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本方治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铬细胞瘤、吐血、眼底出血、胸痛、胸膜炎、胸部外伤血胸、肋间神经痛、更年期神经官能症、粘连性肠梗阻、高脂血症、原因不明的发热及颅内占位性疾病等,均有疗效。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主症,故非血瘀之证不宜使用。
(2)本方祛瘀活血药物较多,故孕妇、月经量过多及各种出血症禁用;体质弱者应配合扶正之剂,否则不得单独使用。
四十六、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莲子肉15克,薏苡仁、甘草各10克,砂仁、桔梗各6克,茯苓、党参、白术、山药各15克。共为细末,枣汤送服。小儿用量依年龄大小加减。水煎服时,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脾胃气虚。症见四肢无力,形体瘦弱,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虚缓。
【临床应用】
(1)治小儿营养不良。以本方散剂,入蔗糖少许调服。
(2)治肠结核。本方加川贝10克,煅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水煎服。药后便溏明显减少,诸症明显减轻,可用散剂坚持服用。以巩固疗效。
(3)治五更泻。本证多由肾阳不足、脾失健运所致。可于本方加豆蔻10克,吴茱萸10克,附子5克。
(4)治肺气虚弱。大病渐愈,短气神疲,恶风自汗,少食纳呆;以本方加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可促进身体恢复并防止感冒。
(5)治肺结核初期。症见潮热盗汗,体倦纳差,时有咳嗽,脉细数者,可于本方加泻白散(桑白皮20克,地骨皮15克,粳米15克,甘草10克),疗效甚好。
(6)治慢性病的恢复期,如肾脏病、结核病、溃疡病、肝炎等病。经过治疗病已基本痊愈,惟食欲欠佳,神疲乏力,服用本方可促进早日痊愈。
(7)治妇女带下。症由脾虚湿重,症见带下色白清稀,或两足水肿,或经行泄泻,可于本方加苍术、黄芪、车前子。
(8)治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痰多,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兼大便溏泻者。
四十七、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组成】葛根25克,黄连、黄芩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表里俱热,升降失调。症见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临床应用】
(1)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症见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苔黄脉数者,可于本方加减使用,如呕吐者加半夏;食滞者加山楂、神曲;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甘草。有资料报道,本方治疗一般菌痢,治愈率几近100%。
(2)治急性肠炎。症见发热口渴,泻下臭秽,尿少色黄,肛门灼热,苔黄脉数等,可于本方酌加金银花、车前子。
(3)治婴幼儿腹泻。治以本方加六一散(滑石、甘草)、车前草。邓启元治疗本证兼有发热者48例,全部治愈。
(4)治肠伤寒。李霖之以本方加减治疗60余例,全部治愈。
(5)治低蛋白血症性腹泻,食物中毒,脱肛,带下,重症肺炎,小儿麻痹,小儿肺炎,梅尼埃病,均可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
【注意事项】
(1)下利不发热,粪便清稀,病属虚寒者禁用。
(2)有形实积之下利,应用下法,也不宜使用本方。
四十八、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噫气不除心下痞,虚中实证此方真。
【组成】旋覆花、半夏、生姜各10克,人参6克,代赭石15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水煎,日3次分服。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反胃呕吐,苔白滑,脉弦虚。
【临床应用】
(1)治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幽门不全性梗阻,神经性反胃,而见嗳气、呕逆者。
(2)治食管癌、胃癌,而出现嗳气、反胃、呕逆者,可缓解症状。
(3)胃气虚寒泛吐清涎者,可加砂仁;虚寒甚者可改生姜为干姜,酌加丁香、柿蒂;胃气不虚者,可去党参、炙甘草、大枣。
(4)治膈肌痉挛。可于本方重用代赭石,以重镇降。
(5)治顽固性呕吐。症见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而胃气上逆者。
(6)治肝癌晚期呕吐、阻塞性黄疸呕吐、神经性呕吐及尿毒症性呕吐等均有显著疗效。
(7)治贲门癌术后、贲门息肉、贲门肿瘤等,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8)治梅核气(癔症球)。刘浩江以本方加减治疗45例,基本痊愈42例,无效3例。一般服药10~20剂。
(9)治梅尼埃病。金国华以本方加钩藤、泽泻、茯苓、白芍等治疗20例,服药8~16剂后,近期获效18例,无效2例。
【注意事项】
(1)胃肠积滞而浊气上逆而致呃者忌用。
(2)胃热逆呃者亦当忌用,或加竹茹、黄连、麦冬、石斛等。
四十九、犀(牛)角地黄汤(《千金方》)
牛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5克,生地黄30克,白芍15克,牡丹皮12克。水煎服,牛角磨汁和服。
【主治】
(1)热伤血络所致的吐血、鼻出血、便血、尿血等。
(2)蓄血留瘀,而出现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自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
(3)热入营血。症见潮热烦渴,神昏谵语,阳毒血斑,斑色紫黑,舌绛起刺。
【加减】
(1)喜忘如狂者,加大黄、黄芩。
(2)神昏甚者,可与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合用。
(3)因郁怒夹肝火者,可加黄芩、柴胡、栀子等以清肝解郁。
(4)心中炽热甚者,加黄连、栀子。
(5)吐血、鼻出血重者,加茅根、竹茹、旱莲草等。
(6)便血著者,加槐花、地榆;尿血著者加茅根、小蓟。
【临床应用】
(1)治热入血分的各种出血,兼见舌绛身热者。如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性脑病,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流脑,乙脑,败血症,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
(2)治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溃疡病出血,尿病症,各种疔疮或伴有淋巴管炎者,均可用本方治疗。
(3)治眼病。如前房积脓,前房积血,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均有较好疗效。
(4)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李延谦用本方治疗11例,痊愈6例,显效4例,无效死亡1例。
【注意事项】本方对阳虚失血及脾胃虚弱者忌用。
五十、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
狂躁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皆可贵。
【组成】黄连10克,黄芩、黄柏各6克,栀子10克。水煎服。
【主治】三焦热盛,火热成毒。症见大热发狂,口苦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证。
【临床应用】
(1)治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中毒性痢疾)、中毒性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及疔疮等属于火毒炽盛者,均可辨证加减使用本方。
(2)治流脑。张熔等以本方治疗12例,其中服3剂而愈者4例,4剂而愈者2例,5剂而愈者5例,6剂而愈者1例。
(3)治乙脑。郑明祥等以本方加减治疗56例,结果痊愈51例,占91.08%;好转1例,占1.78%;死亡4例,占7.14%。治愈病例中,平均退热4.87天。
(4)治丹毒、蜂窝织炎等化脓感染及血液病之感染。可酌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背天葵。
【加减】①便秘者可加大黄;②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③出血者加玄参、生地黄、牡丹皮,或合犀(牛)角地黄汤;④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秦皮;⑤尿频、尿急、尿痛者,加车前子、木通、泽泻。
本方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注意事项】本方均为大苦大寒之品,因苦寒折胃,对脾胃虚弱者慎用。
五十一、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健脾消胀满,调胃诸方此方扩。
【组成】苍术240克,厚朴(姜汁炒)、陈皮各150克,甘草90克。共为细末,每服10克,加生姜2片、大枣2枚煮水调下。近代用作汤剂,用量酌情参考原方比例。
【主治】湿盛困脾的上腹胀满,食少纳差,肢重便溏,呕秽恶心,嗳气吞酸,怠惰嗜卧,苔白厚腻,脉缓。
【加减】
(1)金不换正气散:即本方加藿香、半夏。治胃寒腹痛,呕吐泻痢,瘴疫湿疟。
(2)和解散:即本方加藁本、枳壳、桔梗。治四时伤寒头痛,烦躁自汗,咳嗽吐利。
(3)金饮子:即本方加桑白皮。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
(4)柴平汤:即本方加小柴胡汤,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
(5)胃苓汤:即本方加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治中暑伤湿,停饮挟食,腹痛泄泻,小便短少。
(6)舌黄者,加茯苓、黄连;胀著者,加枳壳、莱菔子、大腹皮;纳呆者,加焦三仙。
【临床应用】
(1)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症见脘腹胀满,肢倦困重,口淡苔白腻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治人工流产,胎死腹中及胎盘滞留。用平胃散1服,酒水各半盅,煎八分,投朴硝煎服,即下。
【注意事项】本方药味苦辛温燥,易伤阴血,故孕妇不宜应用。
五十二、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各9克,芦根12克,薄荷、甘草各3克。水煎服。
【主治】风温初起的风热表证兼咳嗽。
【临床应用】
(1)治流行性感冒。肺热较甚,咳嗽痰稠,咳痰不爽者,可于本方加瓜蒌、浙贝母;气粗似喘者,加生石膏、知母;舌绛暮热者加玄参。
(2)治流行性结膜炎属风热者,可于本方加白蒺藜、夏枯草、决明子。
(3)治急性扁桃体炎。属于风热表证,病邪在卫分者,可于本方加马勃、玄参、牛蒡子、土牛膝。
(4)治小儿肺炎。本方加麻杏石甘汤。
(5)急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均可用本方加味治之。
(6)治百日咳。郭振球以本方加减治疗百日咳11例,平均服药10.2剂而获痊愈。
【注意事项】
(1)本方为辛凉轻剂,凡风寒咳嗽者禁用本方。
(2)肺热甚者,宜用本方加味,否则药轻病重,难以奏效。
(3)本方入煎不宜久煮,否则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