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午夜彩灯炫耀的迪厅里,经常可以看到如此场景:三三两两的男女们聚在一起,深吸锡纸卷起的粉末,微闭着眼,似乎无限惬意地陶醉着。有的还可能疯狂地摇着头舞蹈,一时之间忘却随时可能进来盘查的警察。
警察和吸毒者的斗争,就像猫和老鼠,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警察们取得多少成功的缉毒行动,毒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也总不能被彻底消灭掉。那如何用经济学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众所周知,吸毒需要很多钱,没有钱,就很可能采取非法途径弄钱,于是很多人走上犯罪道路。这是大多数人关于“吸毒等于犯罪”的逻辑推理。例如,为了买毒品,一个吸毒者可能会抢劫,或者盗窃。于是,进一步推论,如果没有毒品,犯罪必然会减少,因为减少了为取得毒品而进行的犯罪行为。或换种说法,减少毒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与毒品相关的犯罪行为。
于是,按照此逻辑推论,如果警察的缉毒行动成功,就能减少可卡因的供应量,犯罪率也应下降。但要注意的是,毒品的价格因此会上涨。
例如,缉毒行动前,可卡因价格是每单位100元,每天交易量是 1000单位,可卡因日交易额就是100000元。再假设,每100元中有10元是通过犯罪行为取得,那么,每天可卡因交易额中,就有100000×10%=10000元,是通过犯罪途径得来的。现在,由于采取缉毒行动,可卡因供给量减少到每天只有600单位。结果,可卡因价格上涨到每单位200元,可卡因的日交易额就增加到200000元,其中有10%即 20000元是通过犯罪活动所得。
可见,缉毒行动不但没有减少犯罪活动,恰恰相反,反而增加了犯罪行为。其原因就在于,可卡因需求价格弹性(即可卡因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小于1,即交易量降低百分比(从1000单位增加到600单位,降低了40%)低于其价格上升的百分比(从100元增加到200元,上升了100%)。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其交易量可能会从1000单位降低到100单位(降低90%),而价格从100元上升到120元 (上升20%)。如果是这样的话,可卡因日交易额就从100000元降至72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毒品交易额中的犯罪金额还是10%,那么,总犯罪规模将会减小。
这时应注意,如果可卡因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交易量降低的百分比与其价格上升的百分比相同,可卡因日交易额将保持不变,犯罪活动不增加也不减少。
结论:一次成功的缉毒行动不一定减少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活动,或许会减少,或许会增加,或许没有任何影响。
由此可知,警察、毒贩、毒品,三者处于同一链条上,只有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手段,才能保持一种理想的降低犯罪率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强制执行,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让事情发展到另一个极端。这一启示对于我们在教育孩子、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之类的场景时,同样有效。