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地铁上和马路边看到很多乞丐,乞讨的方法和道具也让人大跌眼镜:在垃圾桶拣食物的,有冒充孕妇的,有没钱回家的学生,有很多残障小孩,等等。
曾经有几个学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调查海南省的几百位街头乞丐,竟然发现这些全部都是“职业乞丐”。其中不乏有文化的乞丐,去找一份工作绝对没问题,但是他们就愿意做乞丐,“只要脸皮厚,做乞丐赚钱很容易”。
按照经济学上的成本最小化原理,乞讨是一种不用任何投资,或很少投资的“致富捷径”。具体说来,乞讨的好处有:
零风险:选择地铁、马路边、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将自己的“行头”整理好,再加上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的“帽子”,就可以进行正常“工作”了。
少投资:有的乞丐需要一些道具,如二胡、眼镜、盲棍、乞丐服等,有的乞丐几乎无投资,将自己打扮成一幅落魄的样子,再加上貌似凄惨的表情和厚脸皮,就能“上岗”了。
多收益:一位“老乞”曾说,村里的大多数乞讨者每年最多出去三四十天,“夏天跑东北,冬天去南方,两头不受罪”。只要弄回三五千元,保证家里一年的基本生活,就很知足了。
还有一个很意思的现象:不少学生模样的人,书包放在旁边,身体蜷缩着,往马路边或天桥上一蹲,面前用粉笔写着:需要回家路费,6元。为什么只要6元,不多不少,这里面还有经济学的奥妙。只要愿意掏腰包的人,大都愿意帮忙帮到底(5元不够人家的路费),只能掏出6元,但是人民币面值只有10元最接近,这样,掏出10元的几率就会很高,无形中,乞讨的人就能多收入4元,岂不快哉?
上述这些原因导致大多数乞讨者为逃避劳动而选择走捷径来致富。尊严是无价的,可在这些人来看,只要手里有了钱,即使丧失尊严也无所谓,反正在外又没有人知道。
贫困并不是“乞讨热”的根源,“不劳而获”或许才是问题之所在。这些乞丐或许是尝到甜头,当社会救援人员走上大街对他们进行救助时,他们都借故躲起来,因为救助站里只提供吃穿,不提供钱,他们需要的是钱。乞讨就是他们的不需要付出很多劳动的“工作”,在寒冬里或雨里站着,他们宁愿受这种苦也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如果大家怜悯他们,就是在纵容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让他们存有更多的侥幸心理,从而更不愿意通过真正的劳动获得回报。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城市乞丐”中存在大量真正的乞丐,他们或者因年迈失去劳动能力,或者身有残疾,更有甚者是被不孝子女赶出了家门。这些人是值得同情和救助的,他们发自内心的期盼是真切的。我们在排斥那些“假乞丐”的同时,应该关心一下这些真正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