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时期,因求贤令而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让秦国的实力大增,为今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在准备变法初期,秦孝公的内心是犹豫不决的,他既想要通过变法让自己的国家强大,又害怕遭遇反对,受到天下人的议论。为了了解大臣们的意思,就召集群臣们一起商议,就发生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辩论赛。
在这场著名的辩论中,商鞅在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说:“如果在处理一件事的时候,疑惑不决的行为就没有名声,也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功绩,而且变法改革这种事情,明显是高于一般人的行为,本来就很容易受到世俗的反对;那些有独到见识的谋略,也必然会受到百姓们的诋毁。一个愚笨的人,到现在还不明白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一个聪明的人,却能够预见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在做一件事情的初期,不可以和人民一同谋划,而只能和他们一起分享事业成功的欢乐。能够在一起谈论道义品德的人,不会和世俗同流合污;能够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也不会和许多人一起谋划。因此一个圣人只要可以让国家强盛,就可以不必效仿旧制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可以抛弃遵循旧礼。”
秦孝公听到后,对大家说:“商鞅说得很好啊!”
秦国的世族名臣甘龙说:“不对!圣人是不会改变民俗来教化的,聪明的人也是不改变旧法来治理国家的。能够依照百姓来教化的,不费力气就能够成功;能够依照旧法来统治,可以让官吏和百姓习惯和生活舒适。”
商鞅听完反驳道:“甘龙所说的,都是世俗之言。普通人苟且活在旧世俗之下,有学问的人拘泥于旧的见闻中。用这两种人做官和守法都可以,但是却也不可以用来议论旧法以外的新事物了。夏、商、周三个朝代信奉不同的礼教,却也能够治理天下;春秋五霸拥有不同的法律,却能够各自成就霸业。可见,聪明的人能够制订新的法律,愚笨的人只能被旧法所牵制;聪明的人能够变更礼教,愚笨的人只能被礼教拘束。”
另外一个大臣杜挚说:“如果新法施行后所得的利益不得旧法的百倍就不变法,新的东西的功用不如旧东西的十倍也就不换这样东西。”
商鞅说:“治理国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需要效仿古制度,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度也能统治天下,夏桀和商纣因为不革新礼教而亡国。反对旧制度不一定应该受到非议,遵循旧礼教也不值得多夸奖。”
秦孝公说:“商鞅说得很好!”于是打消了顾虑,决定在秦国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