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的毅力
在林肯5岁那年,一位传教士来到他们的村子,办起了一所小学。林肯是学生中年纪最小的,可是他比谁都用功。由于他们的村子十分分散,从他家到学校要走好几公里的路。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跑这么远的路是很累的,但他从来不叫苦,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都坚持去上学。但是这所小学办了两年就停办了,而且由于平时课程安排不正常,这两年实际上的也就只有半年的课。
林肯在学校里学会了拼读字母和一些单词,经常蹲在地上用手指或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呀、划呀。他很喜欢冬天下雪,当雪后满地银白的时候,积雪就成了他的大写字板,他在上面认真地书写着一个个单词,大人们对这个好学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认为他将来必定有出息。虽然不去上学了,林肯并没有停止学习,他除了每天帮着父母干活,就是专心地读书,他熟读了母亲那本破旧的《圣经》。家里没有别的书,他就到别人家去借,有时候为了借书要跑上几十里路。他对借来的书非常喜爱从不损坏。有一次,他从一位大叔那里借来一本《华盛顿传》,一天晚上他把书放在小木屋里,谁知半夜下起雨来,屋子漏进了雨水,把书淋湿了。
早晨,林肯醒来,拿起湿淋淋的书,心疼地抚摸着,难过得哭了,家里人都来安慰他。他吃过早饭后怀揣着书,匆匆地赶到那位大叔家里去道歉。
见到大叔,他拿出书来很歉疚地说:“大叔,由于我不小心,让雨把您的书淋湿了,很对不起您,就让我在您这儿干3天活来补偿吧!”
于是林肯就在那位大叔家很卖劲地整整干了3天活,大叔一家都被林肯的真诚感动了,就把这本书送给了他。
林肯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书中汲取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晚上家里没有蜡烛,他就利用炉火的光来看书;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石板或木板上写字,或是用火鸡羽毛的根蘸着自制墨水写字。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林肯通过勤奋自学,读了不少书,并能读、能写、能算,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点滴哲理
许多人之所以名垂青史,并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优厚的先天条件,而是他们奋发向上的结果。
王麻子剪刀
王麻子原名王犟,本来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脸上也没有麻子。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南城菜市口的一家剪刀作坊当学徒。一天,他的师娘炖了一只老母鸡,端来放在他和师傅打制剪刀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桌子下面放了一个装满鸡血的木盆。王犟打制剪刀时一失手,将一把刚打好的剪刀掉进鸡血盆里。他慌里慌张地急忙去捡,不小心又碰翻了桌子上的鸡汤。滚烫的鸡汤四处飞溅,烫了王犟一脸血泡。就这样王犟成了王麻子。然而,王犟发现,那把从鸡血里捞出来的剪刀格外光亮、锋利。聪明好学的王犟没有轻易放过这一偶然现象。他反复琢磨,为什么从鸡血里捞出来的剪刀特别锋利呢?后来,他终于总结出一条秘方:打好的剪刀要放进动物的血里淬淬火,才能更锋利、耐用。从此,王麻子剪刀越来越畅销。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的背后靠必然性支配着,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这个原理可以用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表示:“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每个人都有可能碰上机遇,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抓到,是否有准备,要看我们对机遇的想法,是否关心,是否敏感。因为机遇是一种偶然,所以它常常表现得出人意料。这些意外情况不可轻易放过,它对创新思维很有启发。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鲁班发明的锯,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定律等等,都是在“踏破铁鞋”的基础上,靠偶然性的提示获得的。
点滴哲理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由机遇直接或间接导致的重大发明创造的比例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我们要看到,机遇在现代科技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仍然可以起到提供意外收获、展示重要线索、激励探索进取、启发想象等作用。抓住机遇,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用皮鞋演奏的帕格尼尼
意大利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最擅长演奏旋律复杂多变的乐曲,他高深的琴技很受喜欢古典音乐者的激赏。
有天晚上,帕格尼尼举行音乐演奏会,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之后,以为他的小提琴是具魔琴,便要求一看。帕格尼尼立即答应了。那人看看小提琴,跟一般的琴没什么两样,心里觉得很奇怪。帕格尼尼看出他的心事,便笑着:“你觉得奇怪是不?老实告诉你,随便什么东西,只要上面有弦,我都能拉出美妙的声音。”
那人便问:“皮鞋也可以吗?”
帕格尼尼回答:“当然可以。”
于是那人立刻脱下皮鞋,递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接过皮鞋,在上面钉了几根钉子,又装上几根弦,准备就绪,便拉了起来。说也奇怪,皮鞋在他手上,演奏起来竟跟小提琴差不多,不知情的人,在听了这个美妙的旋律之后,还以为是用小提琴拉的呢!
点滴哲理
钻研任何一种技艺,一定要经过长时期的苦练,才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这是绝对没有偶然的。
辛勤实干才能出人头地
出身贫寒的理查德·科布登是萨斯克斯的米德哈斯特一位农民的儿子。年纪很小时就被送往伦敦,在该市一个仓库受雇为童工。这是个勤奋、行为规矩的孩子,他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他的主人是旧式学校出来的人,警告他别读太多的书。但这孩子不听,继续他的事业,他把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财富贮藏在心。他很快获得提升,从一个仓库管理员到旅行推销员——从中他建立起了大量的关系网络,这为他以后独立经商奠定了基础。最终,他在曼彻斯特当上一个印花布漆工,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由于他对公共事务颇感兴趣,尤其是对大众教育情有独钟,他可以说是把自己的财富和毕生精力都奉献进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令人纳闷不已的事实:他首次在公众面前发表的演讲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是,由于他具有非凡的毅力、实干精神和充沛精力,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他终于成为了公共演说家中最具说服力和最具震撼力的人之一,就连一向不苟言笑、在赞扬别人方面一向吝啬的罗伯特·皮尔爵士也不得不对科布登的演讲报以赞美。法国驻英国大使德鲁阿·德·鲁斯先生曾精彩地评论科布登先生,认为他是“一个个人才能、坚忍不拔和辛勤劳动所能完成什么样的一种伟业的活生生的标本;他是那些出身社会最底层的贫寒之士通过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个人的服务才能,而跻身社会公共生活中受人尊敬的上层地位的人士中最完美的一个例子;最终,这么一个举世罕见的坚定品格的例子在英国人的性格中承传了下来。”
点滴哲理
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一种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人出人头地。任何事业追求中的优秀成就都只能通过辛勤的实干才能取得。
用脚画画儿的杜兹纳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
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的地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儿,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
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点滴哲理
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音乐大师的拒绝
有一次,一个大规模音乐会主持人想邀请瑞士钢琴家塔尔贝格做即席表演,塔尔贝格问他:“演奏会什么时候开始?”主持人答:“下个月一号。”
“对不起,练习时间不够,我无法参加。”
主持人不解地问:“大师还用练习吗?”
塔尔贝格说:“我想演奏一些新曲目,至少要一个月的练习时间。”
主持人又问:“三天时间不够吗?我认识许多音乐家,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次演奏会而练习四天以上,何况像你这种大师级的音乐家,更没有练习的必要了。”
塔尔贝格不以为然地表示:“每次发表新作品,我至少要练习一千五百次,否则不敢出场演奏。一天练习五十次,也需要一个月的时候。如果你能等一个月,我就可以出席演奏,否则很抱歉,我只好拒绝邀请。”
如果对我们很熟悉的技艺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你就能够百尺竿头,不断进步。
点滴哲理
如果对我们很熟悉的技艺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你就能够百尺竿头,不断进步。
读书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曾经有人问孙中山在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他说:“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孙中山先生的手里,经常拿着书,不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哲学和各种书刊,他都喜欢阅读。
孙中山阅读书籍时,经常写札记,即使再忙书本上也写眉批。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后,他的书籍几乎全部毁于炮火,也有少量散失。一位收藏过孙中山书籍的友人说,他有一册中山先生读过的《大学》,书头上有不少中山先生的亲笔批注。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视的。
无论何时何地,孙中山身边总带着他心爱的书。
孙中山先生流亡在英国伦敦的时候,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有一次吃饭的钱也快用完了,在伦敦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凑了三四十英镑送给他。隔了三天,这些留学生到孙中山住的地方来看他,按了很久的门铃,却听不到里面的回答。原来孙中山正在屋里专心读书,门铃的声音没听见。
即使生活再困苦,中山先生还是用他仅有的一些钱来买书。有卢梭的《民约论》、《富兰克林自传》、《拜伦诗选》,还有许多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有一个留学生有点沉不住气问道:“孙先生,上次送给你的英镑差不多都花在买书上了吧?”。
孙中山先生微笑着说:“应该谢谢你们,你们赠送的钱,我还留着一部分。
孙中山先生惟恐大家不放心,就进一步解释:“不要紧,生活苦一点没有什么,两个小面包,也可以当一顿饭。我这个人的确有些奇怪,一两顿饭吃不吃倒不在乎,可是,不看书就受不了啦。”
点滴哲理
几乎所有的伟人都非常注重学习。手不释卷,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如饥似渴地学习
小时候的列宁就爱学习,5岁起母亲开始教他读书识字。不久他就能朗读和背诵诗歌,并开始阅读历史故事。
上小学后,列宁读书更用功了。他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早早起床,洗漱完毕,马上坐下来温习功课。列宁小时候虽然也像别的男孩子一样爱玩,但在课堂上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讲,特别是他的作业,做得仔细、认真、工整,经常得“优秀”。有一次,不小心一滴墨水滴到作业本上,他毫不犹豫地扯下这一页,又重新抄了一遍。
列宁除了做学校的功课,还读了很多课外书。
9岁那年,列宁上了中学,虽然在班上他年龄最小,但学习成绩最好。中学毕业时,他得了一枚金质奖章,成为全校最优秀的毕业生。
升入喀山大学不久,列宁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了。这期间,尽管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和不停的刁难,列宁还是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他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重要著作,还钻研了其他学者的历史、经济、法律方面的著作。他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自修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经过申请,列宁被准许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这个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任何人帮助,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期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完了罗马法律史、俄国法律史、国际法、政治经济学等八九门课程,取得了这所俄国一流大学的毕业证书。
做学问离不开图书馆。自学,更依赖于图书馆,列宁善于利用图书馆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列宁被捕后在彼得堡监狱里被关了14个月,而他就利用监狱图书馆整读了14个月的书。人们常常看到他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书。他的难友回忆说:“每当有人拖着一大筐书走过长廊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数,这准是列宁,不然谁能看得了这么多的书呢?”列宁在监狱图书馆一边收集资料,一边进行研究,监狱简直成了他的“学校”。
有一天,列宁的姐姐来探监,告诉他说:“听说你们的案子快结束了,你也许快要出来了。”
列宁却风趣地说:“可惜,我连资料还没有收齐呢!”
点滴哲理
许多人不愿意学习,却为自己的懒惰寻找许多牵强的借口。如果能够把读书学习的欲望提升到像吃饭一样强烈,那么,在任何环境下,你都可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