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文物
一、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官方没有专管文物的机构。民国18年(1929),由县教育局代办社会教育,以收藏、展览文物为主要内容。民国23年(1934)设立民众教育馆,保管文物是其工作内容之一。1950年,武威县成立文物保管所,管理全县文物。1956年,县文物保管所与县文化馆合并。1972年,武威县革委会批准成立“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82年,成立武威县博物馆,文管会与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县政府。1985年,武威县改为武威市,成立武威市文化局。1996年撤销了武威市文化局和武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了武威市文化体育局,文管会办公室,博物馆隶属武威市文化局。2001年撤市设区,武威市文化、体育局改称凉州区文化体育局,博物馆交市上管理。
二、古遗址
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凉州区就有人类活动,这里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如长城、古城址以及其它建筑遗址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遗址白塔寺,又名百塔寺,位于凉州城东20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
白塔寺是西藏名僧萨班圆寂之地,也是当时的蒙古汗国与西藏进行“凉州会谈”之处。白塔寺萨班灵骨塔遗址,现存高约8米,直径约10米,用条砖叠砌。遗址处还保存有明代碑刻两块和清代康熙二十一年的碑刻一块。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白塔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娘娘台遗址位于凉州城西北2.5公里的金羊镇宋家园村八组。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厚度0.6—2.3米,内涵丰富,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类型。皇娘娘台遗址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有夹砂细泥红、黑陶,器形有垂腹罐、双大耳罐、鬲、豆等,还有彩陶罐、盆、豆。石器有斧、凿、刀、镰、手握盘状敲砸器、石磨盘、棒、弹丸等。1989年9月10日省人民政府又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长城遗址凉州区境内保存的长城遗址,东与古浪圆墩子长城相接,向西延伸,经武威红水河直抵腾格里大沙漠边缘;西至九墩乡的九墩滩,长约100公里。其中长城乡月城墩的一段,保存比较完整。有些地段保存完整的遗址残高达6米,底宽2.5米。长城乡境内从东到西30公里之地就有20多座烽燧。1981年9月10日,汉、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锁阳城故址位于凉州区城西3公里的金沙乡赵家磨村一组小沙河东岸。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90米,现仅存2个土台,为原古庙遗址,为汉代城址。1993年3月29日,锁阳城故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罐滩遗址位于凉州区城东北约20公里的下双乡蓄水村东的沙漠边缘。遗址范围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地面堆积陶片颇多,故称“瓦罐滩”,该遗址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茂陵山遗址位于凉州区城南12.5公里的新华乡李府村南的黄土丘陵地带。
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400米,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城(满城)遗址新城,又叫满城,位于凉州区城东北约1.5公里的金羊镇窑沟村。满城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000米,城墙高10米,宽4.6米,为乾隆二年(1737)置。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景寨城遗址位于凉州区东河乡王景寨村。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尚存部分残墙,高约1—2.5米,黄沙土夯筑而成,为汉时所筑。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义堡城遗址位于凉州区张义镇中学附近,东、南、北三面为居民住宅,西面紧靠西山根。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0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存墙高约6米,厚1.7米,此城一说为汉时武威郡下属的张掖县,一说建于西夏。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石窟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俗称大佛寺,位于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石窟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隋唐陆续开凿,西夏到明清仍有重修。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凉州广善寺碑铭》记载,天梯山石窟在明代还有26窟。到中华人民共和建国初期仅存18窟,分上中下3层,最高层距地面60米,窟内保存各种造像40多尊,壁画近百平方米。其中大佛窟中因山凿成的如来佛坐像高达28米,左右两侧立罗汉、菩萨、天王像共6尊,均为石胎泥塑而成,其余均为泥塑像。天梯山石窟,在我国佛教石窟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史书和佛教经典中均有记载,被称为“石窟之祖”。1958年武威修建黄羊水库,窟址属淹没范围。窟内除因山凿雕的石像外,大部分壁画、塑像于1959年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文字资料保存在敦煌文物研究所,而其中的写经绢画分别由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收藏。20世纪80年代,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制订了规划,筹措资金,对天梯山石窟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维修。到目前,已完成大坝护窟工程、佛像修复工程等,并建立了天梯山文物陈列馆等设施,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崖石窟位于凉州区金山乡大口子第五山中。1987年5月由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凿年代不详,现有石窟12个。1985年进行探察,因多数洞窟开凿在半山腰,无法攀登。1987年5月28日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亥母洞石窟据乾隆十四年修《武威县志》载:“亥母洞,城南三十里,山上有洞,深数丈,正德四年修”。历史上用过“正德”年号达4年以上者有西夏和明朝。近年在石窟中发现大量西夏文物,证明石窟开凿于西夏崇宗赵乾顺正德四年(1130)。1985年前后,当地农民在洞中挖出一大批西夏文、藏文文书,经卷,帛画,绣花鞋等。1989年武威市博物馆对暴露的洞窟及窟前寺庙遗址进行清理,又发现洞窟3个及大量文物。目前,亥母洞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1987年5月28日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碑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碑)是西夏第四代国王崇宗赵乾顺天民安五年(1094)所立,距今约有900余年的历史。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正面西夏文篆,背面汉释文。清嘉庆十五年(1810)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先生在大云寺发现。自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发表了许多研究专著,这是迄今全国考古唯一发现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的碑刻。1961年3月4日,《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此碑是元至顺三年(1332),或元统二年(1334)所立,仅存碑首和碑身中段。背面为回鹘文,此碑原埋于永昌镇石碑沟村。民国22年(1933)由武威贾坛、唐发科发现后,移置于文庙。此碑对研究维吾尔族的起源、巴尔术阿特的斤之世系和元代书法有极重要的价值。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现存于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由碑座、碑身、碑首3部分组成,通高5.8米。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刻立。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蒙文,此碑与高昌王世勋碑有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记述元平章政事斡栾及其先辈有功元朝,其父忻都公被封为西宁王的事迹。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寺铜钟又名大云晓钟,悬挂于城东北隅大云寺古楼上。钟通高2.26米,上周2.79米,下周4.33米,口径1.15米;厚12厘米;钟钮高14厘米,宽5.5厘米,厚3.5厘米;重约5吨;口沿为六耳,口耳较直。钟体图案分铸三层,每层又分六格,其中三格图案相同,每格之间用带纹连接,纵六条,均为忍冬花纹;横三层,变化较大。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古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位于凉州区城内东南隅,坐北向南,南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占地1.5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后经成化和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逐渐完整,前后历500多年。文庙是由东西连在一起的三组建筑物构成的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现西边的儒学已毁,仅存儒学前面的忠孝、节义两祠。中间一组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后有尊经阁,中为棂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和东西庑。这一组建筑总称孔庙,是纪念孔子的地方。东面一组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有东西二门、戏楼,左右有刘公祠、牛公祠和东西二庑,这一组建筑总称文昌宫。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又称梓潼帝君。文庙是武威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武威市博物设于此,陈列历史文物,多次举办文物、书画展览,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在15万人次以上,并多次被国内及港、台电影工作者选为外景拍摄地。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藏寺位于凉州区金沙乡李家磨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346万平方米。
海藏寺又名清化禅寺,“海藏”系佛教用语。相传佛教大乘经典藏在海龙宫之中,所以把佛经称为海藏。建寺当在宋元之间,明成化年间在废墟上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间再度维修。同治年间遭兵燹,光绪年间又经修茸,恢复旧观。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前大雄宝殿、后天王殿、无量殿、灵钧台。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寺位于凉州城东北隅,大云寺本为宏藏寺,寺碑记载,原为前凉王张氏宫殿所在地,张天锡舍弃宫殿改建为寺庙,并建塔一座。武则天时改名大云寺。西夏时称护国寺,称寺塔为感应塔(一译为感通塔)。元时破坏严重。明代日本僧人志满重修,复称大云寺。民国16年(1927)大地震时,寺塔俱毁,唯古钟楼岿然独存。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挺拔高峻,平面呈方形,歇山顶式,历经维修,保存完好。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台观位于凉州区城北1公里的金羊镇新鲜村13组。现存土台,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高8.5米,用黄土夯筑而成。现在,台上建筑主要是雷祖殿和三星殿。三星殿为二重楼建筑,面宽三间,周有绕廊,重檐歇山顶;雷祖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有前后卷棚。1981年对台上古建筑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同时搬迁了城内火庙大殿前卷棚为过殿。1986年又重修了山门围墙等附属建筑。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什寺塔位于凉州区北大街西侧,是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住过的地方。明、清两代罗什寺规模宏伟。1927年大地震后,塔身仅存其半,1934年重修,塔为8角12层,空心至顶,全部用砖砌,高32米。1934年重建时,塔下掘得石碣一块,1尺2寸见方,上阴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塔可能建于唐代。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双寨大庙及魁星阁位于凉州区城东北15公里的下双乡下双寨。始建年代不详,从建筑风格来看,为清代建筑。此庙建在高约3—5米的上下两层夯土台基上。大殿坐北向南,面宽三间,周围有廊,重檐歇山顶,斗拱已简化成彩枋,四角翘起,下为木质爪式作装饰,殿前有过殿三楹,东西两面有廊房。台下东南角有魁星阁一座,建筑在高约2米多的方形土筑台基上。阁的平面为方形,面宽一间,周围有廊,两面辟门,东有台梯可以攀登,二层八角塔式圆顶,刹为绿色琉璃制成,自下而上有覆钵、露盘、圆光,顶略似葫芦形的宝瓶,表面光亮,色泽鲜艳,阁内有嘉庆时八角藻井匾额一块,正书“笔点青云”四字。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