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君子国。在君子国里,人人利他而不利己。君子国里也存在交易行为,不过,与正常的市场规律不一样的是,在这里卖家会少要钱,而买家会多付钱。
君子国的市场上,两个人正在进行一场交易。买家说:“你的东西这么好,我只给你这么点钱,你还说多,我心里过意不去。”
卖家回答道:“我的货很普通,没有别人家的好,你却给这么多钱,我只能收你付价的一半,即使这样,我觉得自己已经很过分了。”
买家坚持要多付钱,说道:“我能识别好货物,你卖的货非常好。这样的货物只收半价,我占太多便宜了,这有失公平。”
卖家有些急了,大声说道:“你要真想买,就出半价,这样最公平。如果你要付全价,我是不会卖给你的,你还是去别家买吧。”
双方就这么争执不下,互相谦让,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买家付了全价,只拿了一半货物就要离开。卖主坚决不同意,围观的路人也纷纷指责买东西的人。在大家的指责声中,买家很无奈,只好拿了上等与次等各一半的货才得以离开。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一心利他的商业行为几乎不存在。君子国中,这种利他的商业行为反而增加了双方交易的复杂度,不利于双方的交易。实际上,个体对利益的追求往往能够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有一位银行经理与自己身为图书馆馆长的妻子离了婚,然后和他的女秘书结婚。女秘书不论是学识、地位还是智慧都不如前妻,不过,银行经理却能得到安全感和自我优越感。而女秘书也因为和经理结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样的爱情更容易长久,因为他们之间实现了互利。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爱情》一文中这样写道:“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难以持久的。”
而在商业交易中,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能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平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互利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自利原则。所谓“自利”,是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人类交换倾向。人的自利行为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过程,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
由此可见,自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他利,而自利与他利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互利。所以,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崇尚实用主义,互利才是一切交往的基础。互利能够满足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只有符合互利的前提,才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