杰斐逊的公开面对最卑劣的政敌时所表现出的很出色的自控能力,和他在临去世之前都在勤奋学习的那种惊人的毅力,就不难看出,在儿童时期,杰斐逊的父母应该是用相同的方式来教育他的。

不过,杰斐逊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了解到,爱是有条件的,必须言行举止都很优雅,无论如何都不能发脾气,而且要避开懒惰如同避开危崖,他会怎么办呢?

曾经受到这样诱导过的孩子,很可能对那份从来没有完全得到的爱,产生无穷无尽的渴望,同时还会误把尊敬当做爱。杰斐逊就是这样。历史上,很少有总统像他那样因为在政治圈里受到了指责,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算计,就时常感到抑郁寡欢。他更不会公开辩解这些,只是在受到各界的批判与攻击的时候,备感痛苦与煎熬。可见,他对爱是多么的渴望与希望啊!杰斐逊一生所遇到过的男男女女都感受到了他的这种渴望。因为杰斐逊在爱的给予上很仁厚、灵巧、宽大,而他自己也确实需要爱,因此他们也以爱他作为回报。

杰斐逊在多佛教堂求学的5年之中,他母亲又生了3个孩子,其中2个是双胞胎,双胞胎里的伦道夫,是唯一没有夭折的弟弟。威廉·伦道夫家现在虽然不跟杰斐逊家住在一起了,但是杰斐逊的父亲仍旧是他们的监护人,所以杰斐逊的父亲现在要照顾11个孩子。这么多人,憎恨、紧张、帮扶、亲情与友爱,应当是全都经历过的,尤其是在夏洛茨维尔、吐卡霍和多佛教堂辗转的杰斐逊,经历了这些岁月和家庭的变动,他逐渐养成了一种念家的情感。

杰斐逊跟他的父亲一样,都喜欢照顾孤儿。杰斐逊的妹妹玛莎在丈夫过世之后,有好几年经济困难,于是杰斐逊就让妹妹住到蒙特沙罗的自己家里。甚至有一段时间,杰斐逊还抚养她的6个孩子。杰斐逊的女儿结婚之后,他写给她们的信中,总是一再地邀请她们回到蒙特沙罗与他一起生活,后来,他的大女儿玛莎终于被杰斐逊说动了,决定搬回老家和父亲一起生活。

杰斐逊还有一个念家的表现,就是他很鼓励自己的女儿和“家族内的人”通婚,这样亲上加亲,而且联系起来更加方便。杰斐逊的大女儿玛莎就嫁给了远亲,除此之外,杰斐逊家中还有很多家人都与远亲再亲上加亲。当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对这些很难理解,可是当时的人却觉得一点也不足为奇。杰斐逊同时也鼓励他的奴隶们,在自己的大家族里相互嫁娶,而且杰斐逊愿意以任何形式去帮助他们。

在杰斐逊的后半生,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到蒙特沙罗的老家。他的这种对家的眷恋之情十分明显,他总是幻想,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夏洛茨维尔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回家休假,和亲朋好友欢聚、打猎、钓鱼等。而杰斐逊长大之后,蒙特沙罗又成为他可以摒弃杂念和远离政治争议的地方。杰斐逊在担任总统的时候,曾经给女儿写了很多信,并表达了回家的愿望。

自打离开家之后,杰斐逊总是不断地重复着怀念家乡,他对家乡十分热爱,更对家乡的感情十分深厚。后来,杰斐逊在距离夏洛茨维尔几英里以外的地方,营造自己的新家,更是一种用来怀念家乡的方式。在杰斐逊年迈之际,当他提到弗吉尼亚,仍然把它叫做自己的“国家”。

在离家5年之后,后来的弗吉尼亚虽然还是殖民地,而且依旧盛行长子继承的传统,杰斐逊却没有继承父亲全部的财产。因为杰斐逊的父亲根本不在意这样的传统,杰斐逊以后也带领人们将这制度完全废止。

杰斐逊父亲的遗嘱规定,杰斐逊继承夏洛茨维尔农场和家中六分之一的财物及奴隶。在杰斐逊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奴隶大概有90名。6个女儿每人可得6个奴隶和200英镑,到她们出嫁时或21岁时付给她们。余下的土地由杰斐逊与弟弟平分,要到21岁时才可获得。这份遗嘱同时又规定,如果杰斐逊的母亲去世,则由杰斐逊继承夏洛茨维尔。夏洛茨维尔大概有375英亩土地。不过,杰斐逊父亲的遗嘱也说,杰斐逊要负责教育年幼的弟妹,并把姐姐与妹妹们应该得到的遗产都分给她们。但是,杰斐逊的一切财物和其他权力,都得由杰斐逊的监护人执行。

就在杰斐逊的父亲去世之后的两年,他到弗列得利克斯维去上学,还好这里离夏洛茨维尔十分近,杰斐逊周末就可以回家。这样,每个星期,杰斐逊就有两天时间可以在家中度过。家中6个姐妹,1个弟弟,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2岁。而每个星期的前5天,杰斐逊要和一个顽固的英国牧师一起度过。在《自传》里,对于这位老师,杰斐逊没有写什么,只说他是个“称职的古典学者”,相比他对威廉玛丽学院的教师们的赞扬,显然杰斐逊不是很欣赏这位教师。这位教师在弗吉尼亚算是个特殊的教士,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并且善于记录一些东西,而且他自认为是法国皇室的后代。他积极地维护英国国教牧师的权益,认为他们是国家政治系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时杰斐逊与这个牧师一起住的时候,他已经十四五岁了,正是处在青春反叛期。他把心胸狭窄、言论偏颇的牧师莫里和主张自由独立的父亲相比较之后,心中对英国的国教产生了极度的鄙夷,而这也对以后的美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跟杰斐逊同一个时代的那些政治家,没有一个人像杰斐逊如此对英国国教恨之入骨的,不论如何,杰斐逊的这种恨意貌似没有办法消除,好像天生就该痛恨它一样。

还有其他地方也都说明了,虽然是处于叛逆期,但是杰斐逊的想法很前卫,这与顽固派莫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完全格格不入。牧师莫里瞧不起印第安人,认为他们是野蛮人;可是杰斐逊跟他的父亲一样十分喜欢印第安人,觉得他们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而且认为他们的战士值得尊敬。莫里对杰斐逊所说的平民思想表示完全怀疑,他说:“如果你信任平庸的凡人,认为这血肉之躯就有力量,那么你的心灵早已经远离了上帝,这些人都该死。”但是,杰斐逊却说:“如果每个国人都沉着稳重,有条不紊,这其实是我们能够得以安全的基石。”

在后来的独立革命中,摧毁英国国教教会的势力很自然地成了杰斐逊主要的目标之一。后来在1780年,杰斐逊出任弗吉尼亚州长和威廉玛丽学院的校董时,首先采取的行动就是把那些英国的国教教士全部赶出校门,把学校交给那些科学、数学与现代语言的教授掌控。有趣的是,直到杰斐逊去世,也不相信那些牧师的话,认为这些人只会分派别、挑起内部战争,而且还总想禁锢人们的思想。

当然,对于这位英国国教牧师对杰斐逊青少年时期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反面的。杰斐逊通过莫里的教导,不但学习了正确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而且还培养了对语言的爱好。从此之后,杰斐逊不但可以借助这些语言技巧和人沟通思想,而且还能够沉浸在历史与神话的海洋之中。比如,杰斐逊经过莫里的教导,精通了希腊文,这样他完全不必受限于波普的译文,而能够尽情地享受荷马的原文带给他的最直观的感觉。

在杰斐逊14岁和15岁这两年中,杰斐逊跟着老师莫里研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当然,作为顽固派,老师莫里的训练是十分严格的,丝毫不给他通融的机会。杰斐逊为此非常苦恼,他认为,想要躲开这位顽固派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回到那个自己朝思暮想的夏洛茨维尔,第二条就只有钻到虚幻的世界里去探究、沉醉,然后忘记现实。于是,杰斐逊就在这两条路上不断徘徊。

其实,杰斐逊心里清楚,他固然喜欢夏洛茨维尔那种乡间气息浓郁、景色古朴但是清新的感觉,可是如果让自己在那里待得时间长了,他绝对会感到烦躁,开始觉得没有乐趣,甚至会感到人生已经到了尽头。当然,他也想一头扎进那个他认为“很狂热”的政治生活中去。但是,如果沉迷在政治圈中久了,他一定也会开始想念以前的田园生活,想念那种乡间的气息,更怀念没有烦闷的闲情逸致。其实,在杰斐逊离开家之后,他就一直在这两种不同生活道路上徘徊,顾此失彼,两者不能兼得,直到后来杰斐逊当了8年的总统之后,告老还乡回到蒙特沙罗,这种矛盾心理才算停止,而那时杰斐逊已经65岁了。

威廉玛丽学院修行

杰斐逊分外珍惜他的友谊,就像他的四个好友也都分外珍惜和他的友谊一样。杰斐逊的牧师老师莫里除了杰斐逊外,还有其他四个学生,他们的年龄从14岁到16岁不等,其中一个是莫里自己的儿子。而这几个孩子都成了杰斐逊的密友。杰斐逊直到去世之前,都与这四个人当中的两个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保持紧密联系的这两人其中之一是詹姆斯·麦迪逊,他后来成了威廉玛丽学院的校长,还有一个是小詹姆斯·莫里,他后来离开弗吉尼亚前往英国经商。

大多数家庭在弗吉尼亚的农场都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相隔着大片稠密的森林和十分难行的道路。不过,夏洛茨维尔却是例外,它靠近一条公路与过往路人落脚的旅舍。

同类推荐
  •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

    清朝末年,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以慈禧外代表的守旧势力面对国家的衰落,不仅不想方设法及时补救,反而盲目自大、阻碍进步。张之洞是慈禧钦点的探花,慈禧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心要效忠慈禧,但是国家的苦难局面让他深知慈禧的治国理念必将误国。在当京官期间,他一身正气,维护国家利益,深受慈禧欣赏;担任封疆大吏后,他转而全力进行现代工业建设,尤其是在武汉期间,他建起了在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基础。他的努力,对于缩小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有着积极意义。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着眼于张之洞的工业建设成就,体现“实业救国”的理念。
  • 汉高祖皇后吕雉传

    汉高祖皇后吕雉传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虽毁誉参半却止于宫廷内斗,于民休养生息,可谓“明主”。吕雉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她帮助刘邦完成了统一事业,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吕雉封王诸吕是她临朝后犯下的最大错误。因为她的封王诸吕而使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一度极为紧张,最后引发出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虐杀戚夫人和刘如意,表现了吕雉的暴虐和不仁。吕雉是一位性格刚毅、有抱负、有韬略、有作为的政治家。
  •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是种种变革的最早提倡者,自1850年来,这些变革已经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无疑是19世纪的一个缔造者。但是,正如赫伯特·斯宾塞在其《伟人史观》的评析中所述,我们必须记住“伟人必须与那个诞生了他的社会的所有现象归为一类,伟人是这个社会所有过往的产物。他是整代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与同时代的人都是长久以来各种巨大力量所形成的产物。”
  • 阿加西自传

    阿加西自传

    他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之一,也是网球场上最有天分的运动员之一——但是从小时候起,安德烈·阿加西就讨厌网球。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被骗着拿起了球拍;还在小学的时候,就被迫每天挥拍数百次。即使他勤学苦练成为了网坛一代天才,心中仍对那源源不断的压力充满了怨愤。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现在,在这本自传里,阿加西用优美的、难以忘怀的文字讲述了他充满矛盾、冲突,在自我毁灭和自我完善间摇摆不定的人生。 阿加西让我们感觉到了那个拉斯维加斯的七岁小男孩在粗暴的父亲监管下,每天不断练习的痛苦。我们看到了那个十三岁的小男孩被抛弃在像监狱一样的佛罗里达网球训练营时的无助。在孤单和恐惧中,九年级就中途退学的他,像风一样叛逆地活着。正因为这样,他也成为了八零后的偶像。他染发、打耳洞,做朋克摇滚的打扮。在他十六岁成为职业选手之前,他的新形象就预示着在网球中将刮起新的风潮,就像快如闪电的回球一般。
  • 我和溥仪

    我和溥仪

    溥仪是个悲剧人物,也是个喜剧人物,因为新凤霞和全国政协的劳改队有过一段一起劳改的生活,虽然时间不长,但溥仪、沈醉、杜聿明等给新凤霞的印象都很不错,她认为应该把这段共同的经历记录下来。最终在沈醉的鼓励下新凤霞将他们在“文革”中一起劳动值得回味的故事写了出来。同时这些故事也作为溥仪传记的一些补充史料被记录了下来。
热门推荐
  • 叶罗丽精灵梦之彩虹之谜

    叶罗丽精灵梦之彩虹之谜

    精英小学王默的班级来了一对兄妹,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对王默他们来说是敌是友。而他们的仙子有什么秘密。一起来寻找吧。
  • 六合

    六合

    “我可是要成为天下共主的男人”——雪君敬在风云变幻丶天下倾覆的乱世之中,一代帝王雪君敬领豪杰俊才,内平逆乱,外克异敌,大治天下。我欲只有天在上,世间更无山与齐!且看一位浪荡子成长中的爱恨情仇。
  • 风诡大陆

    风诡大陆

    阴阳吞噬冰火相合杀仇人顶苍天他,世间的主宰;他,曾经的王者;他,修炼至巅峰。阴阳神三界,皆有他的脚印,三界之人皆臣服于他。一怒天下灾,一笑天地安。只为寻求修炼极致,只为报仇雪恨,杀掉灭门凶手,只为寻求武修巅峰。新人作者处女座,赏个脸看看呗。
  • 连天鬼话

    连天鬼话

    在那落后却又充满神秘气息的广大农村就不乏一些灵异故事的流传,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来自民间真实材料
  • 我要上至尊

    我要上至尊

    【火爆新书,史诗巨作】空冥大陆上,看是和谐,实着暗流涌动。他却一个奇迹,一个契机,或许一代至尊即将出世。。。。新书谢谢关注
  • 祈愿花落,半生璃夏

    祈愿花落,半生璃夏

    蜘蛛出洞,出动。多年的恩怨,你想一个人情就想把我打发了,我到底是该夸你天真还是该骂你蠢呢?你们是不是忘了,我是蜘蛛,而你们,现在在我织的网里,我现在只需要动动手指,你们就会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牵动手中的蛛丝,掐灭你们心中仅有的哪一点希望之火,静静地看着你们做没有意义的挣扎,欣赏着你们绝望的眼神……恨么?你们也配?我只是礼尚往来罢了……你们当初……不就是这么对我的么……呵呵……游戏……开始了……
  • 天道之痕迹

    天道之痕迹

    好累,想睡一觉你不能睡,肩负着拯救世界的重任那个不是我吧,我只是个小市民!
  • 诡影盗墓

    诡影盗墓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点烛,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我书写的不是冷锋炎的个人记,而是处在一个时代,以及处身于这个时代之中,那一代摸金校尉的故事。
  • 微凉初夏浅时光

    微凉初夏浅时光

    微凉的初夏,浅色的时光,斑斑驳驳的阳光洒落在两个女孩的笑颜。固执的友情与彼此的误解,究竟谁能挽回星光点点的思念。季浅希不知道的,她竟可以酸涩某人的鼻尖;叶初晨想不到的,她居然使某人静静延续思念。她们本以为他们只是过客,而他们的出现却曾化解她们的误解。微凉初夏浅时光,栀子花的清香遍布初夏的誓言。
  • 墨红

    墨红

    一只未成年,一只上班族。的轻松愉快的都市玄幻异界大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