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着养生
“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热即脱,冷即着”,“其厚薄酌乎天时”。说的是要适时穿着合适的衣服。“湿衣和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讲的是要勤换衣服。对于衣服的质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内衣,应以柔软、吸水性好的纯棉织品为宜。特别是冬天,人们的皮肤处于收敛含蓄状态,大部分血液集中到皮肤深层和肌肉组织里,汗腺分泌相对减少,皮肤较干燥。如果身着的确良等化纤衬衣活动,就会与干燥的皮肤及毛衣等衣物相互摩擦而产生大量的静电荷。这些静电荷没有合适的放电机会,极易引起人的不适感,使人产生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尤其对精神分裂症,重度神经衰弱患者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头为诸阳之会”,乃全身阳气会集之处。冬季寒冷时注意戴帽,减少脑不必要的耗氧量,既有益于脑部的营养,又有利于全身的保养。但帽子不可过重,也不宜过紧。质料、薄厚应根据气候寒冷程度来选择。
另外,老年人也不宜久穿平底鞋。不少老年人喜欢穿平底布鞋,觉得既舒适又轻便。其实人到老年,足底肌肉和韧带会发生退化性衰老变化,足弓弹性明显下降,负重能力大大下降,长时间的站立或行走,容易造成足、踝、膝、髋等部位的疼痛;此外,穿平底鞋还会使老年人足底抗震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头晕、头痛。长时间穿平底鞋加快足弓弹性的丧失,对老年人的健康有损害。所以,老年人应该穿跟高在1.5~3厘米的鞋为宜。
四、排泄养生
孙思邈说过:“忍便不出,成气痔。”汉朝王充在《论衡》中提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渣。”《千金方》中说:“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保持大、小便通畅,可健康长寿,“颐养天年”的道理。
“大便不用呼气及强怒,令人腰痛目涩,宜任之佳。”便时用力强挣,易扰乱大肠气机,使气血紊乱,特别是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的中老年人,更要警惕,因为腹压升高可以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痉挛,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疾病。
“大便一通,百病轻松。”只有大便畅通,才能健康长寿。
“饱则坐小便,饥则立小便。”过度充盈时更要采用坐式小便,以避免排尿晕厥而摔伤。夜间小便要仰面睁目,不要低头闭目,否则也容易发生晕厥。
小便时不宜强力努气下泄,若过度屏气,可伤肾气,导致癃闭之症。
第四节饮食调理
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养生和长寿的物质基础。祖国医学非常重视饮食的调理,包括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制作、进食的方法、食后的休整及病人饮食等几个方面。食物的选择,首先要注意全面搭配和因人而异。《黄帝内经》中已有饮食搭配的记载。认为在饮食调理方面要注意五味调和,寒热相宜。古代养生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苦辛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泄、甘淡缓中”以及“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基本原则,丰富了饮食养生的内容。
一、食物的主辅与归经
(一)食物的主辅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古代食物养生之精华,它不仅说明了谷、果、畜、菜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说明了食物对脏腑器官的影响与关系。
《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说明食物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谷、畜、果、菜中,五谷配五脏,五畜益五脏,五果助五脏之气,五菜则按五行生克规律,分别配属不同的脏腑,各取其所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治疗相应脏腑之疾的目的。
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粳米性甘,可缓肝苦之急;小豆性酸,可收心苦之缓;麦性苦,可降上逆之肺气;大豆性苦咸,可化脾苦之湿;黄黍性辛,可润肾苦之燥。
五畜即牛、羊、豕(猪)、犬、鸡。按五行生克规律,牛肉益肝,能缓肝之急;羊肉益肺,能泄上逆之肺气;猪肉益脾,能利脾之湿;犬肉益心,能收心之缓;鸡肉益肾,能润肾之燥。
五果即桃、李、杏、栗、枣。枣味甘,肝病苦急,宜食甘枣以缓之;李味酸,心病苦缓,宜食酸李以收之;杏味苦,肺病苦气上逆,宜食苦杏以泄之;栗味咸,脾病苦湿,故宜食咸栗以利之;桃味辛,肾病苦燥,故宜食辛桃以润之。
五菜即葵、藿、薤、葱、韭,代表五类性味功用不同之蔬菜。葵性甘,能缓肝之急;藿性咸,能利脾之湿;薤性苦,能泄上逆之肺气;葱性辛,能润肾之燥;韭性酸,能收心之缓。
(二)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主要方面。表明某种食物的作用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有着重点选择作用。如杏仁平喘止咳而归肺经,菊花治疗目赤、眩晕而归肝经,桂圆安神而归心经等。此外,有的食物能归数经,说明其应用范围大,选择性广。如核桃纳气平喘、养血、健脑,归肺、肝、肾经。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辛味食物归肺经;甘味食物归脾经;酸味食物归肝经;苦味食物归心经;咸味食物归肾经。
二、食物的四性与五味
(一)食物的四性
食物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气质),适应于机体不同的状况。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
如西瓜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尿赤等征象的人;梨适用于咳嗽、胸痛、吐黄痰等征象的人;柿霜适用于口干、口疮、口渴等征象的人;芹菜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眩晕的人。上述所有这些食品就都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与之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生姜、葱白、青菜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头痛等征象的人;干姜、红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喜按等征象的人;辣椒、酒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征象的人。上述所有这些食品就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此外,还有“平性”食物。这类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用于任何情况。平性食物一般多为营养保健之品,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等。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食性,如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凉、微寒、大寒等概念,表明了食物性能方面的差异程度。一般说来,各种性质的食物除都具有营养保健作用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作用。
(二)食物的五味
食物中的主要味道,中医称之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由于食物有不同的“味”,便有不同的功效。
酸味(包括涩味)有敛汗、止喘、止泻、涩精、缩收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茱萸、石榴、柿子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苦瓜、橘皮、百合、苦杏仁等。甘味有补益和缓解疼痛、痉挛等作用,如蜂蜜、饴糖、红糖、龙眼肉、米面等。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海带、紫菜、海虾、龟肉、海蜇等。此外,还有淡味,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如西瓜皮、玉米芯、黄花菜、薏苡仁等。还有芳香性食物,也有一种特殊功效,如佛手、香橼、丁香、肉豆蔻等,就有健脾开胃、理气化湿、通窍走窜等作用。五味和五脏有密切的关系。《内经》中就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的观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用五味直接滋补五脏,也可以用五味去制约五脏,这一理论对于食物的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食物的沉浮与寒热
(一)食物的升浮沉降
根据食物的气、味和质地的不同,它们分别具有“升浮”和“沉降”两种不同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质地轻清、气味芳香的食物,具有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有发散宣通、开窍等功效。如香菜、薄荷能解表而治疗感冒;菊花、桑叶能清利头目而治疗头痛、目赤等。相反,质地沉实、气味浓厚的食物具有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有清热、利尿、收敛、补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热而治热病烦渴;冬瓜利尿而治小便不通;乌梅收敛而止泻痢;甲鱼滋阴可清退虚热等。不难看出,升浮的食物属阳性,而沉降的食物相对属于阴性。
(二)食物的温清寒热
“寒热者阴阳之征兆也”,中医学把人体内阴阳失调所出现的两种性质相反的病变状态,分别用寒、热来表示。一般来说,寒证多为阴盛阳衰,即阴邪盛,阳气衰。主要表现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苔白脉迟等。热证多为阳盛阴衰,即阳邪盛,阴气衰。主要表现如发热口渴,面红耳赤,腹痛拒按,苔黄脉数等。
根据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利用饮食的寒热温凉不同特性,可以相互地调整人体的寒热状态,从而达到康复。偏热的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品。瓜果蔬菜中性寒者偏多,如梨汁、藕汁、橘子汁等,可用于清热、止渴、生津;西瓜、菜汤等,可清热、利尿;萝卜、甘草可治外感喉痛;赤小豆、白扁豆可清热除湿等。偏寒的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品。调味品中性热者偏多,如胡椒面、姜糖汤可温中发汗;辣椒、生姜能通阳健胃;胡椒、茴香可治胃寒痛;小茴香和石榴皮煎服可用于治疗痢疾;葱白合生姜煎服可用于治疗风寒外感;大茴香炒焦研末,红糖调和,黄酒冲服可用于治疗疝气疼痛。
四、食物的阴阳调和与五味调和
(一)食物的阴阳调和
人体的生理机能只有在和谐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保持健康,免受病邪的侵害。人体内对立统一的双方(包括物质、性状、功能等),中医学把它分为“阴”、“阳”,认为阴阳双方的调和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赖以保持的基本条件,饮食得当则可起到维持阴阳调和的作用,对于已经失调的疾病状态,利用饮食的性味也可进行调节。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情况,可用饮食扶阳抑阴、育阴潜阳、阴阳双补等很多方法。如阳虚的人可用温补,选牛肉、羊肉、狗肉、干姜等甘温、辛热类食品扶助阳气;阴虚的人当用清补,选百合、淡菜、甲鱼、海参、银耳等酸凉咸寒类食品养阴生津。具体地说,如《寿世青编》中有羊肉羹,治下焦阳虚,小便频数,用羊肉四两、羊肺一具,切细,加入盐、豆豉,煮作羹、空腹服。核桃粥治阳虚腰疼,用核桃肉煮粥食,又可浸核桃入酒中,并加小茴香、杜仲、补骨脂,常饮。还有枸杞粥治阴虚火旺,头晕目眩,用枸杞子一份,米三份煮食。牛乳粥治阴虚羸弱,粥中加牛乳和匀食。
(二)食物的五味调和
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果配合不当或使某味过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起疾病。《内经》中就非常重视五味的调和,反对五味的偏嗜。如《素问·五脏生成论》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血流不畅)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皮肤不润泽)而毛拔(毛发脱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指甲干枯);多食酸,则肉胝皱(变硬皱缩)而唇揭(口唇掀起);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所以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食物宜多样化,才能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毛孔周密。这样人体的健康就得到了保证,体格才能精强,如果人们谨慎而严格地遵守养生法则,就会享有天赋的应有寿命。
五、食物的四时宜忌
(一)适时则食
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中医把四季气候称作“四气”,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元代忽思慧着的《饮膳正要》里,主张用食物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来调节人体,以适应四时的变化,他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而食菽(shu,豆类的总称)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当然,食物的选择还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和人体的差异,全面配合。如春季阳气升发,饮食也须注意扶助阳气,葱、麦、麸、枣、橘、花生等都很适宜。要注意调节饮食以健脾,只有脾气健旺,才能不受邪侵。夏月阳气盛而阴气弱,还须忌贪凉而过食生冷、瓜果、冷饮、凉菜等。每次进餐都需要有热食才行。饮食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以清淡爽口为宜。俗话说:“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这是人们从长期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秋季燥气胜,要少食辛燥食品,如辣椒、生葱等,而宜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老年人还可采取晨起食粥,以益胃生津。如明代李挺《医学入门》中载:“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冬月宜是当进食补品以保阴潜阳,参、羊、鳖、龟、藕、葡萄、木耳等皆为有益食品。但应注意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不可过食燥热之物,以免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忌食黏、硬、生、冷食物,避免伤及脾胃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