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历史上贪污之事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臣和珅。
曾有一位叫汪如龙的官员,送给和珅几十万银两,想谋个肥缺,和珅马上让汪如龙当上了两淮监政。而这个职位,之前一直由一名叫征瑞的官员担任。
征瑞每年也都向和珅进献银两10万,看着汪如龙霸占了自己的官职,他心中有些不悦,跑去询问和珅:“大人,我每年也向‘国家’贡献白银10万,贡献如此之多,怎么就把我给换了呢?”和珅拉着征瑞的手,笑眯眯地对他说:“别人的贡献更大嘛。”和珅如此赤裸裸的回答,让征瑞哑口无言。
有位山西巡抚派下属携银20万两,专程赴京给和珅送礼。可是连去了几次,也没人接待。后来,下属专门拿出5000两白银送给接待的人,这才出来一个身穿华服的少年仆人,一开口就问:“是黄(金)的,还是白(银)的?”来人告知是白的,少年仆人吩咐手下将银子收入外库,给来人一张写好的纸柬,说:“拿这个回去为证,就说东西已收了。”送去20万两银子,连和珅的面也没见上,可见和珅的胃口有多大!
江苏吴县有个叫石远梅的人,专门贩卖珍珠。他在每个珍珠外面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大粒值两万金,次等万金,最便宜的也值八千金。由于官员们争相购买,向和珅进献,石远梅因此大发横财。
和珅把持朝政20余年,金钱交易的事俯拾皆是。最终,嘉庆皇帝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状,把和珅逮捕入狱,一代贪官终于不得善终。
多数情况下,人们知道权钱交易的风险是很大的,但依然克制不住内心的欲望。权和钱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使人奋不顾身地往下跳?为什么权力都要去寻求金钱?
在中国人的心中,做官能够光宗耀祖,人们都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读书的目的是入仕做官,做官就能拥有权力。如果单纯的“钱”和“权”进行博弈的话,“钱”是不堪一击的。而通过“权”获得“钱”很容易,而离开“权”的保护,“钱”又是危险的。于是,“权”和“钱”的博弈没有强弱之分,只有合作之说。
官员的腐败,是一种“钱”与“权”的困境。一些人通过努力进入了国家权力圈,然后通过手中的权力来攫取经济利益;另一些人则在拥有财富后,用金钱来交换权力,从而保全自己的经济利益。
我们不能完全制止权寻钱,这是一条经济学的悖论。有钱就想与权“勾结”,有权就难免去寻求金钱。对于人性自利的经济人来说,仅靠道德约束限制权钱交易是很困难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法律监督,加大惩治力度,才能有效制止权钱交易的出现。
茶座小憩
·德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实行“生育奖励金”制度:如果生孩子,在14个月内奖励月薪的80%(月最高限额1800欧元)。不过,据统计显示,此制度效果并不明显。
·AA制:指聚餐、娱乐等消费行为后,各人均摊或各自付账的经济行为。“AA”为拉丁文缩写,含义是“各”、“各个”的意思。
·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如果你有100万元,你可能买不起一瓶1787年拉斐酒庄葡萄酒,它在售出时,为1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