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第二
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两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阳,着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①。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则功立,功立则万物蒙其福。是以三纲②六纪③中有上中下。上者为君臣,中者为父子,下者为夫妇,各修其道,福作至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思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任下曲,上乱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学者思明师,仁者思明君。政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⑤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矣。
【注释】
①见(xiàn现):“现”的本字。景:通“影”。
②三纲:指由汉朝董仲舒提出,经历代封建儒家加以系统化了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伦理关系的准则。汉班因《白虎通·三纲大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思是说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③六纪:是封建时代儒家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伦理关系的准则。《白虎通·三纲六纪》:“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④璇玑:一种以玉为饰的古代测天仪器。
【译文】
君与臣的关系,就犹如天地的景象,天地之间的景象是清爽的,则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应完美。做君主的应该施舍恩惠给臣下为仁爱的表现,做臣子的应该把何奉君主当作礼仪,不够忠诚的臣子就不可以奉事君主,对政策有所怀疑就不能把它授予臣下。上下都重视礼仪,那么百姓就容易统治;上下都顺达和睦,那么君臣间的关系就完美。君主拿礼义对待臣下,臣下就会忠诚的奉侍君主;君主治理国家,臣下履行的职责。所谓“政”,就是树立好的名声;所谓“事”,就是努力建功立业。君主努力实现政治的成功,臣子竭力争做出一翻成就,那么功业和名望就能全面树立起来。所以君主朝南面对太阳使其声威昭着,臣下朝北面阴显现他们的身影。所谓声威也就是教导和命令;所谓形影,也就是功业。教导和命令恰当那么功业就能够建立,功业建立起来了那么世间万物都能从中受到益处。所以“三纲”“六纪”中上、中、下各种等级之分,君臣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其次是父子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的都各修其道,那么洪福就会降临。君臣之间,以礼仪是根本;父子之间,以恩情为亲爱;夫妻之间,以和睦为安乐。处在上位的人行为不能不正派,处在下位的人行为不能不端正,上面不正派下面就曲邪,上面产生祸乱下面就会背叛。所以君主要时刻考虑国家的政治,臣子也要时刻考虑自己的职责。因此,如果圣明君主的政令得到实现,那么忠臣的事业也一样成功。求学的人想望高明的老师,为官的人想望英明的君主,所以为政应该设立齐全的官职,排列好各种爵位和俸禄的位次,布置好璇巩,建立起三公九卿作为辅助,私心不能扰乱公正,奸邪不能冲犯正义,这些就是治理国家的所有方法了。
视听第三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②,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③,五色④不见,无以别玄黄⑤。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社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①几:隐微。
②庶士:一般的有学识的人。
③五音:也称五声,是古代乐曲中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徽(zhǐ纸)、羽。
④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⑤玄黄:指黑色和黄色。
【译文】
视听的根本,是说要看细微的事物,倾听细小的声音。事物细微就会看不见,声音细小就会听不到。所以英明的君主能够从小的方面注意到非常隐微的事情,从小的意见中听取大的隐情,用内部的稳定来追求外部的安宁,用外部的安宁来保障内部的稳定。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在于听取众人的意见。因此听取明察并且采纳属下的言论,谋图一件事要把那些乡间有学问的人的意见都考虑在内,那么天下的万物都成了他的眼睛,世间的声音都对他的耳力有助。所以《经》上说:“圣贤的人没有确定不变的思想,而是以天下百姓的思想为自己的意见。”人的眼睛是因为有心才能看到东西,嘴巴因为有心才能说话,耳朵因为有心才能听见声音,身体也因为有心的支配才能平衡。所以一个国家有了君主就仿佛是人的身体有了心,通过内部的稳定达到了外部的安宁,世间万物都会变得清明和顺。(国家的君主),如果只看到日月的光明,(而看不见庶民百姓的疾苦),那算不得目明;如果耳里只听到雷霆轰鸣的巨响,(却听不到庶民百姓哭泣哀号的声音),那也算不上耳聪,所以君主的应该把博见广闻作为英明睿智的表现。听不出五音,就无法区别宫音和商音;看不出五色,就无法分辨天下万物。大凡英明的君主,都有自己的办事标准,就像白天、黑夜有规律地互相交替一样,白天处理国家大事,夜里才考虑私事。有时百姓有很大的怨声他却听不进,那些直言相劝的忠良却得不到信任。听不进怨声,那么蒙冤的人正义得不到伸张,进谏的善言不被采纳,那么忠诚的贤良得不到信任,那些邪恶的人的罪恶就会得到纵容,所以《尚书》上说:“上天的意志来自于庶民百姓的视听。”正是这个道理。
纳言第四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①,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而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②,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闻,周公③不耻下贱,故行成名着,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注释】
①诤(zhèng):直言劝谏。
②孙:通“逊”,谦卑。
③周公:商末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为他的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所以称周公。他曾辅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商纣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发动叛乱。周公出师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相传他制定礼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为后世所称道。
【译文】
“纳言”的道理,是说接纳直言的规劝,听取属下的计谋。所以君主有敢于直谏的大臣,做父亲的也要有直谏的子女,当自己的行为不合礼仪时,臣下或子女都能出来规劝,使自己的美德得以昌顺,恶行得到挽救。恶行不能够顺其自然发展下去,美德不能够低毁。如果罪恶能够横行无忌、美德就会被低毁,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遭到厄运。如果君主拒绝接受规劝,那么忠臣就不敢进献他们的谋略,使得奸佞小人专权,横行霸道,成国家的大害。所以政治清明的国家,臣下能够坦言直行、端正行为;政治昏暗的国家,臣下则言语谄媚、行为卑谦,君主听不到下面的意见,下面的臣子也不向君主陈述。所以孔子不以向那些才学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周公不以为同地位低下的人结交为羞耻,因而他们能够事业成功,名声远扬,后代的人们都尊他们为圣贤。就像一座房子,漏雨就会滴入房间,而要止住漏水在于要把房顶上的漏洞堵住,房顶上的漏洞不堵住,房内就无法居住了。
察疑第五
察疑之政,谓察朱紫①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于远,疑生寸‘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禹者宝之;鱼目似珠,患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②似瓜,愚者食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③;范蠢贡越美女,吴玉不以为惑④。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明为,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已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刑行,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怨,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故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形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下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沈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反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瘦哉!”
【注释】
①朱紫:朱,正红色。紫,蓝色与红色合成的颜色,古人以为紫色不是正色。
②栝蒌(guālóu):也称“括楼”、或“瓜萎”,一种葫芦科草本植物。
③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赵高(?-前207年),秦朝大宦官,本是赵国人,进入秦宫后,掌权20余年,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与秦始皇少子胡亥亲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他与李斯伪造遗诏,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把持朝政。后又杀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后为子婴所杀。秦王:这里指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年),秦朝第二代皇帝,公元前210年一公元前207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赵高把持朝政。赵高想造反,又害怕其他大臣不听,便想出了一个排除异己的办法。一天,他牵着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并指着鹿说:“这是马”。二世笑了:“丞相错了,这是鹿,为什么说是马呢?”赵高便建议让众大臣分辨,众多臣下有的默然,有的人为讨好赵高就说是马,有几个正直的大臣说是鹿。结果,那几个正直的大臣后来都被赵高除掉。
④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越国为吴国打败后,他随同越王勾践作为人质在吴国二年,回到越国后,又帮助勾践重兴越国,并助其灭吴。吴王:即夫差(?一前473年)春秋吴国国君,公元前495年一前473年在位。公元前494年,吴主夫差在夫椒(在太湖中)击败越军,越王勾践率五千主力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吴军包围了会稽。越王派范蠡携带重礼献于吴国权臣伯喜,谄言于吴王,吴王允许他投降。勾践降吴后,经过十年时间的“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